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真功太极拳的三种功夫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哪些松静功第一,松静功。
头脑要静,身体要松,这是太极拳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要求。
练松静的功夫,基本方法是“打坐”。
坐在一个高度适当的座位上,两脚放平,把束缚身体的物品尽量放开,头正项直,微微上领,身体坐正,坐直,双手平放在膝盖上,全身放松。
双目微闭、垂帘,唇轻合,牙轻扣,舌上卷,耳静听,把身体各部位调整到最舒适的状态。
这叫“调身”。
然后把心收回来,什么都不要想,让大脑尽量轻松。
如不由自主地想起什么,就马上打消,时间长了,杂念会越来越少,达到完全“入静”的状态,这是“调心”。
同时调整好呼吸,要深长细匀,出入绵绵。
吸气时,收腹提肛;呼气时,落入小腹,即所谓“气沉丹田”,这是“调息”。
总之,做“心静、体松、身正、气平”八个字。
在这样状态下尽可能持久,逐渐形成习惯。
有了这种功夫,打拳时才能完全松静下来。
此外还可用站姿、卧姿,要领与坐姿相同。
桩功第二,桩功。
又称“站桩”,即双腿站立练功。
拳谚讲“百练不如一站”。
站桩最基本的是马步桩,又称“无极桩”。
即双腿分开,略宽于肩,脚尖向前,屈蹲成马步。
腿的弯曲度可大可小,即视身体条件而定,角度越小即身体越低越吃力,功力也越大。
开始练功可用高架,随着功力增加,逐渐降低。
但高不能直立,必须保持一定角度;低大腿不能低于水平。
头正项直,身躯中正,膝盖不超过脚尖。
垂肩坠肘,胸部微含,松腰落胯,收腹敛臀,如同端坐在凳子上。
环手抱于胸前,如同抱一棵大树。
其它要领与静功相同。
做好“三调”,然后静站不动,坚持时间越长越好。
站一定时间就会有种种生理反应,如双腿发胀、酸痛,甚至发抖,双手有麻热感,身体有膨胀感,出口水,肠鸣排气等,这都是正常现象,说明外静内动,血脉流动与新陈代谢加快,肠胃蠕动加强。
练久了,会感到全身无比舒畅,欲罢不能。
太极宗师秘传的太极内功太极拳是我国古老而又传统的武术,纵观历史舞台,太极拳在其中是一枝独秀。
太极内功一直是现代人讨论的热点话题,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宗师秘传的太极内功。
欢迎阅读!太极宗师秘传的太极内功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武术便会涉及到内功修炼,太极内功如何修炼呢?修炼内功和丹田有很大的关系。
(一)丹田内转法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丹田内转,从武术和劳动角度来说,它是使人体产生松活弹抖型的爆发力的太极内功;而从养生健身角度来说,它又是“炼精化气”、“还精补脑”的重要养生功法。
古往今来,人类在不断探索健康长寿的方法。
那么养生大道最首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炼精”。
没有“炼精”的功夫,也就谈不上“化气”、“化神”和“还精补脑”。
炼精会带动真气,炼精、化气是相辅相成的,炼精是养生的基本功,男人练了此功可以达到补肾防肾虚的目的。
一些炼功的人往往只讲练气、养气、运气等等,而很少谈及炼精之法。
只讲“节流”,不讲或很少讲“开源”。
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何谓精这里讲的精是指人体的内分泌腺,即激素(荷尔蒙)。
这种激素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身体各处,以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组织器官的活动。
按“炼精化气”的原理,它可转化为真气,顺经络循环到身体各处,充盈周身,维持和增强人的生命力。
这种激素过多或缺乏,都会引起各种疾病。
产生这种生命要素的主要部位在丹田,即小腹。
丹田一直是人们养生的重要部位,道家认为丹田是练功的根,也因此设立了专门炼金丹的地方。
《黄庭经》的“黄庭”二字即指此处,认为此处是“积精累气”之所。
《胎息经》所言胎息的部位也指此处,认为此处为人体生命之源(人体力学家认为此处是人体重心、中心所在)。
前人讲:“抓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太极拳家则把丹田称为“太极点”,系太极拳运动的轴心,故又称“太极核”。
由此可知,太极拳的创编人陈王庭遗词所云:“一卷《黄庭》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陈氏太极拳图说》)。
太极拳的八个技巧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拳术技巧和哲学思想而闻名于世。
太极拳的练习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培养人们的意志力和修养。
以下将介绍太极拳的八个技巧,希望能给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1. 以松为主太极拳注重在动作中保持松散的状态,不紧张不僵硬。
拳术的力量来自于内劲的运用,而内劲的发挥需要在松散的状态下才能更加顺畅。
因此,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身体的松弛,特别是肩膀、背部和腰部的松散度要特别注意。
2. 以虚灵为主虚灵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意味着身体要有一种虚空的感觉,不要有任何的紧迫感。
虚灵的状态有助于身体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同时也能够使拳术的力量更好地发挥出来。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虚灵的状态,不要陷入到僵硬和沉重的感觉中去。
3. 以圆为主太极拳的动作特点之一就是以圆为主。
