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的自然地理环境 湘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8.26 MB
- 文档页数:21
湘教版初中地理台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和资料,学生能够说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培养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资料,学生能够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色,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利用材料能说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2. 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三、教学难点1. 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对我国的重要性2. 台湾的经济发展特点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等。
然后提问:“你们听说过台湾省吗?请大家谈谈对台湾的了解。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台湾省的位置、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
2. 自主学习教师分发地图和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
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和资料,总结出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濒东海,南界巴士海峡。
同时,学生还能够了解到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大小岛屿共100多个。
3. 课堂讲解教师结合地图和资料,详细讲解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
(1)自然地理环境教师讲解台湾的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地理特点。
如台湾地形以山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台湾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台湾有丰富的水资源,拥有许多大型水库等。
(2)经济发展特点教师讲解台湾的经济发展历程,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台湾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台湾经济的特点,如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重点发展电子、家电、纺织、服装等产业;台湾与大陆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两地贸易往来频繁等。
4.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谈对台湾省的了解和认识。
《台湾省》教学设计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兴泾回中李喜源选题说明《台湾省》这节课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沿海万里行》中的第十节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八年级地理上册和下册的地理总论部分,已经初步掌握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运用地图和资料概括说明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的能力。
第二章《沿海万里行》,《台湾省》是第十个省区,通过前几个省区的教学,学生也基本掌握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和分析一个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地理和人口、交通、经济发展、城市的人文地理特征的方法。
《台湾省》这节课具有比较独特的地理特点,她是一个相当独立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特征明显,人文地理状况独特,教材提供的素材、资料和地图也很全面。
我认为本节课是检验和巩固学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意识和观念的很好的案例。
所有在课前准备中设计了许多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和读图方法,尽可能多地从地图中读出信息,梳理和运用有关地理知识和技能从而解决问题。
课堂上侧重通过小组汇报和探究讨论教学方法,是图培养学生概括地理特征,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的能力。
设计思路1.《台湾省》这节课以创设有效课堂为指导思想,在课前准备中设计了许多问题,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的《学案》,提前几天发放给各个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经过所有学习成员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后以作业的形式完成问题。
课堂上各小组只对前面任选一个(学生自己认为有特色的问题)和最后一个问题(各地理环境的特点)进行详细汇报。
课件设计只是对学生进行小组汇报时提供图示、资料等素材。
2.教学设计中探究讨论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能力和知识,和各小组汇报的地理环境特点,通过读图分析,明确台湾岛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具有哪些自然资源,能够发展什么样的工业和农业,渗透因地制宜的观念,探讨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第二节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课标要求】结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学习目标】1.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台湾省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特色;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台湾省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5.利用资料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课前预习】根据预习内容自主构建本节知识树【活动1】走近台湾【想一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一千多年前,大陆与台湾就建立起航海联系。
1662 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1887年清朝正式设置台湾省。
1894-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省被日本侵占。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省回到祖国怀抱。
近年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交往联系日益频繁。
台湾海峡是台湾岛与福建海岸之间的海峡。
理论上属东海还去,南通南海,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370千米,北窄南宽,北口宽约200千米,南口宽约410千米。
海峡属东海大陆架浅海。
在古生代和中生代,还是华夏古路的一部分。
第三纪始新世的大规模海侵,海峡及两侧均成海洋。
中新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台湾岛耸起成陆,形成海峡地形的基本轮廓,第四纪冰川时海峡经历多次海陆变迁,距今约6000年前,始形成当今的海峡地形。
想一想,从地理位置及地缘角度,你能找到哪些证据说明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算一算】根据比例尺,估算高雄市与厦门市之间、台北市与福州市之间的直线距离。
【思考】台湾为什么多地震?【归纳小结】台湾的位置、范围及地形特征【活动2】课堂探究读图8-30、 8-31. 8- 32,完成下列任务1.描述台湾岛年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影响因素。
2.说一说台湾岛年降水量的特征;说出台湾岛东部与西部年降水量的差异,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达标练习必做下图为台湾省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台湾岛周边海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琼州海峡B.②是大西洋C.③是广东省D.④是台湾最高山峰——玉山2.下列有关台湾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回归线从台湾岛中北部穿过B.台湾山脉为东西走向C.台湾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D.台湾岛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读台湾铁路、城市和物产分布图,回答第3~4题。
