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5
元曲《窦娥冤》赏析元曲《窦娥冤》赏析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元曲《窦娥冤》赏析,欢迎参考~ 感天动地窦娥冤 朝代:元代 作者:关汉卿 原⽂: 楔⼦ 〔⼘⼉蔡婆上,诗云〕花有重开⽇,⼈⽆再少年。
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
⽼⾝蔡婆婆是也,楚州⼈⽒,嫡亲三⼝⼉家属。
不幸夫主亡逝已过,⽌有⼀个孩⼉,年长⼋岁,俺娘⼉两个,过其⽇⽉,家中颇有些钱财。
这⾥⼀个窦秀才,从去年问我借了⼆⼗两银⼦,如今本利该银四⼗两。
我数次索取,那窦秀才只说贫难,没得还我。
他有⼀个⼥⼉,今年七岁,⽣得可喜,长得可爱,我有⼼看上他,与我家做个媳妇,就准了这四⼗两银⼦,岂不两得其便。
他说今⽇好⽇⾠,亲送⼥⼉到我家来,⽼⾝且不索钱去,专在家中等候,这早晚窦秀才敢待来也。
〔冲末扮窦天章引正旦扮端云上,诗云〕读尽缥缃万卷书,可怜贫杀马相如,汉庭⼀⽇承恩召,不说当垆说⼦虚。
⼩⽣姓窦名天章,祖贯长安京兆⼈也。
幼习儒业,饱有⽂章;争奈时运不通,功名未遂。
不幸浑家亡化已过,撇下这个⼥孩⼉,⼩字端云,从三岁上亡了他母亲,如今孩⼉七岁了也。
⼩⽣⼀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
此间⼀个蔡婆婆,他家⼴有钱物,⼩⽣因⽆盘缠,曾借了他⼆⼗两银⼦,到今本利该对还他四⼗两。
他数次问⼩⽣索取,教我把甚么还他,谁想蔡婆婆常常着⼈来说,要⼩⽣⼥孩⼉做他⼉媳妇。
况如今春榜动,选场开,正待上朝取应,⼜苦盘缠缺少。
⼩⽣出于⽆奈,只得将⼥孩⼉端云送与蔡婆婆做⼉媳妇去。
〔做叹科,云〕嗨!这个那⾥是做媳妇?分明是卖与他⼀般,就准了他那先借的四⼗两银⼦,分外但得些少东西,勾⼩⽣应举之费,便也过望了。
说话之间,早来到他家门⾸。
婆婆在家么?〔⼘⼉上,云〕秀才请家⾥坐,⽼⾝等候多时也。
〔做相见科,窦天章云〕⼩⽣今⽇⼀径的将⼥孩⼉送来与婆婆,怎敢说做媳妇,只与婆婆早晚使⽤。
⼩⽣⽬下就要上朝进取功名去,留下⼥孩⼉在此,只望婆婆看觑则个。
〔⼘⼉云〕这等,你是我亲家了。
《窦娥冤(选场)》课文赏析一、整体感知1、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2、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明确:第1层:[端正好][滚绣球],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2层:[倘秀才]至[鲍老儿],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3层:[耍孩儿]至[煞尾],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二、赏析第一部分:1、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思考: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明确: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
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学生齐读)。
3、提问:在[端正好]这支曲子里,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
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4、提问:[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明确:“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采用了兴的手法。
5、提问: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明确: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6、提问:[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明确: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7、提问:在[滚绣球]这支曲子里,窦娥主要表达对谁的不满?明确:天地鬼神8、提问: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此指责天地鬼神?明确: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司马迁)窦娥受传统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
可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
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品文论艺经典戏曲《窦娥冤》赏析●桂斌[摘要]戏曲运用声乐、舞蹈、动作等元素向群众传达时代的声音,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元代戏曲是中国戏曲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对中国戏曲后续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经典戏曲《窦娥冤》进行赏析,透过《窦娥冤》戏曲的成功洞悉戏曲的精髓。
[关键词]经典;《窦娥冤》;元代戏曲;关汉卿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这样耳熟能详的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
在他笔下,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的,他们都是元代社会人民生活的缩影。
通过刻画这样活生生的人物,关汉卿将自己对当时元代贪官污吏的鄙夷、对当时社会黑暗腐朽的不满全都吐露在这些戏曲中。
《窦娥冤》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这部戏曲中,作者通过选取《列女传》中《东海孝妇》的故事,将三条主线贯穿其中,对当朝者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一、《窦娥冤》故事梗概《窦娥冤》全剧分为四折一楔子,通过描述窦娥与桃杌太守之间的矛盾以及窦娥与张驴儿之间的矛盾分别揭露了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高利贷的残酷剥削,重要原因———地痞恶霸的强行霸占和诬陷,决定原因———贪官污吏的无能。
在楚州一户贫穷的人家里,窦天章由于没有进京赶考的钱,将自己的女儿窦娥卖给了蔡婆家作为童养媳。
