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354.50 KB
- 文档页数:33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留侯论文言文原文留侯论作者: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⑵。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见⑷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临⑹之而不惊,无故加⑺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⑽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⑾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⑿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⒀,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⒁,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赏析《留侯论》宋代: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留侯论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文留侯论【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翻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留侯论》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翻译/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翻译【原文】人而无情于臣,不可留也。
人而无情于土,不可留也。
人而无情于民,不可留也。
三者不备者,不可以为留侯矣。
臣者,令则行之,禁则止之,功则赏之,罪则罚之。
民之所安者,所信者,所亲者,主之。
然则主欲长保其国而安其民者,欲可以持天下而一也,不能无臣之情,三者之备。
天下之士以善为美,以能为贵,有道之者为贵;以劳多而惠少,为众人所恶;以勇力无前,坚定果毅,秦人之士为贵。
故士之事主也,皆以不失其所欲者为务焉。
故留侯之所建功立事者有三:一曰效己力以扶世,二曰任众人之难以安之,三曰知主之明也。
夫以己之力扶世,则仁者之所长也,以安众人之难则勇士之所长也,以知主之明,则圣人之所长也。
夫苟非主之所求而欲为之,则是以己之欲而忘主之求,此则不可以求长保也。
如呜呼其所欲而逐臣者,则贤者之心不能乐其身也。
是故交鞍之饰,人莫之怜也,寝兵之事,乡人莫之问也。
故留侯任众人之难以安之者,则名为良臣;知主之明而行之,则名过智士。
名良臣、智士者,则天下之士皆欲得交之。
得而交之者,则天下之士皆与其传也。
【翻译】苏轼的《留侯论》提出了留为侯爵的标准和原则。
在这篇文章中,他强调了统治者对臣民、国土和人民的情感和关怀的重要性。
苏轼认为,统治者对于臣民应该有情感,对国土应该有情感,对人民应该有情感。
如果一个统治者无法从这三个方面兼备,他就无法成为一位留为侯爵的合适人选。
臣民应当遵循统治者的命令行事,遵守禁令,立下功绩就应该受到奖赏,犯罪则应该受到惩罚。
一个统治者如果能够让臣民安心、信任和亲近他,那么他就能够长久地保持国家的安宁,统一天下。
因此,一个统治者不可能没有对臣民的情感和关怀,三者之间应该相辅相成。
在天下,能力和善行被视为美德,有道德修养的人更受人尊重。
勤奋多劳、慷慨施济的人会得到众人的敬重。
而勇敢无畏,坚定果敢的人则在秦国被推崇。
因此,作为一个臣子,最重要的任务是不失去自己的目标。
留为侯爵之所以能够建立功业和事业,是因为他有三种才能:一是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助推天下的发展;二是承担艰难的任务以安抚人民;三是了解统治者的智慧。
留侯论作者或出处:苏轼原文: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巳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人事,故曰:“孺于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或注释: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无法忍受的事情;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侵犯他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啊;张良从桥上老人手里得到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谁知那不是秦朝时的一位隐士出来试探他看那老人用来暗示的意思,都是圣贤用来劝勉与警戒别人的道理;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真是把事情看偏了;再说,那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送兵书;当时韩国已被灭亡,秦朝势力极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对于这种滥施淫威,也毫无办法;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他的威势是不可随便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的气愤,以他个人的力量,用一次猛砸来发泄怨恨,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真是间不容发,危险极了大富大贵的人,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的深谋远虑,反去学习用荆轲、聂政的手段,仅仅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痛惜的;所以那老人故意粗暴傲慢地侮辱他,如果他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了;”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赤了膊、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做人下人,一定能信任和使用他的百姓;”就此放过了他;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和妻子一起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对敌人报复的大志,却不能做人下人的,不过是普通人的刚硬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耽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青人的刚锐之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功大计划;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长期交往,突然在荒野地方相遇,却命令张良做奴仆做的事,张良顺从了他毫不责怪,就是这一点,后来秦始皇不能使他害怕、项羽不能使他发怒了;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而已;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随便使用了他的力量;汉高祖能忍耐,一直保全自己的力量等待项羽消耗他的实力,这是张良教他的啊;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帮助他,谁能使他成为完人呢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却象个女人,好象和他的志气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留侯论原文及翻译留侯论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留侯论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这篇论文还给读者一个启示,好的素材还要善于运用,即使是文学大家也不能等闲视之,也需要有一个深入分析反复提炼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留侯论宋代: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留侯论作者或出处:苏轼原文: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巳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人事,故曰:“孺于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或注释: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
