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
- 格式:doc
- 大小:335.50 KB
- 文档页数:5
1拼音xīn fáng chàn dòng[返回]2英文参考auricular fibrillation[返回]3疾病别名房颤[返回]4疾病代码[返回]5疾病分类[返回]6疾病概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
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
年龄在16~50 岁的健康男性中房颤发生率为0.02%~0.004%,包括任何年龄、任何性别的成人房颤患病率为0.3%~0.4%。
65 岁以上老人房颤的发生率为3%~5%。
60 岁后每10 年发病率增加一倍,80 岁后发病率可达8%~10%。
[返回]7疾病描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
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
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严重威胁人民健康。
临床上根据房颤的发作特点,将房颤分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发生时间小于7h,常小于24h,可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持续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发生时间大于2 天,多需电转复或药物转复),永久性心房颤动(不可能转为窦性心律)。
[返回]8症状体征(2)心律不规则:第1 心音强弱不均、间隔不一。
未经治疗的心房颤动心室率一般在80~150 次/min,很少超过170 次/min。
心率>100 次/min,称快速性心房颤动;>180 次/min 称极速性心房颤动。
有脉短拙。
(3)可诱发心力衰竭或使原有心力衰竭或基础心脏病加重,特别是当心室率超过150 次/min 时,可加重心肌缺血症状或诱发心绞痛。
(4)血栓形成易感性增强,因而易发生栓塞并发症。
心房颤动持续3 天以上者,心房内即可有血栓形成。
年龄大、有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内径增大、血浆纤维蛋白增加均是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房颤名词解释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是一种心律失常疾病,心脏的上腔
静脉所在的心房仓库的心肌细胞发生了异常的高频率、无规律的电活动,导致心房无规律地收缩,引起心脏快速而不规则地跳动。
房颤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房颤是发病时间少于48
小时的房颤,慢性房颤是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或者已经持
续时间不确定但已经存在的房颤。
房颤的主要症状包括心悸、气短、胸闷、乏力、晕厥等。
此外,房颤还可能导致血液淤滞,引发血栓形成,从而增加中风的风险。
房颤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瓣膜病变等。
此外,饮酒过量、药物滥用、糖尿病、肺病等也可能增加房颤的风险。
房颤的诊断主要通过心电图(ECG)检查,可以观察到不规则的心房电活动和心室的不规则心律。
有时需要进行24小时动
态心电图监测,以便更准确地诊断房颤。
房颤的治疗目标包括恢复正常心律、缓解症状、预防中风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电击恢复心律)、射频消融手术等。
药物治疗常用的包括控制心室率(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
和抗凝治疗(抗凝血药物)。
电复律是将心脏通过电击恢复成正常的心律。
这需要在医院中进行,由专业医生操作。
射频消融手术是通过导管技术将可导电的射频能量传导到心脏组织中,以破坏引发房颤的异常电路,恢复正常的心律。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与其他心脏病症同时存在。
及时诊断和治疗房颤对于预防中风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一、房颤概述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
其特点是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收缩,导致心脏泵血效率降低,血液在心房内滞留,易形成血栓,增加中风风险。
房颤好发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上升。
据统计,我国房颤患者已超过1000万。
二、房颤特点1. 心悸:患者常感到心慌、心跳加速,严重时伴有胸闷、气短等症状。
2. 呼吸困难:由于心房收缩不规律,泵血效率降低,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引起呼吸困难。
3. 疲劳:房颤患者常感到全身无力、疲惫不堪。
4. 头晕:心房收缩不规律,泵血效率降低,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
5. 脑卒中: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7倍。
6. 心力衰竭:长期房颤可能导致心力衰竭。
三、房颤诊断1. 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最常用方法。
房颤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等的f波。
2. 心脏彩超:可观察心房、心室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判断房颤的原因。
3.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监测心电活动,了解房颤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4. 血液检查:如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等,有助于判断血栓风险。