3.从图中推测,下列美誉不属于台湾的是()。
A.海上米仓B.东方甜岛C.水果之乡D.购物天堂4.根据图中信息,有人推断台湾岛西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图中支持这一结论的信息是()。
A.农产品、森林的分布B.城市、矿产的分布C.矿产、森林的分布D.农产品、铁路的分布读台湾岛地形剖面图,完成第5~7题。
5.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b为台湾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B. a、c、d处都是水域,其中a处为台湾海峡C.台湾岛地形多山,地势西高东低D.平原面积大6.地形会对河流造成影响。
下列关于台湾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河流短,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B.河流长,水流从中部流向四周C.地势东高西低,所以没有向东流的河流D.山地高耸,终年积雪,所以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积雪融水7.台湾岛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最适合发展()。
A.种植业B.渔业C.畜牧业D.林业读台湾岛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第8~10题。
8.从图中可以看出,台湾岛气温()。
A.中部高,四周低B.中部低,四周高C.南北高,中间低D.东西低,中间高9.图中台湾岛的最大温差大约为()。
A.5 ℃B.10 ℃C.15 ℃D.20 ℃10.形成①地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地势D.人为因素读台湾经济发展历程示意表,完成第11~12题。
11.20世纪60—9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出口加工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台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强烈的好奇心,应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掌握的分析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就本节课来说,学生接受能力比预计的要好一些,能够通过地图发现地理信息,并能够试着组织语言,对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总结,虽然地理术语难免有些欠缺,但可以看出,他们已经逐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技能,值得欣慰。
尤其是在展示环节,孩子们更愿意上台尝试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更愿意说出来,展示自己,这一点无疑是课堂的亮点,看得出,学生把课堂看成自己的了。
还有,在最后的课堂活动环节,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充分体现了愿学、乐学的精神风貌。
本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
第一、成功之处。
➢紧紧围绕课标核心理念。
本节课所创设的各个问题,都是针对每一位学生,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
例如,学生在分析回答问题时,难免又错误或者不全面。
对学生回答过程中正确的观点,教师要赞同,对学生暂时失败和不足之处,教师可热情启发,或者学生为学生纠正补充。
这样使更多学生参与到学习和思考当中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正确把握师生角色与合理整合、补充教材。
在讲课过程中,老师与学生是学习伙伴,这要求老师要熟悉教材、教法,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并且要把握相关的知识,以便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补充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论,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反思自我。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与协作学习能力。
通过分组完成相应的探究性问题,改变了应试教育模式下老师满堂灌的传统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写作学习,感受与他人的讨论、探究和乐趣,体会协作学习带来的成功,有利于鼓励学生主动地学习,让每组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希沃白板制作课件。
运用这一心得功能,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得到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翻倍增长。
第二,不足之处。
对台湾的地理位置,要给予充足的时间探究。
【名师堂】湘教版地理中考冲刺专题07 认识区域北京市台湾省(解析版)【考试要求】(1)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了解其城市建设成就(A)(2)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B)1.北京有许多国际组织代表机构、100多个外国大使馆,以及众多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和外国新闻机构驻京记者站。
这表明北京的城市职能之一是( )A. 全国的政治中心B. 全国的文化中心C. 全国的经济中心D. 国际交往中心【答案】D【解析】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
题中材料说明了北京是国际交往中心。
故选D。
2.有利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有:①提倡文明出行②提名刻画留念③限制游客流量④发展传统工业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A【解析】知识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乱写乱画等文明出行旅游,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景点实施限制游客流量的措施,可以将游客数量限制在景点的承载能力范围内,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传统往往污染严重,对历史建筑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故选A。
3.下列关于北京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位于华北平原的中部B. 今后应大力发展重工业C. 与河北省、天津市相邻D. 直接濒临渤海【答案】C【解析】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是我国的首都,与河北省、天津市相邻,借助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未来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北京距离渤海较近, 但不直接濒临渤海。
故选C。
4. 河南郑州的小杰暑假要去北京旅游,他在北京看不到的景点是( )A. 明十三陵B. 颐和园C. 天坛D. 黄帝陵【答案】D【解析】明十三陵、颐和园和天坛是北京的名胜古迹,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
故选D。
5.台湾的主要气候类型是()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答案】C【解析】北回归线横贯台湾岛的中南部,该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只有南部沿海属于热带,该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属于季风气候,故台湾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本题选C。
第二节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组成和居民概况。
(2)了解台湾海峡的位置及其重要性。
(3)了解台湾岛的地形特征以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分析河流的特征。
(4)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台湾省位置图、地形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位置、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等)。
【教学难点】台湾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小组展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视频:诗朗诵《乡愁》提问:诗中“我在这头”指的是哪里?(学生回答:台湾省)过渡: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省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二、新课学习(一)位置与范围活动1:1.读图找出周围的海洋和海峡,澎湖列岛、钓鱼岛、和赤尾屿;看一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哪个部位。
2.根据比例尺,估算台湾省高雄市与福建省厦门市之间的直线距离。