圆的动作能够使拳术更加流畅,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太极拳的柔和之美。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曲线和流动感,不要呈现出直角和棱角的感觉。
太极拳的拳法注重以缠绕为主,通过旋转、盘旋、缠绕等动作来发挥力量。
缠绕的动作能够使拳术的力量更加集中和均匀,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控制对手。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不要呈现出断续和僵硬的感觉。
5. 以内劲为主太极拳的内劲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其强大的力量来源。
内劲是通过呼吸和意念来调动身体的力量,而不是通过肌肉的力量。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劲的培养和运用,通过深呼吸和意念的调动来发挥身体的力量。
6. 以沉着为主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一种沉着的状态,不被外界的干扰和情绪所左右。
沉着的状态有助于保持内心的平静和集中,也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的动作和力量。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沉着的状态,不要被外界的压力和情绪所左右。
7. 以静为主太极拳的练习需要注重静态的修炼,通过保持静止的姿势来调整身体的平衡和力量。
静态的练习有助于培养专注和耐心,也能够更好地感受身体的变化和内在的力量。
学习太极拳基本功要点
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武术,重视内功修炼和身体的柔韧性。
学习太极拳基本功是打好太极拳基础的关键。
太极拳的基本功包括松身、化势、沉肩坠肘、缩胯塌骶、圆腰顶胯、气沉丹田、从指尖到整个身体的内外兼修等,具体要点如下:
1.松身:太极拳强调以松为本。
练习时要保持肌肉松弛,不用力,避免用力过猛造成紧绷,需要全身松弛地呈现流水般的柔顺感觉。
2.化势: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以化解对手的攻势。
练习中需要灵活转换姿势,通过细微的身体变化来应对对手的力量,从而以柔克刚。
3.沉肩坠肘:太极拳强调身体的下沉感。
练习过程中,要保持肩膀下沉,肘部下沉,通过重心的下沉来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和抵抗对手力量的能力。
4.缩胯塌骶:太极拳强调下半身的柔韧性。
练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收缩髋关节,向下塌骶,以增强下半身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5.圆腰顶胯:太极拳强调潜人体能量的发挥。
练习过程中,要保持腰部的柔软和灵活,使腰腹成为身体劲力传输的主要部位,同时要保持胯部的挺直,以增强身体的稳定性。
6.气沉丹田:太极拳强调以丹田为中心。
练习过程中,要将注意力集中放到丹田(位于脐下三寸处),同时要注重呼吸的调节,让气息在丹田内外循环。
7.内外兼修:太极拳注重内功的修炼。
练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身体的外在动作,还要注重内在的修炼,如修炼呼吸、意念集中、锻炼内气等。
总的来说,学习太极拳基本功要点需要从松身、化势、沉肩坠肘、缩胯塌骶、圆腰顶胯、气沉丹田以及内外兼修等方面入手。
通过不断练习和体会,才能逐渐掌握太极拳的基本功,打好太极拳的基础。
太极拳心法一般人认为,太极拳是道家拳术,只反映道家思想,事实上,太极拳却涵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相应地,太极拳心法原理来源于儒释道三家心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心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心法1 行功法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
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
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
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
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
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拳心法2 打坐歌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自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 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太极拳三大基本功是什么太极拳三大基本功是什么太极拳入门有绝招,太极拳基本功练习方法,如今太极拳练习的人很多,太极拳不仅是老年人在练太极,很多年轻人也加入到了太极的队伍中来,下面店铺就教大家太极的基本功练习,一起来学习下吧。
一、活臂太极拳练得好坏,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
松肩、坠肘、坐腕、舒指、亮掌,这些通常习惯性的要领外,要特别注意把握两点:(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顺,舒展自然。
(2)必须以腰带动,不能盲目自动乱动。
四肢乱动,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随,全体完整而动的现象。
