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质课教案_8
- 格式:docx
- 大小:33.56 KB
- 文档页数:5
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教材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古诗文单元一篇精读古诗,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自然之美,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这首诗讲述了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后,在回洛阳的途中与白居易在扬州相逢,全诗情感跌宕起伏,既有被贬的辛酸愤懑,也有诗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学情分析:《新课标》指出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要让学生“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九年级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有了一定古诗文知识的积累,初步掌握了学习诗歌的方法。
但班级的学生基础较差,生活阅历有限,尤其是对诗歌的审美能力欠缺,因此需要教师从语言入手,带领学生去体悟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审美品味。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反复诵读,感知诗歌内容。
3.学会多角度赏析诗歌,体悟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学重点:学会多角度赏析诗歌,体悟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学会多角度赏析诗歌,体悟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刘禹锡及学过的作品 (《陋室铭》、《夜雨寄北》。
)2.补充介绍刘禹锡生平(ppt):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政治家,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其诗与白居易合称为“刘白”,二人唱和诗结集为《刘白唱和集》其散文与柳宗元合称为“刘柳”。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二、释题(生读题目)“酬”原意是“感谢”的意思。
这里是“以诗相答”之意。
“乐天”,是白居易的字。
“扬州”,相逢的地点。
“见”有“感谢”之意。
“赠”指白居易的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这首诗是对白居易在宴席上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的酬答。
文题的意思就是在扬州与白居易初次相逢的酒席上酬谢他的赠诗。
三、学诗方法指导(ppt):如何学诗:读---读准字有节奏饱感情绘---出画面还场景语描绘赏---凝练字修辞句好手法悟---知作者涉背景感情怀四、初读全诗——读准字音、节奏“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文1.《行路难》(其一)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坯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诗以叙事篇,斩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
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
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
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优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
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玉,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
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
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
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治所在今安徽和县)刺史,与刚离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在扬州相遇。
两位神交已久的诗友初次相见,喜不待言。
在酒席上,白居易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刘禹锡遂写此诗回赠。
【导语】诗词是的语⾔艺术。
诗词常常⽤最精练的语⾔来展⽰世界的万千⽓象,形象⽽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路难(其⼀) 唐·李⽩ ⾦樽清酒⽃⼗千,⽟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拔剑四顾⼼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雪满⼭。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梦⽇边。
⾏路难!⾏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楚⽔凄凉地,⼆⼗三年弃置⾝。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
沉⾈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春。
今⽇听君歌⼀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调歌头(明⽉⼏时有) 宋代·苏轼 丙⾠中秋,欢饮达旦,⼤醉,作此篇,兼怀⼦由。
明⽉⼏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长久,千⾥共婵娟。
教案 【教学⽬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的语⾔,体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化的思想感情,提⾼⽂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标】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化的思想感情,提⾼⽂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路难(其⼀)》 【情境导⼊】 同学们,说起唐诗,不得不提到李⽩。
余光中在《寻李⽩》中这样赞叹他:“酒⼊豪肠,七分酿成了⽉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绣⼝⼀吐就半个盛唐。
”杜甫曾在《饮中⼋仙歌》中这样描述李⽩:“李⽩⽃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呼来不上船,⾃称⾂是酒中仙。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的名篇《⾏路难(其⼀)》,⼀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扉。
【新课解读】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诵本⾸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的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灵活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重点赏析诗中的名句,领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3.通过品析诗中千古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教学重点:1.灵活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重点赏析诗中的名句,领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析诗中千古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教学难点:1.灵活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重点赏析诗中的名句,领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析诗中千古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过不少诗歌,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赏析诗歌的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还能赏析一点儿诗歌,自己赏析的时候还是无从下手。