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无法忍受的事情。
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
留侯论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作品:留侯论简介本篇选自《东坡七集》。
是苏轼科考所呈《进论》之一。
文章就张良在桥上遇见黄石公“纳履受书”这一传说展开评论,一反传统说法,认为黄石公给张良的教益不在赠书,而在于通过“纳履”来启发张良,使其学会忍小谋大的道理。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①,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②,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③,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昔者,汉高祖刘邦,天下英雄,一时无两。
乃遇留侯张良,得遇良臣,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张良,字子房,颍川人也。
少时,即有奇才,博学多识,谋略过人。
汉高祖起兵反秦,张良辅之,出谋划策,屡建奇功。
译文:往昔之时,汉高祖刘邦,乃是天下英雄,一时之间无人能及。
他遇到了留侯张良,得到如此良臣,就像是鱼儿遇到了水,像是老虎添上了翅膀。
张良,字子房,是颍川人。
他自幼便有非凡的才华,博学多才,智谋超群。
汉高祖刘邦起兵反抗秦朝,张良辅佐他,出谋划策,屡次建立奇功。
原文:及高祖即位,封张良为留侯,赐予黄金千镒,封地数百里。
张良辞封不受,曰:“臣闻圣人之言,富贵非吾愿,但愿诸侯安宁,百姓乐业。
”高祖乃封张良为留侯,赐予黄金千镒,但张良仍辞谢,不愿接受。
译文:等到汉高祖刘邦登基之后,封张良为留侯,赐予他黄金千镒,封地数百里。
张良却辞谢不接受,说:“我听说圣人的教诲,富贵并非我所求,我只愿诸侯之间能够和平安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于是汉高祖就封张良为留侯,赐予他黄金千镒,然而张良仍旧辞谢,不愿意接受。
原文:留侯张良,深谙兵法,善用奇谋。
高祖刘邦曾问:“吾所以能取天下者,何也?”张良对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译文:留侯张良,精通兵法,擅长运用奇谋。
汉高祖刘邦曾问:“我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是凭借什么?”张良回答说:“那在帷幄之中运筹帷幄,决定千里之外的胜负,我比不上子房;安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需,保证粮道不断,我比不上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比不上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取得天下的原因。
”留侯张良,非独智谋过人,且德行高尚,谦虚谨慎。
其言行一致,人皆称颂。
虽居高位,而不失其本心。
汉高祖刘邦曾曰:“吾有子房,何忧天下哉!”言下之意,有张良在,天下无忧。
《留侯论》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文章开篇对“古之所谓豪杰之士”的定义进行了阐述,指出他们必须具备过人的节操和胸怀。
接着,文章通过讲述张良在圯上受书的故事,说明了张良之所以能够成为“豪杰之士”,是因为他能够“忍小忿而就大谋”。
在这个故事中,张良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将鞋丢到桥下,让张良去捡。
张良最初想发怒,但最终还是忍住了,为老人捡回了鞋。
老人认为张良“孺子可教也”,并将一部兵书传授给了他。
张良凭借这部兵书,帮助刘邦成就了帝业。
文章认为,张良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能够在关键时刻忍住自己的愤怒和冲动,不被情绪所左右。
这种“忍”的功夫,是张良能够成就大事的关键。
文章还通过引用郑伯和勾践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了“忍”的重要性。
郑伯能够在国家面临危险时,放下个人的尊严和面子,向敌人屈服,最终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勾践能够在被吴国俘虏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成功地复仇。
文章接着分析了张良能够“忍”的原因。
文章认为,张良之所以能够“忍”,是因为他有“大勇者”的胸怀和抱负。
他能够看到长远的利益,而不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
他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情绪所左右。
这种“大勇者”的胸怀和抱负,是张良能够成为“豪杰之士”的关键。
文章最后对张良进行了评价。
文章认为,张良的状貌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但正是这种外柔内刚的性格,使得张良能够在关键时刻忍住自己的愤怒和冲动,不被情绪所左右。
这种“忍”的功夫,是张良能够成就大事的关键。
文章还认为,张良的成功,离不开桥上老人的启发和教育。
老人通过考验和磨砺,让张良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豪杰之士”。
《留侯论》这篇文章通过对张良在圯上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的分析,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章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留侯论》是中国汉朝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李斯所著的一篇政论文,文中批判了当时的楚国国君楚怀王的昏庸无能,提出了“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法治”,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
下面是《留侯论》的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昔者楚囚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楚人曰:“寡人贫不能赎,为之奈何?”齐人曰:“子固不能赎,我贫,以我赎之,齐楚之好也。
”楚人许之。
既而齐人欲为后市,楚人弗许。
齐人怒而去,尽杀其囚。
楚人大恨。
後五年,楚人囚齐人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楚人曰:“若寡人之时,子欲为后市,寡人虽不能许,然不却也。
今寡人欲为后市,子弗许,何也?”齐人曰:“楚人杀齐囚,齐杀楚囚,国家相仇,而子欲为后市,非所以弭兵靖让也。
”楚人默然,曰:“善。
”遂杀其囚而与之和。
翻译注释:昔者楚囚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昔者:古时候。
楚囚三百余人:楚国抓住了三百多个囚犯。
而齐人来赎之:然后齐国的人来赎他们。
楚人曰:“寡人贫不能赎,为之奈何?”楚人说:“我很穷,赎不起啊,怎么办?”齐人曰:“子固不能赎,我贫,以我赎之,齐楚之好也。
”齐人说:“你们确实赎不起,我很穷,让我来赎他们,这是齐楚两国的友好。
”楚人许之。
楚人同意了。
既而齐人欲为后市,楚人弗许。
既而:后来,后面。
欲为后市:想要交易。
弗许:不同意。
齐人怒而去,尽杀其囚。
怒而去:生气地离开了。
尽杀其囚:把所有的囚犯都杀了。
楚人大恨。
大恨:非後五年,楚人囚齐人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後五年:五年后。
楚人囚齐人三百余人:楚国抓住了三百多个齐国的人。
而齐人来赎之:齐国的人又来赎他们。
楚人曰:“若寡人之时,子欲为后市,寡人虽不能许,然不却也。
今寡人欲为后市,子弗许,何也?”楚人说:“在我困难的时候,你们想要交易,我虽然不能同意,但也没有拒绝。
现在我想要交易,你们却不同意,为什么呢?”齐人曰:“楚人杀齐囚,齐杀楚囚,国家相仇,而子欲为后市,非所以弭兵靖让也。
”齐人说:“楚国把齐国的囚犯杀了,齐国也把楚国的囚犯杀了,两国都互相仇视,你想要交易,这不是平息战争、化解纷争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