窦天章拿着这些钱进京赶考去了,而窦娥就在蔡婆家住了下来。
但是婚后不久,窦娥的丈夫去世了,只留下蔡婆和窦娥两人相依为命。
有一天,蔡婆出门讨债,在路上不小心遇到了当地无赖张驴儿父子并被他们胁迫。
张驴儿见到窦娥后色心即起,想将窦娥据为己有,但是窦娥抵死反抗不从。
此时,张驴儿以毒死蔡婆为要挟迫使窦娥屈服。
不想,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为此张驴儿怀恨在心。
为了报复窦娥与蔡婆,他将窦娥婆媳二人告到了官府,声称是他们毒死了自己的父亲。
当时官府并没有收取证据就对她们两人严刑逼供。
窦娥为了保护蔡婆的安全含冤承认自己杀了人,并被判以斩刑。
《窦娥冤》鉴赏《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所著的历史悲剧,讲述了北魏太原王窦皇后为保全皇帝的刚正,终被权贵所害遭到冤枉,最终以身殉国的故事。
该剧以宏大的历史背景、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人民的悲苦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体现出作者关汉卿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成就。
一、历史背景的渲染《窦娥冤》以北魏末年为背景,描绘了朝廷腐朽、官吏贪污、民生凋敝等社会矛盾。
全剧始终贯穿了历史的线索,通过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政治风云和民生状况。
例如,第一幕中,皇帝冬至时置酒宴帝后,以示对皇后的宠爱,但同时也展现了宫廷权力的威胁;第二幕中,权贵张永想要迎接外敌,帮助太原王行刺皇帝,在一系列暗斗和权力博弈中,揭露了朝廷内部的黑幕。
同时,剧中还描绘了北魏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生状况。
例如,第二幕中,霍五娘为了钱财勾结官吏,差点毁了两位忠臣;第三幕中,滑县百姓为了获得生计,不得不采摘野果,被官吏打压和剥削。
剧中的这些历史细节和背景,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意义,突显了作者反对旧时政治黑暗和民生困苦的深刻思想。
二、人物刻画的深刻性《窦娥冤》中的人物刻画非常深刻,人物形象性格各异,但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本质。
皇帝矫情妒嫉、轻信奸臣,体现了当时皇权的薄弱;太原王飞扬跋扈、妄言狂语,体现了朝臣的贪色和奢侈;奸臣张永、李密巧舌如簧、眼高手低,体现了朝廷内部的黑幕和权力斗争。
最令人难忘的是,作品中塑造的女主角窦皇后。
她出身贵族,善良正直,对皇帝夙夜侍奉,忠心耿耿。
当她得知李密诬陷自己的儿子,为了弥补皇帝的亲情,主动请缨代替儿子,她的高尚品质感染了所有的观众。
在面对奸臣的险恶图谋时,她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不畏权贵的压迫,最终以身殉国。
她的可歌可泣、令人动容的形象,把悲剧的主题和历史的情感表达地淋漓尽致。
三、艺术手法的独特性《窦娥冤》剧中艺术手法独特,对比鲜明,色彩浓郁,热情洋溢。
《窦娥冤》赏析说起《窦娥冤》,我想大家一定都知道,但是不一定熟悉,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就来分享《窦娥冤》赏析。
第一部分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
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
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
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
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
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
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
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
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
”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
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
“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
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
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
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
窦娥冤作品片段赏析《窦娥冤》作品片段赏析。
《窦娥冤》是中国明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经典之一。
该剧以唐代宰相窦建德的女儿窦娥为主角,讲述了她被冤枉入狱,最终为了父亲的清白而选择自杀的故事。
这部戏曲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悲壮的情节和优美的音乐而著称,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窦娥冤》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片段,让人深受触动。
其中,最为经典的片段之一是窦娥在监狱中与父亲窦建德的对话。
这段对白展现了窦娥坚贞不屈的性格和对父亲的深情,同时也揭示了她对冤屈的无奈和绝望。
在这个片段中,窦娥被冤枉入狱,她的父亲窦建德前来探望她。
窦建德深知女儿的清白,却无法为她洗脱罪名,只能苦苦哀求她宽恕冤屈。
窦娥则表现出坚强和顽强的一面,她对父亲说,“父亲,女儿知道您是无辜的,您不必为女儿担心。
”这句话展现了窦娥的坚定和勇敢,她不愿意看到父亲为了自己而受苦。
接着,窦建德问窦娥是否能忍受这样的折磨,窦娥却回答说,“女儿宁愿忍受千刀万剐,也不愿委曲求全。
”这句话展现了窦娥的坚贞不屈和对清白的坚持,她宁愿承受身体的折磨,也不愿意向冤屈低头。
这种坚定的态度让人为之动容,窦娥的坚强和勇敢令人敬佩。
在这个片段中,窦娥展现了她的高尚品格和坚定意志,她不愿意委曲求全,宁愿承受一切痛苦,也要捍卫自己的清白。
这种对正义的坚持和对冤屈的无奈,让人深受触动。
窦娥的形象在这一片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位英雄人物,她的形象也深深地烙在了观众的心中。
除了窦娥的坚贞不屈,剧中还有许多其他令人动容的片段。
