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翻译_中翻英
- 格式:ppt
- 大小:344.50 KB
- 文档页数:12
- 238-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论英汉语翻译中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梧州学院/刘艳艳【摘要】英汉翻译除了反应语句的直观意思之外,还要做到语义内涵、文化信息等方面的传达,因而文化转换关乎着英汉翻译的质量水平,论文通过对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分析,探讨对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必要性和转换研究,以实现无缝衔接,使英汉翻译达到更高的一个水准。
【关键词】英汉语翻译 语内翻译 语际翻译 必要 转换一、引言翻译工作中的基础是要以原文为支撑,并进行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其文化内涵的分析掌握,达到“信、雅、达”的翻译水平,这对于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都有一致的要求。
因而,英汉语翻译工作不仅是将文字符号进行简单的转化,而不考虑其文化中所蕴涵的色彩。
一般对于理工类的专业文章翻译基本上可以做到与原义的对等,能表达文章所要转述的意思,但针对文学色彩浓厚的小说、诗歌、谚语等文化交流方面的翻译,逐字逐句的机械化翻译将会造成遗失原文丰富内涵色彩的问题,有的甚至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南辕北辙,出入非常大。
英汉语翻译中涉及到的典故、语境信息、历史背景等内容非常广泛,因而要在翻译中表达价值理念、文化内涵等重要信息,就不得不依靠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来实现。
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工作经验,以下将简要介绍英汉语翻译的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转化的必要性和方式方法。
二、语内翻译与语际翻译的定义语内翻译着重于对原文词语本义的转化,对应性比较强,而语际翻译则注重于构建跨语言环境,提供相互交流的可能,其灵活性比较大,原文的翻译可以出现较大的跳动。
如果说语内翻译着重的历史性解释语内翻译总是把经典的或非经典的历史文本当作转化的对象, 并且以译者所在场的文化语境为标尺试图把历史文本改造为现代文本,语内翻译往往被认为不具备跨文化的语言特征,其注重对历史性的关注;而语际翻译被认为对语内翻译有一定的依赖性,但翻译中有地域性的倾向,以意义为标尺,达到语义交流的目的。
三、英汉语翻译中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转换的必要翻译受到语言文化的特征影响非常深,一般语言文化特征主要集中在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和生态学几大方面。
语言新探中英委婉语的翻译——以《儒林外史》中英对照译本为例相玲 任素贞青岛科技大学摘要:委婉语作为一种修辞格,它反映了特定区域的语言和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委婉语文化内涵的翻译极其重要。
为了保证英汉语言间的交流,译者在翻译委婉语时,通常会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本文从汉英语言的文化及语用方面,以《儒林外史》的中英文本为对照,探讨交际翻译及其策略在英译本委婉语翻译中的体现,传达中文委婉语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与语用;交际翻译;翻译策略;委婉语翻译委婉语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现象。
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容易引起冲突与尴尬的话题在所难免。
在这种情况下,委婉语的使用通常会成为比较合适的表达方式,即在一定语境中选择较为含蓄、模糊的语言文字。
一门没有委婉语的语言将会构成交际的工具性缺陷。
由于不同民族和社会间的历史、文化差异,英汉委婉语在言语交际和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修辞意义和语用价值。
一般来说,委婉语以词、短语或小句的形式作为翻译的转换单位。
对译者来说,了解中英语言的委婉语所体现的文化和语用异同,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来进行翻译传达意义,在对外交流中非常必要。
本文以《儒林外史》的中文与英译本为对照,从汉英语言文化及语用方面来探讨委婉语翻译。
一、委婉语与交际翻译(一)委婉语委婉语是一种迂回曲折的语言形式,指的是为适应社会文化传统规范、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的心理需要,表述者不直抒本意而选用具有与直接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语言手段来替代或转换表达方式。
委婉语是特定场合中用于交际的重要手段,其运用不仅遵循语用礼貌原则,还是利用会话准则的结果。
1.汉语委婉语的分类汉语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在语言表达方面秉承中庸以及和谐思想,存在大量的委婉语,比如汉语中用“拮据”委婉表示生活贫困,用“学得慢”来表示学习迟钝等。
根据《汉语委婉语词典》,汉语中的委婉语以婉指对象为分类标准,主要可以分为与死亡和疾病相关的委婉语,与称谓相关的委婉语,与金钱和情爱相关的委婉语以及其他委婉语等。
文学翻译:1.《柳家大院》(节选)原文作者:老舍这两天我们大院里又透着热闹,出了人命。
事情可不能由这儿说起,得打头来。
先交代我自己吧。
我是个算命的先生,我也卖过酸枣、落花生什么的。
那可是先前的事了。
现在我在街上摆卦摊儿;好了呢,一天也抓弄三毛五毛的。
老伴儿早死啦,儿子拉洋车。
我们爷儿俩住着柳家大院的一间北房。
除了我这间北房,大院里还有二十多间房呢。
一共住着多少家子,谁说得清?住两间房的就不多,又搭上今儿个搬来,明儿个又搬来,我没那么好的记性。
大家见面,招呼声“吃了吗?”透着和气,不说呢,也没什么。
大家一天到晚为嘴奔命,没有工夫扯闲盘儿。
爱说话的自然也有。
可得先吃饱啦。
王家住两间房。
老王和我算是柳家大院最“文明”的人了。
“文明”是三孙子。
2.《柳家大院》(节选)译文A prettykick-up has been the order of the day again in our compoun d lately, for a life has been lost.Butthisisn’tthewaytoopentheball. We shouldgo the whole animal.First , a few words about myself.I’mafortune-teller. Once I was a venderof sour dates , ground-nuts and what not. But that was ages ago. Now I keep a fortune-teller’sstallontheside-walk and can scrapeup three or five dimes a day at best. My old gal had long kickedup her heels. Myson’saricksha w-boy. That’swhathe’s. We two , fatherand son , hang our hats at a south-facingroom in the Liu’scompoun d.Besides the room we occupythere are twentymore rooms in the same compoun d. How many familie s live there , only God knows. Those who occupytwo rooms are quite few. Besides , they are alwaysonthego.Ihaven’tgotsuchagoodmemor yas to remembe r all that. When peoplemeet , theygreeteachotherwitha“Howdoyoudo?”, just to show their good neighbo urly feeling s. But if they shouldcut each other dead , nobodywould care. Whenone’sknocked about from pillarto post for his bread day in and day out , hewon’tfindgingerenoughfor gas and gaiters. Of course, there’sthosewhoarealljawlikeasheep’sheadamongus. But one can hardlybe in a mood for rag-chewingwhenone’sgutscrycupboar d .The Wang familyoccupie s two rooms. Old Wang and I are conside red the genteel fork in the compoun d. Gentili ty be hanged!注释:kick-up:有了问题,出了毛病open the ball:作为开头what not:诸如此类的东西old gal:(口)老伴kickedupone’sheels:(俚) 死ricksha w :人力车,黄包车hangone’shatson:指望,依靠on the go:(口)忙个不停cut sb. dead:不理睬某人knock about :(口)漂泊,游荡from pillarto post :四处奔走着,到处碰壁地,for his bread (俚) =for his moneyday in and day out :日复一日,每天不间断地ginger:(口)精力,活力,劲头gas :(俚)令人非常满意(或愉快的)的事(或人)bealljaw(likeasheep’shead):全是空话,废话连篇rag :(俚)姑娘,情人(指女性)guts:(用作单)贪食者be hanged:(用于诅咒语中)不得好死3.原文言语风格分析老舍先生是善于运用群众的言语大师。
