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案..-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72 KB
- 文档页数:3
《师说》教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师说》教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掌握、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和虚词,熟记文中通假字,进而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1、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明确结构。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情意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1、掌握、积累文言文中常用实词和虚词;2、疏通文意;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难点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2、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课外作业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并熟读成诵。
2、整理课后习题。
3、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授课主要内容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
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一: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1、文学常识简介:(学生答,教师补充)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 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学习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 难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PPT 展示韩愈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引入《师说》的学习。
2. 文体介绍:简要介绍“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 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4. 翻译课文:逐句讲解课文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
5. 文言知识积累:讲解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
言句式。
6. 文本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7. 课堂讨论:让学生讨论《师说》中对老师的定义和现代社会对老师的要求有何异同。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表扬学生的表现。
9.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老师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师说》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掌握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同时,应多给学生提供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的机会,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语感。
《师说》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师说》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了解古代儒家关于师生关系的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师说》;(2)学会分析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教师的尊重和敬意;(2)理解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3)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师说》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理解古代儒家关于师生关系的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2)文中某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师说》的背景和作者;(2)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师说》,理解文意;(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选取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师说》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2)分析古代儒家关于师生关系的思想;(3)解读文中的一些比喻和隐喻。
5. 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翻译《师说》中的重点句子;(2)选取一些与师生关系相关的现代文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师说》全文;2. 整理并熟记《师说》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 写一篇关于师生关系的短文,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
五、课后反思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文言文《师说》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文言文《师说》1. 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 章节内容:本课主要学习韩愈的《师说》,通过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对于师道的认识和阐述。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师说》全文,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对于师道的观点和态度。
3. 能够运用《师说》中的观点,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师道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并背诵《师说》全文,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重点:分析并解读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对于师道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笔记本、课本《师说》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师道,为什么要尊师重道。
2. 讲解:讲解《师说》的背景和作者韩愈的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 分析:分析《师说》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于师道的认识和阐述。
4. 练习:学生随堂练习,对《师说》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理解和运用。
六、板书设计《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师说》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尊师重道的短文。
2. 作业答案:尊敬的老师,您好!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老师是至关重要的人。
他们传授给我们知识,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帮助我们解决困惑。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老师,珍惜他们的付出。
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是帮助我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人,他们不仅仅是我们的知识来源,更是我们的人生导师。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我们指引方向,让我们避免走弯路。
因此,我们应该对老师充满敬意,虚心听从他们的教诲。
在现代社会,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尊重老师,不仅是尊重他们的职业,更是尊重知识和智慧。
《师说》教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师说》。
(2)理解《师说》的文言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3)分析《师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师说》。
(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明白尊师重道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师说》的文言文内容。
(2)分析和欣赏《师说》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背诵《师说》。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师说》中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师说》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师”的意义和价值。
(2)简介《师说》的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师说》,感受其语言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内容,体会词语的用法和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师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2. 强调尊师重道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师说》。
2. 写一篇关于《师说》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位自己尊敬的老师,深入了解其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念,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思考。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教学案例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师说》的观点。
3. 运用比较法,将《师说》与其他相关文章进行比较,拓宽学生视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师说》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在读后感中的思考深度和对《师说》观点的理解程度。
《师说》学案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师说》的背景和作者韩愈的生平。
分析并理解《师说》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师说》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指导。
对《师说》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和背景介绍。
第二步:阅读《师说》并理解文意。
第三步:分析《师说》的论证结构和论点。
第四步:小组讨论和分享。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作者和背景知识。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点。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师说》原文文本。
韩愈的生平介绍资料。
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资料。
批判性思维引导资料。
3.2 教学材料笔记本和笔。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教学PPT或黑板。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对《师说》观点的分析能力。
4.2 教学反馈课堂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师生关系的文章,进行比较和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师生对话,深入理解《师说》的观点。
5.2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师生关系的变迁,讨论师生关系的现状和问题。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师说》中的核心观点和理论。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技巧。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应用。
6.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难词和句式理解。