比如窦娥在狱中为父亲唱歌、窦娥在面对生死选择时的坚定态度等等,这些片段都展现了窦娥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意志,让人为之动容。
同时,剧中还有许多优美动人的音乐和唱词,使得整部戏更加感人至深。
总的来说,《窦娥冤》是一部充满悲壮和感人的戏曲作品,其中的许多片段都令人深受触动。
窦娥的形象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她的坚贞不屈和对正义的追求,让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位英雄人物。
窦娥冤句子赏析篇一:《窦娥冤》赏析《窦娥冤》赏析跑沙元杂剧的创作、演出之目的,本来很大程度上为着愉悦观众,故元杂剧往往重视唱词的优美精致与插科打诨的诙谐效果,甚至在折与折之间穿插诸般歌舞杂耍,作用仿佛今天的篮球宝贝,在激烈紧张的比赛中娱人耳目,以调节观众的心理,并使比赛本身更具游戏的性质。
尽管某些内容游离剧情,有时会产生淡化情节甚至削弱主题的消极作用(如《琵琶记》中赵五娘“琵琶上路”,弹些行孝曲儿挣钱追荐公婆,净丑却当着她的面脱衣脱袄,“蒿媷”一番,博取观众哄堂,大大冲淡了剧情的悲伤意味),却成为元杂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因为究其起源来说,元杂剧与传统的负有载道功能的文学样式不同,它是娱乐性的,正如王国维所说:“元剧最佳之处,往往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
”元人作剧,“非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也,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
”这是元杂剧的一个重要特色。
但由于元朝一大批优秀作者的涌现,他们既具高超的创作才能,丰富的人生阅历,又往往有满腔热血,一身傲骨,困顿偃蹇一生而不忘情于尘世,故元曲中依然相当多并相当深刻地表现了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
这一类作品中,又以关汉卿《窦娥冤》最为突出典型,最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窦娥冤》取材于汉以来民间广为流传的东海孝妇故事,而具强烈的现实意义。
它描写流氓无赖无恶不作,横行乡里;贪官污吏昏庸腐败,吏治废弛;善良百姓遭欺压凌辱,无处申诉,而世事之荒谬乖错,可见一斑。
偶然性的情节,反应出造成这种冤案的必然的社会原因,其深刻沉痛之处,使《窦娥冤》在元杂剧中标然秀出,光采灼灼。
而尤须注意的是,与现代着力表现阶级斗争的革命文学不同,关汉卿于作品所要反映的矛盾无意于夸张渲染,他只是如王国维所说,”以其自然故,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
”这一点,不但不足以削弱作品的思想意义的价值,相反,使作品显得更为真实,也更为深刻感人。
接下来具体分析作品:楔子非常简洁地交待了故事的源起开端。
窦娥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个“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尽管剧中“读尽缥缃万卷书”云云,不过是元曲中写书生秀才的套话,不无夸张,而窦天章在剧中也并未表现出如何了不起的学问才干,但他是个老实本分的读书人,则无疑问。
⾼中语⽂⼈教版《窦娥冤》鉴赏 《窦娥冤》是元杂剧灾难剧的经典,全剧涉及多重灾难,具有灾难剧戏剧元素。
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语⽂⼈教版《窦娥冤》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窦娥冤》鉴赏 1.想象、夸张的艺术⼿法。
作品运⽤丰富的想象和⼤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显⽰正义抗争的强⼤⼒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公形象最着⼒的⼀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氛更浓烈,⼈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活⽓息,⼜充满奇异的浪漫⾊彩,具有震撼⼈⼼的艺术⼒量。
2.本⾊的戏曲语⾔。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的特⾊,即语⾔通俗⾃然、朴实⽣动,符合剧中⼈物的⾝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物性格服务。
例如第三折中,指斥天地的场⾯⾼亢激越,冤⽓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感情如⽕,激荡如潮,慷慨激昂。
这三个场⾯的描写,以质朴⽆华⽽富于韵味的语⾔,深刻地展⽰了⼈物的内⼼世界,逐层深⼊地刻画了⼈物性格。
戏中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见深邃。
例如【快活三】【鲍⽼⼉】⼆曲,连⽤四个“念窦娥”,⼀写⽆辜获罪,⼆写⾝⾸异处,三写⾝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情;【滚绣球】全曲以及【⼀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正法,使百姓有⼝难⾔”,突出地显⽰了⼈物的个性,语⾔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怎么)都表述得⼗分⽣动。
⾼中语⽂《窦娥冤》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末元初⼤都(现在北京市)⼈,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朴、马致远⼀同被称为“元曲四⼤家”,并居“元曲四⼤家”之⾸,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会》等。
《窦娥冤》赏析解析在元代文学中,杂剧的异军突起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成熟。
元杂剧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种体裁形式中,堪称能够最生动、最直接也最大胆地反映广大社会下层人民的喜怒哀乐、表达出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无情批判。
元杂剧被人们与唐诗、宋词并举而作为一代文学最具特色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有:“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