四、房颤治疗方案1.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环节,可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等。
(1)华法林:需定期监测INR(国际标准化比值),调整药物剂量。
(2)NOAC:无需监测INR,服用方便,但价格较高。
2. 控制心率:通过药物或电生理治疗控制心率,减轻心脏负荷,改善症状。
(1)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2)电生理治疗:包括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等。
3. 根除房颤:对于部分房颤患者,可考虑通过射频消融等方法根除房颤。
4.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
五、房颤治疗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2. 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了解病情变化。
3. 注意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相关疾病。
房颤名词解释房颤(房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心律失常,有时也被称为心动过速(tachycardia)。
它是一种医学术语,指的是心率比正常水平高出许多,大约超过100次/分钟的现象。
大多数房颤发作持续不久,但也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以心脏瓣膜病变或心肌梗死等严重状况呈现。
房颤有三种基本类型:室性(或射血前性)、室上性(或射血后性)和室早性(或早搏性)。
室性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它通常是由一组心室收缩失去同步性而引起的。
该类房颤偶尔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也可能是心内膜炎或心腔扩大所致。
室性房颤可能会导致心脏不稳定,心脏功能受损,并可能导致心搏失常或心脏瓣膜病变。
室上性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它通常是由受损的心室上室造成的。
该类房颤通常是由心肌疾病、心肌缺血或克罗恩病引起的,也可能是由心肌炎或原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引起的。
室上性房颤可能会导致心率过高,并可能导致心搏失常或心脏瓣膜病变。
室早性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它常常由受损的心室肌细胞造成的。
该类房颤可能是由心肌疾病、心肌缺血、室早性心律失常或原发性室早性心律失常引起的。
室早性房颤可能会导致心率过高,并可能引起心搏失常或心脏瓣膜病变。
房颤有许多症状,包括心跳拍、心悸、呼吸困难、晕厥、头晕、厌食或乏力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多次发作,也可能持续出现,但大多数时候它们只会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
临床上通常采用一系列诊断检查来确定房颤的类型。
这些诊断检查包括心电图检查、心超声图检查、心功能检查、静息心电图检查和心外科检查。
此外,还可能会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心肌病变或其他疾病。
一旦确定了房颤的类型,治疗方案就可以开展。
治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以采取改善生活方式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他患者则可能需要服用药物以控制心率。
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减少咖啡因、戒烟、减肥以及避免各种刺激物质,如酒精、咖啡和茶。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滞剂、抗凝药和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
房颤的名词解释医学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医学技术的进步,房颤成为了一种越来越常见的心脏疾病。
房颤,也被称为心房颤动,是一种心脏节律异常的疾病,其特点是心房收缩无规律,导致心脏搏动不协调。
本文将从房颤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方面进行讨论,以加深对房颤的理解。
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的类型,其发生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最常见的病因是心脏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等。
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肺部疾病以及酗酒也可以引发房颤。
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的患者,遗传因素也被认为可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房颤的症状常常是多样化的,有些患者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不适感,而有些患者则可能出现心悸、胸闷、气促、乏力等症状。
更为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晕厥、心绞痛甚至是心力衰竭等症状。
对于有房颤症状的患者,及时就医十分重要。
诊断房颤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
常用的方法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房颤以及房颤的类型和程度等信息。
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可能还需要进行心导管检查或者细胞电生理学检查等。
