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
- 格式:pptx
- 大小:46.77 MB
- 文档页数:83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地质灾害调查规范主要是指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系统和全面的调查工作所遵循的规范。
地质灾害的调查是为了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规模、危害程度等,为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关于地质灾害调查规范的一份主要内容及要点:一、调查目的和任务:确定地质灾害调查的目的和任务,例如明确调查范围、调查区域、调查内容等。
调查目的可能包括确定某一地区是否存在地质灾害、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和危害、提供减灾建议等。
二、调查范围和内容:确定地质灾害的调查范围,包括调查的地域范围和调查的对象类型。
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情况、起因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等。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等。
三、调查方法和技术:确定地质灾害调查的方法和技术,包括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实验室测试等。
野外调查包括采样、测量、探测和绘制调查图件等。
室内分析包括文献研究、图像解译和数据分析等。
实验室测试包括岩土力学试验、地质环境监测等。
四、数据和信息收集:确定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方式和来源,包括现场观察、问卷调查、遥感影像解译、统计数据分析等。
同时还要考虑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数据和信息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五、调查报告和成果:根据调查结果编写调查报告,报告要包括调查目的、范围、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减灾建议和措施。
报告要具备科学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六、调查的安全和保障措施:当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时,要考虑到相关的安全和保障措施。
首先要关注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和工具,确保人员在高山、峡谷、陡坡等危险地形中的安全。
其次,要考虑到安全评估,比如地质灾害可能带来的次生灾害,如滑坡触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的实施是为了保障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同时,规范的实施也有助于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调查能力。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地质灾害调查规范是一个基础性和重要性文件,对于确保工作的有效性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泥石流的相关概述一、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
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发生泥石流灾害[1]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二、泥石流类型划分及危害性分级2.1泥石流类型划分2.1.1按水源成因及物源成因可分为暴雨(降雨)泥石流、冰川(冰雪融水)泥石流,溃决(含冰湖溃决)泥石流;坡面侵蚀型泥石流、崩滑型泥石流、冰碛型泥石流、火山泥石流、弃渣泥石流、混合型泥石流等(参见附录A表A.1)。
2.1.2按集水区地貌特征可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A.2)。
2.1.3按暴发频率分:高频泥石流(一年多次至5年1次)、中频泥石流(1次/5~20年)、低频泥石流(1次/20~50年)和极低频泥石流(1次/>50年)。
2.1.4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型、水石型和泥石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A.3)。
2.1.5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泥石流(重度1.60~2.30t/m3)和稀性泥石流(重度1.30~1.60t/3)。
(参见附录A表A.4)。
地质灾害六大类型
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六种类型,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是目前所有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中最多的三种。
上述六种地质灾害类型的特征如下:崩塌是指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跳跃。
具有明显的拉断和倾覆现象。
滑坡是指地质体沿地质弱面向下滑动的重力破坏。
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过程,也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携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其汇水、汇砂过程十分复杂,是各种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地面沉降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参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及有关单位共同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张茂省、郑万模、魏伦武、吴树仁、张永双、张开军、李晓春、胡瑞林、鄢毅、王军、王治华、李媛、孟辉、杨旭东、侯春堂、杨冰。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解释。
引言为规范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指导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开展,制定本规范。
二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了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大江大河和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
1999年以来开展了约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了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
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呈加剧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系统翔实,尤其是更大比例尺精度更高的调查资料。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在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将围绕人民生命、财产、生存环境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要矿山、国家级或省级旅游景区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比例尺:1∶50000),为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基础依据。
全文共分十四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基本规定、调查分级、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滑坡灾害调查、崩塌灾害调查、泥石流灾害调查、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基本调查方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则、设计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等内容。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错误!未指定书签。
本标准规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的目的任务、内容、控制精度及基本调查方法。
乡镇地质灾害排查报告
一、背景概述
乡镇地质灾害是指在乡镇地区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可能对当地居民生命和财
产造成威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XXX乡镇进行了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本报告旨在总结排查情况并提出应对建议。
二、排查对象及范围
本次地质灾害排查对象为XXX乡镇内所有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包括但不限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排查范围涵盖乡镇所有村庄、道路、水库等重点区域。
三、排查方法
1.实地调查:组织专业队伍深入乡镇各地区,对潜在地质灾害点进行实
地勘察;
2.遥感技术: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获取影像资料,分析潜在灾
害风险;
3.专家评估:邀请地质灾害领域专家对重点隐患点进行评估,提供建议。
四、排查结果
1.共排查XXX个潜在地质灾害点,其中确定X个高风险点,X个中风
险点,X个低风险点;
2.针对高风险点提出应急预案和加固方案,中风险点提出监测措施,低
风险点加强宣传预警意识。
五、建议及措施
1.组织定期地质灾害排查,及时更新监测数据;
2.完善预警机制,加强对潜在灾害点的监测;
3.开展居民防灾意识培训,提高群众自救能力。
六、结论
通过本次地质灾害排查,对XXX乡镇内潜在灾害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为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希望相关部门能根据本报告提出的建议,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乡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报告篇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关于立即开展地灾隐患排查和防治的紧急通知》等文件精神,深刻吸取阿坝州茂县“6.24”高位山体崩塌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教训。
我乡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防治监督工作,狠抓责任落实,现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防治监督检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乡地质灾害滑坡隐患共4处,涉及农户42户,乡村社道1条共计81.5公里,各类水库,堰塘75口,学校2所,在建工程1处,农家乐5个,新村聚居点2个。
二、工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我乡成立了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乡长为组长,分管乡长为副组长,乡国土、水务、交通、文化等部门为成员,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防治工作的领导,并派出工作组进驻各村,负责地质灾害的排查和防治及监督检查,做到排查和监督检查两不误。
(二)精心部署,确保隐患排查到位。
一是对辖区纳入监测范围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认真、全面、彻底的复查复核,优化完善防灾预案,细化防治措施,二是重点加强辖区内在建工程:水库、堰塘、学校、公路、场镇、农家乐、聚居点、靠山靠岩高陡边坡等地进行拉网式排查,并一一建立台账,确保排查工作没有死角,对排查出来的隐患点逐点落实监督责任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特别是需群策群防的隐患点再次强化预警,主动避让到位。
(三)加强灾害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导向。
采取电话、标语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地质灾害宣传工作,根据气象通知,及时预警预报信息,提醒群众避灾避险,充分宣传党和政府的地质灾害工作政策,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争取群众理解支持,有效推进地质灾害避让防治工作。
(四)强化指导,确保信息通畅。
今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双人值守和领导带班及辖区村级乡属单位坚持一天一报制度,有效保证信息通畅。
(五)强化问责确保任务落实。
乡纪委充分运用日常检查和重点督查等方式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绝不手软;严格强化问责机制,推动防灾责任和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坚决杜绝地质灾害防范责任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