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基本元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1.00 KB
- 文档页数:7
圆的认识(教案)
1.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地识别圆的基本元素:圆心、半径、直径和圆周;
•能够知道圆的性质:圆心到圆周上任一点的距离相等;
•能够正确地绘制圆的相关图形;
•能够应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
1.圆的定义和基本元素的概念解读
2.圆的性质和相关定义
3.圆的应用
3. 教学过程
3.1 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沙盘等方式展现圆形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和形状,引入本节课程内容。
3.2 观察圆、圆心、直径、半径和圆周
教师介绍圆的定义和基本元素的概念,并通过示意图和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圆、圆心、直径、半径和圆周的特征。
3.3 圆的性质
•圆心到圆周上任一点的距离相等;
•相交的两条弦相交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
•相切的两线段的长度相等。
教师介绍圆的性质和相关定义,并通过示意图和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并理解这些性质。
3.4 圆的应用
•绘制圆的相关图形;
•通过圆的相关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通过实际问题案例和练习,让学生应用圆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
3.5 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掌握圆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4. 教学评价
1.通过练习检验学生掌握圆的基本元素和性质;
2.给予学生实战问题进行创新思考的实际应用;
3.教学互动的质量,学生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参考资料
1.《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2.《小学数学教材》
3.《小学数学导学》。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概念,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圆、半径、直径、圆心等元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圆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 半径、直径、圆心的定义及关系。
教学难点:1. 半径、直径、圆心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2. 圆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圆形纸片若干2. 直尺、铅笔、量角器3. 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如硬币、车轮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2. 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定义,并简要介绍圆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1. 圆的概念(1)展示圆形纸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圆的形状特征。
(2)介绍圆的定义: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3)强调圆心是圆的中心,半径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2. 半径、直径、圆心的关系(1)引导学生观察圆形纸片,发现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测量并验证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总结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3. 圆的性质(1)介绍圆的性质: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圆周角相等。
(2)通过PPT课件展示圆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圆的面积、周长等。
三、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圆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 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圆形物品,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圆的概念、半径、直径、圆心的定义及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圆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并分析它们的性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圆的概念、半径、直径、圆心的定义及关系,并掌握了圆的性质。
单元主备人: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圆的认识(1) 课型:新授课课时: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①情境与问题: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②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③思维与表达:在学习生活中,沟通知识之间的存在和作用,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思维。
④交流与反思: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思政元素: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同时,培养合作意识,团结意识。
2.教学重点: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圆的特征。
3.教学准备:练习本、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教师活动:1、通过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入新课。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学生活动:1、让学生通过“寻找圆、举例圆、欣赏圆”,进而引出要学习的内容。
2、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美及无处不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活动意图: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在体现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环节二:一、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环节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
