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表现及危害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7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危害及对策一、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1、工作压力大。
现阶段,社会、家长,甚至教育界内部,评价一所学校、一位教师的标准依然离不开升学率这把尺子。
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惜给教师施加行政压力,定升学指标。
在这种强大的压力面前,教师们无可选择地踏上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漫漫征途,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致使教师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教育失去了内在的动力,教师自身也日渐疲惫。
2、工作强度大。
教师不仅要在八小时内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在早晚自习和课堂外的时间承担对学生的辅导工作。
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小时,其中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
以我县高中班主任教师工作为例:早上6:20起床和学生一起出早操——用餐——查看班级早自习情况-3小时备课或改作业——平均上2—3小时的课——晚自习——查寝(22:20回家),大约工作时间在13~14个小时。
教师的超负荷运转使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更容易比别人产生职业倦怠。
3、社会过高的期望。
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要求: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宝贝还小,你要用心教他,因为你是老师;领导对老师说,学生成绩不好,你要用心提高,否则让你下岗;政府对老师说,你们先好好干,你们和公务员同工同酬,法律规定的有望很快实现;学生对老师说,读书有什么用,我就是不学,你又不能赶我回去;专家对老师说,要改变教学方法,只有教不好书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社会对老师说,你是园丁,你是蜡烛,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力度加大,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被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教育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学校管理的滞后。
浅析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摘要】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其现状和影响的分析,探讨了其根源、表现、应对措施、管理建议以及发展趋势。
提出了解决途径、重要性和建议,并强调了对该问题的重视和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引导教师走出倦怠,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影响,原因,表现,应对措施,管理建议,发展趋势,解决途径,重要性,建议1. 引言1.1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情绪疲劳、消极情绪和工作压力过大等现象。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壮大,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却日益突出。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大。
他们承担着教学任务、科研任务、教材编写等多重工作,需要面对繁重的工作量和压力。
教师还需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处理各种问题和纠纷,使得工作更加复杂而繁重。
教师收入较低。
相比于公办高校教师,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薪资普遍较低,往往无法满足其经济需求。
这使得教师在生活中面临重重压力,也影响了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缺乏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
由于教师队伍庞大,竞争激烈,导致很多教师在教育事业中无法获得真正的发展空间,感受到职业的局限性和瓶颈。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更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2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1. 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教师因倦怠而影响到教学积极性和教育教学质量,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2.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教师倦怠会影响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冷漠和消极,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
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及不良影响(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教师职业倦怠可以划分为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1、职业倦怠症心理表现: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参与竞争,没有竞争热情;逐渐失去工作乐趣,对办公场所有强烈排斥感甚至恐惧感;长期处于挫折、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很大,逆境下容易焦躁;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业务指标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累感,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
2、职业倦怠症生理表现: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嗜睡或者失眠、吃不下饭甚至是呕吐的情况;已经出现一些慢性疾病或者疾病征兆;工作效率降低,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甚至出现机能性工作障碍。
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食欲不振、喉咙嘶哑、背痛、头晕,以致全身酸疼,内分泌功能紊乱、血压升高等多种生理现象出现。
女教师还会出现生理紊乱、月经失调等。
在认知方面,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将其看作是枯燥的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觉得前途暗淡,没有希望;在情感方面,对工作失去兴趣, 厌倦,情绪波动大,经常感觉抑郁、焦虑和烦恼等;表现在意志方面,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
3、职业倦怠症行为方面:心理上的转变直接在行为上有所反映,表现为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
由于经常感到压抑、焦虑,普遍对工作缺乏进取心,纯粹是为了工资而来上班。
生理症状1、长期疲劳2、肌肉紧张3、躯体失调(多汗、心跳过快过缓、内分泌失调等)4、精神紧张(失眠、多梦、情绪暴躁等)5、决策技能的降低6、信息处理能力下降7、时间知觉失调8、劳逸控制失调社会症状1、对工作敷衍了事2、社会退缩、人际关系敏感3、抱怨与玩世不恭4、降低效能5、家庭中的关系不和谐心理症状1、否认或责备2、愤怒与压抑3、偏执性、强迫症状4、自我贬损(二)教师职业倦怠的不良影响1、教学效果下降教师的身心与疲劳过度,对学生的观察、教育能力就会在无形之中降低,对学生的心理援助,管理指导等精神维持能力也会随之变得低下,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教学方法的不灵活或出现失常现象,在工作上变得机械,工作效率低,工作能力下降,最终导致教学质量降低。
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下,出现的一种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这种状态会导致教师对工作失去热情和兴趣,影响教学质量和自身发展。
下面从五个方面来介绍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一、情绪耗竭教师职业倦怠的第一个表现就是情绪耗竭。
教师可能会感到疲劳、烦躁、易怒,无法集中精力工作。
这种情绪状态会影响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现错误。
二、去人性化教师职业倦怠的第二个表现是去人性化。
教师可能会对工作失去热情和兴趣,对同事和学生失去关爱和耐心。
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能会减少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忽视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对同事的困难和问题也漠不关心。
