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导读课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7
人性与虫性——《昆虫记》导读教学一、初步交流,把握学情(课堂伊始,抛出问题,了解学情,把握阅读状况。
)【屏显】关于《昆虫记》,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这本书,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和期待?如果你已经读过了,你最想和别人分享什么?(讨论略。
再走一步,说“最”,看“虫性”。
)师:同学们读了书,现在我们再来说一说“最”(屏显:说“最”)。
可以说你最喜欢的,也可以说昆虫的特点,比如团结等。
我们可以商量商量,小组之间、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看。
把你读过的说出来吧。
(生思考,小组内分享)师:可以交流了吗?刚才没有发言的同学,手可以举得更高一点。
我们这两个班啊,语文基础很好,你们大家在发言的时候都能说出一大段很完整的句子。
生: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昆虫是萤火虫。
因为萤火虫给人感觉外表是非常弱小的,然而它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食肉动物。
它在捕食的时候,是用自己的毒针麻醉昆虫,然后捕食,方法还挺残忍的。
师:你感觉到的是最不可思议的。
还有吗?生:我认为,蟹蛛是最伟大的。
因为它产下后代以后,就一直守在后代的旁边,一直等待,直到它死为止。
师:很好,最伟大的蟹蛛。
你来说。
生:我觉得最有责任感的是隧蜂,因为它在老了之后还会为家族守住大门,抵抗侵略者的入侵。
生:我觉得最狡猾的是狼蛛。
因为法布尔模仿蜜蜂的时候,它没有出来,而是在洞口警惕地看着他。
它攻击别人,必定是一击而置之于死地。
生:我觉得蚂蚁是最团结的。
因为当有人在蚂蚁的窝边放火的时候,蚂蚁就会抱成一团,大蚂蚁围住小蚂蚁,滚过这个火圈,外面的大蚂蚁都被烧得“啪啪”响,冒出烟来,最终保住了里面的小蚂蚁。
师:蚂蚁运食物也表现得很团结。
在什么地方还读到蚂蚁?(生沉默,说不出)有没有人读到《蝉和蚂蚁》《田野里的蟋蟀》?蚂蚁是最团结的,而在这两部分,蚂蚁是最强盗的。
(一生认同:对)。
你来说,看来你读得比较透。
生:我没读完,只看过《蝉》的简介。
上面说蚂蚁去抢夺蝉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食物,将它抢走据为己有。
而且我在读第三章《蜜蜂猫红蚂蚁》时,发现红蚂蚁会抢黑蚂蚁的儿女,让它们做自己的奴隶,这是非常不人道的。
《昆虫记》导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初步感知整本书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片段,并学会作批注。
3.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整本书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片段,并学会作批注。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激情导入。
1.有这样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这个人就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这本书就是响誉世界的《昆虫记》。
2.从书名我们知道这是一本写昆虫的书。
同学们喜欢昆虫吗?请你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置身于野外,周围一片静谧,只听到它们的声音。
(播放昆虫叫声及图片)3.刚才欣赏了美丽的昆虫图片,聆听了昆虫美妙的声音,一定迫不及待想读读这本书吧!二、明相关信息,读整本书籍看这本书之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快速了解这本书呢?(一)欣赏封面1.我们可以先从读封面开始,你觉得封面关键信息是什么?(课件出示封面)2.相机引导关键不变的信息:书名、图画、作者及国籍、不同的译者。
(二)读作品导读1.与这本书相关的信息还可以从哪里知道?2.请大家快速默读导读部分,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3.小结:因为版本不同,有的书前面没有安排作品导读,前面是序言,或者是前言,同样的,我们也可以通过序言和前言来了解这本书的大致信息。
(三)读知识链接1、在《昆虫记》的后面,补充了一个知识链接,想一想,知识链接里都有哪些内容?请你快速默读,用笔圈画出关键信息。
2、指名说说你知道的信息。
读完知识链接的内容,相信大家对《昆虫记》这本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四)了解目录1.其实目录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本书的相关信息。
你能根据目录知道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哪些昆虫。
2.目录中有哪些昆虫呢?请用笔圈出目录中昆虫的名字,和这些名字打打招呼吧,以后的阅读中,可能会成为朋友呢!小结:通过读封面、作品导读、知识链接,了解目录我们知道了《昆虫记》这本书的大概内容,阅读时我们主要是采用浏览的方式,它是通读、精读的准备。
昆虫记导读课说课稿
以下是一个简短的说课稿示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
《昆虫记》导读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主要著作,该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在书中,法布尔用生动的文字,讲述了各种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记录了它们在昆虫王国的漫游历程。
二、说学情
学生对于昆虫的兴趣比较浓厚,但对于《昆虫记》这本书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次导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
1. 了解《昆虫记》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2. 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
3. 掌握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
2.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五、说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1. 导入:用谜语导入,引出昆虫的主题。
2. 作者及作品介绍:介绍法布尔的生平及《昆虫记》的主要内容。
3. 激发阅读兴趣:通过展示书中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 阅读方法指导:介绍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如关注作者的观察方法、理解科学术语等。
