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地区构造演化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5
扬子地块晚古生代地质演化过程扬子地块位于中国的东部,是一个地质演化丰富多样的地区。
在晚古生代,扬子地块经历了一系列的地质变动,塑造了其独特的地貌和地质特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扬子地块晚古生代的地质演化过程,着重关注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和沉积作用等方面的变化。
扬子地块晚古生代的地质演化过程可以追溯到约4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
在这个时期,扬子地块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即扬子洪积棚向北隆升。
这次构造运动导致了地壳的断裂和隆起,形成了扬子地块晚古生代的地形特征。
同时,隆升还带来了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
接着,扬子地块在晚古生代中期经历了一次海平面的上升。
这次海平面的上升导致了海洋环境的扩张,沉积了大量的海相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呈现出丰富的生物化石,为研究晚古生代的生物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同时,这些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也为今天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提供了潜在的来源。
晚古生代的扬子地块还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即扬子洪积棚的再次隆升和隆升断代。
这次构造运动引起了地壳的抬升和断裂活动,产生了一系列的断裂盆地和山脉。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断裂盆地是扬子盆地,这个盆地承载着丰富的煤炭和矿产资源。
同时,山脉的形成也为扬子地块带来了新的地貌特征,如峡谷、峰林等。
在晚古生代晚期,扬子地块经历了最后一次重要的地质变动,即隆升和侵蚀作用。
这次隆升和侵蚀作用使得地壳平均高程进一步抬升,形成了现代的扬子地块地貌。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侵蚀和风化作用进一步塑造了扬子地块的地形,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
总之,扬子地块晚古生代的地质演化过程极为复杂而多样化。
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和沉积作用等地质过程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扬子地块的地形特征。
这些地质过程不仅对扬子地块的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为今天的资源勘探和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我们应该重视对扬子地块晚古生代地质演化过程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历史的变迁,为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扬子地块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磁学研究综述
白立新;朱日祥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卷),期】1996(11)3
【摘要】本文简要地论述了扬子地块古生代大地构造研究现状,扬子与华夏地块
之间的华南裂谷盆地于奥陶纪初(郁南运动)发生收缩,直到加里东末期基本封闭。
古生代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秦岭海槽以拉张为主,扬子地块西缘古生代期间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古生代末进入特提斯构造域,发生活化。
目前扬子地块早古生代古地磁学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其难点是岩石普遍遭受了重磁化的影响。
【总页数】8页(P109-116)
【关键词】古生代;扬子地块;古地磁;大地构造演化
【作者】白立新;朱日祥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7;P318.4
【相关文献】
1.论扬子地块西缘元古宙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与大地构造演化 [J], 方维萱
2.扬子地块西南缘晚古生代基性岩浆岩的性质与古特提斯洋的演化 [J], 张旗;钱青;王焰;徐平;韩松;贾秀琴
3.扬子地块东南缘大地构造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王剑;段太忠;谢渊;汪正江;
郝明;刘伟
4.阿拉善地块南缘早古生代大地构造特征和演化 [J], 周立发