三、个人成就感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的第三个表现是个人成就感降低。
教师可能会感到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或没有价值,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感到怀疑。
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能会失去自信和动力,不愿意承担更多的工作或接受挑战。
四、自我评价下降教师职业倦怠的第四个表现是自我评价下降。
教师可能会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表现产生负面评价,认为自己无法胜任教育工作。
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无助,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
五、身体健康问题教师职业倦怠的第五个表现是身体健康问题。
长期处于疲劳和不良情绪状态中,教师的身体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
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能会出现失眠、头痛、胃痛等身体不适症状,甚至可能发展成慢性疾病。
综上所述,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缓解职业倦怠,教师应该学会合理规划工作时间,保持良好的工作和生活平衡;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及应对策略有哪些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然而,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可能会遭遇职业倦怠。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也可能对学生的成长和教育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1、情绪衰竭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感到疲惫、无力,对教学工作失去热情和动力。
他们可能会容易烦躁、易怒,对待学生和同事缺乏耐心和友善。
这种情绪上的衰竭使得教师难以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
2、个人成就感降低教师可能会对自己的工作成果感到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
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能力和价值,觉得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进步,从而产生挫败感。
3、去个性化表现为对学生的冷漠和疏远,不再关心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发展。
教师可能会把学生当作一个群体而不是独特的个体来对待,减少了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
4、身体症状长期的职业压力可能导致教师出现各种身体不适,如头痛、失眠、消化不良、免疫力下降等。
这些身体症状进一步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和生活质量。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1、工作压力过大教学任务繁重,包括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同时还要应对各种考试和评估。
此外,班级管理、学生问题处理等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社会期望过高社会对教师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过高的期望使得教师感到责任重大,心理负担加重。
3、工作环境不佳学校的管理体制、同事关系、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可能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例如,不合理的评价机制、缺乏团队合作氛围等都可能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4、个人因素教师个人的性格特点、应对压力的能力、职业发展规划等也会影响其对职业倦怠的感受。
一些教师可能性格较为敏感、内向,或者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更容易受到职业倦怠的影响。
三、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1、个人层面(1)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教师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在工作之余安排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活动,保持生活的平衡。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解决方法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因为长期从事单一工作而产生的心理上、精神上的消极现象,其出现和存在是必然的。
那么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哪些表现呢?如何解决?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1、职业热情、兴趣消失,消极应付工作。
工作缺乏激情,消极敷衍,丧失职业理想,无成功追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首先,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说:“唉,什么时候放假;唉,明天又要上课了;唉好累啊”等。
其次,教师都懒于出课,“未老先衰”。
学校安排教师上公开课,避之不出。
中年教师说“年龄大”而主动“退位让贤”,青年教师称“自己经验不足,不敢担此重任”。
结果往往是学校硬摊给青年教师。
在各种课堂教学及观摩、竞赛中,来回就是那几个熟悉的身影,且青年教师居多,而一些拿过证件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不再登台亮相。
再者,做老师时间长了就会有一种感觉: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种豪情壮志逐渐消失,希望桃了满天下的激情消失了,不少教师安于现状、平淡无为,久而久之成为了教书匠,甚至有些教师进入学校和教室就有一种厌恶感,看到学生就感觉到头痛,产生了放弃教师职业的想法。
2、得过且过;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等等。
每个教师都再慨叹,很忙,很累,班主任甚至没有太多时间去管理班级,没有时间备课、批改作业和好好辅导学生。
问其理由,都忙于做各种材料,忙于学校的各种检查等。
教师个人情绪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工作上不求上进,甚至产生放弃做教师、“不愿上班”、“能马上退休就好了”的消极想法,更有甚者“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认为“学校不公正,同事不友好,学生不听话”,经常处于疲劳、易怒、紧张等消极情绪,进而带来了婚姻和家庭问题。
二、解决方法1、认可职业倦怠的正常性,积极应对,并同时注意接纳自己、关爱自己。
其实,谁关心自己也不如自己爱自己,应付压力最好办法就是关爱自己,保持身心健康。
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休息的时候休息,是自己时刻保持一种愉悦的精神状态。
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解析及其应对策略【摘要】职业倦怠感最易在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产生,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职业的压力,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地位较低,师生关系紧张等原因是造成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主要成因。
化解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感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家庭成员的配合与支持,教师本身的主观努力。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职,教师一、职业倦怠的定义职业倦怠一词首次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提出,一般专门用以说明个体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综合症。
研究表明,职业倦怠感最易在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产生,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面对过大的工作压力,又没有较好的缓解办法时产生的一种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不管是对教学还是科研都表现得不求上进,对学生漠不关心,得过且过,不愿付出努力,甚至产生转行的想法。
具体来看,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表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生理上,有职业倦怠感的教师一般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这类教师一般经常感觉疲劳、虚弱、无力、腰酸背痛、肌肉紧张、脱发、失眠等,女性教师甚至发展到内分泌失调。