上肢松软沉坠这是练下沉功夫,气沉丹田的需要,耸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气上浮,导致心胸紧张与“上虚下实”之道唱反调,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这种机理是浅显易懂的。
上肢臂手从武术技击方面来看还有其特殊的功能。
初学练手,通常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乱动僵硬,练活臂就是要改变这些不符合要求的活动习惯,非改不行,因此称为基本功。
二、动腰初练太极拳常有只见手足动,不见身上动的大毛病,其问题主要就出在不懂不会“动腰”上。
每一拳式的完成必须在腰劲的带动下一起完成达到“上下相随”的要求,主宰于腰是指如何动腰,简单来说,主宰于腰就是“动腰”,这里还可以明显看出,全身动作,起动在腰,腰就是火车头,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动腰”是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提起精神以立身中正为条件,以脊柱为轴,缓缓地进行全身腿足臂手的旋拧带动操作。
“动腰”动作主要是拧腰,是以脊柱为轴,在平行于地面的平面内左右旋拧动作。
拧腰,就像洗脸拧毛巾一样。
不会拧腰就不会就不可能把足手动作相连作好,达不到上下相随,全身动作完整的要求。
三、坐腿太极拳对下肢足腿的要求,称之谓底盘根基功夫,极为重要,确也相当难练。
许多练拳人多年功不上身,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足腿的.锻炼不得法造成的。
“坐腿”是练底盘功夫的一种方法。
也可以称之为“单腿屈膝负重练法”,也难掌握,因此仍应把它看作是一项基本功。
打拳时,屈膝弯腿,身心在大松大软的意含引导下,不断向下松沉,上身躯干好像坐在凳子上一样,增加腿部的负荷,不断延长单腿负重的时间,迈步向前退后仍要轻灵稳当,如履薄冰缓缓移动重心(不能冲)。
太极拳的三种功夫有哪些怎么练习太极功夫其博大精深,难以尽述。
其实太极拳中有着三种功夫。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三种功夫。
太极拳的三种功夫一:松柔松柔是太极功夫中最基本的特征。
开始学拳即要求松柔,到高级阶段后仍是如此。
离开松柔,太极拳的所有要领都不会做正确,更谈不上得到真正的功夫。
太极拳的松,是周身内外之松。
于外是在意念的虚领下节节松开;于内是五脏六腑之安舒、经络气血之通畅,毫无死硬僵固之意。
松而不散,松而不乱,松中有意气穿领。
太极拳所有的基本功法和圆活、轻灵、浑厚的状态,以及知觉功夫和内劲功夫,都离不开“松”和“柔”。
有些人认为不用力就是松,这是不准确的。
松是指精神上和形体上全面、彻底的放松,达到“松净”状态,不存半点拙力笨劲。
松的境界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的,否则适得其反。
放松是一个无限升华的过程,可谓“松”无止境。
人在练功之前,关节发硬,拙力横生,是很难放松的,即使有了一定的功夫,若没有真正得到松的要领,仍会处于自以为松而实际并不松的状态。
如对敌之时,或因急于求胜,心浮气躁,在动作上强压于人;或因怕处于被动,强拔硬挺,就会出现“顶牛”现象。
松柔功夫高深者对敌时能随屈就伸,做到“舍己从人”。
有些人教拳或学拳,一开始就从“用”入手,实属不当。
正确的练法应当从“松”入手,自始至终,在每招每式中悉心体会“松”的感觉。
这种练法虽然在某一阶段看起来进步很慢,但这才是真正太极功夫的开始。
相反,不正确的练法会把人引向歧途,以致于“学拳容易改拳难”。
松则灵,松得越好,灵敏度越高,才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
同时,只有“松”得好,才能“沉”得好。
若有邪横硬力未除,则会出现凹凸、断续之病,消减太极内力的发挥。
有些人认为,“松”只有“化”的功能,这是不全面的。
“松”不仅是“化”的前提,同时也是“发”的必备要素。
旧时用人力打夯,几人同时用力将夯高高举起,然后用全身之力带动手臂往下松抖,类似拳法上的松肩坠肘,以丹田之气发生催力,贯于夯体,其冲击效果远远大于用手机械地将夯体硬压下去。
太极拳内劲同时具备三大特征,每一式都是起承转合“活步三步半”太极拳的核心精髓落脚点在“内劲”,在于内劲的发生与传导、运用三大任务。
古典《太极拳谱》记载的明明白白、周周全全,奈何世人见识有所不逮,不能领会,以至于世间绝迹久矣,今日由鄙人发挥、挑明之,替往圣传绝学。
此文一出,正宗太极拳的“牛耳”由鄙人一手掌握。
正如“南帝北丐东邪西毒”之名号,都有失于“中和、阴阳相济”,皆有偏颇之思想与性情,故不能得“太极”之真。
欢迎网友发来贺言、建议与问难。
(哈哈,仰天一笑)OO一《十三势说略》全篇就是讲太极拳的精髓——内劲,“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不外起承转合。
始而意动,既而劲动”。
“劲动”即是起承转合,虚实、贯串与腰间开合“三合一”,形成“六面争力”,就是太极拳内劲同时具备的三大特征起承转合,“每一动,惟手先着力”,此为起,与“劲起于脚”是上下相随同步地“起”。
劲起于脚(起),发于腿(承),主宰于腰(转),形于手(合)劲起于脚,虚实宜分清楚,虚中要有腾挪,产生内劲。
发于腿,变换在腿,内劲由脚发展而来、向腰间传导。
主宰于腰,两腿交替上传内劲,在腰间回合成为一股绵绵不断的抽丝劲、缠丝劲,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是也。
形于手,由两手发放而出,发出六面争力,“左右、上下、前后”浑圆一气的全方位如意内劲。
脚下之“左右”虚实、由脚而腿而腰的“上下”贯串传导、腰间的开合“前后”出入,这一股内劲的三大特性同时发作,形成“六面争力”发劲。
这样精妙灵敏的劲力“高技术武器”是否会所向无敌?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别问我、、、,我只负责传授古圣先贤的内功心法。
(嘿嘿哈)太极内劲的三大特征同步运行,最后的呈现,就是活步打手、三步半的一个完整“起承转合”。
