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体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道点、线、面、体的定义。
2.能够识别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点、线、面、体的区别和联系。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点、线、面、体的定义。
2.如何识别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
教学难点1.解释点、线、面、体的区别和联系的语言表达。
2.可视化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
3.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探索点、线、面、体的定义和区别,启发学生思考。
2.演示式教学法:通过投影或手绘,展示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并让学生感官体验。
3.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讨论和互相交流,加深对点、线、面、体的理解。
4.实践式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征。
4. 教学过程4.1 导入1.导入点、线、面、体的概念。
2.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哪些点、线、面、体,如何描述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4.2 探究1.让学生分组,探究点、线、面、体的定 n义。
2.学生在小组中展示探究结果。
3.整合不同小组的探究结果,完成点、线、面、体的共识版本。
4.3 演示1.展示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让学生感官体验并描述特征和区别。
2.通过幻灯片或视频,演示点、线、面、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4.4 讨论1.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加深对点、线、面、体的理解。
2.让学生分享生活中发现的点、线、面、体,交流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4.5 实践1.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绘制、构建点、线、面、体。
2.让学生利用绘图工具,自行创作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
4.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梳理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征。
3.引导学生讲述点、线、面、体的区别和联系。
5. 课堂作业1.用自己的话,写一篇文章,描述点、线、面、体的定义,以及它们的特征和联系。
2.创作一个发挥想象的艺术品,让你的想象力在其中得到释放。
《点线面体》教案设计形体拓扑分析及其实际应用。
一、教学目标1.了解点的概念和用法,掌握点与点之间的关系。
2.掌握线的概念和用法,了解不同类型的线,掌握线与线之间的关系。
3.掌握面的概念和用法,了解不同类型的面,掌握面与面之间的关系。
4.了解体的概念和用法,掌握体与体之间的关系。
5.运用拓扑分析方法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点的概念和用法点是拓扑空间中最简单的元素,用来描述空间中的位置。
点与点之间关系的描述主要通过点集合和点之间的距离。
2.线的概念和用法线是由点组成的折线或曲线,用于描述物体的边界和特征。
不同类型的线包括直线、圆弧等,线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端点、相交、平行等描述。
3.面的概念和用法面是由线组成的平面或曲面,在空间中能够分割其他物体或空间的一部分。
不同类型的面包括平面、圆柱面、球面等,面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边界、相切、相交等描述。
4.体的概念和用法体是由面组成的立体物体,在空间中能够分割其他物体或空间的一部分。
体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边界、包含关系等描述。
5.拓扑分析方法拓扑分析方法主要用于描述和分析空间中的物体和现象,通过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拓扑关系来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常见的拓扑分析方法包括:闭合曲面、曲率、面积、体积、表面积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包括:1.理论讲解:通过讲师讲解、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
2.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进行操作实践、案例分析等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和拓扑分析方法。
四、教学资源1.教材和辅导书籍:本课程配备教材和辅导书籍,供学生参考使用。
2.实验室设备和工具:为学生提供实验室设备和工具,如计算机等,方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分析应用。
3.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网络资源,例如拓扑分析软件、案例分析等相关资源。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评估方法,包括:1.考试评估:通过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学生进行考评。
中班美术《点线面》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中班美术《点线面》教案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中班美术《点线面》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点、线、面。
2.观察生活中的点、线、面,感受点、线、面的美。
3.利用画或者拼贴进行点、线、面的排列,创作一幅作品。
4.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性的表现美。
二、教学重点:观察生活中的点、线、面,并能用绘画或粘贴的方式表现它们的组合变化。
三、教学难点:画面中点、线、面的搭配巧妙,布局合理,富有美感。
四、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示范作品。
学生:铅画纸、水彩笔、彩色铅笔、油画棒、毛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一)、绘画游戏,导入新课1.实物投影演示点、线、面效果。
同学们,你们见过彩色的雨吗?点:滴答,滴答,下雨了!(滴颜料)线:(竖起纸来),低落在窗玻璃上,留下线的痕迹。
面:雨下大了,地面积起了水汪。
2.出示课题生活中,点线面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去寻找他们的足迹吧!(二)、探究体验1.找一找生活中的点线面。
2.摄影作品赏析,感受点线面在作品形成的视觉美感。
(1)停在电线上的麻雀:休息在电线上的燕子是我们熟悉的点和线的结合,大大小小有聚有散的点组合在一起,看起来真有趣。
(2)斜拉桥:斜拉桥有我们熟悉的平行线,由长线到短线的变化,让我们感觉到大桥由近向远延伸。
(3)罗平梯田:云南的罗平梯田是当地人民辛勤劳动的象征。
它展示给我们随意流畅的曲线,时而重叠,时而平行,纵横交错;无论是曲线还是直线,它们时聚时散,为我们勾勒出富有诗意的画面。
3.小练习,认识点线面请同学画画自己认识的点、线、面点:你画的点像什么?画面中你的点是怎样排列的?你能把它变成线吗?(点连接起来就是线,把它放大了就是面。
)线:有曲有直。
可有粗细、方向、组合上的变化。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和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是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空间观念,理解并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难点: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转化关系,能够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点、线、面、体的特征和关系。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点、线、面、体的图片和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物体,如笔、纸、盒子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3.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点、线、面、体,如电线、桌子、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体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点、线、面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能够运用点、线、面来描述和创造简单的图形。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点、线、面进行创意绘图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点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了解点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引导学生通过实物和图片来观察和认识点。
