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
- 格式:docx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6
华罗庚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学领域的贡献和成就被誉为“华氏数学”。
下面,我将从他的生平、学术研究和社会贡献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他的主要事迹。
生平:
华罗庚于1910年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自幼聪慧,对数学充满了兴趣。
1929年,他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数学系,师从数学家陈省身。
1935年,华罗庚赴英留学,先后在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学习,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在欧洲获得博士学位的数学家。
1946年,他回到中国,担任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教授,并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学术研究:
华罗庚在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尤其是在数论和代数几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曾经提出了“华氏大定理”,证明了大于等于二的任意整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质数之和,这一定理在数论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此外,他还提出了“华罗庚猜想”,并证明了一些特殊情况,为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贡献:
华罗庚在学术研究之外,还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
1949年,他参与创办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为了该所的首任所长,致力于培养和推广数学人才,推动了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
此外,他还担任了多个国际数学组织的职务,并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为中国在国际数学领域的发展和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警句1. 华罗庚说:“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就像我们爬山,一步一步努力往上爬,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你想想,不学习怎么能行呢?2.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这可是华罗庚的名言呀!你看那些厉害的人,不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吗?就好比建房子,一砖一瓦才能建成坚固的大厦呀!3. 华罗庚讲:“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这不是明摆着的嘛,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呀,你不去努力争取,难道等着机会砸到你头上啊?4. “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
”哎呀呀,华罗庚这话多实在呀!就像跑马拉松,不管你开始跑得多慢,只要坚持到底,你就是胜利者,难道不是吗?5. 华罗庚曾说:“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归去来兮。
”这就好像一只鸟儿,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还是会想念自己的巢呀,故乡的意义不就是这样吗?6. “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
”想想看呀,人就和树一样,不时刻保持紧实,就容易出问题呢,华罗庚这话多在理呀!7. 华罗庚说的:“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地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也都是决心在大量时间中投入大量劳动的人。
”可不是嘛,那些有成就的人,哪个不是会管理时间、努力付出的呀,这道理多浅显啊!8.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头。
”哇,华罗庚这话真让人感动啊!就好像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传递,你帮了我,我会一直记着,我帮了你,也不需要你一直挂在心上,多好呀!9. “日累月积见功勋,山穷水尽惜寸阴。
”这多形象啊,每天积累一点,时间久了就有成果啦,可不能浪费时间呀,就像水一样,流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你说是不是?10. 华罗庚告诉我们:“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简介 (精选)华罗庚简介 (精选)华罗庚被誉为“近代数学宗师”,他对数学的热爱和执着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学子和教师,也对中国数学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篇文章将从他的生平经历、学术成就以及对中国数学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生平经历华罗庚于1910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30年开始进入复旦大学学习数学,不久后就成为了无业游民,其间曾游历全国各地,并学习了多门语言和文化。
1947年后,华罗庚先后进入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在这期间也结识了一批国内外的数学大师,如邓稼先、杨振宁、Chowla等人。
1950年,华罗庚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并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获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
1951年,他回国并开始在中国从事数学教育和研究工作,成为了中国现代数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华罗庚也曾经历了多场政治风波,但他一直保持着对数学和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追求,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二、学术成就华罗庚的学术成就可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
他在数学的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而不仅仅是在某一个领域中有所贡献。
他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证明了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一个特殊情况,这是在逻辑基础上建立华罗庚数的前提下完成的。
此外,他还在模形式、自守形式、代数数论、解析数论等领域中有很多开创性的工作,被誉为“华罗庚数学”。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方面的执着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他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乐于分享他所学到的方法和技巧。
他的思想启迪和研究方法影响了很多年轻的数学学者,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术研究,也激励了他们的精神追求。
三、对中国数学界的影响华罗庚是中国数学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他在数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学术成就,对中国现代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他本人的研究工作和思想方法中,更体现在他对数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推广和培养上。
华罗庚在中国推广了数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提高了数学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华罗庚简介华罗庚简介华罗庚(1910年– 1985年),中国数学家、教育家,著名的代数学家和数论家,被誉为“中国近现代代数学之父”,是中国数学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
他经历了动荡的时代,但一直坚持并发扬光大中国数学事业。
本文将依次从他的生平、学术成就、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生平华罗庚于1910年10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家境贫寒。
1929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师从陈省身。
1931年,他因家庭经济原因,辍学回到家乡。
1932年,华罗庚应聘到南京中央大学教书,开始了他的数学教育生涯。
1937年,日军独占南京,华罗庚怀着痛苦的心情离开南京,经过波折,最终逃到了内地。
1945年,华罗庚与家人一同赴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学习,受到了良好的学术环境的熏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回国,并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等职务。
1985年4月华罗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学术成就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涉及代数学、数论等多个学科。
他的代数几何学成果和雅可比证明问题,对国际代数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其中华罗庚定理更被誉为“近世代数几何的第一定理”。
在数论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七十年代数问题和四平方和猜想证明、多项式同余定理,这些都让华罗庚在数学史上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此外,华罗庚还积极投身于中国数学的推广与普及工作,通过编写高等数学教材等方式丰富了中国数学教育的版图。
