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散文6--苏轼《留侯论》(上课用)
- 格式:ppt
- 大小:496.00 KB
- 文档页数:1
留侯论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作品:留侯论简介本篇选自《东坡七集》。
是苏轼科考所呈《进论》之一。
文章就张良在桥上遇见黄石公“纳履受书”这一传说展开评论,一反传统说法,认为黄石公给张良的教益不在赠书,而在于通过“纳履”来启发张良,使其学会忍小谋大的道理。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①,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②,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③,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留侯论-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的选读,能够理解和分析该时期散文的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
2.能够通过模仿和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尤其是散文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材分析本教案所选教材为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其中包括了唐代韩愈、刘禹锡、白居易和宋代苏轼、苏辙、文天祥、欧阳修、晏殊等八位大家的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散文写作的经典范例。
三、教学内容1. 教材选读1.韩愈《进学解》2.刘禹锡《天街小雨》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苏轼《东篱乐府》5.苏辙《心斋日记》6.文天祥《过零丁洋》7.欧阳修《醉翁亭记》8.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2. 分析散文特点通过对每篇散文的选读和分析,了解其体裁、内容、语言风格和文学特点。
例如,《醉翁亭记》以自然风景和人物描写为主,语言质朴自然;《心斋日记》通过自身的生活感悟和情感表达,体现出情感真挚、文字简洁的风格。
3. 模仿创作让学生针对散文的体裁和主题,进行模仿写作。
例如,针对《东篱乐府》,教师可以给出类似的主题,让学生来发挥自己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在选读散文的同时,讲解散文的主要特点、风格和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每篇散文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3.互动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发表个人看法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学习,发扬个人特长。
4.模仿创作法: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来加深对散文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选读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让学生对散文体裁和文学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模仿和写作,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文化素养。
但是,本教案存在的不足主要是不能很好的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来进行教学,考虑更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也是很必要的。
《留侯论》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文章开篇对“古之所谓豪杰之士”的定义进行了阐述,指出他们必须具备过人的节操和胸怀。
接着,文章通过讲述张良在圯上受书的故事,说明了张良之所以能够成为“豪杰之士”,是因为他能够“忍小忿而就大谋”。
在这个故事中,张良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将鞋丢到桥下,让张良去捡。
张良最初想发怒,但最终还是忍住了,为老人捡回了鞋。
老人认为张良“孺子可教也”,并将一部兵书传授给了他。
张良凭借这部兵书,帮助刘邦成就了帝业。
文章认为,张良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能够在关键时刻忍住自己的愤怒和冲动,不被情绪所左右。
这种“忍”的功夫,是张良能够成就大事的关键。
文章还通过引用郑伯和勾践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了“忍”的重要性。
郑伯能够在国家面临危险时,放下个人的尊严和面子,向敌人屈服,最终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勾践能够在被吴国俘虏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成功地复仇。
文章接着分析了张良能够“忍”的原因。
文章认为,张良之所以能够“忍”,是因为他有“大勇者”的胸怀和抱负。
他能够看到长远的利益,而不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
他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情绪所左右。
这种“大勇者”的胸怀和抱负,是张良能够成为“豪杰之士”的关键。
文章最后对张良进行了评价。
文章认为,张良的状貌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但正是这种外柔内刚的性格,使得张良能够在关键时刻忍住自己的愤怒和冲动,不被情绪所左右。
这种“忍”的功夫,是张良能够成就大事的关键。
文章还认为,张良的成功,离不开桥上老人的启发和教育。
老人通过考验和磨砺,让张良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豪杰之士”。
《留侯论》这篇文章通过对张良在圯上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的分析,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章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留侯论》教案第一篇:《留侯论》教案《留侯论》教案【教学目标】一、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二、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
三、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方法】诵读体会、自主学习、点拨引导、研讨探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看待张良的。
二、题解(一)释题(投影)张良宋•王安石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王安石的这首翻案之作,以叙述的笔调,概括了张良一生的重大经历,只在最后两句略加议论“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降灌疑”,指出张良被重视而贾谊受冷落的原因是贾谊“才能薄”,见解独特。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
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
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二)文体《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
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
留侯论苏轼原文翻译注释《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散文。
这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留侯论苏轼原文翻译注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留侯论苏轼原文翻译注释1作品原文留侯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留侯论》教课方案设计指导思想文言文教课最难的地方在于对“言”和“文”的办理。
无疑,我们应当充足重视“言”,但在怎样重视“言”上,各人的理解很不相同。
好多人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上,认为这样才是重视“言”。
自然,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需要我们把它们明确地“分别”出来,但除了这类“分别”,我们可否搞一点整体性的掌握,搞一点信息挑选?事实上,信息挑选、整体掌握,是驾着飞机在文本上作低空回旋,是对“言”的充分尊敬和照料。
本着这一思想,我在梳理本文(苏教版选修课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四课)字词的基础上,第一让学生跟文本对话,经过推理与想象,认识张良成功原由的两种不同的看法,从而比较不同的文本,让“言”频频出此刻学生的学习视线。
有了这类对“言”的充足重视,现代文教课的一些方法自然就能合理地使用起来,就能做到“言”、“文”联合。
教课目的、认识本文立意的创建性和新奇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学习本文正反对照、主次分明的写作特点。
、培育学生辨证思想和逆向思想的能力。
教课要点与难点、要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想。
、难点:比较不同的文本、培育学生的辨证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经过发问,解决文中字词在课前充足预习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发问、共同解决字词问题,同时教者也能够在自由发问的基础上,适合加以增补。
发问与增补,预计更多地要波及以下一些内容,教者最好能成竹在胸。
、实词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见:通“现”,表现,显现)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受摧折,使动用法)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迎接)其君能下人,必能信誉其民矣(下:居于之下,谦虚地对待,名词活用为动词)臣妾于吴者(臣妾:称臣称妾,或充任奴隶)忍小忿而就大谋(就:成就,达成)此固秦皇之所不可以惊,而项籍之所不可以怒(惊:使吃惊。
怒:使愤怒。
都是使动用法)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立王,称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全:成全)、虚词匹夫见辱(见:被)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卒:通“猝”,忽然)然亦怎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安:怎么)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方:正)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特:只)句践之困于会稽(之:连结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乃:竟)、一词多义)过:必有过人之节(超出,超越)而世不察,认为鬼物,亦已过矣(错)怪:其事甚怪(奇异)油但是不怪者(认为独特,意动用法)其:非子房其谁全之?(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莫非”)此其所认为子房欤(语气副词,表示揣摩,相当于“大体”)所以:所以微见其意者(用以的方式)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的原由)二、熟习文本,感知不同看法《留侯论》是一篇史论,属于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