2.2 线的特征引导学生了解线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引导学生通过实物和图片来观察和认识线的不同类型。
2.3 面的特征引导学生了解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引导学生通过实物和图片来观察和认识面的不同类型。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点、线、面的存在。
提问学生对点、线、面的认识和观察到的实例。
3.2 讲解使用PPT或板书,详细讲解点、线、面的定义和特征。
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3.3 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绘制相应的点、线、面图形。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互动等。
评估学生对点、线、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包括准确性、速度和创意性。
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点、线、面》教材,提供相关理论知识和支持材料。
结合教材中的实例和练习题,进行教学。
5.2 多媒体工具使用PPT或板书,展示点、线、面的图形和实例。
通过多媒体工具,增强学生对点、线、面的直观认识。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共同探讨点、线、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展示和分享。
6.2 创意绘图给学生发放纸张和绘画工具,让他们运用点、线、面创作一幅图画。
初中数学《点、线、面、体》教案4.4点、线、面、体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几何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习点、线、面、体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几何体和生活实例。
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问题1:出示某城市的画面,要求学生观察图中含有的常见立体图形。
问题2:认真观察这些立体图形,包围着体的是什么?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线与线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引出课题“点、线、面、体” )二、预习并思考1.几何图形是__、__和__构成,面分为_____面和_____面两种,线分为____线和____线两种。
2.点、线、面、体的关系是:⑴ 包围体的是_____,面与面相交的地方是____,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___。
⑵ 点动成____、线动成____、面动成____.3 .体由___围成,面与面相交成____,线与线相交成_____。
4.长方体是由____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____个面围成的,圆锥是由____个面围成的.其中围成圆锥的面有____面,也有____面.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1、认识点、线、面、体⑴ 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几何体。
⑵ 面包围着体的是______;面有两种:________和________。
⑶ 线面与面相交的地方是线,线有直线、曲线两种。
⑷ 点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⑴ 静态关系:包围体的是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是线,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⑵ 动态关系: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问题1: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点动成线)进而举例子弹运动轨迹成线、流星划过星空成线、烟花成线、喷泉成线。
点、线、面、体【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2.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3.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水平和形象思维的水平;4.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从不同角度体现事物之间联系的水平。
1.通过对点、线、面、体的理解,使学生经历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用它们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水平,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创新意识及实践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让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2.在各种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准确理解点、线、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具体实物到抽象概括等思维水平。
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以及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1.观察法。
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的水平,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丰富的图片、实物,联想这些几何图形与实际图形的关系。
2.操作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水平,学生爱问好动,采用操作法能够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也是适合新教材改革所提出的: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的要求。
3.讨论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水平。
4.多媒体电化教学。
通过观察实物,在观察、实践中感知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但点、线、面、体怎么组成几何图形,学生只从感官上发现较为困难,还不能从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
在课件设计中利用空间图形的旋转动画,学生更身临其境,更有立体效果,这样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通过课件实行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使抽象化、枯燥的图形问题具体化、生动化,同时能提升课堂容量和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点线面体》教案设计立体几何思维切入实例解析。
1.教学目标(1)了解立体几何基本概念:点、线、面、体的定义及其特征。
(2)熟练掌握几何体各种投影方法,并能推导出三视图及其正投影。
(3)通过例理解点线面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重点(1)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征。
(2)几何体各种投影方法的掌握与应用。
(3)点线面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教学难点(1)立体几何思维的建立。
(2)几种投影方法的综合运用。
(3)点线面体的实用问题的运用。
4.教学策略本教学案例的设计中采用了启发式教学策略,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建构知识,培养其立体几何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型教学。
设置一道有意思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享彼此的解法,并从中找到问题的不同解法和思路,在具体的计算可能性中让学生大胆探索和提出质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发现规律,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和启发式思维能力。
5.实例解析以某小学六年级立体几何为例,实施点线面体的教学策略和具体操作如下:(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亲身参与,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手中已有的物品,将所学点线面体概念联系到生活中,如通过拼装积木或模型进行实物体验和参与。
(2)进行点线面体的特征讲解,通过观察几何体的大量实例进行探究,推导出立方体、长方体等基本几何体的表面、体积公式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进行各种投影方法的讲解,以及在进行投影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旋转绘图理解立体几何知识点的特点和规律。
(4)实施独立探究和互动式学习,充分利用虚拟实验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以及各种方法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有效的促进他们的立体几何思维的发展。