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2、判断,并说为什么。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4)圆的半径都相等。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活动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强化对圆的认识。
环节四:自我总结教师活动:课堂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圆的认识学生活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的问题是: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5.作业设计1、基础作业理解相关概念,完成教材上的相关习题2、巩固作业画一个半径为2cm的圆;画一个直径为5cm的圆3、提升作业如图,在长方形中有5个大小相等的圆,已知这个长方形的长是15cm,那么圆的直径是多少厘米?6.板书设计圆的认识圆心(O)——定位置半径(r)——定大小——无数条——相等直径(d)——无数条——相等d=2r或r=d/2(同圆或等圆中)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之处: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⑵同桌合作完成。
人教版圆的认识教案第一章:圆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圆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1.2 教学内容圆的定义:平面上一动点以一定点为中心,一定长为半径运动一周的轨迹称为圆。
圆的特征:圆心、半径、直径。
1.3 教学方法观察与操作: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圆的例子,如硬币、轮子等,并尝试画出圆形。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圆的特点,如为何圆的形状始终不变。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展示硬币、轮子等圆形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注意到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吗?”1.4.2 学生尝试画圆:让学生自行尝试画出圆形,并分享他们的作品和体验。
1.4.3 讨论圆的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圆的特征,如圆心、半径、直径等。
第二章:圆的半径和直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验证圆的性质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半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称为半径。
直径: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称为直径。
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相等,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2.3 教学方法观察与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验证圆的性质。
2.4 教学步骤2.4.1 复习圆的特征: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强调圆心、半径和直径的重要性。
2.4.2 学生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让学生使用尺子和圆规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并记录结果。
2.4.3 讨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如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2.4.4 验证圆的性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圆的性质,如所有半径相等。
第三章:圆的周长和面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数学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周长:圆的周长是指圆的边缘的长度,用字母C表示,计算公式为C=2πr。
运用圆形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圆形及其基本元素的定义;2.掌握直径、半径、圆心、弧和周长的概念;3.能从实际生活中归纳出圆形的性质,进一步理解圆形的概念;4.通过练习应用圆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圆形基本概念的理解;2.圆形的性质及应用;3.弧和周长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1.黑板、粉笔、尺子、圆规;2.圆形的示意图、实物模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形,引导学生观察,回忆课外或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形的。
二、讲授1.圆形基本概念教师通过实物和图形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圆形的定义及其基本元素,即圆心、半径、直径、弧和周长,让学生区分圆形和其他几何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2.圆形的性质及应用(1)任意两点之间距离最短的线段是直线,而任意两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即半径相等,这就是圆的基本性质。
(2)对于一个给定圆心和一个给定距离,圆是唯一的,这就是圆的唯一性。
(3)在同一个圆中,圆心到弧的距离相等,即同一个圆上的弧的中心角是相等的。
(4)圆和其他几何图形的结合,如圆与三角形、矩形的组合。
3.弧和周长的计算(1)圆周上的弧所对的圆心角称为圆心角,整个圆心角为360度。
(2)在一个圆中,一条弧所对的圆角的度数恰等于圆周的度数与这个弧所对圆弧的比值。
(3)根据圆的周长公式,圆的周长= 2 × π × 半径,带入特定半径即可得到圆的周长。
三、练习通过绘制图形,完成如下练习。
1.求圆周长为20πcm,求半径。
2.已知圆的半径为4cm,求周长。
3.甲圆半径是乙圆半径的3倍,求甲圆周长与乙圆周长的比。
4.一个圆有30°的圆心角,这个圆上所对的弧的长度是多少?5.如果圆的周长为18πcm,求直径。
四、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圆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应用,弧和周长的计算等得到了加深的理解,并在练习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圆的认识教案教案标题:圆的认识教学目标:1. 认识圆的形状和特征。
2. 能够区分圆与其他形状。
3. 掌握圆的基本属性,如半径、直径和周长。
4. 能够应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圆的定义和特征。
2. 圆的元素:半径、直径和周长。
3. 圆与其他形状的对比。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
2. 圆形物品(如硬币、盘子等)。
3. 学生练习册/作业本。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一个圆形物品,如硬币,并问学生这个形状是什么。
2. 引导学生观察硬币的特征,如形状、边界等。