三步半,包括了脚下虚实内劲转换及其贯串传导(两步)、“主宰于腰”的收敛合劲(一步)、最后半步的抖弹惊炸发劲。
也就是“劲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的“四句话、1234、三步半“太极劲。
太极的三大境界太极拳是从低层向高层的学习方式,静心练习太极拳不仅能提升太极拳境界,也能提高自身思想境界。
境界一、有为境界的太极拳动作姿势标准划一,眼神、手法、步伐、重心、用法等要求得详细认真,一招一式,甚至每一套拳的演练时间都有明确要求,此为有为境界的太极拳。
此类太极拳,被太极拳明家称之为太极操,但普及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属于体育运动的范畴。
境界二、有无境界的太极拳实际上,进入了有无境界才算是功夫层面的太极拳。
有和无同修方为真正的太极拳。
这里的“无”其实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肉眼看不到。
这看不到的“无”,传统内功太极拳称之为神、意、气,神、意、气构成了太极拳架的阴,动作姿势和皮肉筋脉骨骼构成了太极拳架的阳。
阴阳蕴含其中。
太极拳没有最高境界,只有更高境界,通过学习太极拳能达到修身养性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境界三、无为境界的太极拳太极拳架、内功心法、太极道统融而为一,有化归于无,万法归一法,把握动静之机,知至至之,实现无拳架、无内功心法、无意之中有真意。
如何达到这种无为境界呢?必须是修炼具有无为智慧的太极拳,这样的太极拳,体现了用自身本具的重量和地心吸引力,舍己从人的思维和实证,柔软可变之流体、风体,进退往来之点、线、面、体和超立体等八门五步之“软十三不敢粘”的精髄。
这样的太极拳,研修起来,在开始阶段,好像是不可入,无门可进,不可思议,难以理解,但是,一旦进入,则无所不得,无为而无不为。
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也是对自身进修的过程,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可缓解精神压力,修复病灶。
提升太极拳境界的方法第一、练心静打太极拳要心静,不想杂事,只想“无人似有人”。
怎么讲?就是好比有一个人陪你玩太极,当你的配手,进行对练。
要一招一势到位,舒展开;要重心移动有着有落,一步一个脚印;要稳中又稳,脚不实不走,手不到力点不收。
练太极拳时心情不能太激动,心态坦然放松。
把拳架摆正,不能驼背、弯腰,练太极拳要跟树一样,要长期坚持下去,方能提高太极境界。
太极拳真功夫三字秘诀太极拳真功夫三字秘诀练习太极拳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掌握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你会发现太极拳是个灵活变化功夫。
很多拳友在练了一段时间的太极拳后,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开始感觉枯燥无味了。
其实,这也是正常现象。
凡是看不透的未来的东西,总会让人迷茫的。
每一个练拳者都会遇到这种情况。
但是,如果你有一个好师傅或者有一个非常好的同学,那就不一样了。
好的师傅会时刻告诉你现在所处的境界,并会因材施教,告诉你目前该努力的地方。
习练太极拳前要排空思想杂念,全神贯注,不能三心二意,身体保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拉伸全身筋骨肉。
一旦把师傅指出的问题攻克了,那就立马上升一个档次。
好的同学也是一样,因为基础相同,但如果他在某个方面有所领悟,就会突飞猛进那么一下子,这就给一起学习的同学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也是很好的激励和鞭策。
有了这样的师傅和同学,你的学拳生涯就不会那么枯燥,也就不会那么迷茫了。
既然,大家都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练习太极拳,其实也都希望能把太极功夫练到身上。
之所以会有迷茫,也不过是看眼前的情况,自己离太极真功夫相距甚远罢了。
其实,就拿走路来说,再远的路,只要走的方向正确,总有到达的一天。
而一个好的师傅,就是一个会给你指明方向的人,一个告诉你正确路径的人。
太极拳的实战功能主要体现在推手和技击中,想要学到太极拳的真功夫,就要掌握打、练、行三字秘诀。
一个初学者,经过什么样的路径才能练成太极功夫呢?这里我愿意把师傅的传授与大家共同分享。
记得初学太极时,在这个问题上我得到师傅这样的指点打、练、行。
就是这三个字。
师傅说,这三个字就是练成太极功夫的路径。
师傅说:所谓打、练、行,就是打拳、练拳、行拳。
简称打、练、行。
走过打拳、练拳、行拳这个过程,一个人的太极功夫就基本练成。
所谓打拳,就是太极的初级阶段。
第一步是打拳主要是记住动作,用的是胳膊和腿。
表现也是从比较生硬、僵直,慢慢转向柔化。
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松跨、劲断意不断、不丢不项、舍己从人”的这些“规矩”虽然也要求体验,但往往是顾此失彼。
2008年8月第3期第105页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一、理论基础(一)太极球:太极拳的运动理性从击打对象向自我动作规律转化,我们可以发现合乎身体运行轨迹的球,这个球同时存在对抗双方之间。
老子把这个规律上升为学说,他说:道一定是实的,道不可以用心意识探求,它不只是呆板地像东西那样的实,也不只是流动地像情感与时间那样的实。
道可以合起来说,也可以分开来说,它虽无所不包,然而它不像宇宙那样必得其全然后才能称之为宇宙。
自万有之合而为道而言之,道为一,自万有之各有其道而言之,道无量。
道是统一的,道是无处不在的。
(二)“无极——太极”从力气到肢体力量的气,再到肢体与精神的精气神的气,太极拳把握了身体的规律。
从力气到肢体的内气,关键是身体的力量转换模式不同。
力气的转换一般从腿、腰、拳,通过肌肉力量与呼吸结合,转递在几个主要关节。
肢体力量的气是绷捋挤按的身法,就是力在腰、背,转递到领劲的脊椎、头顶百汇于会阴。