(5)进行相关练习和作业训练,深化学生对点线面体、投影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巩固所学内容,并接下来继续探索性的进行学习任务。
6.结语点线面体,是我们研究和理解立体几何形体的最基础的工具。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点、线、面、体》教学目标1、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从静态角度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围成,面相交成线,线相交成点”。
2、从动态角度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通过观察图形,了解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
教学重点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
2、判断一个平面图形能否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图中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棱?棱和棱相交成几个顶点?长方体有6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12条棱,棱和棱相交成8个顶点。
二、探究新知自学教材119。
1、体的定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面的定义包围着体的是面。
面有平面和曲面两种。
3、平面与曲面的举例平面:平静的水面、电视机的显示屏、窗户的玻璃等。
曲面:足球、亭子的圆台、鸟巢建筑物的屋顶等。
4、线的定义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
线有直线和曲线两种。
5、线的举例长方体6个面相交成的12条棱是直线,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相交得到的圆是曲线,流星划过天空时留下一道明亮的直线,节日的焰火的是曲线。
6、点的举例笔尖可以看作一个点。
7、点动成线笔尖的点在纸上运动时,就形成线;节日的焰火也可以看成由点运动形成的,可以说点动成线。
8、线动成面汽车的雨刷在挡风玻璃上画出一个扇面,可以说线动成面。
9、面动成体长方形硬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一个圆柱体,可以说面动成体。
三、巩固练习1、围成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1)长方体的各个面是长方形平面。
(2)棱柱的各个面是三角形平面。
(3)圆锥侧面是扇形曲面,圆锥底面是圆形曲面。
(4)球体的面是曲面。
(5)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上面是曲面,侧面是长方体平面,底面是圆形曲面。
2、如图,上面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出下面的立体图形,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接起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辨认几何图形中的点、线、面和体。
2.学生了解点、线、面和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几何图形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的辨识和应用。
2.教学难点:辨别几何图形中的点、线、面、体,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几何图形中的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征。
2.点、线、面、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练习题。
2. 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教师示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特征和应用。
2.组合法:让学生通过组合几何图形来认识点、线、面、体的区别和联系。
3.课堂讨论法:通过讨论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1. 教师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这些几何图形的应用。
2. 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演示和讲解,介绍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几何图形。
3. 组合练习(1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通过组合和分类,辨别出其中的点、线、面、体,并将其标记出来。
4. 实际应用(1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讲解,介绍点、线、面、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课堂讨论(1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讨论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和学生评价。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地辨认几何图形中的点、线、面和体。
2.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PPT演示。
3.教学视频。
4.黑板,白板,笔等教学工具。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点的特征和表示方法。
2. 线的特征和表示方法。
3. 面的特征和表示方法。
4. 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5. 简单的几何图形及其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难点:理解点、线、面之间的转化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点、线、面的特征。
2. 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4. 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黑板、几何模型等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铅笔等学习工具。
3. 教室准备足够的桌椅,以便学生动手实践。
4. 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教案剩余部分(六至十五)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点、线、面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几何图形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点、线、面的特征:分别讲解点的特征(位置、大小),线的特征(长度、方向、弯曲程度),面的特征(封闭、面积、形状)。
3. 演示点、线、面的表示方法:用PPT或黑板展示不同符号表示点、线、面的方法。
4. 发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点、线、面之间的联系,如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等。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几何图形创作,运用所学知识绘制点、线、面组成的图形,并互相展示、评价。
七、课堂练习:1. 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点、线、面的基本概念。
2. 设计一个几何图形,体现点、线、面的关系。
3. 分析生活中的几何图形,阐述其点、线、面的构成。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点、线、面的特征及其关系。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础之后,开始接触立体几何的知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几何图形,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立体几何的知识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图形,如建筑物、家具等,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可以作为他们学习立体几何的素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分类这些几何图形,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感受几何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难点: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转化和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几何图形,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2.直观教学法:利用模型和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点、线、面、体的特征。
