民间美术欣赏(年画)
- 格式:ppt
- 大小:12.96 MB
- 文档页数:57
大班美术欣赏《年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美术欣赏课程,教材为《幼儿美术教育指导用书》中的“年画”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年画的起源、种类、特点以及年画的制作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年画的起源、种类、特点,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3. 通过年画的制作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年画的种类及特点的理解,年画制作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年画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年画样品、投影仪、电脑、画纸、画笔、颜料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年画样品,引导学生说出对年画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讲解年画的起源、种类、特点,让学生了解年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2)分析年画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年画的基本技巧。
(3)展示年画作品,引导学生从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进行欣赏。
3. 实践操作:(1)分发画纸、画笔、颜料等材料,让学生尝试绘制简单的年画。
(2)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绘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展示评价:(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2)评选出优秀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
六、板书设计1. 年画的起源、种类、特点2. 年画制作方法3. 欣赏要点:色彩、线条、构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一幅年画作品。
2. 答案: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自主创作一幅年画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其他民间艺术作品,如剪纸、泥塑等,了解其特点,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民间艺术展览,拓宽视野,增强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中国民间年画》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0-13题。
中国民间年画中国年画,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绘画体裁,是历史最久寿命最长的与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
中国民间艺人用他们炉火纯青的技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十分优美的绘画作品。
作品的题材多采用寓意或象征的手法,造型夸张具有装饰意味。
年画用色大胆明艳,而又栩栩如生。
年画这一独特而又古老的艺术,颇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在中国历史上,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
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北宋,到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
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具有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和诙谐活泼的效果。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
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由于接近民间生活,富于装饰性,加上价廉物美,因此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更广为流传于全国许多地方,深受民间人民喜爱。
而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
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年画色彩艳丽,渲染营造欢乐的节日气氛,并达到特定的装饰美感。
可见,年画并不是单纯的民间艺术品,它还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中国民间年画赏析摘要: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
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词关键:年画,民间艺术,历史,价值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
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
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
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
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
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年画四大家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木刻年画产地。
四川绵竹年画、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一、四川绵竹年画四川绵竹年画以雕版艺术精湛、艺术情调高昂著称。
其形式多样,有门画、斗方、画条等种类。
造型质朴简练,填色鲜艳悦目。
中国民间艺术年画欣赏年画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
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用于新年张贴装饰环境,寄寓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
年画的风格鲜明、韵味独特,蕴含丰富的文化精神,形式多样、注重情趣和造型表现,形象生动富有活力、色彩鲜艳饱满,不仅增加了过年的气氛,而且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朴素意愿。
民间木板年画因风俗节食而兴起,建立在社会伦理道德,文化教育,民俗生活基础上,真实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真实的社会形态政治时代,生活情趣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和安泰,等祈福迎财驱灾避邪的愿望。
民间木板年画来自民间被赋予了惩恶扬善,尊重忠良,赞美人文的感情,在底层的民众带来美的享受,同时又承载了他们奋发的美好愿望并激励着他们。
年画始于汉代,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历史曾用名纸画花纸。
清朝时的道光年间,有文人李光廷写道“扫舍之后,便贴年画”年画便由此定名。
虽然年画的起源各有说法,但是却改变不了年画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自发的创造活动,保持着原生态本土文化的特色,是中国板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年画是一本地域文化的词典,各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都可以从年画中认识到。
年画是一种文化交流、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和工具,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含着完整的中国民间精神。
年画在中国古代的发展是十分的繁荣的,也由此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年画作坊和年画的集中产地,如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四川绵竹年画等。
由于地域的限制及风俗民事的原因,不同的年画产地有着各自的不同风格及技法,这也使得年画有着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
总的来说有四个方面:一神仙与吉祥物题材,基本题材表达辟邪攘灾,迎福纳祥的主题;二世俗生活题材主要表达人民的生息劳作,节令风俗,时事趣闻等;三娃娃美人类表达人们早生贵子,夫妻和美的良好愿望,在民间占有很大的比例;四故事传说类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笔记小说,以及戏曲等,其中戏曲的比重最大,人们往往通过这类题材增长知识,接受传统道德教育。
中国民间年画中国年画,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绘画体裁,是历史最久寿命最长的与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
中国民间艺人用他们炉火纯青的技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十分优美的绘画作品。
作品的题材多采用寓意或象征的手法,造型夸张具有装饰意味。
年画用色大胆明艳,而又栩栩如生。
年画这一独特而又古老的艺术,颇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在中国历史上,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
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北宋,到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
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具有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和诙谐活泼的效果。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
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由于接近民间生活,富于装饰性,加上价廉物美,因此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更广为流传于全国许多地方,深受民间人民喜爱。
而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
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年画色彩艳丽,渲染营造欢乐的节日气氛,并达到特定的装饰美感。
可见,年画并不是单纯的民间艺术品,它还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说起装饰,我们一般会想到带有装饰性意味的绘画作品以及印刷品。
中国民间的传统——年画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多数地方都有过新年张贴新年画的习俗,因一年更换,或谓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
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
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
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
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
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
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
大班美术欣赏《年画》教案一、教学内容《大班美术欣赏<年画>》教案,以幼儿园大班儿童为对象,通过欣赏和分析中国传统的年画艺术,让幼儿了解年画的起源、特点和制作方法,培养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年画的起源、特点和制作方法,培养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
2. 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幼儿的美术审美和创作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年画的起源、特点和制作方法,培养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
难点: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幼儿的美术审美和创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年画实物或图片、视频播放设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幅精美的年画,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年画的内容、色彩和特点。
2. 视频播放:播放关于年画制作和使用的视频,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年画的起源、特点和制作方法。
3. 欣赏分析:组织幼儿欣赏多种类型的年画,引导幼儿从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进行分析,提高幼儿的美术审美能力。
4. 创作实践:引导幼儿动手创作年画,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创意。
5. 作品展示: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幼儿相互欣赏、交流,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年画的起源、特点和制作方法。
板书形式:图文结合,用简练的文字和形象的图形展示年画的相关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幅属于自己的年画。
2. 作业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作一幅具有个人特色的年画。
3. 作业答案:幼儿完成的年画作品,体现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年画展览或邀请民间艺术家来园进行年画制作演示,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年画艺术。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年画起源的讲解:需要重点关注年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它在民间习俗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