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64
西方文论绪论一、什么是“西方”?有选择的地理概念,即欧洲、北美。
特定类型系统的文化概念,即发源于古希腊与古希伯来文明的欧洲文化。
“西方”的所指范围是近现代世界历史进程的遗留物;经济与政治的强权在思想文化上的优势地位的体现二、何谓“西方文论”?文论,亦称文艺理论,对文学艺术现象的性质、特征、效应及创作、欣赏、发展的规律加以探讨的学问。
“西方文论”:以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为历史线索,分析自古希腊至20世纪的各种主要学说,梳理其中的基本概念及其不同形态,总结西方文论的经验和规律,探寻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且更深入地把握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
三、西方文论与西方文化西方文论的开端扎根于西方文化的源头“两希文明”西方文化中信仰与求知的精神特质为西方文论提供思想文化氛围西方社会文化的近现代转型都推动了西方文论的相应变化西方文论可以作为透视西方文化及其形态的一个途径四、西方文论的分期古典文论:古希腊~17世纪近代文论:18世纪~19世纪后期现代文论: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当代文论(后现代文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一部分古希腊文论一、古希腊社会文化概论地域时间跨度:前3000~前30政治体制生活方式普通人智者二、柏拉图生平经历重点:苏格拉底之死作品:对话《大希庇阿斯》、《伊安》、《斐多》、《会饮》、《国家》、《法律》等对话体思想家柏拉图思想的入口:理想国柏拉图文论思想的入口:理想国里不需要文艺为何需要理想国?——苏格拉底之死——求知与哲学王的统治为何理想国里不要文艺?——文艺与感性的天然关系——古希腊宗教信仰——感性对人的品质的败坏,一如文艺对国家正义的破坏柏拉图的文艺观文艺与现实的关系现实世界的实质:理式世界的仿制品伪真文艺的实质:现实世界的摹仿物更伪伪用摹仿来说明文艺与世界的关系,是古希腊人思考与表述的习惯。
理式(Idea)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存在;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又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现实世界按照理式世界的样子被创造;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真善美的统一,可以创造一切,即创世主,柏拉图称为“事物原型”、“绝对真理”;凡人只有抛弃感觉、依赖理智与领悟,方能领略理式世界之一端。
第一章:绪论——西方文论的发展历史和特点西方文论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文学理论的历史就是人们的文学观念的演进史。
文学活动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即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文艺思潮的研究等。
批评和研究的展开不能离开特定的文学观。
即批评的标准。
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的不同的文学观念,就成为文论的历史。
我们这里要研究的是西方人文学观念的演进史。
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与七个不同历史时期。
一、先看两个阶段的情况两个大的阶段即传统西方文论和现代西方文论。
这个分界线基本上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约在1890—1915年之间)。
其依据是欧美文学家、文学理论家对现代主义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界线的划分(见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
西方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相比较,特点是非常鲜明的:传统文论早期的摹仿说、实用说(即古典主义,如古罗马贺拉斯、十八世纪英国批评家菲利普·悉尼、理查德·赫德、塞缪尔·约翰逊等),后来的表现说(即浪漫主义)、再现说(即现实主义),无论是强调作品表现的对象,还是重视表现的主体作者,都是旨在探讨文学究竟是什么,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即本质论文学观。
而现代西方文论,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俄国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把研究的对象转向作品本身,旨在研究文学文本,强调文学研究与社会(读者感受)和作家(作者意图)没有关系,即本体论文学观(也就是客观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对于文学研究影响的结果是,批评家和理论家在研究文学作品的同时,开始关注读者的接受问题,到六、七十年代随着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理论的出现,文学研究的重心彻底由文本转向读者接受,出现了接受论文学观。
这是从问题的实质上看两阶段文论的特点。
另外,从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发展态势上看,特点也格外突出。
传统文论的兴起和发展都比较缓慢,一种文论思潮和观点一般会成为一个时期的主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现代文论的发展态势是流派多,更迭快,各流派之间是既有对立和矛盾,又有借鉴和影响,一种文论思想成为主流的时间很短,一个文论家会同时成为两个或多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流派中也会容纳几个流派的文论家。
萨义德爱德华·萨义德〔Adward Said,1935—2003〕,当代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后殖民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
1935年出生于耶路撒冷一个阿拉伯商人家庭,幼年生活安逸,在巴勒斯坦和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教育。
1947年,赴美国学习。
195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学位,1960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64年取得博士学位。
其后任教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并成为该校的终身教授。
2003年去世,年仅68岁。
作为20世纪下半叶在全球享有盛誉的知识分子,萨义德研究的中心课题是东西文化的比拟批判,从这一中心课题向外辐射,萨义德广泛探讨了文学、艺术、宗教、政治等多个领域的诸多问题,主要论著有:?康拉德与自传小说?、?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音乐的阐发?、?最后一片云天:巴勒斯坦众生相?、?格格不入?等。
萨义德最有影响的著作是?东方学?,这本书的主旨是挖掘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东方学与西方殖民权力之间的关系。
萨义德指出,东方学至少有三重含义:第一,作为一门学科的东方学;第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东方学,即在诗人、小说家、政治家以至一般民众意识深处隐藏的将东方/西方二元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第三,作为西方用以处理、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机制。
萨义德尤其强调东方学的第三种含义,他认为东方学并非一种纯粹中立的关于东方的知识,相反它是一种殖民权力话语,“将东方学视为欧洲和大西洋诸国在与东方的关系中所处强势地位的符号比将其视为关于东方的真实话语更有价值〞。
“东方〞从来不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东方〞不管是作为地理区域还是文化观念,都是西方观念的“构建物〞。
西方殖民权力通过东方学将东方建构为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他者〞——东方是神秘、放纵、残暴、堕落、专制、腐败、原始、混乱、邪恶的,东方是具有某种固定不变的“东方性〞的,东方是与西方文明社会相对立相区分的社会——并以此来满足西方人自我中心主义的对东方的想象性欲望。
威廉斯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是著名文化分析学家,文学批评家,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1921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铁路信号员。
青年时代在剑桥大学读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坦克部队的指挥官,战后又回到剑桥。
20世纪50年代离开剑桥,在工人教育联合会教书。
1961年重返剑桥,获讲师职称。
1974年,被授予戏剧学教授职称。
1988年去世,享年67岁。
威廉斯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代表作有:?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交流?、?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文化?、?乡村与城市?、?关键词?等。
威廉斯对文化研究的首要奉献是他的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
威廉斯首先用梳理“关键词〞的方式,列举了文化的几种常见定义:1.与人类追求完美的思想观念有密切联系的,作为人类“普遍状态或习惯〞开展开展的普遍状态的文化。
威廉斯认为这几种文化定义皆过于狭隘,没有把握住文化的真正实质,文化不仅仅包括知识与艺术的产品及其实践,还应该包括物质产品及其实践,文化应该是包含物质、精神、制度各方面因素在内的人类特定群体的“整体的生活方式〞。
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文化指的是这个阶级或集团的整体的生活方式,而不单单指这个阶级或集团的成员所生产出的知识产品或艺术著作;“无产阶级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区别不在于无产阶级生产了哪些知识和想象意义上的作品,资产阶级生产了哪些知识和想象意义上的作品,而在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整体生活方式上有哪些差异和歧异。
作为人类整体生活方式的文化概念,使得威廉斯的文化理论既同利维斯主义,又同经典马克思主义划清了界限:在利维斯主义者看来,文化永远只是为少数人所拥有的精英文化,文化是少数人的事;文化特指人类知识活动,尤其是艺术活动的作品与实践,特指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等这样一些人类高等的精神活动及其所创造出来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