5.华北地块早古生代古地磁结果的大地构造意义 [J], 黄宝春;朱日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是中国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下面将从地质构造演化、岩石组成和地貌景观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扬子板块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板块之一,主要由印度洋和太平洋两个大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交汇寄生而成。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扬子板块经历了多次大陆碰撞和变形,形成了丰富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
扬子地块是中国东部特有的一个地质区域,其西部和北部临近华北地块和青藏地块,东面濒临东海,南面与华南地块相接。
扬子地块具有广阔的盆地和丘陵,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
在地质构造上,扬子地块被各种断裂和逆冲断裂切割,形成了丰富的断层和褶皱构造。
其中最重要的断裂是金沙江-怒江断裂带和成都-重庆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在构造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调节作用。
四川盆地是扬子板块内的一个大型盆地,也是中国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四川盆地形成于中生代,经历了长时间的沉积和抬升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地质岩层。
四川盆地的地壳运动主要受到东亚大陆板块东南俯冲的影响,形成了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带,包括龙门山断裂带、巴东新太古代断裂带、大邑—都江堰古隆起等。
岩石组成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扬子板块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麻粒岩、英安岩等构成,是中国东部最丰富的岩石类型之一、四川盆地主要由三叠纪和侏罗纪的火山岩、凹凸山岩和砂岩等构成,其中火山岩是盆地最主要的岩石。
地貌景观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大特征。
扬子板块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等。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三峡大坝和峨眉山景区。
四川盆地地貌类型相对单一,以盆地为主,分布着大量的丘陵和低山。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九寨沟和黄龙景区。
综上所述,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地质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形成了丰富的断裂和褶皱构造。
扬子地块西北部地质演化的时间序列分析扬子地块是我国华南地区一块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扬子地块西北部地理复杂,地质演化历史悠久。
通过对该地区地质事件的时间序列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扬子地块西北部的地质演化过程。
1. 古老的造山作用扬子地块西北部地质构造多样,古老的造山作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大约在8亿年前,扬子地块西北部开始出现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地质构造,例如南岳断裂带和雪峰山断裂带等。
这些断裂带的形成,标志着扬子地块西北部的地质演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 早古生代的火山活动在扬子地块西北部的早古生代时期,火山活动成为该地区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
约4.5亿年前,扬子地块西北部发生了剧烈的火山喷发,形成了大面积的火山岩。
这些火山岩的沉积和侵入,对该地区的地壳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后续的地质演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3. 陆间盆地的形成中生代时期,扬子地块西北部发生了重要的地质事件——陆间盆地的形成。
这些盆地形成于炎热的火山活动和构造运动的背景下,地壳的断裂和下沉导致了大面积的地壳下陷,形成了广袤开阔的盆地。
而在这些陆间盆地的沉积中,我们可以发现丰富的化石记录,这对于研究古生物演化和古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4. 全新世的断裂活动近期的地质事件主要是全新世的断裂活动。
随着地壳运动的影响,扬子地块西北部的断裂活动变得频繁起来。
例如,在20世纪下半叶,四川地区发生了多次强烈的地震,这些地震是由于扬子地块西北部地壳的断裂活动所引起的。
这些断裂活动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周边地区的地壳稳定性构成了威胁。
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扬子地块西北部的地质演化,我们可以看到该地区地质事件的发生和演变规律。
从古老的造山作用到早古生代的火山活动,再到中生代的陆间盆地形成,扬子地块西北部的地质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并逐渐呈现出现代的地貌格局。
