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26《天窗》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9
《天窗》教案(9篇)《天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藉”,理解“慰藉、一瞥”的意思。
2、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这时候”的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小节。
4、感受天窗带给“我”的慰藉,体会到天窗带给孩子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通过读文划句理清课文的脉络,并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什么是天窗。
(一)出示图片,初步了解“天窗”,引出课题。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天窗。
2、齐读课题。
(二)预习反馈,通过读带有“天窗”的句子,梳理课文脉络。
1、回顾预习要求,交流文中带有“天窗”一词的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找出这些句子的原因。
(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脉络。
)3、尝试为课文分段,并说说理由。
4、:从这几句句子中,我们了解到作者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天窗,然后又介绍了天窗给我的快乐,最后说发明天窗的人是应该感谢的。
(三)学习一、二节,了解什么是天窗及它的作用。
1、引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天窗就是——联系1、2节说说大人们开天窗的原因。
2、交流、:天窗的作用就是采光。
二、学习4、6节,理解什么时候天窗是“慰藉”,为何是“唯一”的慰藉。
(一)通过读句子,引导质疑。
1、过渡:原本为了采光用的天窗却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
到底它带给我什么快乐,以至在离开了家乡,成年之后仍常常想起这一方小小的空白?下面我们就要重点学习文章的第二段。
2、朗读第二部分中划出的句子,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读出语气。
3、理解“唯一的慰藉”,引导质疑。
(二)了解什么时候天窗成了我唯一的慰藉。
1、读第二段,找找哪几小节告诉我们“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2、交流读句,用自己的话来简要说说什么时候天窗成为我唯一的慰藉。
3、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这时候,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三、深入学习5、7节,展开想象,感受天窗带给我的快乐。
(一)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天窗给我慰藉的。
1、透过这小小的空白,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快乐呢?让我们再来读读5、7小节,体会体会作者感受到的快乐。
《天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执教者黄启娟教学内容: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26课《天窗》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天窗》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S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属于名著之旅,目的是让同学们了解名家名作。
《天窗》是著名作家茅盾写的,描写了农村乡下的孩子透过天窗由看见的景物而产生的联想,并体悟出人生的哲理。
由于时间久远,哲理意味深,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作者用儿童的眼光去看想,贴近孩子的心灵,兼文辞生动,想象丰富,孩子们又很喜欢这篇课文。
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这时候,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2,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感悟想象的方法及怎样描述想象,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这时候,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这句话。
2,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感悟想象的方法及怎样描述想象,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程序:一:设疑导入:1896年7月4日茅盾先生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他在这里生活了17年,当他晚年回忆起童年生活时,提笔写下的是--天窗。
回忆课文,什么是天窗?为什么这样一方小小的玻璃让他记忆深刻呢?二:初读感知:自由朗读第4-9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天窗?交流想法。
三:精读感悟:1,默读4-7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这时候,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交流想法。
2,当你孤独寂寞时,什么是你的慰藉?3,朗读第5、7自然段,思考:透过天窗,孩子们是如何得到慰藉的?用波浪线画出相应的句子。
交流想法。
4,默读5自然那段思考:孩子们透过天窗看见的了什么?说明应怎样想象。
想到了什么?告诉我们要怎样想象。
练习说话:“你看见…你想象…”5,朗读第7自然段,同桌讨论,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学会了要怎样想象。
练习说话:从一…想象到无数…练习写话: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同桌修改评价。
师评价5,师总结课文第二部分。
6,拓展练习:观察银杏树叶,写下你的联想想象。
三,总结课堂,推荐阅读。
五,板书设计 26天窗想象天窗慰藉观察仔细大胆丰富合理课堂练习1,仿写句子。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天窗》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本次教学的课文是《天窗》,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课文,属于叙事文学体裁,通过描述一个乡村小孩的学习经历,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过程的坚持下去的态度。
2. 教材内容《天窗》主要讲述一个乡村小孩小淳在窗户上开了一个小孔作为他学习的窗口,而通过不断的学习、摸索、探究,小淳顺利地通过考试考入了县立小学,成为自己梦想成为文科生的第一步。
3. 教材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了解叙事文体的特点和组成结构;•通过阅读体验激发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通过摸索、探究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和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二、教学策略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了解《天窗》的内容主题和故事情节;•理解课文背景和环境,阐释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掌握短语、句式、情感表达等相关知识点;•培养阅读、解读、分析和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向上的品格。
2.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通过“情境化”的方式展开,包括讲故事,看短片,听音频等,综合运用问题导向法、协作学习和归纳概括等教学方法,深入挖掘《天窗》的主旨和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3.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课文主旨和故事情节;•操作词短语和动词短语的应用;•段落细节和语义理解。
4.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背景和环境,解读故事情节所蕴含的道理;•分析和总结段落和语句的细节和语义信息,进行有效地概括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创设在进入正式的教学之前,要通过灵活运用带“神秘感”的情境创设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放松的氛围,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上。
2. 教学活动活动一:讲故事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以情感化的语言为引领,逐步展开故事情节,娓娓道出主题和氛围,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之后进行细节和语义理解的深入细节,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天窗》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天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写的是一个贫穷的小女孩因为没有窗,而在天花板上做了一个窗户,从天窗里看到天空和太阳,仿佛它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给了她希望和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艰难险阻。
针对这篇故事,老师们可以设置如下的教学方案。
一、目标1、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鉴赏能力。