治疗房颤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通常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心房颤动,并保持正常的心律。
某些情况下,抗凝血药物也会被应用,以预防房颤引发的栓塞事件。
手术治疗常见的方法包括电复律和射频消融术等。
电复律通过电击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射频消融术则是利用高频电能摧毁异常的心脏组织,以恢复正常的心律。
除了治疗,预防房颤的措施也十分重要。
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高血压、心脏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基础疾病,避免酗酒和抽烟,保持适当的体重以及定期进行身体活动等。
此外,对于一些已知患有房颤的患者,也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以及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总之,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治疗和预防都需要综合考虑。
通过理解房颤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
房颤的分类和治疗原则一、房颤的分类1.根据发作情况划分房颤可分为持续性房颤和阵发性房颤。
•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超过七天或者需要药物或电复律维持正常心律。
•阵发性房颤:指突然发生,持续时间短暂,通常不需要药物或电复律。
2.根据起源部位划分房颤可分为左心房颤和右心房颤。
•左心房颤:由左心房肌细胞触发。
•右心房颤:由右心房肌细胞触发。
3.根据心房心室传导情况划分房颤可分为对称性房颤和非对称性房颤。
•对称性房颤:心房和心室之间的传导时间基本相等。
•非对称性房颤:心房和心室之间的传导时间差异较大。
二、房颤的治疗原则1.治疗目标治疗房颤的首要目标是防止栓塞。
房颤是导致中风的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栓塞风险与房颤持续时间和CHADS2评分相关。
另外,治疗房颤还需达到以下目标:•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心律失常引起的症状和疾病。
•控制心律失常:尽可能恢复窦性心律。
•防止心脏扩大:尽可能维持正常的心脏结构和功能。
2.预防栓塞预防栓塞是治疗房颤的关键。
主要的栓塞预防措施包括口服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房颤封堵术。
3.恢复窦性心律恢复窦性心律是房颤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有以下几种治疗方式:•药物控制: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可恢复窦性心律,但长期使用有一定的副作用。
•电击复律:对于阵发性房颤,可考虑外科手术或心脏消融术。
•射频消融:对于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是重要治疗措施之一,可将病灶区通过射频电流进行切断,使心律得到恢复。
4. 控制心室率和心律当无法恢复窦性心律时,应控制心室率和心律,主要措施包括口服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
5. 避免心脏扩大心脏扩大是房颤常见并发症,应在治疗中予以考虑,主要措施包括抗凝治疗、洋地黄类药物和ACEI/ARB类药物等。
三、小结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治疗的重点是预防栓塞和恢复窦性心律。
其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个体化制定,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可以互相补充,但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介入治疗的风险。
房颤一、病历资料1.现病史患者,方xx,男,42岁,因“心悸2小时”于2015-8-5日收入院。
患者2小时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心悸,无胸闷胸痛,无恶心呕吐,无黑朦晕厥,无意识丧失,无肢体抽搐,无腹痛腹泻,无气促,查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心率147次/分,T波改变(低平V4-V6)。
2.既往史有持续性房颤病史两月余,曾使用可达龙成功复律2次。
有高血压病史1年余,最高血压160/100mmHg,平时服用倍他乐克等药物,血压控制可。
既往活动后否认有气急胸闷表现,平时生活自理。
否认脑卒中病史。
否认糖尿病病史。
否认高脂血症。
否认药物过敏史。
有吸烟史,每日约10支。
3.体格检查T 36.5℃,P 86 次/分,R 19 次/分,BP 146/93 mmHg。
神志清醒,营养良好,体型适中,步入病房,自主体位,对答切题,查体合作。
颈无抵抗,气管居中,颈动脉搏动正常,颈静脉无充盈,甲状腺无肿大。
胸廓无畸形,触觉语颤对称,无胸膜摩擦音,叩诊呈清音,双肺听诊呼吸音低,肺底未及干啰音。
心前区无隆起,无震颤,无抬举性搏动,心尖搏动正常,心浊音界大致正常,心音有力。
心率147次/分,律绝对不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无水冲脉,无奇脉,无股动脉枪击音,无毛细血管搏动征。
腹壁柔软,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双下肢无水肿。
4.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4.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 6.3 *10^9/L ,红细胞 4.95 X10^12/L ,血红蛋白 147 g/L ,中性细胞百分比 51.4 % 。
