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已亥杂诗 》龚自珍(清)
- 格式:ppt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15
龚自珍《己亥杂诗》拼音版及赏析《己亥杂诗》是清代时期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首自叙诗,本文就来分享一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拼音版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jiǔ zhōu shēng qì shì fēng léi九州生气恃风雷,wàn mǎ qí yīn jiū kě āi万马齐喑究可哀。
wǒ quàn tiān gōng chóng dǒu sǒu我劝天公重抖擞,bù jū yī gé jiàng rén cái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本文选自《龚自珍全集》.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即:到。
赏析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
是年,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
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
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
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很生动,极富有艺术魅力。
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诗,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
七年级下册已亥杂诗七年级下册二十课《己亥杂诗》原文如下: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译文: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己亥杂诗》赏析《己亥杂诗》共315首。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就巨型组诗。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真可谓“浩荡离愁”。
“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辞官之时拂袖而去的情景。
“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
“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
从这一句,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傍晚时分,立在马上,面向故乡,翘首以盼,随兴赋诗,百感交集。
此时诗人在想什么呢?想落红护花。
“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
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多少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己亥杂诗》龚自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白日斜”“天涯”“浩荡离愁”等词语,描绘出了一种深沉而又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自己离开京城的离愁别绪。
接下来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诗人以落红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归隐,但仍然关心国家命运,愿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整首诗既充满了离愁别绪,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注释和翻译赏析:注释:1. 己亥杂诗: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 年)写的一组杂诗,共315 首。
2.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3.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4.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 1.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离京时的复杂心情,既有辞官的失落和对京城的眷恋,又有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中通过“落红”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精神。
2. 艺术特色: - 抒情方式:诗人运用了多种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比喻抒情等。
诗的前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离开京城的离愁别绪,后两句则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落花,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 象征手法:诗中“落红”这一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诗人虽然辞官归隐,但仍然关心国家命运,愿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 语言优美:全诗语言优美,对仗工整,如“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己亥杂诗》是一首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诗歌,它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珍品。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己亥杂诗》(其五)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五首。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48岁的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其中包括对往事的回忆,与亲朋的交往;对政治的评论,对改革的渴望等,题材极为广泛,本文堪称“定盦诗”的压卷之作。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停顿,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以“读”贯穿学习始终——(1)读准字音停顿,注意押韵。
(2)读准诗句意思,把握情境。
(3)读准写法情感,感悟主题。
【教学媒介】PPT课件,一体化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七年级下学期,对于部编版初中语文的设计特点有一定了解,有一定诗歌学习的基础,但是基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距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教学时将“时代背景”的介绍放在重要位置,力求让学生融入作者的年代,更好的把握诗歌情感。
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采用“时空连线”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解析写法与情感,力求新颖,引导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锻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PPT展示问题:在我国,曾经有这样一位诗人,在自己的诗作中,呼吁统治者“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他是谁?这首诗你还记得吗?2.学生回答小学时学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220)”3.PPT展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22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师:在这首诗中,龚自珍向统治阶级发出了心底最殷切的呼唤,希望改变现状,希望人才辈出。
龚自珍《己亥杂诗》原文及赏析龚自珍《己亥杂诗》原文及赏析《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
这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
全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下面是龚自珍《己亥杂诗》原文及赏析,快来看看吧!【原文】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作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赏析】《己亥杂诗》是诗人晚年写的一首组诗,这首诗选自其中第五首。
首句:“浩荡离愁”是说诗人的愁绪无边无际,“白日斜”是写景。
此句可译为,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我带着无边无际的愁绪离开京都。
第二句:“吟鞭”即马鞭,“东指”即向东。
“天涯”即指自己的家乡,诗人当时住在广东,相对于京城来说,距离遥远,即有天涯之意。
此句可译为,我挥舞着马鞭远离京城,向东奔向远在天涯的家乡。
最后两句: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落红”喻指诗人自己,“花”喻指国家、人民。
诗人虽辞官回家,但仍心系国家人民,即使是辞官离京,也要像落红一样,化作春泥,护花(报效国家,报效人民)。
龚自珍生活在清政府的衰落时期,辞官时间在道光时期,大约是与英国的战争前两年,诗人一生爱国爱民,心忧国家人民。
“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广大无边。
“白日斜”,夕阳西斜。
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是十分苦闷。
诗中用“浩荡”来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深。
这个“愁”不是个人私怨,而是对国事的忧虑,爱国之心显而易见。
“浩荡离愁”又用夕阳西斜来烘托,更为愁绪抹上一重浓浓的色彩。
“吟鞭东指即天涯。
”这句是说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地方。
才离京城何来“天涯”呢?这是作者的.心态所致。
因为这次离京意味着告别朝廷,远离仕途,不再回来了,所以作者产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