3.说出台湾省的地理位置特点(学生读图、找图、讨论回答)明确:1. 台湾省高雄市与福建省厦门市之间的直线距离约为300千米。
2.位置: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范围:台湾省的主体是台湾岛,还包括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陆地面积约3.6万千米2。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中南部,大部分位于亚热带,一部分位于热带。
提问:台湾的地理位置有什么重要性?(学生讨论回答)明确:台湾海峡全部位于大陆架上,北通东海,南接南海,是重要的海上交通线。
澎湖列岛位于海峡东南部,扼海峡咽喉。
阅读:台湾——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一千多年前,大陆与台湾建立起航海联系。
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第二节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学习目标1.熟知台湾和台湾海峡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认识其重要性。
2.理解台湾的地形特征和河流的关系。
3.会读图分析地形特征和交通分布。
4.了解台湾的经济特征和人口城市。
学习重点台湾的自然环境,“多山”的地形及台湾岛丰富的资源。
学习难点台湾“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特点。
自主学习1.位置和范围(1)读图说明: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临________,东临太平洋,南临________,西隔____________与福建省相望。
以________为主体,还包括周围的__________、________、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
台湾岛是我国大岛。
(2)读图说明:台湾海峡,北通,南接,是国际上重要的。
2.自然地理环境(1)台湾岛地形以________为主,山脉集中分布在中部和东部,_________纵贯南北,主峰______是中国东部的最高峰;平原约占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_______地区。
(2)台湾地处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是地震多发地区。
(3)台湾岛属___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_气候,温暖湿润。
每年6~10月常受______侵袭。
(4)台湾岛河流水流湍急,________资源丰富,________是岛内最长的河流。
(5)台湾岛森林资源丰富,盛产______、______________、扁柏等。
矿产资源多样,主要有______、______、金、铜、硫磺等。
周围海域的______资源也很丰富。
3.发展中的经济(1)近年来,台湾省农牧业生产______、______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作物和________等经济作物比重逐步下降,________、蔬菜与________等园艺作物比重迅速上升。
(2)台湾省基本上建立了以____________为主体、以______________为支柱、部门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门类有______、______、食品、服装、机械等,每年有大量工业制成品出口。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一)秦岭—淮河线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4)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1.分界线:秦岭—淮河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2.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3.确定分界线的主导因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气候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夏季风 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地形地势(或平均海拔)二.北方地区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青藏高原、大兴安岭以东。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西安、兰州等。
16:着名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
三.南方地区1.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3.民族:本区拥有30多个民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
4.地形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5.气候: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6.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7.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8.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鱼米之剑麻、矿产资湾日月潭等四.西北地区1.位置: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以西。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3.民族:汉族约占全国的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4.地形:高原和盆地为主。
5.自然环境特征:干旱6.干旱原因:地处内陆,又有山岭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7.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并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
8.地面植被:东部为肥美草原,中部为荒漠草原,西北为荒漠。
9.10.古草原、11.矿,12.短缺。
14.1.金山—西部。
2.的25左右。
初中区域地理教案台湾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台湾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2. 掌握台湾的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农业、工业等社会经济特征。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提高对台湾地区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台湾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2. 台湾的地形:以山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2/3,主要山脉有阿里山、玉山、台东山等。
3. 台湾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宜人。
4. 台湾的经济发展:以加工制造业为主,重点发展电子、家电、纺织、服装等产业。
5. 台湾的资源利用:水力资源丰富,开发程度较高;森林资源覆盖率较高,主要有樟树、红桧等。
6. 台湾的农业:以水稻、小麦、茶叶、水果等为主,其中水果品种繁多,如香蕉、菠萝、柑橘等。
7. 台湾的工业:主要有电子、家电、纺织、服装等产业,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崛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台湾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关注台湾地区。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台湾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台湾的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农业、工业等社会经济特征。
4. 成果展示: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补充完善。
5. 地图阅读:让学生阅读台湾地图,了解台湾的地理位置、地形、城市分布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台湾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开发利用。
四、课后作业:1. 绘制台湾地形分布图,标注主要山脉、河流等。
2. 列举台湾的经济发展特点,分析其优势和劣势。
3. 调查家乡的农产品,了解其种植、加工、销售等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展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台湾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开发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提高对台湾地区的认识。
教学设计
(3)河流
①根据菠萝生长习性,推断出菠萝适合生长在临近河流地区。
②读图和资料分析台湾河流的水文特征。
3、总结得出台湾菠萝的优势产地。
4、台湾农业的发展
①根据台湾的自然环境,思考当地的优势农产品有哪些?