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具有倦怠感的教师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价值感减弱甚至消失。
当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时,情绪上变得烦躁易怒,对学生、工作、生活失去耐心,容忍度降低,精神紧张敏感,同时对一切漠不关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事事悲观的厌世情绪。
处于职业倦怠的教师往往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同时又喜欢多疑、猜忌他人。
职业倦怠还会降低教师的个人成就感。
因教学工作繁重、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较大,高校教师还肩负科研任务,当教师的努力付出得不到相应的物质回报、社会认可、学生和家长赞同时,部分教师会渐渐失去个人成就感,失去信心,因而放弃学习,不思进取,对待工作得过且过,马虎应付。
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有哪些特征引言作为一名教师,职业倦怠是我们常常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职业倦怠不仅会对我们的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将介绍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问题。
特征一:情绪极度消极职业倦怠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教师的情绪极度消极。
教师在工作中可能感到压力巨大,缺乏成就感,经常出现疲倦、无力和情绪低落等负面情绪。
他们可能会变得容易烦躁,对学生的问题和挑战失去耐心,甚至产生对教育事业的负面情绪。
特征二:教学动力下降职业倦怠的另一个特征是教师的教学动力下降。
教师可能会逐渐失去对教学的热情和兴趣,对教学内容感到枯燥乏味。
他们可能开始怠慢备课,讲课时敷衍了事,不再投入精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质量自然会下降。
特征三:人际关系疏远职业倦怠还会导致教师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等人际关系的疏远。
教师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孤立,对交流和合作失去兴趣。
他们可能会避免与同事共享教学经验和资源,不愿与学生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这种情况会进一步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
特征四:工作倦怠感增加职业倦怠的最明显特征之一是教师对工作的倦怠感增加。
教师可能会感到对自己的工作无法产生实质性的改变,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力。
他们可能会出现工作不积极主动、工作时间过长、缺乏工作动力等问题。
这种倦怠感会削弱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能。
结论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
了解和认识职业倦怠的特征对于教师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教师们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寻求支持和帮助,加强自我管理和调节,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等,以应对和克服职业倦怠,保持职业热情和工作动力。
注:本文为Markdown格式的文本输出。
如需转化为其他格式,请采用相应的工具进行转换。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心理调适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职业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职业之一。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也随之而来。
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还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成长。
对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已经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1. 情绪问题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情绪问题,包括易怒、抑郁、焦虑等。
在长期的工作累积下来的压力下,教师很容易产生情绪失控的现象。
2. 工作效率下降另外一个常见的表现就是工作效率下降,教师可能会出现精神涣散、工作态度不端正等现象。
3. 对学生态度消极在职业倦怠的状态下,教师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的态度,可能会对学生放任不管,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
4. 人际关系疏远教师在职业倦怠的状态下,往往会对周围的同事和朋友关系疏远,社交活动减少。
5. 生活品质下降由于工作压力过大,教师会感到对生活失去了兴趣,生活品质明显下降。
二、心理调适策略1. 建立自我认知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知,找出自己工作中的压力来源,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调适。
2. 防范职业倦怠教师要学会识别职业倦怠的预警信号,时刻警惕自己的工作状态,一旦发现有倦怠迹象,要及时采取措施。
3. 增加工作乐趣在工作中,教师可以适时适度地进行一些社交活动,增加一些新鲜元素,让工作中充满乐趣。
4. 调整工作节奏教师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使自己在工作之余有时间进行放松和娱乐。
5. 学会放松自己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放松,比如听音乐、做运动、阅读、旅行等,以此来舒缓工作中的紧张情绪。
6. 寻求帮助教师可以通过和同事、家人、朋友交流,或者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来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
7. 坚持锻炼教师在工作之余可以进行一些有氧运动,比如跑步、慢跑、瑜伽等,以此来释放紧张的情绪。
8. 注重心理健康教师还可以适时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和培训,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表现及危害摘要:职业院校教师中存在着较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并已严重影响着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社会、学校需要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教师的工作与心理压力,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倦怠表现;倦怠危害一、职业倦怠的概念和特点(一)职业倦怠的概念1、职业倦怠是美国学者费登伯格于1974年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正式提出的一个概念。
由英语Burnout“枯竭”一词翻译而来,原意为”燃烧竭尽”之意。
用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2、马斯拉池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
她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
那些人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
3、皮特斯(Peters)在19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
”尽管上述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彼此不一,但我们仍可发现其共同之处,即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教师的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工作的厌烦和心力交瘁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这种职业倦怠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教师在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学方式落后,教师无意从教,人心思动,另谋他职。
(三)职业倦怠的特点职业倦怠的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
这种状态在根本上是由一种不平衡感引起,即觉得帮助别人的种种努力已经无效,任务永远不会结束,而且总是不能从工作中得到回报(回报的形式可以是成功、进步、他人的承认或欣赏)。
1、Maslach将职业倦怠分为三个亚成分:情绪衰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等)、人格解体(指对服务对象做出冷淡和没有感情的反应)、降低的个人成就感。