教学主体:1. 定义圆形: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其每个点到中心的距离相等。
2. 讨论圆的特征:圆是闭合的曲线,没有直角和边界,任意两点间的距离相等。
3.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大小和颜色的圆形物品,并让他们描述圆的特征。
4. 讨论圆的元素:半径、直径和周长。
a. 定义半径:从圆心到圆上的任意一点的距离。
b. 定义直径:通过圆心的一条线段,两个端点在圆上。
c. 定义周长:圆的边界长度。
d. 讨论半径、直径和周长之间的关系。
巩固练习:1. 分发学生练习册/作业本,并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2. 检查学生的答案,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拓展活动:1.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圆形物品,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设计一个游戏或谜题,其中涉及圆的概念和属性。
总结:1. 回顾圆的定义和特征。
2. 确保学生理解圆的元素和相关属性。
3. 强调圆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册/作业本,评估他们对圆的理解程度。
3. 与学生进行互动,提供个别指导和反馈。
教学延伸:1.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圆形物品,并记录下来。
2. 探索圆的相关概念,如弧长和扇形面积。
3. 进一步应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圆的面积和体积。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圆的形状、特征和基本属性。
通过引入活动、讨论和练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圆的概念,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班科学《认识圆形》优秀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认识圆形,知道圆形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圆形,知道圆形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圆形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具:圆形卡片、圆形物品、圆形贴纸、画有圆形的画纸等。
2.学具:圆形玩具、圆形贴纸、画笔等。
3.环境创设:布置一个充满圆形元素的环境,如圆形挂饰、圆形地毯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出示圆形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圆形的名称。
(2)教师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圆形呢?”2.认识圆形(1)教师出示圆形物品,让幼儿触摸、观察,引导幼儿发现圆形的特点。
3.操作活动(1)教师分发圆形贴纸,让幼儿在画纸上粘贴圆形,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2)教师出示圆形玩具,让幼儿自由操作,感受圆形的滚动特性。
4.游戏活动(1)教师组织圆形接力比赛,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2)教师出示圆形贴纸,让幼儿找出隐藏在教室中的圆形物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教师提问:“你们在今天的活动中收获了什么?”五、教学反思1.优点(1)教学过程设计紧凑,环节清晰,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2)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圆形的特点。
(3)游戏活动丰富多样,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2.不足(1)在操作活动中,部分幼儿对圆形贴纸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教师个别指导。
(2)在游戏活动中,部分幼儿对规则理解不够到位,需要教师及时调整。
3.改进措施(1)在操作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前示范圆形贴纸的使用方法,以便幼儿更好地掌握。
(2)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简化规则,让幼儿更容易理解。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发现幼儿对圆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操作和游戏活动中仍存在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一、情境导入古希腊的数学家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它的完美来自于中心对称,无论处于哪个位置,都具有同一形状,它最谐调、最匀称.观察图形,从中找到共同特点.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圆的有关概念【类型一】圆的有关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直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B.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C.圆中最长的弦是直径D.一条弦把圆分成两条弧,这两条弧可能是等弧解析:直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A选项正确;长度相等的两条弧的圆周角不一定相等,它们不一定是等弧,B选项错误;圆中最长的弦是直径,C选项正确;一条直径把圆分成两条弧,这两条弧是等弧,D选项正确.故选B.方法总结:掌握与圆有关的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类型二】圆的概念的应用如图,CD是⊙O的直径,点A为DC延长线上一点,AE交⊙O于点B,连接OE,∠A=20°,AB=OC,求∠DOE的度数.解析:由AB=OC得到AB=BO,则∠A=∠1,而∠2=∠E,因此∠EOD=3∠A,即可求出∠EOD.解:连接OB,如图,∵AB=OC,OB=OC,∴AB=BO,∴∠A=∠1.又∵∠2=∠A+∠1,∴∠2=2∠A.∵OB=OE,∴∠2=∠E,∴∠E=2∠A,∴∠DOE=∠A+∠E=3∠A=60°.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深刻理解圆的概念,在圆中半径是处处相等的,这一点在解题的过程中非常关键,不容忽视.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探究点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类型一】判定几何图形中的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在Rt△ABC中,∠C=90°,AB=10,BC=8,点D、E分别为BC、AB的中点,以点A为圆心,AC长为半径作圆,请说明点B、D、C、E与⊙A的位置关系.解析: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再由点D、E分别为BC、AB的中点求出AD、AE的长,进而可得出结论.解:∵在Rt△ABC中,∠C=90°,AB=10,BC=8,∴AC=AB2-BC2=102-82=6.∵AB=10>6,∴点B在⊙A外;∵在Rt△ACD中,∠C=90°,∴AD>AC,∴点D在⊙A外;∵AC=AC,∴点C 在⊙A 上;∵E 为AB 的中点,∴AE =12AB =5<6,∴点E 在⊙A 内.