②重点学习森林资源的分布地和特征。
③台湾农业发展现状和成就。
【第三环节】菠萝禁令的热议——台湾省的经济发展
1、台湾政治偏见言论的展示
2、通过地图、数据,资料分析找到粉碎该言论的证据
①工业是台湾省经济的重要支柱。
②台湾大力发展的产业属于电子信息产业。
③出口贸易是台湾最重要的经济命脉
④台湾建立了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部门齐全的工业体系。
3、对菠萝禁令的理性言论的展示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
【第五环节】习题检测
1、关于台湾岛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东临太平洋
B、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
C、北临黄海
D、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相望
2、台湾以什么地形为主( B )
A、平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
3、台湾最长的河流是(B)。
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设计说明本节课包括“位置与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发展中的经济”“人口与城市”四部分内容。
本节课按照这四部分的知识为思路展开教学,使学生了解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多火山、地震,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台湾省经济发展迅速。
带领学习本节课,使学生意识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概括归纳资源与工具台湾省在中国的位置图、台湾省位置与范围图、台湾岛地形分布图、台湾岛气侯类型分布图、台湾岛主要农矿产品分布图、台湾岛交通及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课件、教材、地理图册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认识台湾省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及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意义。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台湾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
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台湾省的经济发展特色。
5.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台湾省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重点难点1.台湾省的自然地理特征。
2.认识台湾省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导入:图片展示教材P79阅读材料《台湾省——中国的神圣领土》。
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一千多年前,大陆与台湾就建立起航海联系。
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1887年,清朝正式设置台湾省。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省被日本侵占。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省回到祖国怀抱。
近年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交往联系日益频繁。
设计意图:以阅读材料导入,能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台湾省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位置和范围1.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等地理概况,首先来看台湾省的位置与范围。
活动:(1)展示“台湾省在中国的位置”图,找出台湾省在中国的位置。
8.2 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一、单项选择题(2013·福州学业考)读我国东南沿海局部图,回答1~3题。
1.台湾岛东西两侧濒临的海域分别是( )A.大西洋、琼州海峡B.太平洋、琼州海峡C.大西洋、台湾海峡D.太平洋、台湾海峡2.台湾素有“水果之乡”的美称,盛产的热带、亚热带水果有( )①甜菜②香蕉③菠萝④苹果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台湾岛的地形特点是( )A.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B.地势西高东低C.山地主要分布在西部D.山脉为东西走向4.(2013·泰安学业考)钓鱼岛位于123°33'E、25°45'N附近,距我国台湾基隆约102海里,与台湾岛都是中国的领土。
关于台湾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A处是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B.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C.农业、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地区D.工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5.2012年6月,济南某单位组团去台湾旅游,到台湾旅游可欣赏到下列美景中的( )(2013·烟台学业考)下图是台湾省铁路、城市和物产分布图,据图回答6~8题。
6.台湾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图中支撑这一结论的信息是( )①纬度位置②经度位置③森林分布④农产种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根据图中信息,有人推断台湾西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
图中支持这一结论的信息是( )A.农产、森林的分布B.城市、矿产的分布C.矿产、铁路的分布D.农产、铁路的分布8.根据台湾省的位置、地形和我国季风的风向,可以推断台湾岛降水丰富的地区应该在( )A.东部地区B.南部地区C.西部地区D.北部地区9.(2012·攀枝花学业考)台湾省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有( )①劳动力丰富②吸引外国资本③岛内市场广阔④优良港口众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0.与台湾省经济发展模式相吻合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二、综合题11.(2013·聊城学业考)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其主体台湾岛因资源丰富,被誉为“祖国宝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