然而,目前的断裂活动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对该地区地壳运动的监测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这一重要地质构造单元。
扬子区晚二叠世一中三叠世海平面变化
扬子区是中国南部的一个广阔平原,在晚二叠世和中三叠世之间,这一地区经历了一个显著的海平面变化事件。
在该时期,海平面的变化对该地区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晚二叠世时期,扬子区是位于东南亚大陆的边缘区域,周围被浅海所包围。
然而,在中三叠世时期,该地区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板块运动的作用,海底正在进行隆起,从而导致了海平面的下降。
这一事件对扬子区的生态系统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海平面的下降,海水逐渐撤退,海岸线逐渐后退,原本居住在海水深处的生物逐渐失去了栖息地。
相反,陆地上的生物由于环境的变化,开始繁荣起来。
在这段时间内,扬子区陆地上的沙漠和草原不断扩张,植被逐渐丰富,林地也不断扩大。
这种环境的变化也导致了该地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人们转而从渔猎为生,开始种植和畜牧。
在这段时间内,扬子区也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段历史被称作“扬州八怪”的文化时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平面开始上升,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在过去几百万年的时间里,海平面的变化一直是地球上最为重要和显著的环境变化之一。
尽管海平面的上升已经开始对该地区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历史得到更多的启示,使我们更加有效地采取行动来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海平面变化。
1 晋宁(雪峰)期(Pt2—Pt3)晋宁(雪峰)期,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形成中一晚元古代”两弧夹一盆”的模式。
扬子古板块的基底由康滇一川中一鄂西岛弧和江南岛弧,中间夹上元古界板溪群组成的黔桂湘弧间盆地组成。
中国南方中一晚元古代板块构造以沟一弧一盆演化构成的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成为中国南方稳定的核心,也成为地壳向东增生的基地。
2 早加里东期(Z1—O)早加里东期扬子古板块发育成克拉通台地和南华小洋盆的开启。
扬子古板块西缘因受康滇古陆和龙门山岛链隆升的影响,整个板块显示西高东低台地相的沉积态势,江南隆起处于扬子古板块与南华小洋盆的过渡区。
南华小洋盆当时,有浊积岩充填,到早加里东期闭合,形成了宽约350km的褶皱区。
向东由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地块组成的元古宙岛弧,成为赣中和赣南震旦系一寒武系浊积岩的物源区;早加里东期卷入郁南运动,形成华南褶皱区的东缘。
这个时期华南板块向东增生扩大,由南华小洋盆、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岛弧、丽水一海丰海沟或断裂组成了又一个沟一弧一盆体系。
3 晚加里东期(S)晚加里东期,南华小洋盆关闭,扬子古板块大隆大坳构造背景形成。
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洋壳沿丽水一海丰海沟发生俯冲,使南华小洋盆关闭,下古生界地层褶皱变质和火成岩体侵入,仅在钦州一防城坳陷保留残余海槽。
晚加里东运动时期作用力向西传递,使扬子古板块变形,形成许多大隆大坳的构造背景,如乐山一龙女寺古隆起和湘鄂西坳陷等。
4 海西期(D-P)海西期,扬子古板块及其周边处于拉张构造背景中。
经过强烈的加里东褶皱运动后,华南板块地壳处于应力调整状态,从中泥盆世开始发生大范围的拉张运动,扬子古板块北缘出现阿尼玛卿一勉略一大别山小洋盆,西缘出现康定、木里等三联点,南缘出现南盘江裂陷槽。
扬子古板块内部出现攀西裂谷带,并以此为中心有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它代表了地壳演化的一次特殊构造事件,二十年前我们曾命名为”峨眉地裂运动”。
这次运动在中、下扬子区也有反映。
这时的华南褶皱区也发生拉张运动,如在广西、湖南等地出现的许多裂陷槽图。
论述扬子板块构造演化
扬子板块作为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其构造演化历程丰富而复杂。
以下将从构造演化历史、构造特征以及对区域演化的指导意义三个方面进行生动、全面的论述。
首先,扬子板块的构造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元古代。
在古元古代,扬子板块存在强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大规模的造山带,如大别造山带和苏鲁造山带。
随后,板块经历了多期变质作用,如燕山期、华南期和扬子期,使得板块内部形成多种岩浆侵入、变质和变形的岩石。
其次,扬子板块具有多样的构造特征。
在地质构造上,扬子板块由北向南逐渐变窄,形状呈倒三角状。
板块内部存在多条长而狭窄的褶皱带和断裂带,如巴东断裂带、赣南-浔阳断裂带等。
此外,扬子板块还分布有多个断陷盆地和抬升隆起,如四川盆地、江汉盆地、黄山抬升等。