血生化:谷丙转氨酶 30 U/L ,谷草转氨酶 26 U/L ,尿素 8.5 mmol/L ↑,肌酐 85 μmol/L ,总胆固醇 3.53 mmol/L ,甘油三脂 1.65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 0.75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 2.03 mmol/L ↓,载脂蛋白A-1 0.99 g/L ↓,脂蛋白(a) 43.50 mg/dL ↑,APOA/APOB 1.24 ↓,钙 2.27 mmol/L ,镁 0.90 mmol/L 。
血糖 6.58 mmol/L ↑。
肌钙蛋白-I 0.000 ,CKMB 0.7 ug/L 。
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 341.10 ng/L ↑。
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 11.4 秒,国际标准化比率 1.04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5.5 秒,纤维蛋白原 1.728 g/L ↓,凝血酶时间 20.0 秒,D二聚体0.08 mg/L FEU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1.2 mg/L。
甲状腺功能:游离T3 5.53 pmol/L ,游离T4 16.00 pmol/L ,促甲状腺激素 1.93 mIU/l 。
4.2 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两肺野纹理增多。
心电图:心率147次/分,T波改变(低平V4-V6)。
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左心耳壁光滑未见附壁血栓;左心房扩大;二尖瓣反流(轻度);未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双下肢动静脉彩超:两下肢动脉轻度硬化;.两下肢深静脉未见栓塞表现。
二、诊治经过初步诊断:心律失常(持续性房颤);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1.转律治疗:入院后给予患者可达龙150mg静脉推注,可达龙30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维持静滴,并进行心电血压监护。
2.预防心房血栓形成:华法令口服,监测INR在2.0-3.0。
三、病例分析1.病史特点(1)男性,57岁,心悸2小时。
(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余,最高血压160/100mmHg,平时服用倍他乐克等药物,血压控制可。
有持续性房颤病史两月余,使用可达龙药物成功复律2次。
既往活动后否认有气急胸闷表现,平时生活自理。
(3)体格检查:P 86 次/分,BP 146/93 mmHg。
心尖搏动正常,心浊音界大致正常,心音有力。
心率147次/分,律绝对不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无水冲脉,无奇脉,无股动脉枪击音,无毛细血管搏动征。
(4)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心电图:心房颤动,心率147次/分,T波改变(低平V4-V6)。
2.诊断与诊断依据诊断:(1)心律失常(持续性房颤)(2)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诊断依据:1.心律失常(持续性房颤):患者因“心悸2小时”入院。
体格检查提示脉率与心率不符,听诊房颤心律。
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
2. 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患者有高血压史1年余,最高血压160/100mmHg,属于高血压2极,并有腔隙性脑梗死,故诊断很高危。
3.处理方案及理由房颤分类目前国际上尚未统一。
迄今为止尚无普遍满意的分类方法和标准,临床上普遍参考的是2006 年ACC/ANA/EsC制定的“房颤诊疗指南”的相关内容,分为初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1]。
一般讲阵发性房颤指的是房颤发作时间<2~7天,多数<24小时,房颤的发作一般可自行恢复为窦性心律。
阵发性房颤时依自主神经的影响所致的房颤可分为迷走神经介导性房颤或交感神经介导性房颤2种类型。
迷走神经介导性房颤往往在心室率慢时或于睡眠时发作房颤,男性多见,发作年龄一般于30~40岁,一般无心脏病史,饮酒、休息及餐后可诱发其发作,发作时可用小剂量普罗帕酮、莫雷西嗪、胺碘酮、索它洛尔等药物进行治疗,并可用这些药物进行预防其发作可获满意效果。
持续性房颤指的是房颤发作时间>48小时,此类型房颤不会自行恢复为窦性心律,多需要药物及(或)电复律治疗。
这种病人在治疗前一定要详细了解患者房颤发生时间,有无甲状腺功能亢进征象,有无心功能不全,做超声心动图(最好应做食管超声心动图)以了解房室大小、心功能状态等以判断患者可否行房颤复律治疗。
在药物选择上要慎重考虑患者以下情况:①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正常者,可选用心律平、莫雷西嗪、胺碘酮、索它洛尔;②有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正常者,应选用胺碘酮、索它洛尔;③有心功能不全者,应选用胺碘酮。
必须强调的是对持续性房颤者,房颤时间>48小时,心房血栓形成的几率已存在,故不论行药物或电复律时都要进行抗凝治疗,一般需进行抗凝治疗3—4周后复律,复律后仍要进行抗凝治疗3~4周。
对永久性房颤者,治疗措施同持续性房颤,不能行药物或电击复律者,即控制其心室率,保护心功能,抗凝治疗,以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
尽管房颤的发生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但随着局灶驱动学说的不断研究,射频消融术的开展,使部分房颤患者得到彻底治愈。
华法林是临床上应用最早的口服抗凝药物,其作用主要在肝脏微粒体内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合成。