影响华罗庚对数学界的影响力不仅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着很高的声望。
他常年在海外学术界活动,曾多次担任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主席,并是美国数学学会的会员。
他的学术成就和教育成就为中国数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坚持原创、勇攀高峰、勇闯新路的精神,也使学界对华罗庚非常推崇。
总结华罗庚是一位既有学术成就,又非常注重数学教育的杰出学者,他无愧于“中国数学之父”,正是因为有像他这样的先驱和开拓者才造就了今天的中国数学。
回顾华罗庚的一生,不仅对他个人出色的学术成就慨叹不已,更让我们感受到他不屈不挠、执着不断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面丰功伟绩的数学学术旗帜,对我们今天潜心学习数学并攀登学术高峰也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数学家华罗庚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2日),原名华法灵,字华石等,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和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
生平经历华罗庚出生在中国江苏扬州一个书香世家。
早年华罗庚对于数学就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
1932年,华罗庚赴法国留学,先后在巴黎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
在法国留学期间,华罗庚深入研究了数学领域的许多重要问题,并且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
1940年,华罗庚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成为了杭州大学(现为浙江大学)的教授。
数学研究成就华罗庚在数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贡献是他对于偏微分方程的研究。
他在这一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为后来的数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罗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局部凸性和整体凸性华罗庚的最早的重要工作是关于凸性的研究。
他研究了局部凸性和整体凸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证明这一关系。
这一方法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但是华罗庚通过深入的分析和创新的思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2. 线性化问题华罗庚进一步研究了线性化问题,即如何将非线性方程转化为线性方程进行求解。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线性化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很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非线性方程求解的效率,同时也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3. 变分问题与极值理论华罗庚还研究了变分问题与极值理论的关系。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变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力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中。
这种方法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数学工具,同时也为数学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教育事业华罗庚除了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还在教育事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在杭州大学担任教职期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他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赞誉。
他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对于当时中国数学教育的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学术影响华罗庚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数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术成果和影响不仅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被高度赞誉,而且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后来的数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罗庚的故事道理
华罗庚的故事告诉我们几个重要的道理:
1.勤奋和坚持:华罗庚尽管家境贫困,但他始终坚持自学数学,通过不懈的努力,他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数学家。
这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困难,只要有决心和坚持,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2.独立思考和创新: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中,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寻找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他的教导影响了许多数学家,包括陈景润等。
这告诉我们,要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才能不断进步。
3.爱国情怀:华罗庚在二战期间,拒绝了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邀请,坚持留在国内,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这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有爱国情怀,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4.重视实践和应用:华罗庚不仅在数学理论上有着卓越的贡献,他还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这告诉我们,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学术研究,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5.培养人才:华罗庚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数学人才。
这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和导师,要注重培养人才,通过引导和激励,让更多的人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成功。
总之,华罗庚的故事启示我们要有勤奋和坚持的精神,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有爱国情怀和责任感,重视实践和应用,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人才。
这些品质和价值观对于我们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华罗庚华罗庚(1910.11.12—1985.6.12),汉族,天蝎座,出生于江苏金坛,祖籍江苏丹阳。
[1]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1985年6月12日,因心脏病突然发作,于日本东京病逝。
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报效祖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感到无比兴奋,克服了来自美国政府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决心偕家人回国。
他们一家五人乘船离开美国,1950年2月到达香港。
他在香港发表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充满了爱国激情,鼓励海外学子回来为新中国服务。
3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这封信。
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和夫人、孩子乘火车抵达北京。
华罗庚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
接着,他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邀请开始筹建数学研究所。
1952年7月,数学所成立,他担任所长。
他潜心为新中国培养数学人才,王元、陆启铿、龚升、陈景润、万哲先等在他的培养下成为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
他写成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59年莱比锡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又先后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
他为培养青少年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从出题、监考、阅卷,都亲自参加,并多次到外地去推广这一活动。
他还写了一系列数学通俗读物,在青少年中影响极大。
他主张在科学研究中要培养学术气氛,开展学术讨论。
华罗庚的趣事介绍r43y5y 10级被浏览636次 2013.07.29检举一定要快!就是有什么关于数学上的幽默小故事(有在华罗庚身上发生的)hellodingchao采纳率:57% 10级 2013.07.30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
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年出生,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
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 1930年春,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
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即多方打听并推荐他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图书馆助理员。