对《师说》深层次含义的解读。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七章:教学活动设计7.1 教学活动第一步: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第二步:学生自读《师说》,标记出生僻字词。
第三步:教师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韩愈《师说》精品优质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韩愈的《师说》。
该文章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主要围绕“师”的主题展开,探讨师者的角色、师生关系、学习方法等内容。
详细内容涉及文章第一、二自然段,重点分析作者对师的定义、师的职能以及择师的标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师说》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师者的价值和作用,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3. 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的一些文言文句式和词汇,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
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探讨师生关系,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第一、二自然段,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式,解释作者对师的定义和职能。
3.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给出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师说》2. 主要内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择师的标准3. 重点词汇、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作者提出的择师标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师生关系的文章,如《论语》中的相关内容,加深对师生关系、学习方法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特别是作者对师的定义、师的职能以及择师的标准。
语文教案《师说》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古代汉语》第二单元“论说”章节,详细内容为《师说》一文。
《师说》为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主要阐述了从师的重要性、选择师傅的标准以及师生关系的处理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师说》一文的主旨,明确从师的重要性。
2.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深奥道理,如从师的标准、师生关系处理等。
重点:文章的主旨、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教材、《古代汉语》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从师的重要性。
2. 课文诵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3. 文章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b. 详解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c. 阐述文章主旨,解析从师的标准和师生关系处理。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讲解答题方法和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图。
2. 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列表。
3. 从师的标准、师生关系处理要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b. 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
c. 请举例说明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
2. 答案:a. 师者:指教师;所以:用来;传道:传授道理;受业:接受学业;解惑:解答疑惑;尊敬:敬重;亲爱:亲近;严师:严格的老师;益友:有益的朋友。
b. 文章主旨:阐述从师的重要性,提出选择师傅的标准,强调师生关系的处理。
c. 示例:文章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
《师说》学案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师说》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师说》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师说》的背景和意义。
2. 《师说》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师说》中的经典语句和重点词汇。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师说》的背景和意义。
2. 阅读理解:《师说》的逐段解析。
3. 论证分析:《师说》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4. 小组讨论:学生对《师说》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与拓展:对《师说》的深入思考和应用。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师说》的背景和意义进行讲解。
2.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师说》并理解其中的观点。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并对《师说》进行论证分析。
4. 反思法: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并进行拓展思考。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1. 《师说》原文文本。
2. 《师说》注释和译文。
3. 相关论文和评论文章。
4. 多媒体教学设备。
3.2 教学材料1. 《师说》学习指南。
2. 《师说》讨论问题。
3. 《师说》论证分析模板。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论证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教学反馈1.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反馈。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周:导入和背景讲解。
2. 第二周:阅读理解和论证分析。
3. 第三周:小组讨论和总结拓展。
5.2 时间安排1. 每章内容安排2课时,共6课时。
2. 每课时45分钟。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1. 让学生预习《师说》原文,了解其内容。
2. 让学生收集有关《师说》的背景资料,加深对文章背景的理解。
6.2 课后活动2.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师说》的观点和感悟。
语文教案《师说》教案(精选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的《师说》,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主要阐述了师道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是提出师说的观点,是分析师道的现状,是提出尊师的措施。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师说》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熟练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3. 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思想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师说》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难点:分析韩愈在文中所使用的论证技巧,以及如何将文章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工具与学习工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习工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尊师重道的感人故事,引发学生对师道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3. 课堂讲解: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韩愈的师说观点。
4. 讨论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学习和交流。
5. 实践演练: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1. 《师说》作者:韩愈2. 师说的观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经据典。
4. 尊师的措施:敬奉师长、勤奋学习、谦虚请教。
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b. 分析韩愈在文中所使用的论证技巧,并举例说明。
c. 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尊师重道的理解和体会。
2. 答案:a. 重点句子的翻译。
b. 韩愈在文中所使用的论证技巧: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经据典。
举例说明:如对比论证,韩愈在文中对比了师与友的关系,强调了师的重要性。
c. 对尊师重道的理解和体会: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尊重老师的辛勤付出,虚心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教诲。
《师说》学案..-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湖南双峰县第六中学(417707)龚勇军
【作者及背景】
作者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为先辈世居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韩昌黎”。
他和柳宗元一起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背景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话中可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饮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这种不怕时人耻笑,敢于反抗流俗不良风气,批驳错误观点,建立新的师道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关于题目】
“说”——是一种有叙有议,以议为主的文体,是议论体裁的一种。
“师说”——即“说师”,解释为“说说(议议)有关老师的问题”。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特色讲解】
1、对比论证,正误分明。
本文第二段写得很精彩,运用的三组对比:
(1)纵比:古之圣人才智多,犹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而耻学于师。
(2)自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大遗。
(3)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通过这三组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违背常理,而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引用论证,无可辩驳。
本文第三段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比前文笼统的说“古之圣人”更加可信,而且用封建社会的圣人证明“学必有师”“有道即师”,这就把论敌置于无可争辩的地步。
3、看似闲笔,实为论据。
本文最后一段,寥寥数字,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说明写作缘起,实际上远非如此,韩愈是借对李蟠的夸赞:“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来再一次证明“学必有师”的重要性。
4、语言表达,气势飞动。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前六七年,仆来南。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1.对下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 益:更。
辄:就。
犯:冒犯。
B.暇:空闲。
挈挈:孤独。
而东:到东边去。
C.仆:我。
恒:常。
幸:庆幸。
D.被:披。
已:已经。
吾子:我的儿子。
2.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A.有,则哗笑之,以为狂人。
B.愈以是得狂名。
C.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
D.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3.对“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仅(我)会遭到(世俗)责怪,也会因此使你受到非议。
B.不仅我会病的,你也会病的。
C.不仅见到他会生病,也会见到你病的。
D.不仅仅(他)会遭到(世俗)责怪,你也会遭到责怪。
【答案讲解】
1.D
2.A B
3.A
作者邮箱:gongyongjun006@
[1]
《师说》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