最后,扬子板块的构造演化对区域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扬子板块作为中国东部地壳运动的主体,其构造演化对中国大陆东部地壳变形和岩石圈动力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扬子板块的构造演化与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不仅在地理和地形上为华夏文明的孕育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华夏文明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
此外,扬子板块的特殊地质环境也为能源、矿产和地质灾害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
综上所述,扬子板块作为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其丰富而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以及多样的构造特征为地质学研究提供
了宝贵的案例。
研究扬子板块的构造演化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东
部地壳运动的规律,同时也为区域演化、文化形成以及资源开发等提
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扬子地区区域地质概况下扬子地区是指扬子准地台在长江下游地段内的范围东和东北到海边,西和西北以郯庐深断裂与华北板块为界,西南到江西九江与中扬子地区相连,南和东南以江绍深断裂与华夏板块为界,跨越江、浙、皖、赣、沪四省一市,面积约22.5X 104km2(图1)。
图1 下扬子地区大地构造位置1.构造演化下扬地区的构造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个阶段:①太古宙古陆块形成期。
由散布在赤道附近区域众多的硅铝质(或花岗岩质)块体逐渐聚合成大小不等的古陆核②元古宙扬子板块和南方古陆形成期。
中元古代江南俯冲、碰撞带的形成标志着扬子板块完成了南北的拼接。
③早古生代到早、中三叠世海相沉积期。
此时下扬子板块比较稳定。
加里东运动影响较小,沉积厚度大(3000- 10000m ),下扬子部分地区沉积厚度可达上万米。
④中生代印支、燕山运动期。
南方大陆在印支期向华北板块俯冲拼接,碰撞拼接以后,海水全面退出,下扬子地区从此进入陆相盆地的发展阶段,同时形成一套晚三叠世一侏罗纪的类前陆盆地相。
⑤新生代喜马拉雅构造期。
随着亚欧大陆与印度次大陆的碰撞,以及西太平洋岛弧边缘海的出现、拉张为主一挤压为辅的交替改造、大型坳陷与断一坳复合型盆地叠加,现今的构造面貌基本形成。
2.地层与沉积特征下扬子地区的构造古地理演化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震旦到奥陶纪的被动陆缘阶段,加里东期前陆盆地阶段,晚泥盆世-中三叠世的稳定地台阶段,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挤压与火山岩盆地阶段和晚白垩世以来的伸展运动与反转阶段(图2)。
图2下扬子地区主要地层(1)震旦系:震旦系可划分为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
下扬子地区灯影组主要分布在都昌一休宁、无为、江山一绍兴等地区,为陆棚、滨海和台地沉积,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硅质泥岩。
(2)寒武系:下扬子地区寒武系可划分为荷塘组/幕府山组、炮台山组和观音台组。
荷塘组分布广,占据整个皖南和浙西地区,以硅质岩、黑色泥页岩和炭质页岩为主,为深水盆地相沉积。
中扬子地区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地理位置中扬子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流域总面积为166.7万平方千米,包括长江中下游和其支流江河水系,南临东海,西及西北临秦岭山脉和巴山蜀山,东北靠淮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地质背景中扬子地区是我国东部地区比较典型的古生代地块之一,其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具有较为复杂的历史演化。
同时,中扬子地区中存在着侵入于古地壳中的燕山期岩浆活动对其古生代演化产生影响,复杂度更加突出。
3、研究意义- 为揭示中扬子地区古生代地质演化和古生物演化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基础。
- 为探讨中扬子地区古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研究对象。
- 对于华南古生代构造古地理的综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1、研究内容(1)分析中扬子地区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的演化史及其特征。
(2)探讨燕山期岩浆侵入对中扬子地区的古生代演化所产生的影响。
(3)探究中扬子地区古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2、研究目的(1)揭示中扬子地区的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历史和特征。
(2)探索中扬子地区的古生代演化与燕山期岩浆侵入的关系。
(3)关注中扬子地区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研究方法野外实地考察、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遥感影像解译。