1931年秋冬之交,华罗庚进了清华园。
1927年华罗庚回到了家乡,帮助父亲在小杂货铺里干活、记帐,同时努力钻研数学。
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作生意,打算盘,记帐,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
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的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
因为经常发生类似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个绰号,叫“罗呆子”。
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他的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
争执发生时,他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
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他辛酸地说:“那正是我应当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了我的梦想:在西北风口上,擦着清水鼻涕,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了活命而挣扎,”[华罗庚的故事Mercurialug 10级被浏览9940次 2013.09.06检举deityofhair采纳率:45% 10级 2013.09.07华罗庚勤奋成才小时候,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辍学之后,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也懂得用功读书,他从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50页从老师那儿摘抄来的《微积分》开始,勤奋自学,踏上了通往数学大师的路。
华罗庚辍学期间,帮父亲打理小店铺。
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
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
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
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
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
白天,华罗庚就帮助他的父亲在小杂货店里干活与站柜台。
顾客来了,帮助他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
顾客走了,就又埋头看书或演算习题。
有时入了迷,竟然忘记了接待顾客。
时间久了,父亲很生气,干脆把华罗庚演算的一大堆草稿纸拿来就撕,撕完扔到大街上。
有时甚至把他的算草纸往火炉里扔。
每逢遇到这种时候,华罗庚总是拼命的抱住他视之如命的算草纸,不让他的父亲烧掉。
华罗庚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
华罗庚和全世界无数的杰出人才一样,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愈坚。
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阻力。
不断前进,这倒反而锻炼了他。
没有时间,养成了他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
没有书,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
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华罗庚的故事读后感怎么写!!急急急!NBA对CBA 10级被浏览369次 2013.02.27检举故事讲的是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
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
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
”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
”“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
”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着名的“华氏定里” ,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
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
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从此,开是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
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
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着作、11本数学科普着作。
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文章给你们了,,帮我谢谢吧,,,一篇文章那么长!!六年级水平!!500字!!thank你们very much!!三无农民1采纳率:50% 10级 2013.02.28华罗庚故事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
成功不是路边的小石子随处可捡,也不是田间的小草随意可觅。
要成功,需要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在这期间是要经过许多挫折的。
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
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
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
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
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
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
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
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
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
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
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
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
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
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20 篇论文。
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
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
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才能登上高峰觅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科学上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在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失败之后才得出的。
我们要正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挫折变成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
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
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着成功,而前提是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当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丽日之时。
华罗庚的小故事E4ajsgmke8 10级被浏览1367次 2013.02.22检举华罗庚學習的小故事小故事小故事小故事!!!!!!!usc9573qjd采纳率:48% 10级 2013.02.22也许会有人这样认为,华罗庚小时候肯定就是数学尖子,其实不然,他幼时时反应并不敏捷,村镇上有人叫他“呆罗罗”。
他6岁时上了本镇的小学,12岁入县立初中。
初二前算(数)学成绩并不出色,还得过“不合格”。
他成名后,有人问起这事,他坦诚地作了自我批评:“我小时候是很贪玩的,常常逃学去看社戏。
” 数学成绩不好引起华罗庚的警觉,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赶上去。
于是,一有空他就抱着数学课本看,寻找数学题来做,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有一天,数学老师李月波把课讲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题让大家去做。
题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当其他同学还在冥思苦想时,华罗庚却很快举手回答:“23!”李老师颇为惊讶,走过来询问:“你看过《孙子算经》,它是中国的…剩余定理‟,传到西方后被称做…孙子定理‟”。
老师又问:“是你自己算的,那你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华罗庚不紧不慢地陈述了他的思考演算过程:“我是这样想的:这个数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这道题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之正好余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数了!”老师兴奋地告诉同学们:“华罗庚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确的。
”从此,全班同学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
华罗庚的数学智慧,让老师大为惊喜。
老师的鼓励又使得华罗庚兴趣大增,在数学上加倍用功,于是,数学成绩便突突地往上冲。
华罗庚的小故事jimer1 10级被浏览31次 2014.06.30检举急用!!!!我是做画报如果可以教教我怎么做画报。
画报报题目是{我的偶像华罗庚}hcrmba采纳率:41% 2级 2014.07.0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青年时代因病导致伤残,历尽坎坷,几乎陷入绝境。
中学毕业后,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