身体在两腿之间,按照重心前后,整个身体可以说是“虚领顶劲”。
古人认为:“太虚之初,廓然无象,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无形,动静无始,元气混而归一”。
描述了太极拳一种空空洞洞的景象。
古人将这一混沌始初的时期赋其名为“无极”。
无极之状,空廓虚无,然而在这无极之中何以会产生出太极?太极又是什么呢?古人却认为,在这混混沌沌,无色透空的空间里,蕴藏着一种莫可名状的玄机,称之为“元气”,或“虚无一气”。
老子则认为,这是“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道”,有着天地开合,万物生发的动机。
(三)“功夫——境界”太极拳运作精气神的劲力、速度、变化,产生了今天我们的太极功夫。
1.“功夫”——知己知彼的变化。
古人在无极圈中间加上黑白两判的一微点,象征无极中所含的一气,一气又分阴阳的玄机。
由于一气之动而分阴阳,一气之静而合阴阳,阴阳分合的运动便是太极。
太太极拳技击三大基础力量:气力、肢体力、念力张宾摘要:太极拳是拳,是武术;太极拳是身体的术,是肢体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道”;身体自身运动从身体到能量的转化——“精气神”。
太极秘诀——内功心法展开全文一.太极三体一般来说,太极拳是太极拳架、太极术、太极道的融合体。
这里的太极架指的是形体动作,太极术指的是内功心法,太极道指道德修养。
也就是说,真正的太极拳或者说太极文化应该包括以上3个方面的内容。
如果只进行一方面的学练,则表明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谛。
1.如果只练太极拳架而没有内功心法(太极术),则只是在空描,没有深刻的神意气之内涵和功夫上身的内在体验;2.只有内功心法没有拳架的变化,则生命活动就缺少了的物质载体;3.只进行道德修养没有拳架(阳面)和内功(阴面)的滋润,则不易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等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
二.内功心法定义我们应该明了,神意气本身就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和修道达真的修炼内容,是事理合一、理法不二的表述。
对于太极拳来说,神意气也同样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3个要素。
所以,如果给内功心法下一个定义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认识:1.心法是符合生命活动及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训练方法;2.内功是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训练所积蓄而成的能量及内向性的体验。
3.或者可以这样表示,内功是指和太极拳形体动作(阳面)互孕的神意气所积蓄的能量,而心法则是积蓄能量的策略和途径。
三.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方略内功心法的修炼主要是对神意气形的身心锤炼,这种锤炼不是随随便便进行的,而是通过一定程序的身心调整,使精神状态(意识状态)和生理状态(形体动作)从杂念纷呈的“五马分尸”和“四分五裂”状态,进人内心宁静(心中一静)、意识专一(专注一方)、气血通畅(气遍周身)、形体放松(松稳慢匀)的境界。
如何做到这这些呢?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长期的身心修养过程——“修”是修正、修改、修复不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态,“养”是培养、培育、滋生出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这个过程要贯彻太极拳锻炼的始终,这其中,身心调整是进行内功心法修炼的前提条件。
四.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的方略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1.无中生有—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总纲。
太极真功三部曲“开合拉气” 悟玄机—太极真功入门之道所谓“开合拉气”,就是以太极桩为基础形架,双手撑抱于胸前,在意识的诱导下,意念放松,外静内动,感悟两手间磁石般吸斥力的变化,即所谓“气感”,有推之不动,拉之不开的感觉,越觉越妙,并通过这种感觉体悟腰脊上下牵拉,周身束放缩胀的内在感应,也即内在劲力(或称内气)在体内的自然运行的变化,使身体的质量提高而密度加大,从而感悟“胸中腰间开合”的奥妙,所谓“放之则弥六合,退则藏之于密”。
由静到动,内外导引,合一而融,动而犹静,静而亦动,静动交变,从而再达外动内静,静而仍动,动静和融的真静之境界,为健身养生和太极拳的真正内功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太极妙道,一气贯穿,全在胸中腰间开合。
欲入妙道,先需得法。
法者入道之门。
众妙法门,何止千万,然其正者乃一,惟得之正者乃入正道。
开合拉气,虽只一法,但法简效宏,见微知著,通玄入奥,太极妙道尽存,窥一斑可知全豹,老少咸宜,健武皆适,武练尚需文养,文练亦可武用,所谓“文以强身,武以御敌”。
为使太极真功(包括正道养生)爱好者避偏途,入正道,今简述“开合拉气”法而引之,以助登堂入室,早得太极真艺真技。
下面作以简要介绍:一、要领: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胸实腹,提裆塞尾,气沉丹田,顶膝坐胯,足心含空,五指微屈,虎口圆撑。
二、要求:首先进行放松的诱导,由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逆腹式呼吸,按练功的说法就是先做好“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做到身正、息稳、心平;然后做身体放松的调试,由头开始逐渐下松,一直松到脚下,再由脚下依次上松,直至松到头顶,反复调试愈松愈好,以全身通透为佳。