2、社会心理学观点的代表人物马勒诗和佩斯也认为倦怠有三个主要特征: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即感到耗尽、用完;性格解体即表示冷酷、麻木,非人性地对待来访对象;缺乏个人成就感(la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即觉得无效能和缺乏适应性。
在这三个特点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
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就是人格解体。
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1、生理、心理症状。
第一,抑郁。
通常表现为情绪的衰竭、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等。
第二,焦虑。
主要有三类表现: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如,过分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弥散性的、非特异性的焦虑,说不出具体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第三,是在抑郁和焦虑之间变动。
当一种心理状态变得不能忍受时,另一种心理状态便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疼等。
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
如,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和控制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产生了内疚感并开始自责。
有些教师则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归于学生、家长或领导,变得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
通常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都是交叠在一起的,而且不断地发生变化。
2、人际关系问题。
教师职业倦怠的身心症状不可能仅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还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
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作出消极的判断,从而相应地做出消极的反应。
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中产生不良情绪后一般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节才能与家人、朋友正常交流。
而对于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不仅其劳动的特点使教师比其他人更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又是一家之长、子女的家庭教师、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作出种种心理调节。
因此,教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与他人交流时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的劝告或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无法用一种理智的、没有伤害性的、对后果负责的方式表达自己或对他人作出反应;另一类行为则是指向内部的,如,避免与他人接触,对家庭事务缺少热情等。
3、职业行为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可使学生受益,而若教师出现种种职业倦怠问题,受害最大的自然也是学生。
教师的职业倦怠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第一,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
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
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
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第三,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第四,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1、影响教师正常水平发挥。
教师对教书的厌烦使他们不再精心地钻研教材、准备教案,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漠,使他们不能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与个性,无法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师对课堂的厌倦,使他们不再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活动变得机械、沉闷、枯燥和程序化,缺少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求知欲的刺激,师生教与学的生命力无法在课堂上发挥;教师对工作责任心的下降使他们对第二课堂、家访等工作敷衍塞责,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能应付就应付。
总之,教师的职业倦怠如不能消除,就会直接影响其对教学目的的认识、教材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知识技能的传授及对学生的指导,最终影响其正常水平的发挥。
2、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活动,师生情感的沟通,能激发学生从思想上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认同感,从而喜欢这个教师并愿意上这个教师的课,即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离开了情感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死胡同;而消极的情感则不仅无益于教育,而且会销蚀学生学习的动力,伤害学生极易受伤的、脆弱的心灵。
教师的职业倦怠正是这种消极情感之一,它使教师的教学引不起学生情绪的波澜,无法唤起学生情感的愉悦和美的体验,激不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一种无动力的情况下被动地学习;它降低了教师的教育责任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教育过程中的成就感,这不仅不利于显性知识的获得,而且不利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最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消极情绪,会通过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传染给学生,进而使学生之间交叉感染,使整个班集体成为没有生机和活力的一盘散沙。
三、如何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职业院校教师中存在着较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是客观事实,并已严重影响着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种种原因和表现,需要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方面采取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羁绊”,振兴职业教育事业。
首先,要改善职教社会文化氛围,树立职教新观念并且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其次,要创设良好的校内环境,学校可以制定“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设立民主、团结、和谐的社会支持系统;最后,要提高教师自身适应能力,增强“自我强度”,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本能需要。
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类的似本能,它们是天赋的基本需要。
教师职业本身的升职和发展机会较少,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自身条件的制约和一些主客观原因,高职院校的教师受到尊重、归属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最大的满足,职业倦怠的产生不可避免。
因此,社会各界及学校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给予足够的关注,最大限度地缓解教师的工作与心理压力,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1]贺淑曼,蔺桂瑞.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2]叶澜,白益民,王丹.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朱敬先.健康心理学[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5]王以仁.教师心理卫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6]石林,冯蓓,林春梅.大学教职员工的工作压力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