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
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笔者通过对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创作时代背景及其主要艺术特点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元代杂剧的理解,亦希望通过拙文为喜爱《窦娥冤》的朋友做一点抛砖引玉的工作。
一、《窦娥冤》主要内容及创作背景《窦娥冤》杂剧剧本,元代剧作家关汉卿著。
贫寒秀才窦天章上京求取功名,向寡妇蔡婆借贷盘缠。
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儿瑞云,乘机提出索要瑞云做童养媳。
端云3岁丧母,7岁便到蔡婆家,改名窦娥。
17岁时窦娥与蔡婆儿子成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婆媳相依为命。
一天,蔡婆去向赛卢医索讨银钱,赛卢医赚她到僻静处,想勒死她,幸亏张驴儿父子把她救下。
因这救命之恩,张驴儿父子想霸占婆媳二人。
窦娥执意不从。
张驴儿在羊肚汤里放了毒药,想害死蔡婆,强占窦娥。
不料其父喝下了那碗羊肚汤,呜呼身亡。
张驴儿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威胁窦娥窦娥嫁给他为妻,不然要去公堂告发。
窦娥问心无愧,与张驴儿去见官评理。
太守桃杌是一个昏官,严刑逼供,窦娥坚不屈从。
桃杌转对蔡婆用刑,窦娥为救婆婆,含冤承招,被判死罪。
临刑时窦娥满腔悲愤,呼天抢地:“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宝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窦娥死前发出三桩誓愿:若是屈死,死后血飞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果然一一灵验。
《窦娥冤》课文赏析《窦娥冤》课文赏析《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下面给大家带来《窦娥冤》课文赏析,希望大家喜欢!《窦娥冤》原文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
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得吞声忍气空嗟怨。
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
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
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
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
首先,窦娥是一个不幸者,在她的身上集中了各种各样的不幸。
窦娥的身世是极为可怜的。
她三岁丧母,七岁离开了父亲,到蔡婆婆家当童养媳,以偿还高利债。
十七岁结婚,不久丈夫就死了,她成为年轻的寡妇,二十岁被冤杀。
这就是窦娥极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仅仅二十岁年纪,她却几乎承受了封建社会强加给妇女的一切灾难。
第二,窦娥是一个顽强的反抗者。
流氓恶霸的凌辱迫害,昏官的严刑拷打以至妄判死刑,重重的压迫终于使这个普通女子的性格,在正直善良之外又闪出了反抗暴虐的斗争光芒。
窦娥的反抗精神首先体现在她对张驴儿的反抗上。
她一面批评婆婆的软弱,一面与张驴儿展开正面的斗争,绝不向逼婚者屈服。
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更表现在她对死亡的不屈服和对官府的痛恨上。
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是战歌最嘹亮的部分。
关汉卿一字一泪地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愤和反抗精神所产生的感天动地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使窦娥的反抗精神和剧本气氛达到了顶点。
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第一桩誓愿主要是为了辩白自己无罪,表现她对昏官枉判死刑造成冤案的反抗,她要把冤屈显示给人民看,证明自己含冤而死,表示自己对误杀的反抗。
昏官不能为她申冤,她要向人民申冤,她要分清是非、黑白。
第二桩誓愿是“六月飞雪”,有显冤反抗的意味,显示了她直接与官府斗争的锋芒。
她用三伏天降三尺瑞雪来显冤,表示反抗,她用雪白的大雪掩盖尸体来表示她的洁白、品德的高尚。
第三桩誓愿是“亢旱三年”,官吏们不想公正地执行法律,这是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而且表明冤狱遍于元统治地区,已达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
窦娥把矛头直指贪官污吏,她要以亢旱三年来惩罚、报复贪官污吏。
这三桩誓愿都是自然界的反常现象,这反常现象具有批判现实的力量。
这三桩誓愿是窦娥对不幸命运的抗议,她不是在乞求上天怜悯她,而是用命令的口吻让天地听从她的支配,这充分表现窦娥相信自己、相信真理。
这三桩誓愿给人的感受不是悲悲切切,而有悲壮之美,激扬人们向上;是愤怒,是坚信,正义必然战胜邪恶那种昂扬斗志,尤其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更直接攻击了统治者的罪恶,说出了人民的心声。
结合戏剧的四个特点赏析《窦娥冤》片段
《窦娥冤》是明代杂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悲剧,其片段展示
了戏剧的四个特点,包括情节紧凑、语言生动、角色鲜明和舞台表现
力强。
首先,该片段情节紧凑,通过窦娥在官府中的审讯过程展现。
从
窦娥被指控谋杀至窦娥在法庭上辩护,整个过程紧张而引人入胜。
每
个细节都有条不紊地展示,让观众牢牢抓住剧情的核心。
其次,剧中的语言生动形象。
关汉卿巧妙运用对白和独白,使角
色的情感和思想得以真实地表达。
窦娥的悲愤、绝望和坚定都通过对
白和独白表达出来,观众能深刻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再次,该片段中的角色鲜明,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性格特点。
窦
氏姐妹的坚强与仇恨、官员的冷漠与权谋、百姓的同情与义愤等,都
给人以深刻印象。
这些角色都在剧中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
最后,舞台表现力强。
剧中的布景、道具以及演员的动作都为剧
情的展示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官府中的审讯场景、窦娥所受的鞭刑等,在现场演绎中更能让观众感受到窦娥所受的痛苦。