自感全身松畅后即可进行开合拉气的训练。
特别提示:本法虽名“开合拉气”,只是沿用旧说,在意不在“气”,气不过一种内在感悟,并无玄虚,只要习者感气不而求气,人人能得,所谓“不气而气”,即感悟到身,气不求自明,不求而自得,皆纯任自然,绝无虚妄、玄虚之虞,信也有,不信也有,所谓“气”只在得法,功到自然成。
修炼太极拳的内功心法虽然现代人们的运动方式变化多样,但是太极一直是人们比较热衷的健身运动,那么你知道太极拳的内功心法有哪些吗?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修炼太极拳必知的三十三条内功心法一、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
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二、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三、“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四、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
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五、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六、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七、「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八、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
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
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
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九、我们经常说「松沉」。
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
左边沉,右边升。
然后,右边沉,左边升。
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十、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
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十一、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
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
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
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
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十二、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扩膝,手上劳宫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十三、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十四、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结束。
十五、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
揭开太极拳三点式精髓要义要想练好太极拳,首先要做到上身放松,下身稳固,全身轻灵,内气包身,以上这些怎样才能做到呢?一起学习下吧!一是要明理,知太极拳规则。
二是要苦练,"梅花香自苦寒来。
"太极拳是个稳打稳扎的功夫,很多人觉得太极拳是一项苦功夫,其实掌握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你会发现太极拳非常有趣。
三是要抓住重点,重点是什么?我认为要抓住以下三点去练:凝神、腰眼、脚心。
我把其称为太极拳的"三点式"。
下面来揭示三点在太极行拳中的秘密。
首先,从行拳一开始就要凝神明目凝神于印堂穴,这样会让人进入一种幽静的意境中,行拳神驰。
同时会让脖颈自然竖起来,也自然能做到虚领顶劲,神贯顶。
再加上两肩关节放松,沉肩坠肘,脖子上下形成对拉劲,这对立身中立有利,这对养生治颈椎病有利,这对太极功夫形成有利。
脖子一挺直,人立即精神,拳表现自然漂亮。
太极拳讲求心静体松,用意不用力,用意念带动身体及四肢百骸,常练太极拳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有效锻炼身体。
其次,要抓住腰眼去练拳要让内气后撑命门,让肾俞穴,也就是腰眼,竖起来。
如果肾俞穴不竖起来,脊背就会弯曲。
让腰脊竖起来,这对立身中正同样有利,这对含胸拔背有利,这对气沉丹田有利。
由于人体后腰眼凹处因后撑命门而凸出,使腰脊趋直,既防止了驼背,又能让气血通畅,养生自然,同时气贴背而包身,增加了身上的棚劲和前撑劲。
头顶竖颈,加上腰脊挺直,就形成提顶吊裆,稳固下盘。
再次,是注重脚心,涌泉穴要有吸力我马权友从不人云亦云,人称要五趾爪地,而我强调五趾舒展,如船公脚掌展而大,这样身体能站稳。
脚心平展,涌泉穴和地面接近,就会产生相吸,好像脚长在地上,从而脚下生根。
这样用脚行拳,行步实脚粘地压实,虚脚轻灵,虚实分明,保障肩平、胯平、劲整,迏到“迈步如猫行”。
