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综合指标分析法
- 格式:ppt
- 大小:4.22 MB
- 文档页数:162
第五章综合指标学习要点:了解各种指标的概念及作用,掌握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的特点及计算方法,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
§1、总量指标§2、相对指标§3、平均指标§4、变异指标学习知识点:前言:1、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
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就可以得到说明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某种现象总体的总规模、总水平的指标,即总量指标。
如:2010年年年末为1339724852亿,反映是我国人口的总规模。
总量指标的作用:第一、总量指标可以用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国力,反映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起点。
第二、总量指标可以用来作为制定政策、制定计划和实行科学管理的基本依据,也是检查政策、计划执行情况,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绝对效果的重要指标。
第三、总量指标可以用来研究客观现象的数量表现及其发展的变化趋势。
第四、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一、总量指标的种类:1、按其反映现象总体内容的不同:• 总体单位总量(简称单位总量):指总体内所有单位的总数,表示总体本身规模的大小。
对于一个确定的统计总体,其总体单位总量是唯一确定的。
• 总体标志总量(简称标志总量):指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总和。
对于确定的统计总体,标志总量不是唯一的,而是随着标志的不同可计算不同的标志。
• 例:我们研究某市三级医院的基本情况,则全市三级医院的总数量是总体单位总量,而全部三级医院职工总人数、全部三级医院职工工资总额等就是总体指标总量。
2、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 时期指标指反映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活动结果的总量指标,它反映的是一段时间连续发生变化过程。
如产品总量、货物运输量、商品销售量、国内生产总量等。
• 时点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间(瞬间)状况上的总量指标。
如人口数、职工数、设备台数等。
统计学原理-《统计学》第四章综合指标试题1、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倾向反映了数据的________。
2、________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
3、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上的变量值称________。
4、不受极端值影响的集中趋势度量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称________。
6、________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平均数之比。
7、数据分布的不对称性是________。
8、数据分布的平峰或尖峰程度称________9、计算比率的平均数一般用几何平均法,它实际上是各变量值对数的________。
10、Excel中计算中位数时选用的函数为________函数.11、某工厂13名工人某日生产零件数分别为(单位:件)10、11、13、11、14、11、12、11、15、16、12、12、13,则中位数为________;众数为________。
12、某百货公司连续几天的销售额如下:257、276、297、252、238、310、240、236、265,则其下四分位数是________。
13、一组数据分布的最高峰点所对应的变量值即为_______________。
14、当平均数大于中位数时,数据呈_______________分布。
15、若一组数据的,则其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分布。
16、如果一组数据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则峰态系数为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__是一组数据中间位置上的代表值,不受数据极端值的影响。
18、假定一个总体由5个数据组成:3、7、8、9、13,该总体的方差为________。
19、某班共有25名学生,期末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分数分别为:68、73、66、76、86、74、61、89、65、90、69、67、76、62、81、63、68、81、70、73、60、87、75、64、56,该班考试分数的下四分位数和上四分位数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统计学原理》常用公式汇总及计算题目分析第一部分常用公式第三章统计整理a)组距=上限-下限b)组中值=(上限+下限)÷2c)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上限-1/2邻组组距d)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下限+1/2邻组组距第四章综合指标i.相对指标1。
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或部分)总量/总体总量2。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3。
比较相对指标=甲单位某指标值/乙单位同类指标值4。
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现象总量指标5.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数/计划数=实际完成程度(%)/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ii.平均指标1。
简单算术平均数:2。
加权算术平均数或iii.变异指标1.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2。
标准差: 简单σ= ; 加权σ=3。
标准差系数:第五章抽样估计1。
平均误差:重复抽样:不重复抽样:2。
抽样极限误差3。
重复抽样条件下: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成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4。
不重复抽样条件下: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第七章相关分析1.相关系数2。
配合回归方程y=a+bx3.估计标准误:第八章指数分数一、综合指数的计算与分析(1)数量指标指数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数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此差额说明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2)质量指标指数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质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此差额说明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3)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相对数变动分析:= ×绝对值变动分析:—= (—)×(—)第九章动态数列分析一、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1)由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①由时期数列计算②由时点数列计算在间断时点数列的条件下计算:a.若间断的间隔相等,则采用“首末折半法”计算。