3.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4.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模型、教具、图片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点和线的运动轨迹,以及面的形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建筑物、家具等,引导学生关注几何图形的美。
《点、线、面、体》教案《点、线、面、体》教案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意义;加深对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2、通过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分析现象、猜想规律和验证结论的习惯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3、通过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线、面的不同类型,初步感知分类与化归的数学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对点、线、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难点:对“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以及“面动成体”的理解。
三、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们通过对自然世界现象的观察和生活实践的体验抽象出来的概念,是教科书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学习后及内容的起点。
四、学情分析:在上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了点、线、面、体的初步知识,本节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总结和提高。
教科书给出了流星雨、打开的扇面、商店和宾馆的旋转门等实例,引出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一事实,从运动的观点揭示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找出这方面的实例,丰富学生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认识。
五、学法指导: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中感受点、线、面、体的含义,体验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中感受这些基本概念。
六、学习准备: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预习本节课的知识,准备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长方形的纸片。
七、学习过程:1、课前预习: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预习本节课的知识,准备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长方形的纸片。
2、课上探究:活动一: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夜空中点点繁星,夜幕下的激光束,蜿蜒的盘山公路,平静的海平面等等.观察实物,说出学生联想到的几何图形。
(教师由情景中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素材,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说到的几何体)问题:上述观察到的面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线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教师对学生说到的不同分类方式给予评价)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观察、分析、归纳,通过对体的逐步解析,加深学生对点、线、面、体的认识,并从静态的结构分析中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理解和掌握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能够识别和描述简单的几何图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简单的几何图形。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图形,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点、线、面、体的理解。
3.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各种几何图形和实物。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如小球、直线、平面等,用于直观展示点、线、面、体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教室、桌子、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物由哪些基本元素组成。
2.呈现(5分钟)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并通过课件和实物道具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尝试识别和描述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矩形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点、线、面、体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并给予反馈。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如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等。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多姿多彩的图形》中的图形的进一步认识,这节课所要学的是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与几何图形的关系,为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创造条件。
【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法上,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动手操作,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设计思想】通过观察大量实物,在观察、实践中感知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静态),但怎么组成几何图形,学生还没很强的空间思维,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演示空间图形的旋转动画,动态展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生动地展现图形间的转化,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空间图形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丰富实例,认识体、面、线、点的概念;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学生会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解释现象。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类比、变换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体现。
【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多媒体电化教学。
【教学准备】圆柱、长方体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引入感受生活中的点与线活动1:多媒体演示一幅满天繁星的夜空,偶尔有流星划过天空留下一道明亮的光线。
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2)了解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2.回答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与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与线相交成几个点?二、自主探究1.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并修正自己的结论。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分布的答案作鼓励性评价)。
2.几何体的概念(1)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还学过哪些几何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这些面有什么区别?3.面的分类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得出面的分类:____面和___面。
面与面相交成线,线有___线和____线;线与线相交成_____;4. 点、线、面、体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121~122页内容,•观察图片能发现什么结论?点、线、面、体的关系:点动成_____,线动成___________,面动成________。
