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72.00 KB
- 文档页数:2
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1965年提出来的,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这一理论最初是讨论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正因为人们感到不公平才有了谈判。
因此,谈判就是人们为了各自的目的在一起相互协商,取得某种程度的一致或妥协的行动过程。
这个协调行为,必须遵循公平的原则,才会更有成效。
•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不仅受到绝对报酬的影响,更受其所得到的相对报酬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们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密切相关。
•人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与所得到的报酬同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
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
•公平理论认为,当人们与他人进行比较感到公平时,其心态就容易平衡。
当他人的所得超过了自己的所得,但只要他人的投入相应大,就不会有太大的不满。
•公平理论认为,人会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积极努力地工作,也会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影响工作情绪,产生矛盾。
第一,在谈判中,必须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公平的标准。
只有按此标准进行谈判,谈判结果对双方来讲才是可接受的、公平的;人们进行谈判就是要对合理的公平分配的标准达成共识。
谈判成功后,人们之所以会对所获得的利益感到公平,关键在于参与分配的双方事先找到了一个共同认可的利益分配标准。
第二,公平不是绝对的,在很大程度上受人们主观感受的影响。
所以,我们在谈判中不应盲口地追求所谓的绝对公平,而是应该去寻找对双方都有利的感觉上的相对公平。
•有时谈判一方做出了很小的让步,但却觉得不公平;而有时一方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仍觉得很公平。
这主要是由感觉上的相对公平感所造成的。
第三,公平是主观的意识,是心理现象,因此在谈判应当从心理方面着手,提升谈判对手的公平感,促成合作。
比如在谈判过程中,要使用礼貌策略,获得对方的好感等。
更重要的是,谈判必须坚持公平原则,双方才有可能达成共识,最终达成谈判结果。
三、如何消除不公平感?•一旦出现了不公平,感觉到不公平的人一般都会设法消除不公平。
名词解释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指人们对于资源分配或权利分配的判断是否公平的一种理论。
公平理论源于对社会正义和道德伦理的研究和探讨,关注的是在社会交往中个体行为的公平性问题,旨在实现公正和平等。
公平理论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和理论框架,但它们都关注一种公平感和公正感,即人们对于资源、权利和机会的分配是否公平的评判标准。
不同的理论对于公平的定义和评判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试图寻求一种公认的公平原则。
在公平理论中,有两个主要的观点。
一是平等观点,认为公平意味着资源应该平等地分配给每一个个体或者每一个群体,没有任何差别或者偏好。
平等观点主张人们应该平等地分享资源和机会,以实现社会正义和道德伦理。
二是差异观点,认为公平并不意味着资源分配的绝对平等,而是根据个体的不同需求和贡献来进行分配。
差异观点主张根据个体的特点和情况进行差别化的资源分配,以实现最大程度的效益和公正。
公平理论在不同领域和社会问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在经济学中,公平理论涉及到资源和财富的分配问题,包括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等。
在法律和政治学中,公平理论涉及到权利和权力的分配问题,包括人权保护、政治参与和司法公正等。
在教育和就业领域中,公平理论涉及到机会和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包括教育公平、就业歧视和职业晋升等。
公平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公平理论,可以为政府和社会机构制定公正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同时,公平理论也能够引导个体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总之,公平理论是对资源和权利分配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一种理论。
通过这种理论,人们可以对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资源的分配进行评价和判断,以实现公正、公平和协调的社会秩序。
简述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公平理论是指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对于资源的分配和利益的
分配应当是公正和合理的。
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平的概念、
公平的原则和公平的实现方式。
首先,公平的概念是指在资源和利益的分配过程中,应当考虑
到各方的权利和利益,不偏袒任何一方,使得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应
有的权利和利益。
公平的概念是社会公正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和
和谐的重要保障。
其次,公平的原则主要包括平等原则、需求原则和功绩原则。
平等原则是指每个人在资源和利益的分配中应当平等对待,不因其
社会地位、财富状况或其他因素而偏袒或歧视。
需求原则是指资源
和利益的分配应当根据个体的需求来进行,满足每个人的基本需求。
功绩原则是指资源和利益的分配应当根据个体的贡献和努力来进行,给予应有的回报和奖励。
最后,公平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制度安排、政策措施和社会文化。
制度安排是指建立公平的法律制度和规范,保障每个人的权利
和利益。
政策措施是指通过政府和组织的政策来促进资源和利益的
公平分配,包括税收政策、福利政策等。
社会文化是指通过教育、舆论引导等手段来培养公平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促进公平意识的普及和提升。
总之,公平理论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平的概念、公平的原则和公平的实现方式。
通过深入理解和贯彻公平理论,可以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实现。
希望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美好的社会。
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于1965年提出。
该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
目录简介公式要点及内容不公平原因不公平行为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实用意义局限性根本因素公平理解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斯塔西·亚当斯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
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编辑本段公式公平理论可以用公平关系式来表示。
设当事人a和被比较对象b,则当a感觉到公平时有下式成立:0p/ip=oc/ic其中:op——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oc——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p——自己对个人所作投入的感觉ic——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感觉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op/ip<oc/ic趋于相等。
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2)op/ip>oc/ic除了横向比较之外,人们也经常做纵向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0p/ip=0h/ih其中:0p——自己所获报酬的感觉oh——自己对过去所获报酬的感觉ip——自己对个人投入的感觉ih——自己对个人过去投入的感觉当上式为不等式时,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公平理论调查和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公平感的产生,绝大多数是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报酬过低而产生的;但在少数情况下,也会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的报酬过高而产生。
第一,它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
第二,它与个人所持的公平标准有关。
第三,它与绩效的评定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