在临床上常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就是测定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活性,华法林可显著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对血栓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尤其是对于静脉血栓形成作用更为明显。
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有以下危险因素时房颤患者发生脑栓塞、卒中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这些危险因素是:高龄>75岁,心脏瓣膜病,既往有卒中史,短暂脑缺血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心衰,左心房直径I>45mm等。
所以对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患者伴上述危险因素时,应常规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明显地减少栓塞发生率,如无上述危险因素存在者可服用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25mg/d为宜。
该患者中年男性,持续性房颤病史2月余,本次再次发作快心室率房颤,无抗栓、抗凝禁忌症。
在就诊第一时间内,给予患者可达龙药物转律治疗。
考虑患者存在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反复发作房颤2月余,给予患者华法林口服预防心房血栓治疗。
四、要点与讨论心房颤动(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每年因房颤住院的患者占心律失常的34.5%,非瓣膜性AF病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每年5%,是无AF者的2—7倍。
AF发生时由于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收缩功能,不能承担起增加心室舒张末容量的功能,尤其是伴有快速心律失常时,严重影响心脏功能,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并可致血栓栓塞的危险。
Framingham研究表明【2】,房颤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有很高的致残、致死率。
如今,房颤的概念已由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转变为需要预防血栓栓塞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比率是同年龄组非房颤患者的5倍(P<0.001),若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衰,发病率更高。
房颤发生时,心房率达350—700次/min,失去有效的机械收缩,血流缓慢且心房扩张,心房及心耳内常见血流淤滞形成的附壁血栓脱落,随血流到达周围动脉,引起肢体、脑、肾、肠等器官相应动脉栓塞,尤以脑栓塞最为常见,致残、致死率最高。
另外,房颤时心输出量减少,当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时,脑血流量可减少30%,从而导致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一般来讲,药物行房颤转复效果并不优于电击复律,但是依我国情况,由于一些传统观念等因素,药物转复复律易于患者接受。
如行电击复律时,其适应证及禁忌证与药物复律相同,值得指出的是在洋地黄中毒时,绝对不可实施电击转复治疗,否则会导致室颤发生。
如患者不能行药物或电转复治疗,又不愿意行其他非药物治疗手段时,应选择作用于房室结,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增加房室结隐匿性传导的药物,以有效控制其房颤心室率,在有心功能不全时应选用洋地黄类药物;无心功能不全时应选用B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维拉帕米,硫氮革酮),以安静时心室率控制在70—80次/分,活动时心室率于100次/分左右为宜。
如心室率不能满意得以控制可联合用药,如B受体阻滞剂和洋地黄;洋地黄和维拉帕米或硫氮革酮;B受体阻滞剂不可与维拉帕米或硫氮蕈酮合用。
并长期行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胺碘酮仍为房颤转律的第一选择用药。
华法林仍然被认为是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首选口服药物,严格监测INR可减少严重出血并发症,使华法林治疗的获益最大。
近来,随着新型抗凝药物不断研发,人们有望寻求到抗凝效果更佳,出血风险更低,疗效更加确切稳定,应用更为简便的药物,替代华法林。
我国房颤人群中,抗凝治疗率低的现状亟待改善。
五、思考题问题1:房颤患者只要心房内无血栓,又无心功能不全是否均可行房颤复律治疗?问题2:是否对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的抗凝治疗,常选用阿司匹林?六、推荐阅读文献【1】 Fluster V,Rydrn LE,Cannom DS,et a1.ACC/AHA/ESC 2006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e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mmittee for Practice Guidelines(writing committee to revise the 2001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nl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2006,1 14:e257一e354.【2】Benjamin EJ,Wolf PA,D Agostino RB,et a1.Impac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n the risk of death: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Circulation,1998,98:946-952.(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