太极拳论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这样,脚心吸地和双脚放松,会让内气松沉到脚后,脚轻逐渐全身轻灵,进而出现内气升腾感和浮力感,最终达到气通全身、神气内敛。
太极真功太极拳的三种功夫谈太极真功到底是一种什么功夫,有志于此者不可不详察焉。
笔者有幸先后跟随数位大师习练各式内功拳,虽自知驽钝,功浅识微,但有幸亲眼得见并领略过先辈大师炉火纯青的太极真功,对此梦寐以求,并常常揣摩其中奥妙,有时似乎偶有所得。
太极功夫博大精深,形意悉备,难以尽言。
钡会前人真知灼见,结合自己点滴体会,我以为,就太极功夫的练用内涵及特点而言,最能代表太极功夫的主要是三种功夫,即松柔功夫、知觉功夫和内劲功夫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松柔松柔是太极功夫中最基本的要素和特征。
可以说是个“门坎儿”。
开始学拳即要求松柔,到高级阶段后仍是如此,它贯穿太极功夫的始终,离开松柔,太极拳的所有要领都不会做正确,更谈不上得到太极功夫。
太极拳的松,是周身内外之松,是在意念的虚领下节节松开,无丝毫死硬僵固之意,但又松而不散,松而不乱,松中有神,松中有连。
太极拳的手法、身法、底盘、整劲等,所有的基本功法和圆活、轻灵、浑厚的状态,以及知觉功夫和内劲功夫,都离不开“松”。
有些人认为,不使劲就是松,这是不准确的。
松是指精神上和形体上全面的彻底的放松,达到“松净”状态,即彻底的放松干净,不存半点拙力笨劲,这是一个无限追求的过程。
人在练功之前,关节发硬,拙力横生,是很难放松的,即使有一定的功夫,若没有真正得到松的要领,仍会处于自以为松而实际并未松开的状态。
如对敌之时,或因急于求胜,心浮气躁,在动作上强压于人;或因怕处于被动位置,便强拔硬挺,出现“顶牛”现象。
须知“由己则滞,从人则活”,松柔功夫高深者对敌时能随屈就伸,做到“舍己从人”。
而不至于“舍近求远”。
有些人教拳或学拳,一开始就从“用”入手,实属不当。
正确的练法应当从“松”入手,自始至终,在每招每式中悉心体会“松”的感觉,使每个动作要领都能在意念的引导下,用放松的过程去完成。
这种练法虽然在某一阶段看起来进步很慢,但这是真正太极功夫的开始。
相反,不正确的练法会把人引向歧途,以致于“学拳容易改拳难”。
松则灵,松得越好,灵敏度越高,以至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
正如试验室所用的分析天平,之所以天平灵敏,主要是因为它的设计精密,松滑无碍。
人体在“松”的状态下,腰胯自由灵活转动,各个关节轻灵无滞,筋骨顺台,气脉贯通,意无间断,各种功夫劲法才能准确到位。
同时,只有“松”得好,才能沉得好,形成一动俱动的整体之力。
若有邪横硬力未除,则会出现凹凸、断续,消减太极内力的发挥。
有些人认为,“松”只有“化”的功能,这是不全面的。
“松”不仅是“化”的前提,同时也是“发”的必备要素。
旧时用人力打夯,几十人同时用力将夯高高举起,然后全身带动手臂往下松抖,类似拳法上的松肩坠肘,以丹田之气发生催力,贯于夯体。
其冲击效果远远大于用手机械地将夯体硬压下去。
在“松”的基础上,通过内在意识统领,使整体协调一致,便可产生“柔”劲。
犹如竹条,根根纤维将其他组织均匀地串联起来,使其整体富有良好的弹性。
因此,练太极功夫与练习举重、拳击、健美者的肌肉结构特点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说,真正太极功夫上的“松”和“柔”,是在内意境领和内力充贯下的“松”和“柔”无丝毫滞重,无刹那间断,外观如行云流水,内察却柔韧刚强,完全不同于只重外在表演的“松”与“柔”,更不同于杂技中的“柔术”。
只有在松柔的状态下,才能使人体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我常常想起小时候看到的车把式挥鞭驭马的情景。
马鞭子的鞭杆是用弹性很好的合股竹竿而制,其顶部再绑上一截更细更柔,弹性更好的细竹枝,行内人俗称“小鸟”(因其极松软,颤颤抖抖,似雀跃之状而得名)。
“小鸟”顶端系垂着鞭绳,鞭绳末端为鞭梢一车把式挥鞭发力前,往往先将鞭子在空中舞动起来,使“节节松开”的鞭杆、小鸟和鞭绳、鞭梢形成一个整劲,“蓄劲如开弓”,然后再用力打击,此时鞭把往下挥动的带动力,通过鞭杆的杠杆力和“曲中求直”的弹力得到放大和后续延长,再通过灵活的“小鸟”,“周流无碍”地传给鞭绳,最终集中贯注于鞭梢,“发劲如放箭”,经过数次放大和加压,自然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因此好的车把式有时一鞭下去甚至能将烈马致于死地。
而换成锐器刺,造成的创伤,也未必有鞭打的伤害大。
此例虽不及“弓箭”之喻更接近太极蓄发之势,但鞭杆之柔韧,“小鸟”之灵跳,鞭绳之松软,以及整体传递发力时的情状,也直观地说明了太极功夫中“松柔”、“轻灵”的基本要素为其根在脚(鞭把)、发于腿(鞭杆)、主宰于腰(十乌)、形于手指(鞭蝇及鞭梢)的完整一气,较为形象地体现出太极劲“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劲力升华过程。
太极拳的三种功夫(知觉)二、知觉知觉功夫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听劲”到“懂劲”的功夫。
虽然人人都有知觉的本能,但那只不过是一种低层次的条件反射,只有通过悉心训练,才能成为太极功夫中的知觉功夫。
正如杨澄甫所说:“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办甚难得之于我也。
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
”知觉功夫是在松静功夫基础上的第二种功夫,实际上是…知人”的功夫。
如果说松柔是体,重在知己,知觉剐为用,重在知人。
能知觉,方能屈伸动静,见人则开,遇出则合,着来则降,就去则升,阶及神明。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就是这种功夫的真实写照。
“知觉运动来相应,因敌变化示神奇”,完全是靠意念的反映和身上的知觉。
知觉功夫的不同点,不是一般意义上说的手疾眼快,也不是局部的招法动作,而是周身一家,粘、黏、连、随,“挨着何处何处击”。
此种境界虽然也离不开眼观耳听,大脑支配,但仅靠这些远远不够。
顶、匾、丢、抗之病,多因不懂知觉而生。
“懂劲”是知觉功夫的最主要标志。