00974统计学原理章节基础知识第一章:总论1、统计的三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推断法((可扩展未简答)2、凯特乐将统计学的三个主要源泉:英国的政治学派,德国的国势学,法国的概率统计3、“统计”一词的含义:统计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的基础是统计工作,统计科学既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简答)4、统计信息的两大特征:数量性和总体性(多选、简答)5、统计的三大职能:信息,咨询,监督(多选)6、四大计量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重点前两个)7、按度量层次低到高: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8、区别总体和总体单位(选择,判断)9、统计指标的的三大特性:总体性,数量性,综合性(多选)10、区分变异和变量,变量又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多选)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1.统计资料的三大特性:数量性,总体性,客观性(选择,填空)2.总体性的定义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因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从整体上观察,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判断)3.原始资料的搜集方法访问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多选)4.统计调查的方式:1)普查:专门组织进行一次性的全面调查(填空、多选)2)抽样调查:最常用的方法3)统计报表4)重点调查:了解定义(选择)(多年都有考到)5)典型调查6.结论:统计方式是以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选择、判断)7.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1) 调查目的:调查目的要符合客观实际,是任何一套方案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行动的指南。
(2)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对象即总体,调查单位即总体中的个体。
(3) 调查项目:即指对调查单位所要登记的内容。
(4) 调查表:就是将调查项目按一定的顺序所排列的一种表格形式。
WORD 格式.可编辑技术资料分享00974统计学原理 章节基础知识 第一章:总论 1、统计的三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推断法((可扩展未简答) 2、凯特乐将统计学的三个主要源泉:英国的政治学派,德国的国势学,法国的概率统计 3、“统计”一词的含义:统计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的基础是统计工作,统计科学既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简答) 4、统计信息的两大特征:数量性和总体性(多选、简答) 5、统计的三大职能:信息,咨询,监督 (多选) 6、四大计量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重点前两个) 7、按度量层次低到高: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8、区别总体和总体单位(选择,判断) 9、统计指标的的三大特性:总体性,数量性,综合性(多选) 10、区分变异和变量,变量又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多选) 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统计资料的三大特性:数量性,总体性,客观性(选择,填空) 2.总体性的定义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因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从整体上观察,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判断) 3.原始资料的搜集方法 访问方法 观察方法 实验方法(多选) 4.统计调查的方式: 1)普查:专门组织进行一次性的全面调查(填空、多选) 2)抽样调查:最常用的方法 3)统计报表 4)重点调查:了解定义(选择)(多年都有考到) 5)典型调查 6.结论:统计方式是以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选择、判断) 7.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1) 调查目的:调查目的要符合客观实际,是任何一套方案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行动的指南。
(2)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对象即总体,调查单位即总体中的个体。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20202授课对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时:48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统计学的基本概念、范畴;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方法;综合指标法、动态分析法、指数分析法、抽样推断法和相关分析法等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统计知识;明确统计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统计学基本的概念;掌握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方法;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各种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统计学基本的概念: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变量、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等;2.掌握统计调查的种类和方法;3.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4.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三、课程与课时分配四、课程主要内容1.总论●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作用和任务●统计工作过程和方法●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2.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统计调查的意义,任务和种类●统计调查方案●统计报表和各种专门调查的含义、特点和适用情况●统计整理的内容,统计分组的作用、方法;变量数列的编制●统计表的构成及分类;统计表的设计及编制方法3.综合指标●总量指标的概念、分类和作用●相对指标的概念、分类、特点、计算方法、适用情况和应用原则●平均指标的意义,平均指标的种类、计算方法和具体应用●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作用和测定方法4.时间数列●时间数列的概念,特点,种类●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特点,区分方法,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时间数列的几种动态对比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时间数列的动态平均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时间数列变动趋势的分析方法5.统计指数●统计指数广义和狭义概念、作用和分类●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法●指数数列的含义6.抽样推断●抽样调查的相关概念●抽样误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抽样推断的方法7.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的概念和种类●相关图表●相关系数的计算及判定方法●回归分析的概念,回归直线方程的建立五、主要参考书1.《统计学原理》,李洁明祁新娥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统计学原理》,谢启南韩兆洲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3.《统计学原理》,黄良文陈仁恩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20203授课对象:会计电算化专业总学时:64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统计学原理》第四章综合指标(2)第四章综合指标第⼀节总量指标⼀、总量指标的意义总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平。