英中互译翻
1. 英文翻译成中文:
- She is a beautiful and talented actress.
她是一位美丽而有才华的女演员。
- The weather is sunny and warm today.
今天天气晴朗而温暖。
- He is studying hard to prepare for the exam.
他正在努力学习,为考试做准备。
2. 中文翻译成英文:
- 我喜欢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
I like reading various types of books.
- 这个城市有很多美丽的公园和历史建筑。
This city has many beautiful parks and historic buildings.
-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每一分钟。
We should cherish time and make full use of every minute.
这些只是一些简单的例子,英中互译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语法、词汇、语境等。
如果你需要更准确的翻译,建议请专业的翻译人员或使用翻译软件。
试比较文本类型翻译理论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翻译研究已成为语言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本类型翻译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对翻译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并比较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理论。
我们需要理解文本类型的重要性及其翻译理论的内涵。
不同的文本类型,如文学文本、科技文本、新闻文本等,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在翻译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的核心在于根据源文本的特点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可接受性。
这一理论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情感和语境的传递。
对文本类型的识别和理解是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通过比较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理论,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在不同文本类型翻译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1. 介绍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的重要性文本类型翻译理论作为翻译研究领域中的一大核心理论框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应用意义。
在翻译实践中,对文本类型的准确把握和准确翻译,对于传达原文的意图、保持文本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至关重要。
探讨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的重要性显得尤为必要。
文本类型翻译理论对于理解和识别不同文本类型的特点有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文本类型,如文学类文本、科技类文本、新闻类文本等,在语言表达、文化内涵和交际功能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通过对这些文本类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翻译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各类文本的特点,为翻译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文本类型翻译理论为译者提供了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依据。
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应有所区别。
对于文学类文本,可能更侧重于保留原文的文学价值、风格韵味和艺术表现手法;而对于科技类文本,准确性和专业性的传递可能更为关键。
文本类型翻译理论为译者提供了针对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翻译学文学文本的翻译引言在全球化的下,翻译作为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重要工具,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在文学领域,翻译学文学文本的翻译更是举足轻重。
本文将探讨翻译学文学文本的翻译策略和挑战,并讨论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作的风格和意境。
翻译策略目的语的文学风格在翻译学文学文本时,翻译者应该根据目的语的文学风格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不同语言有不同的文学传统和表达方式,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来决定是否忠实保留原作的文学风格,或者适当改变以符合目的语的文化。
传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境翻译学文学文本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传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翻译者需要仔细理解原作的内涵和语言风格,并努力在翻译过程中保留这些特点。
通过采用合适的翻译技巧,如选择恰当的词语、调整句子结构和保持节奏感,翻译者可以更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文化差异的处理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翻译学文学文本时需要特别注意处理文化差异。
翻译者应该熟悉原作所属的文化,并了解目的语读者对这些文化元素的理解程度。
根据情况,翻译者可以选择进行适当的注释、调整文化细节或者选择等效表达,以确保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翻译版本。
翻译挑战意境和多义性的再现文学文本中常常存在意境和多义性,这些特点对翻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翻译者需要在保留原作的意境和多义性的同时,考虑目的语的表达方式。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以找到最佳的翻译方式。
文化差异的困扰不同的文化可能导致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差异的困扰。
特定地域的文化中可能存在特有的词汇、习语和文化修辞手法,这些在目的语中可能不具备相应的对应词汇。
翻译者需要通过细致的考虑和灵活的翻译技巧来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翻译版本在不失原作意味的基础上能够被目的语读者理解。
文学性的传递翻译学文学文本时,翻译者需要将原作的文学性传递给读者。
文学性指的是原作所具备的艺术性和独特性。
翻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努力保留原作的诗意、韵味和节奏感,以便读者能够在阅读翻译版本时享受到与原作相似的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