5. 总结:总结《昆虫记》的特点及阅读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昆虫记》并撰写读书笔记。
《昆虫记》导读课教案八年级语文[学习目标]1.了解法布尔并品读《昆虫记》,领悟作者对昆虫的情感,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重点)2.学习文中拟人的写法,体会科学性与文艺性兼顾的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3.学习正确批注的方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重难点)[课堂导入]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
请同学们翻开《蝉》这篇课文,我们一起来进入法布尔的昆虫世界。
[交流读书]当我们要读一本书时,首先要对这本书的作者及其背景加以了解。
查阅资料说说你了解到的法布尔和《昆虫记》,并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
【知识链接】法布尔,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1823年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圣莱昂的一户农民家庭。
因家境贫困,法布尔被送到离该村不远的马拉瓦尔祖父母家中寄养,当时年幼的他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蝈蝈儿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
7岁时,法布尔回到父母身边,并到村里读了小学。
后来,法布尔家又几度迁居,少年法布尔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
虽然学业无法继续,但是法布尔抓紧一切时间自学,15岁时,他只身报考阿维尼翁市的师范学院,结果被正式录取。
毕业后,法布尔获得一中学教员职位。
课堂教学之余,法布尔阅读了一本昆虫学著作,从此萌生了要毕生研究昆虫的伟大志向。
那一年,他不足十九岁。
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独自的、安静地研究,艰辛地付出,持之以恒地努力,换来的是丰硕的果实。
法布尔被誉为“昆虫诗人”,1915年10月11日,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与世长辞。
《昆虫记》又译《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和《昆虫世界》,英文名称是《The Records about Insects》,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人性与虫性——《昆虫记》导读课
《昆虫记》是由英国作家小说家约翰·勃朗宁(John Brunner)于1965年出版的一部科幻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这部小说主要以一只水母角色为中心,讲述了它从受到虐待,到成长为一只有着思维洞察力的大水母的故事。
《昆虫记》的核心主题是“人性与虫性”,也就是说,人类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角色的发展来表现这一主题,把人性与昆虫性作为对立面。
在故事中,小水母(也就是主人公)历经挣扎、受尽折磨,最终得以成长为一只大水母,这里充分展示了人性的活力和韧性。
而在虫性方面,作者传达出的是昆虫的灵活和智慧,以及它们的集体合作精神。
在《昆虫记》中,人性与虫性有着共同的一面:都是对新事物敏感,都能够从更大的视角看待事物。
小水母在与其他昆虫的交流中,发现了人类与昆虫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当她发现所有昆虫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时,更加明白自己与其他昆虫的相同之处。
本书的寓意是:人类和虫类有着多种共同之处,不必因为形态的不同而产生分歧和改变看法,只要深入地去思考,就能够意识到俩者之间的关联。
本书既可以作为一部科幻小说,让读者进行想象和体验;也可以作为一本普通的故事,启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反思。
一、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作者及作品。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本书——《昆虫记》。
(出示幻灯片)当你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什么?(生自由回答)
2.老师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作者,因为正是作者的辛勤笔耕,才带给我们不尽的享受。
这本《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作家法布尔。
3.其实在咱们的三年级语文书里,就有他的一篇文章(生齐答)《蜜蜂》这课讲的是法布尔通过一个实验,证实了蜜蜂有一种本能的辨认方向的能力。
4.(出示幻灯片)原来我们早就享受了法布尔的作品。
法布尔小时候可有意思了,他常常捉很多的昆虫,装在衣袋里,每天衣袋都是鼓鼓的。
但他的童年却是在贫穷中度过的,我们来了解了解。
幻灯片:
法布尔,1823年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家,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他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昆虫记》共十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
有蜘蛛、蜜蜂、蝉、蚂蚁等等。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先后被译成50多种文字出版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5.法布尔耗费毕生精力来观察、研究“虫子”,专为“虫子”写出十卷本的《昆虫记》,不
能不说是个奇迹,当《昆虫记》第十册问世时,他已经86岁了。
说到这儿,同学们一定都迫不及待想阅读这本书了,让我们翻开它。
6.打开扉页,你看到了什么?(虫子),没错,这些都是生活在大自然界的昆虫,也是法布尔一生最好的朋友。
现在我们就跟随着法布尔的脚步,一起去昆虫的世界一探究竟。
二、走进书本,深入学习。
片段一:萤火虫
1、出示图片,问:你认识它吗?(萤火虫)你对萤火虫有什么了解?(到了晚上,萤火虫就会发光)
2、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们知道萤火虫吃什么吗?
(生猜一猜)看看书里是怎么写的吧。
幻灯片:这种小昆虫外表看起来很可爱,你要以为它是个素食主义者,那可就错了,它最喜欢吃肉,而且还有自己特有的绝招呢!萤火虫最喜欢吃的是蜗牛。
3、一个是外表可爱的小虫子,一个是背着重重的壳的蜗牛,说到这儿,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呢?是呀,这么大的蜗牛,背着重重的壳,他怎么能吃到蜗牛呢?