并结合古代对比、生物对比等多种手段开展研究。
2、技术路线(1)野外实地考察:首先对中扬子地区古生代地层、构造和岩浆岩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和地质采集,采集标本并进行鉴定和描述。
(2)样品检测: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对采样的岩石和矿物样品进行化学元素的分析,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揭示造山岩浆侵入和岩浆成矿作用的特征。
(3)地震勘探与电磁勘探:用地震波速度、频率和振幅等参数研究下一层地层的生物或非生物反应,或调查埋藏物质的分布及物性特征。
(4)遥感图片解译: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分析、数字地形分析、地震地质综合分析,对中扬子古震构造进行定量分析。
1 晋宁(雪峰)期(Pt2—Pt3)晋宁(雪峰)期,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形成中一晚元古代”两弧夹一盆”的模式。
扬子古板块的基底由康滇一川中一鄂西岛弧和江南岛弧,中间夹上元古界板溪群组成的黔桂湘弧间盆地组成。
中国南方中一晚元古代板块构造以沟一弧一盆演化构成的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成为中国南方稳定的核心,也成为地壳向东增生的基地。
2 早加里东期(Z1—O)早加里东期扬子古板块发育成克拉通台地和南华小洋盆的开启。
扬子古板块西缘因受康滇古陆和龙门山岛链隆升的影响,整个板块显示西高东低台地相的沉积态势,江南隆起处于扬子古板块与南华小洋盆的过渡区。
南华小洋盆当时,有浊积岩充填,到早加里东期闭合,形成了宽约350km的褶皱区。
向东由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地块组成的元古宙岛弧,成为赣中和赣南震旦系一寒武系浊积岩的物源区;早加里东期卷入郁南运动,形成华南褶皱区的东缘。
这个时期华南板块向东增生扩大,由南华小洋盆、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岛弧、丽水一海丰海沟或断裂组成了又一个沟一弧一盆体系。
3 晚加里东期(S)晚加里东期,南华小洋盆关闭,扬子古板块大隆大坳构造背景形成。
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洋壳沿丽水一海丰海沟发生俯冲,使南华小洋盆关闭,下古生界地层褶皱变质和火成岩体侵入,仅在钦州一防城坳陷保留残余海槽。
晚加里东运动时期作用力向西传递,使扬子古板块变形,形成许多大隆大坳的构造背景,如乐山一龙女寺古隆起和湘鄂西坳陷等。
4 海西期(D-P)海西期,扬子古板块及其周边处于拉张构造背景中。
经过强烈的加里东褶皱运动后,华南板块地壳处于应力调整状态,从中泥盆世开始发生大范围的拉张运动,扬子古板块北缘出现阿尼玛卿一勉略一大别山小洋盆,西缘出现康定、木里等三联点,南缘出现南盘江裂陷槽。
扬子古板块内部出现攀西裂谷带,并以此为中心有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它代表了地壳演化的一次特殊构造事件,二十年前我们曾命名为”峨眉地裂运动”。
这次运动在中、下扬子区也有反映。
这时的华南褶皱区也发生拉张运动,如在广西、湖南等地出现的许多裂陷槽图。
殷鸿福称为”赣湘桂裂陷槽”。
它位于华夏古岛弧后缘,具弧后拉张盆地性质。
5 印支期(T)末)发生的褶皱运动,导华南板块在印支早期几末发生的东侧抬升和中期(T2致四川原型陆相盆地形成。
早一中三叠世有同二叠纪一样的广浅海沉积,覆盖了整个华南板块范围。
中三叠世末的印支期早幕,古太平洋板块可能沿长乐一南澳断裂带发生俯冲,导致华南褶皱区大部分抬升,形成内陆隆起和坳陷。
扬子古板块北缘的阿尼玛卿一勉略一大别山小洋盆于印支期早幕关闭,最终完成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拼接。
西缘的甘孜一阿坝边缘海也于印支中期关闭,成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物源区。
南缘的南盘江裂陷槽也于印支中期关闭。
在扬子古板块四周隆升的作用下,大型的陆相四川原型盆地形成。
[1]印支运动是中国大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中国大陆发生大规模碰撞和拼合,至此,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华南与江南隆起周邻)进入板内变形阶段。
[2]晚三叠世的印支构造事件,构成了上扬子区中生代陆相盆地的东南边界。
[4]印支期环绕上扬子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事件:甘孜一阿坝、秦岭、广西和雪峰山以东的湘、赣等地,发生了裕皱、冲断推覆,上升为隆起,有的地区还发生了岩层变质和岩浆侵入。
由此使上扬子区在晚三叠世中、晚期成为大型含煤盆地。
[5]印支晚期构造事件不仅造成龙门山前缘三叠系与抹罗系间不整合一假整合接触,形成川西地区广泛缺失须家河期晚期沉积和株罗系中、下部不同层位地层的超覆,且改变了晚三叠世盆地东高西低,泄水口在西部的地形,而成为东低西高盆地泄水在东部的地貌格架。
早侏罗世末至中株罗世初,本区再次经受了一次构造事件,盆地北部和西部中抹罗统底部普遍有一砾岩层,一些地区中、下侏罗统间有侵蚀面(重庆)。
在中侏罗统千佛崖组沉积之后又受一次构造事件,川南、川西南和川西等地区都有反映,在大凉山地区下沙溪庙组超覆在马鞍山段之上,缺千佛崖组和大安寨段,此侵蚀面在滇中、黔北也很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构造事件改变了“四川盆地”的沉积格局,由前期的湖泊相发育期,转变为以陆上河流为主的沉积期,且在川北新出现了一个坳陷区。
[5]6 燕山期(J3—K1)华南板块东缘的碰撞和岩浆活动,造成地壳强烈的变动,其强度由东向西减弱。