综上所述,通过情节紧凑、语言生动、角色鲜明和舞台表现力强,片段《窦娥冤》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戏剧的特点,给观众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窦娥冤》阅读赏析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
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
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第三折这〔滚绣球〕一曲,通过窦娥血泪的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窦娥冤》阅读赏析第一部分: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
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
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
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
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
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
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
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
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
”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
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
《窦娥冤》赏析
第一部分的唱词
1.《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2.《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采用了起兴的手法
3.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4.《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5.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6、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
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7、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典故作用
盗跖颜渊:黑白颠倒,善恶混淆;
苌弘化碧:清白如玉,天理昭昭;
望帝啼鹃:含冤就死,心存不甘;
六月飞霜:冤情感天,冤狱重现;
东海孝妇:孝行天鉴,人神共愤。
典故出处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庄子·外物》)
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
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太平御览》)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
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
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
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
吏验治,孝妇自诬服。
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
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
太守竟论杀孝妇。
郡中枯旱三年。
(《汉书·于定国传》)
8、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这显然是矛盾的。
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
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9、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人物性格特征分析题”解题思路
⑴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⑵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⑶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1、与张驴儿父子之间的矛盾。
2、与桃杌wù太守的矛盾。
3与监斩官的矛盾。
体现她具有反抗精神。
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1、走后街,不走前街怕婆婆看到自己去餐刀伤心。
2、临刑前安慰婆婆别伤心。
3、嘱咐婆婆给自己烧纸钱。
这些细节都体现了窦娥的善良。
人物形象分析
窦娥
窦娥是一个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形象。
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
她生于严重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本折戏中,冲突双方是谁?能由此概括主题吗?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戏剧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暴露了封建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吏治的腐败和民众的倒悬,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抗争精神。
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的形象: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