请你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5.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3页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几何图形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________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点、线、面、体》教案知识与能力:1.认识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线、面;点、线、面也都是几何图形;2.认识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3.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学生经历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用它们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重点与难点重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理解.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通过观察各类熟悉的几何体,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并从静态角度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通过具体事例从动态角度进一步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反思总结并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自主学习.活动一:夜空中点点繁星,划过天空的炫丽流星雨,夜幕下的激光束,蜿蜒的盘山公路,平静的海平面等等.观察实物,说出学生联想到的几何图形——线和面.(教师由情景中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素材,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说到的几何图形)问题:上述观察到的线可以分为几种类型?面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教师对学生说到的不同分类方式给予评价)活动二:繁华美丽的城市,一栋比一栋高的高楼大厦,美丽的东方明珠等一幅幅美丽的图片.继续观察图画,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观察、分析、归纳出熟悉的几种常见几何体,通过对体的逐步解析,加深学生对点、线、面、体的认识,并从静态的结构分析中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体和它的面有何位置关系?观察面和面相交的地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精讲点拨:(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不同视角下的几何体,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自己的结论)师生共同总结、完善,得出——体由面围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教师关注:(1)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2)能否独立思考后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3)学生能否运用数学语言清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举出生活实际中分别给体、面、线、点的形象的例子.巩固练习:练习1:围成下面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练习2:下图是一个长方体的模型,它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认识通过观察、实验、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探究一:粉笔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黑板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通过上述运动你得到了什么结论?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探究二:三角尺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了什么图形?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2.小试牛刀.练习:把下面第一行的平面图形绕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二行的某个几何体,请用虚线连一连:小结:点动成,线动成,面动成.[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德、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活动中,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过程和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探究三:1.地图上的点代表什么,在地图上把武汉找出来?2.教师把电视画面放大,在这个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教师列举更多的生活实例说明“点”的意义.)(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总结出几何图形都是由、、、组成的,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设计意图]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说明点没有大小的,它是抽象后的概念,从集合的角度看,点构成图形的最基本的元素,线面体都可以看成是由点构成的.通过大量的生活实力感受几何图形的构成,发展几何知觉.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1.一个正方体挖去一个长方体后得到的几何体如图所示.这个几何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四.课堂小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五.目标检测.1.人在松软的沙地行走,他的脚印行成一条__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_的原理.2.刷墙工人用棍刷刷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3.用直角三角形绕着它的一直角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新的几何体,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4.给我们以点动成线的原理是( ).A.洗车挡风玻璃上转运的雨刷B.转动的电扇C.表演型飞机后面喷出的彩烟D.转动的自行车辐条5.长方形长4厘米,宽2厘米,将这个长方形绕着它的长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体,求圆柱体的体积.。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3.1.2 点、线、面、体
尧山中学葛强淼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
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
【教研主题】课堂教学中的图形操作
本节探索内容:借助多媒体让图形动态化,从而使学生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往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情景.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增强学生的几何直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美丽的风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影像中有哪些几何图形,从现实环境中感受点、线、面、体.
设计意图:这样的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对点、线、面、体形成初步的形象认识,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二、感受动态,形成认识
课件演示:划过天际的流星;飞速旋转的车轮;摆动的汽车雨刷;
问:这些图形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
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学生利用手中的课本、三角板等想像它们绕某条边旋转一周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生的联想逐步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同时通过操作加深学生印象,降低学习难度。
三、观察图形,再探关系
让学生找找小学学过的常见几何体中的的平面、曲面、线、点等。
让学生感受包围着体的是面,面和面相交形成线,线和线相交形成点。
四、作业
1、完成教材第120页练习
2、教材第122页第5题作在书上
五、课堂小结
从两个不同角度(动态和静态),说说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反思】
本节课动用了大量动态图形,力图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这是优点也是缺点,因为我们发现给学生空间想象的机会太少,以后会加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