很多人认为,当时的地体缝合带是在台湾东部纵谷,近来有人认为东沙隆起之南处有一北倾的岩石圈断裂为古太平洋板块碰撞带,其北的东沙群岛一澎湖列岛磁力高带为燕山期的火山弧,构成又一个沟一弧一盆体系。
这次运动异常强烈,除在粤东和闽、浙海岸带局部海侵外,整个华南褶皱区多转为内陆隆起和火山岩盆地。
最有特色的是在东南沿海出现大量火山岩喷发和大量花岗岩侵入,岩体侵人高峰期与J3相当。
据岩浆成分富含碱质、分布宽度大、沿NNE展布的特征,认为岩浆源是因板块碰撞产生的,地壳经深部重熔后形成岩浆并沿剪切面侵入和喷发。
向西北方向,江南隆起和湘鄂西地区在燕山期地壳褶皱运动减弱,尚可见上白垩统与其下地层的不整合。
再往西到四川盆地的川东和川中东部,则无白垩系沉积,更往西到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关系。
[1]该时期主要表现为强烈的挤压冲断及大规模左旋走滑,在局部地区也形成了一些拉分盆地以及反映拉张环境的“双峰式火山岩”。
扬子西缘继续发育前陆型沉积。
[2]早白垩世晚期的燕山中幕构造运动是上扬子地区的一次重大地质事件—上扬子沉积盆地受到广泛而强烈的波及。
川黔滇地区受到强烈挤压、沉积盆地萎缩的同时,湘西、湘中、鄂中等地则是拉张断陷盆地发育时期。
[4]7 喜马拉雅期(K2—E)喜马拉雅期,华南板块受古太平洋板块活动影响,其东、西部呈现出不同的构造背景。
大约从38-40Ma,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转为NWW向,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从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的安第斯型转为晚白垩世一早第三纪的岛弧型。
华南板块东部处于弧后拉张背景中,在古断裂复活基础上形成了许多中、小型断陷红色盆地。
华南板块西部的四川盆地等,此时期较为稳定,总的处于上隆剥蚀阶段,上白垩统—下第三系的分布局限,受西面印度板块碰撞影响,形成许多局部褶断构造,对四川盆地气藏的圈闭形成和裂缝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1]喜马拉雅中期(渐新世末),受滨太平洋构造域影响,产生了南东—北西向的水平挤压,形成了古近系、新近系间的区域性不整合。
此次构造事件不仅加强了燕山期构造变形幅度,并通过应力传递使褶皱变形进一步向四川盆地内扩展,最终在川东地区形成十分醒目的北东向隔挡式褶皱带。
[4]总结(1)晋宁(雪峰)期(Pt2—Pt3),中国南方中—晚元古代板块构造以沟—弧—盆演化构成的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成为中国南方稳定的核心,也成为地壳向东增生的基底。
(2)加里东期扬子古板块经过了强烈的褶皱运动。
在扬子地区主要表现为整体抬升与少量剥蚀。
晚加里东运动时期形成许多大隆大坳的构造背景。
(3)海西期,经过强烈的加里东褶皱运动后,华南板块地壳处于应力调整状态,,泥盆世开始发生大范围的拉张运动。
(4)印支期环绕上扬子区发生了强烈的地质事件,使湘、赣等地产生了褶皱或冲断推覆,上升隆起,有的地区还产生了岩石变质与岩浆侵入。
华南板块在印支早期(T2末)发生的东侧抬升和中期(T31+2末)发生的褶皱运动,导致四川原型陆相盆地形成。
扬子古板块北缘、西缘、南缘都在印支期关闭。
(4’)早侏罗世末至中侏罗世初,四川盆地经受了一次构造事件,在中侏罗统千佛崖组沉积之后又受一次构造事件,使很多地区形成侵蚀面。
(5)燕山期主要表现为强烈的挤压冲断及大规模左旋走滑,在局部地区也形成了一些拉分盆地以及能反映拉张环境的“双峰式火山岩”。
扬子西缘继续发育前陆型沉积。
早白垩世晚期的燕山中幕构造运动使上扬子沉积稿地受到广泛而强烈的波及。
川黔滇地区受到强烈挤压、沉积盆地萎缩的同时,湘西、湘中、鄂中等地则是拉张断陷盆地发育时期。
(5’)印支、燕山运动是广泛影响华南的一次构造变动,它使的晚白垩世的盖层普遍发生褶皱,并伴生大量逆冲和沿软弱层的滑脱构造,极大地影响与改造了古生代中期盆地。
(6)喜马拉雅期(K2—E),华南板块西部的四川盆地等,此时期较为稳定,总的处于上隆剥蚀阶段.喜马拉雅中期(渐新世木),受滨太平洋构造域影响,产生了南东—北西向的水平挤压,形成了古近系、新近系间的区域性不整合。
此次构造事件不仅加强了燕山期构造变形幅度,并通过应力传递使褶皱变形进一步向四川盆地内扩展,最终在川东地区形成十分醒目的北东向隔档式褶皱带。
(7)加里东和印支期构造演化控制了南方中生界、古生界原生油气臧的形成与分布,原生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古隆起附近,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燕山运动的性质与强度决定了这些原生油气藏的保存与破坏;喜马拉雅期构造演化最终控制了现今保存下来的工业性油气藏的成因类型与分布。
[2]加里东运动、印支一早燕山运动、晚燕山一喜山运动是控制各盆地地层赋存、构造样式和油气分布的关键事件。
[3]参考文献[1]罗志立.从华南板块构造演化探讨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含油气远景[J].海相油气地质,2000,5(3-7):1-19.[2]曾琴琴,张恒磊,刘天佑,等.华南燕山、印支与加里东构造面及其对油气影响的地球物理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9,28(4):96-100.[3]何治亮,程喆,徐旭辉,等.东秦岭—大别及两侧的大地构造旋回与油气勘探领域[J].石油实验地质,2009,31(2):109-118.[4]刘树根等著.大巴山前陆盆地—冲断带的形成演化[M].地质出版社,2006.[5]郭正吾等著.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M].地质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