通过本课学习运用典故赏析诗歌和对千古名句的具体品析过程,同学们会拓展一些赏析诗歌的方法,积累更多的赏析诗歌的经验,从而提高诗歌赏析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刘禹锡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导入新课。
话说刘禹锡因为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官,这一贬就是二十三年。
终于有一天,皇帝召它回京,他途径扬州,与当时同样被贬官的白居易相遇了,同时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在酒席上吟诵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就回赠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简介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三、理解诗歌的题目,明确诗歌体裁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初逢”,两位神交已久的诗友初次相见;“席上见赠”指在酒席上白居易赠诗给“我”。
题目的意思是说刘禹锡作诗应答白居易在扬州同自己初见时即席所作的“赠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并且默写诗歌。
2.翻译全诗并理解每一联的含义。
2.体会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3.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作者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酬,即是酬答,以诗相答;乐天,也就是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了白居易。
在筵(yán)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他,他就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作为答谢。
那么白居易给刘禹锡写了怎样一首诗让他竟写诗答复呢?这首答复诗又写了怎样的内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他。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教学提示】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学习本诗,引导学生关注写作背景。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歌,理解诗歌1.作者为什么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明确:在《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中白居易提到“二十三年折太多”,作者既是写酬答之诗,便从此处作起,而“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十分荒僻偏远,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却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如此之久,其愤慨心情也就不言而喻。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明确:化用了“闻笛赋”与“烂柯人”两个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第十三课《诗词三首》一往情深深几许深情化作豪情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设计理念:刘禹锡比苏轼更多一份执着,比辛弃疾又多一份通脱,所以他亢奋而不狂躁,悲债而不沉沦,洒脱而不放浪,执着而不拘泥,他的人生态度最少偏执,既不高蹈出尘,又不哀伤消沉;既保持积极进取的锐气,又保持着相对开朗豁达的心态。
学习刘禹锡的诗歌,应该从中感受作者豪放、乐观的做人态度,学习作者积极、昂扬的人生哲学。
学习目标:1. 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
2.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 感受、理解诗人的情感,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
学习重点: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学习难点: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朗读伴奏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近年,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中国诗词大会》非常火爆。
老师也将诗词大会搬到了我们教室,我们来玩一玩看字猜诗句的游戏好不好?请从以下12个字中识别一句诗。
提示七言诗。
答案: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刘禹锡。
我们曾经在初一初二学过他的《秋词》和《陋室铭》,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进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很快地走入诗歌。
二、一读倾心1.师: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由“读”开始这首诗的学习之旅!老师想先问问大家要把一首诗读好,咱们要注意哪些要求呢?学生讨论生:(1)掌握节奏(2)注意停顿(3)读出情感屏显:朗诵要求:(1)掌握节奏(2)掌握停顿(3)理解诗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生示范朗读,生点评。
师指出,诗贵以情动人,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朗读要重视读出情感。
而情感需要在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之后。
屏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学生对这首诗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使学生完成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阅读体验。
3. 请同学们看题目,一起读一遍,体会一下。
注意停顿与节奏。
这个标题比较长,十一个字。
怎么读?明确:如果读得紧凑一点,我们可以这样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学生再读标题)4.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标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重点字词解析探究)明确:酬、乐天、见、赠。
酬:答谢,这里指以诗回赠。
白居易。
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相当于“我”。
阔别重逢,酒宴写诗,白居易先赠诗,刘禹锡后酬诗。
可见,这是一首酬赠诗。
明确:那么这个标题告诉我们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初次相逢;第二层意思:酒席上白居易先写了一首诗给刘禹锡。
第三层意思就是刘禹锡回赠了他这首诗。
5.说到这里,大家是否想读一读,究竟白居易给刘禹锡写了什么,触动了刘禹锡,从而写了本诗呢?出示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屏显:《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唐)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了白居易什么情感?生:从“国手”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对刘禹锡的极尽赏识,但是如此优秀的人才也没办法改变命运坎坷的局面。
替刘禹锡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表达出不满与愤怒。