你们想知道答案吗?那就赶快读读《昆虫记》中的文字吧
出示片段:
萤火虫吃蜗牛前,先给蜗牛打上麻醉剂,等蜗牛昏迷后,无力抵抗了,萤火虫再把蜗牛消灭掉。
它这个方法就像生病的病人做手术之前一定要打麻醉药一样,等到蜗牛失去知觉了,
就不会感到疼痛而挣扎了。
4、原来如此啊,那萤火虫如何享受捕到的蜗牛呢?它是不是和我们一样把食物嚼烂,咽到肚子里呢?也把蜗牛壳吃了吗?它们会怎么把蜗牛吃到肚子里呢?答案就在书里,回家好好读读书,你就知道了。
5、多有趣的萤火虫,原来还是个肉食主义者,其实《昆虫记》里有意思的昆虫还多着呢!现在我们就去结识一位新朋友。
片段二:红蚂蚁
1、师:出示图片:这是什么?(课件出示:红蚂蚁)(生:蚂蚁)(师:不确切,看看它的颜色,再猜猜它的名字。
)你对它们有什么了解?
2、(出示图片)你瞧,红蚂蚁们雄赳赳、气昂昂地干什么去呢?(学生说)老师告诉你们,你们猜错了,他们是去抢劫呢!你们猜,他们上哪去抢劫,抢劫什么去了?(学生说)你们又错了,《昆虫记》里告诉了我们这个秘密:
幻灯片:
每当六七月到来时,这些红蚂蚁经常组成远征军出征,队伍有五六米长,如果路上没有什么值得欣赏的地方,它们就一直保持着整齐的队形。
要是突然发现了一个黑蚂蚁窝,那队伍马上会乱了套。
这帮野蛮的家伙不经主人的同意,就直愣愣地闯入黑蚂蚁的育婴房,把它们的蛹带走。
黑蚂蚁看到它们这种野蛮行径,当然不甘心自己的孩子被带走,会拼死争夺。
可是,红蚂蚁大军数量占优势,双方力量太过悬殊,结果黑蚂蚁惨败,红蚂蚁用大颚咬住蛹,得意而归。
3、原来他们抢劫的是黑蚂蚁的蛹,也就是黑蚂蚁幼虫,它们抢走黑蚂蚁宝宝有什么用呢?(讨论)。
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吧。
4、咱们来揭晓谜底吧。
幻灯片:
红蚂蚁这种小虫子很有特点,它们不会哺育儿女,更不会寻找食物。
你不禁要奇怪了,它们这么懒惰,不会饿死吧?不用担心,这些小虫子可没那么傻。
它们自己不干活儿,却让仆人伺候,所有的家务也都由仆人料理,至于这些仆人的来源……
(生答)没错,这些仆人就是黑蚂蚁的蛹,等小宝宝长大后,便沦为红蚂蚁的奴隶,为他们收拾房间、寻找食物,生儿育女!真想不到啊,昆虫的世界里也有抢劫这一说。
5、红蚂蚁经常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游逛,可它们是怎么找到回去的路呢?(靠视觉、靠嗅觉,还是靠超强的记忆力),你想知道是为什么呢?法布尔就这一个问题还做了个实验,如果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那就好好地去读读这本《昆虫记》吧。
片段三:蝎子
1、同学们,你们觉得昆虫世界怎么样?其实昆虫的世界里也是危险重重的,当面对危险的时候,昆虫都采取什么办法让自己脱身呢?(装死,伪装)
自然界中存在一些奇妙昆虫,它们能够精妙伪装,不仅有效地逃避掠食者的攻击,还能“守株待兔”捕获毫无防备的猎物。
(介绍叶虫枯叶蝶竹节虫兰花螳螂)
2、其实在大自然界里,装死恐怕是最好用的伪装方法了。
在昆虫世界里可是有很多的装死能手。
看,这是什么?(蝎子),你对它有什么了解?当它遇到危险时会怎么样呢?
幻灯片:
在普罗旺斯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如果把蝎子放在一圈火炭中,蝎子会因为没有办法逃脱,从而对生存失去信心,就会失去理智地用剧毒的蛰针刺向自己,继而结束自己的生命。
3、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法布尔并不相信蝎子会选择自己结束生命,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叫火墙实验。
实验是这样做的。
幻灯片:
我把烧红的木炭围城了一个圆圈,挑了一只个头儿最大的蝎子放在里面。
在微风的吹拂下,木炭红通通的,我可以感觉到一股股热浪袭来。
在火墙里的蝎子也感觉到了这种温度,拼命地想逃出这个牢笼,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
可无论往哪个方向,它都被滚烫的木炭挡了回来。
这个时候蝎子会做什么?
因为愤怒至极,蝎子突然把自己的蝎尾挥动起来,反卷成钩子的形状,然后又伸得直直的平放在地上,接着再举起,做出一连串让我眼花缭乱的动作。
4、同学们,你们猜,蝎子是真的死了吗?还是说,它也是个装死的能手,到底结果如何,请去《昆虫记》这本书里寻找答案吧。
片段四:蜘蛛
1、昆虫的世界真是千姿百态啊,不过昆虫世界里也有很多温情的画面!走进《昆虫记》,看看作者给我们介绍的两种小昆虫!(课件出示图片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