它的锻炼方法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推手、问劲和听劲来体会提高。
推手时,因为对方的意识和劲路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自身的知觉和感悟也会随之而变。
对练推手,主要是在“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兴趣点全在知觉功夫的高低。
动知者易,运觉者难。
太极拳高于其他拳种之处,全在精神之内敛和神经感应之灵敏,凡全身所触之处.皆如昆虫之触角一样是敏。
在太极推手中,每—个定式都会变化虚无数的活式,所以都要在松静中随着接触点上的消息去知觉,去想像,去判断,去灵活多变,死招死术不是真功夫。
只有真正懂了劲,有了知觉应变能力,才能做到人刚我柔,我顺人背,“走”“粘”自如。
李雅轩先生说:只要懂了劲,变一百个方式也一样,都是太极劲。
高级阶段的推手不用眼看,手臂之上,甚至周身好像生耳长眼一般,所以有时将推手叫做“听劲”或“摸幼”。
功夫高深者甚至用黑布把眼蒙住,但各种劲路仍了然于心,做到“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披劲之长短毫发无差”,“谴劲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李亦畲先生语)这样的境界,没有长年累月的真功夫是达不到的。
太极推手虽不是散手之实战,却是太极功夫独到而卫不可逾越的锻炼方式,推手功夫长一分,散手功夫也便长一分。
太极高手与其他拳师宴战,如不求一招制敌,立见胜负,竞技者必会在太极高手的引吞之下,棱黏牢而不得脱,其劲力、招术无从施展,只能干不觉间形成自然而然的“太极推手”而处处被动。
推手是锻炼知觉功夫的主要方式和途径,练习手眼身法步等审敌之法和点上的知觉发放功夫。
太极拳的三种功夫(内劲)三、内劲内劲是太极拳最核心、最有特色的功夫,它不仅是技击实力的体现,更是保全真身和“养吾浩然之气”的高级境界。
内劲功夫是松静功夫和知觉功夫的综合体现和最高表现形式,只有练就上乘的内劲功夫.才可以说太极功夫到家。
经过长期气敛入骨的恪炼,会感到一种雄浑沉厚的内在劲力充满身心,虽筋皮柔软于外,而腹脏坚实于内,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真气充足,内如江河气腾然。
太极内劲是一种充盈之气和内在精神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合成力,经过“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的过程,“煅造淬火”而成。
它既刚又柔,既柔又刚,刚柔相济;既有方向,又无定向,八面支撑,浑身是手;既是实实在在的本体力量,又是虚灵变幻的内在意识;既无形无象,而又能切实感知得到。
太极内劲不是单质的搬砖抬石的笨力,往往是与对方之力合在一起而显奇,在速点上,和知觉功夫中的“因敌变化示神奇”是相吻合的。
太极浑圆劲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积柔成刚,无坚不摧。
“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但绝对不是说没有内劲,功夫的本身主要是指内劲,没有内劲功夫,遇到强手,不但发不出,也化不开。
杨澄甫在(审敌法》中说,“与人对敌,先现其体格大小,如身体大,必有莽力,我以巧应之;如其身体小,我以力攻之,所谓遇弱者力胜.遇强者智取。
”可见太极功夫并非全然无力,其妙在于灵活机动,不使蛮力而已。
再如武禹襄的“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都阐明了如何用力,何时用力,用何种力的观点。
那些认为一说用力便不符合太极拳理拳法的观点是肤浅的。
《太极指明法》上有“用劲不对,不用劲不对”,只要将“力”用在关键时,用在火候上,把握分寸,得机得势,则内力越大,效果越好。
练架子,我们常说“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这并非有意识的追求,而是内劲或内意练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浑圆深厚,动作由开展新趋于紧凑。
虽形似干枝老梅,绝无花俏繁琐,但自身的实际感觉却舒展大方,开合有致,虚实分明,运化中,既能体现出方圆相生之意,又注重对拉拔长之抽丝劲,以内动不令人知的内气潜转来支配形体,适应变化。
初练者需要逐量加大训练强度,但最终衡量功力深浅不在于动作的大小和底盘的高低.而主要在内劲功夫。
外静如山岳,内动如江河,没有内劲,只讲动作,则漂浮无本。
例如,练拳推按之时要有推山之意,五弓齐备,节节对拉,劲起于涌泉,发自劳官,心往远处想,力往远处放,周身圆满,一动俱动。
发人时,有时虽抖弹的距离很短,外形微动,似烈马抖鬃,对方被疾发远去,跌出丈外,而仍觉摧力不断。
当内劲达到高深境界后,阴阳相济,意、形、气、力融为一体,不用走化即可用内功发人。
武禹襄的《四字秘诀》所说的敷、盖、对、吞功夫即指此,“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其不得动.以气盖彼来处也。
以气全吞而人于化也”。
“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老人身不灵活,便不靠身法手法.全凭内力也。
王其和大师当年躺于炕上,可将置于腹部的小米弹到房顶,李宝玉大师当年与人交手,用中指微按其肌肤,对方即感痛入骨髓,均可见内功非凡。
“桃花源出迷难返”,走出桃花源的武陵渔人,再想返还仙源是不可能的。
随着老一代太极大师的相继辞世,再想见到纯正的太极功夫已非易事,再想练成纯正的功夫更是难上加难,但我们相信,“蓬莱有路教人到”。
太极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功夫资料和精神财富,太极功夫虽魅力无穷,但并不神秘玄奥,高不可攀,只要我们虚心地学,科学地悟,刻苦地练,同样能达到太极功夫应有的境界,造就出一个个功力非凡的当代太极大师,使太极拳进一步焕发出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