生:从“长寂寞”和“蹉跎”,看出作为刘禹锡的好友,白居易感到愤怒、失望,为刘禹锡抱打不平。
生:“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我读到一种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愤懑。
师:从同学们刚刚的总结中,老师听出白居易和刘禹锡一定是有着深厚的友谊的,正是因为友谊的深厚,白居易才会如此直率与坦诚的表达出内心对于刘禹锡被贬谪时间之久的不平、同情、愤懑,对友人才名的赞美。
作为刘禹锡本人,与白居易同席而饮,当好朋友推心置腹的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刘禹锡会作何感想呢?内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再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设计意图:通过对白居易诗歌中情感的揭示,让学生感受到白居易对刘禹锡更多的是赞美、同情,与他遭遇的愤懑。
从让学生再去读刘禹锡的诗,想想之后刘禹锡感情的变化。
从而为下文,情感转折点的迸发来源于刘禹锡本人的旷达精神做铺垫。
三、再读悟情好诗如茶,不仅要读,更要细细地品,慢慢地品,方能品出诗背后的韵味、意境和情感。
自由朗读。
找出你认为最难理解的句子。
生自由讨论。
1.生提问1:“巴山楚水”为什么就是凄凉地?联系写作背景,了解刘禹锡生平。
屏显:刘禹锡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十九岁前后,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二十二岁,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进士及第,又中博学宏词科。
805年,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
816年,刘禹锡被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
本诗写于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
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师:从这段背景中,我们了解到,刘禹锡才华横溢,并且一心为国,却被贬多地。
刘禹锡被贬的绝对不止巴山和楚水两地,为何他选取了这样的两个地方?明确:巴山是四川一代。
在李白的《蜀道难》中说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里山高路远,环境恶劣。
而楚水,是曾经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的地方,后来成为客居他乡的人的代名词。
所以作者选取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是想说山高水长、路途遥远,远离京城,不免前程难测。
明确:“弃”是被抛弃,作者一心为国,却惨遭贬谪。
而且一贬就是二十多年。
在朗读的时候,我们应该读出凄凉、愤懑之感。
(请学生用凄凉、愤懑的语气读一下这两句)(板书:凄凉、愤懑)2.生提问2: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用“闻笛赋”和“烂柯人”这个故事?明确:在古诗中引用典故,目的是为了含蓄的表达作者某种情感。
引用之典故,一定要与作者有着相似之处。
屏显:刘禹锡(772年—842年),与白居易同年,与柳宗元同年进士,又一并参与了王叔文变法,人生同起同落,同进同退。
变法失败顺宗被迫让位;王叔文被赐死;一同参与变法的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
当他50多岁,再次奉召回京的时候。
自己的母亲已经离世,好友柳宗元也在被贬多年之后愤愤去世。
明确:他就含蓄的表明了自己思念的人不是一般的人,是同样一心为国却被统治者杀害的老朋友王叔文。
师:看看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从哪一个词语看出来的?明确:这个“空”是空荡荡,白白的、徒然的、没有用的意思。
人不在了的怀念,甚至是这个家乡都不再属于他了。
这两句诗表现诗人内心的一种无奈、惆怅。
(板书:无奈)(请学生用无奈、惆怅的语气读一下这两句)明确:回到家乡,却看到物是人非,世事变迁,自己已经年迈,而曾经的一切都已不在。
所以更应读出一种苦闷,讽刺之感。
语调应该由前半句的慢,到苦闷。
可能刘禹锡在说这句话时,面上还夹杂着一丝苦笑。
(学生齐读: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板书:苦闷)3.生提问3:我从这两句读出作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情感突然由悲愤转到振作,这两句字面上看是写景,单纯的自然景物为什么能够引起诗人这么强烈的变化呢?屏显:观我之物,著我之色,寥寥数语,尽显风流。
师:作者在这里,用“沉舟”和“病树”实在自喻。
人生短暂,而我已经50多岁了,被贬23年之后,人生能有多少个23年?我已年老体衰,而时代巨变,刘禹锡是否会就此沉沦呢?生:“千帆过”“万木春”作者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刘禹锡站在这样的江边,看到滚滚的江水,成千的帆船扬帆远航,作者心中一定会涌起一种激动之情。
生活在继续,过去的已经过去,生命有苦有荣,一个人应该从逆境中振作起来。
一个人,可能会在事业上受到打击,止步不前;一个人,青春岁月也是短短几十年。
而社会、时代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沉沦甚至生老病死而停止。
新事物终将取代旧的事物,而新事物也终将推动历史的前进。
到这里,我们才真正了解诗人情感转变的关键。
为什么诗人由开头的悲愤到结尾精神的振作呢?——就是因为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社会的一种规律,人生的哲理,因而显得超脱、豁达,抛弃了个人的烦恼、生死。
这里正是作者情感发生转变的关键点。
(板书:转)如我们在《岳阳楼记》中学到的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从刘禹锡身上看到的,应该是跳脱出个人悲喜荣辱、个人得失的大情怀。
(板书:大情怀、昂扬)4.生提问4:既然作者不是由白居易的诗获取振作的力量,为什么他要说“听君歌一句”之后“长精神”呢?明确:作者刘禹锡是希望白居易能够和他一样,不要拘泥于眼前,局限于个人,要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
(板书:积极、乐观)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中的难点与困惑,让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
四、三读明人师:再齐读诗歌,让我们想一想,你从中读到一个什么样的刘禹锡?生:我读到刘禹锡的豪迈,能跳脱个人的荣辱与际遇,拥有博大的胸怀和高昂的精神。
屏显:白居易在《刘自唱和集解》中,曾深为叹服地说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刘禹锡的一生,是斗争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是在被打击中不断反击的一生。
在诗歌创作上,他不断创新,写出大量雄浑苍劲的诗歌。
同时,他又以诗歌作为武器,无情地嘲讽和打击着他的对手。
他虽然不断地被排挤,被打击,被流放,但从没低头认输,反而是愈挫愈勇,豪情万千。
师:刘禹锡比苏轼更多一份执着,比辛弃疾又多一份通脱,所以他亢奋而不狂躁,悲债而不沉沦,洒脱而不放浪,执着而不拘泥,他的人生态度最少偏执,既不高蹈出尘,又不哀伤消沉;既保持积极进取的锐气,又保持着相对开朗豁达的心态。
屏显:激愤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
身经危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
师:我们应该学到刘禹锡这一种身经危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
设计意图:读诗,更要明人。
从这首诗读到一个什么样的作者,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的举一反三。
四、回首知味学习完了这首诗,在生活中,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呢?屏显:人生道路上,我们都可能遭遇挫折、痛苦,甚至是磨难。
我们鳞伤的心需要抚慰。
世事沧桑、人生易老,面对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我们常常会感到无奈和茫然,失落的心需要寄托。
读刘禹锡的诗,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少一份不平和抱怨,多一份旷达和乐观。
在生命的长河中,扬帆起航!师:我们从读开始了这节课,让我们也用读来结束这节课。
各请一名男女生领读,其他同学齐读。
(配乐朗诵)屏显:《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唐)刘禹锡(唐)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