其表现形式是绝对数,是⼀个有名数。
总量指标的作⽤:1、是从数量上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
2、是制定政策、编制计划、实⾏社会经济管理的基本依据。
3、是计算相对指标、平均指标以及其他各种分析指标的基础。
⼆、总量指标的种类1、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分为数量标志值的总和总体标志总量:各单位含的单位数总体单位总量:总体包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点指标时期指标3、总量指标按其采⽤的计量单位不同分为??劳动量指标价值指标实物指标三、总量指标的计算第⼆节相对指标⼀、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相对指标(统计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对⽐的结果。
相对指标的特点:把两个对⽐的具体数值抽象化,以集中反映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千分数百分数成数倍数、系数⽆名数有名数三、常⽤的相对指标1、计划完成相对指标%100?=计划任务数实际完成数例、某企业产量计划规定本⽉的产量要达到200万吨,实际达到220万吨,问该企业的产量计划完成情况如何?解:计划完成百分⽐%100?=计划任务数实际完成数%110%100200220=?=例、某企业成本计划规定甲产品的单位成本要降到50元/件,实际降到48元/件,问该企业的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如何?解:计划完成百分⽐%100?=计划任务数实际完成数%96%1005048=?=例、某企业产值计划规定本年的产值要⽐上年增长10%,实际增长15%,问该企业的产值计划完成情况如何?计划完成百分⽐%100?=计划任务数实际完成数%5.104%100%101%151=?++=注意: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评价:收⼊收益性质的指标(⼀般规定应达到的最低限额),计划完成百分⽐⼤于100%为超额完成计划,⼩于100%为没有完成计划;成本费⽤性质的指标(⼀般规定应达到的最⾼限额),计划完成百分⽐⼩于100%为超额完成计划,⼤于100%为没有完成计划。
统计学统计指数分析法统计学是一项重要的科学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
统计指数分析法是统计学中的一种应用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释多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和趋势。
本文将介绍统计指数分析法的定义、原理和应用,并提供几个具体的实例。
统计指数分析法是一种将数据指标转化为相对数的方法。
它通过计算各个指标相对于其中一基准指标的比率或相对变化量,来反映多个指标之间的相对关系和变化趋势。
这种相对数常常被称为“指数”,用来比较不同指标的大小和变化。
统计指数分析法的原理是基于以下两个核心概念:权重和基期。
权重是指不同指标在整体中的重要性或权重,它可以通过主观判断或客观评估来确定。
基期是指参照的时间点或时间段,用来对比各个指标的变化情况。
在应用统计指数分析法时,首先需要选择一项基准指标。
基准指标可以是任何一个被认为比较合适的指标,比如一个最主要或最关键的指标。
然后,需要确定各个指标与基准指标的相关性和变化趋势。
这可以通过计算各个指标与基准指标的比率或相对变化量来实现。
最后,将这些相对数进行加权求和,得到一个综合指数,反映各个指标的整体变化趋势。
统计指数分析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释多个指标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金融领域,我们可以使用统计指数分析法来分析股票市场中各个指数的涨跌情况。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释一个指标的变化趋势。
比如,在经济领域,我们可以使用统计指数分析法来分析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情况。
下面是几个具体的实例,以帮助理解统计指数分析法的应用。
1.指数股票市场分析:假设我们希望比较两个股票指数A和B的涨跌情况。
首先,我们选择其中一个指数作为基准指标,比如指数A。
然后,计算指数B相对于指数A的比率或相对变化量,并进行加权求和,得到一个综合指数。
通过分析这个综合指数的大小和趋势,我们可以得出指数B 相对于指数A的涨跌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统计学原理习题集》第一章绪论复习思考题1.从统计工作的产生和发展说明统计工作的性质和作用。
2.试说明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
3.我国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4.试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5.解释并举例说明下列概念: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统计指标、变异、变量。
6.试说明标志与指标的区别和联系。
练习题一、填空题:1.统计总体的特征可概括成、和。
2.统计学的发展史有三个起源,即技术学派、及数理统计学派。
3.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统计分组法和三种方法。
4.在现实生活中,“统计”一词有三种涵义,即、及统计学。
5.统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三大职能上,即信息职能、及。
6.从认识的特殊意义上看,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统计调查、及。
7. 当某一标志的具体表现在各个总体单位上都相同时,则为。
8. 当某一标志的具体表现在各个总体单位上不尽相同时,则为。
9. 同一变量往往有许多变量值,变量按变量值是否连续可分为和。
10. 凡是客观存在的,并在某一相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我们称之为。
二、单项选择题:1. 要了解某市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情况,则统计总体是()。
A、该市全部工业企业B、该市每一个工业企业C、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某类设备D、该市工业企业的全部设备2. 对交院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调查,则总体单位是()。
A、交院所有的学生B、交院每一位学生C、交院所有的学生成绩D、交院每一位学生成绩3. 对全国城市职工家庭生活进行调查,则总体单位是()。
A、所有的全国城市职工家庭B、所有的全国城市职工家庭生活C、每一户城市职工家庭D、每一户城市职工家庭生活4. 对全国机械工业企业的设备进行调查,则统计总体是()。
A、全国所有的机械工业企业B、全国所有的机械工业企业的设备C、全国每一个机械工业企业E、全国每一个机械工业企业的设备5. 对食品部门零售物价进行调查,则总体单位是()。
A、所有的食品部门零售物B、每一个食品部门零售物C、所有的食品部门零售物价D、每一个食品部门零售物价6. 港口货运情况调查,则统计总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