2、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贫穷和艰辛的生活中,人们要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和信仰面对困难,从而树立勇敢、自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到贫穷与富有的差异,了解穷人的生活状态,从而明白只要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心和信仰,才能在艰难险阻的生活里取得胜利。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 正确阅读故事,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环境、故事主旨。
2. 分组讨论,交流对故事中穷人的生活和小女孩的自救精神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感受能力。
3. 练习写作,让学生以小女孩的视角写一篇作文,讲述“我的天窗”故事。
2、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用心讲授故事的情节和主旨。
2. 课堂讨论法:发挥合作精神,以小组讨论方式掌握故事内容和思想。
3. 写作研讨法:通过分享讨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预习让学生预习《天窗》,形成初步的了解。
2、理解故事讲述故事灵魂,生动形象地描绘故事人物形象和情节,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深入了解故事。
3、分组讨论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在小组内分别掌握故事内容和故事主题,让他们在讨论时了解穷人生活的困难,体验小女孩的自救精神。
4、写作过程举行写作比赛,分别成立评委团,对学生念出其写的文章进行评选,选出最好的作品。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天窗”故事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还深刻体会了勇敢、自强、乐观的人生态度,懂得了只要心态坚定,生活就会充满希望和阳光。
教学也要不断更新,创造更好更适合孩子们需求的教学方法,探索更加细致、具体、生动的教学手段,让语文教育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天窗》阅读答案题目回答1.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亲情与成长。
2. 文章中的“天窗”指什么?天窗指的是小女孩从家中的天窗里爬出去到楼顶玩耍和观景的地方。
3. 文章中小女孩的性格特点有哪些?小女孩勇敢、好奇、聪明、坚强、认真、富有想象力。
4. 文章中小女孩的妈妈怎么看待她女儿的行为?为什么?小女孩的妈妈对于女儿从天窗爬出去这一行为并没有过度反应,而是希望她可以慢慢成长。
这是因为妈妈相信女儿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也相信女儿有更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5. 小女孩最后为什么把另外一个女孩的玩具扔回了对方的阳台上?这一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小女孩把另外一个女孩的玩具扔回对方阳台上是因为她认为这是一种活动,而她逐渐意识到自己不能以不好的方式获得快乐。
这一行为告诉我们,不要通过伤害他人来获得自己的愉悦体验。
6.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本文的主旨是“成长”的重要性,一个人在不断地克服困难与挑战中逐渐成长,而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亲情的支持和陪伴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文章分析1. 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文章结构清晰,用了大量的场景描写,通过小女孩的具体行为和思考过程来体现主题。
文章采用了正向叙事结构,即主人公不断面临新的情境,在不断成长。
2. 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是什么?文章中充满了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如小女孩听到警笛声的反应、小女孩对于玩具车构成的思考等。
通过细节描写,读者更容易理解并感受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表达的核心观点。
3. 文章的语言方面有什么亮点?文章语言朴实自然,条理清晰。
在文中,描写小女孩的行动和思想时用到的词汇不仅简洁明了而且准确。
同时,完整的场景以及色彩感官方面的描写也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
从语言角度来看,本文体现了小学生语文教育的““言简意赅、意境深远”的教学理念。
总结小学语文的作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发展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体验到人生中的许多欢乐和智慧。
五年级上册语文《天窗》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创意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欣赏能力,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2. 学会珍惜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天窗》是一篇描绘作者童年时与家人一起在乡村生活的美好时光的散文。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人的珍惜。
2.2 生字词学习屋檐、雨滴、微风、窗外、星空、萤火虫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3.2 教学难点2.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创意表达。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步骤4.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3.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4.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培养情感共鸣。
5. 创意表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意表达活动。
第五章:作业布置与评价5.1 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的短文。
5.2 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创意表达的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与家人共度的快乐时光。
2. 开展家庭主题的绘画或手工艺活动,鼓励学生用艺术形式表达对家人的爱和美好回忆。
天窗五年级课文知识点在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程中,《天窗》是一篇非常受欢迎的课文。
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叙述,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关于自然、梦想和想象力的故事。
以下是《天窗》这篇课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文章背景:《天窗》是一篇现代散文,作者通过对天窗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童年记忆的怀念。
文章中,天窗不仅是一个观察自然的工具,更是孩子们心灵的窗户,带领他们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和梦想的世界。
文章内容:1. 自然景观的描绘:文章以天窗为视角,描述了孩子们通过天窗看到的自然景象,如蓝天、白云、星星等,这些自然元素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2. 童年的怀念: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的天窗,表达了对那段无忧无虑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童年梦想的珍视。
3. 想象力的培养:文章强调了通过观察自然,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培养,他们能够通过天窗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从而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勇气。
主题思想:《天窗》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关于自然、童年和想象力的。
它告诉我们,自然是一个无穷的宝藏,能够激发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那些简单而美好的童年时光。
写作手法:1. 细节描写:作者通过对天窗的细致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身体验到孩子们通过天窗看到的世界。
2. 比喻和象征:天窗在文章中不仅是一个实物,更是一个象征,代表了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
3. 情感渲染:文章通过丰富的情感色彩,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学习建议:1. 理解文章情感:学生应该学会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
2. 培养观察力:通过阅读《天窗》,鼓励孩子们去观察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
3. 激发想象力:鼓励孩子们像文章中的孩子们一样,通过观察去想象,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
通过学习《天窗》这篇课文,孩子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