方法总结:解决本题关键是掌握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 【类型二】 根据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确定圆的半径的取值范围有一长、宽分别为4cm 、3cm 的矩形ABCD ,以A 为圆心作⊙A ,若B 、C 、D 三点中至少有一点在圆内,且至少有一点在圆外,则⊙A 的半径r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解析:∵矩形ABCD 的长、宽分别为4cm 、3cm ,∴矩形的对角线为5cm.∵B 、C 、D 三点中至少有一点在圆内,且至少有一点在圆外,∴⊙A 的半径r 的取值范围是3<r <5.故答案为3<r <5.方法总结:解决本题要熟练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要熟悉勾股定理.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9题 【类型三】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如图,⊙O ′过坐标原点,点O ′的坐标为(1,1),试判断点P (-1,1),点Q (1,0),点R (2,2)与⊙O ′的位置关系.解析:首先求得圆的半径长,然后求得P 、Q 、R 到Q ′的距离,即可作出判断.解:⊙O ′的半径是r = 12+12=2,PO ′=2>2,则点P 在⊙O ′的外部;QO ′=1<2,则点Q 在⊙O ′的内部;RO ′=(2-1)2+(2-1)2=2=圆的半径,故点R 在圆上.方法总结:注意运用平面内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设平面内任意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 (x 1,y 1),B (x 2,y 2),则AB =(x 1-x 2)2+(y 1-y 2)2.【类型四】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实际应用如图,城市A 的正北方向50千米的B 处,有一无线电信号发射塔.已知,该发射塔发射的无线电信号的有效半径为100千米,AC 是一条直达C 城的公路,从A 城发往C 城的客车车速为60千米/时.(1)当客车从A 城出发开往C 城时,某人立即打开无线电收音机,客车行驶了0.5小时的时候,接收信号最强.此时,客车到发射塔的距离是多少千米(离发射塔越近,信号越强)?(2)客车从A 城到C 城共行驶2小时,请你判断到C 城后还能接收到信号吗?请说明理由.解析:(1)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得客车行驶了0.5小时的路程,再根据勾股定理就可得到客车到发射塔的距离;(2)根据勾股定理求得BC 的长,再根据有效半径进行分析.解:(1)过点B 作BM ⊥AC 于点M ,则此时接收信号最强.∵AM =60×0.5=30(千米),AB =50千米,∴BM =40千米.所以,客车到发射塔的距离是40千米;(2)到C 城后还能接收到信号.理由如下:连接BC ,∵AC =60×2=120(千米),AM =30千米,∴CM =AC -AM =90千米,∴BC =CM 2+BM 2=1097千米<100千米.所以,到C 城后还能接收到信号.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理解题意,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三、板书设计圆1.圆的有关概念 2.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设☉O 的半径为r ,点P 到圆心的距离OP =d ,则有: 点P 在圆外⇔d >r ; 点P 在圆上⇔d =r ;点P 在圆内⇔d <r .作 业 设 计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弦是直径B 、半圆是弧C 、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D 、圆心相同半径相同的两个圆是同心圆2、如图,在⊙O 中,点B 、O 、C 和点A 、O 、D 分别在同一条直线上,则图中有( )条弦A. 2B. 3C. 4D. 5 3、过圆内一点可以做圆的最长弦( )A. 1条B.2条C. 3条D. 4条 4、设⊙O 的半径为r ,P 到圆心的距离为d 不大于r ,则点P 在( ) A. 在⊙O 内 B. 在⊙O 外 C. 不在⊙O 内 D.不在⊙O 外 5、设⊙O 的半径为5,圆心的坐标为(0,0),点 P 的坐标为(4,-3),则点P 在( )。
第23章《圆》
第1课时 圆的基本元素
初三( )班 学号: 姓名: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了解圆及弦、弧、圆心角的概念,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确定一个圆的两个条件是 和 , 决定圆的位置, 决定圆的大小。
2. 图2
3.1.2中的圆心角是 。
二、新课学习
在图23.1.2中,线段OA 、OB 、OC 都是圆的半径, 线段AC 为直径.这个以点O 为圆心的圆叫作“圆O ”, 记为“⊙O ”.
线段AB 、BC 、AC 都是圆O 中的弦,
弦 AC 经过圆心O ,则弦AC 叫做直径弦。
弦AB 、BC 不经过圆心O ,则弦AB 、BC 叫做非直径弦。
曲线BC 、BAC 都是圆O 中的弧,分别记为BC ︵
、BAC ︵,其中像弧BC 这样小于
半圆周的圆弧叫做劣弧,像弧BAC 这样的大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优弧. 两条能够完
全重合的弧叫做等弧。
∠AOB 、∠BOC 等就是我们知道的圆心角. 能够重合(或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
如图线段 AB 是⊙O 中任意一条弦,过点O 作线段 AB 的垂线段O C ,则O C 叫做弦心距(即圆心到弦的距离), 并且弦心距O C 平分弦AB ,即AC=BC=AB 21
.
例1. 如图23.1.10,写出符合条件
弦:
圆心角:
劣弧:
优弧:
C
B A O
例2 如图在⊙O 中,弦AB 的长为8 cm,圆心O 到AB 的距离为3 cm,求⊙O 的半径。
解:过点O 作 OC AB ⊥,垂足为C
则OC 就是圆心O 到AB 的距离,即OC= cm
OC 平分弦AB, ∴AC=21
= cm
在 Rt AOC ∆中,OA 2= +
∴ OA=
中考链接
小明家新买来一张饭桌,但没有注明尺寸,姐姐说是直径1米;哥哥说是直径1.2米的……大家众说不一,请你设计一个方案,帮助小明动手实际测量一下,给大家一个答案。
分析:这道题主要是测量圆的直径。
解:拿来米尺,把一端放在桌子的边缘上,米尺的另一端沿着桌子的边缘移动,当米尺的两端距离 时,这个距离就是桌子的 。
点评:这道题主要利用“ 是圆中最长的弦”这一结论。
分层练习(A 组) 1. 判断题
(1)能够重合的两个圆是等圆。
( ) (2)直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
( ) (3)半圆周是弧,弧不一定是半圆周。
( ) (4)长度相等的两条弧叫做等弧。
( ) (5)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弦。
( ) (6)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圆中最长的弦是直径。
( ) (7)在同圆中,优弧一定比劣弧长。
( )
2.如图,点A,O,D 以及B,O,C 分别在一条直线上,
则圆中弦的条数为( )
A 2
B 3
C 4
D 5
O
E
D
C
B A
3.在半径为R的圆中,弦长为d,则d 的取值范围是。
4.已知⊙O的半径为5 cm,P为⊙O内一点,OP=3cm,则过点P的最长的弦长为()
A 4cm
B 5cm
C 8cm
D 10cm
5.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直径是弦
B 半圆是弧
C 直径大于弦
D 直径相等的圆是等圆
6.弦AB把圆分成1:3的两部分,则AB所对的劣弧等于度,AB所对的优弧等于度。
7.⊙O的半径为12 cm,弦AB为8 cm, 则圆心O到AB的距离为。
那么与线段OA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_______;
9.一个圆分为两部分,其中圆心角分为xº,yº,如果x,y按黄金分割比例设计,黄金分割比为0.6, x= .
10.下列语句:(1)直径是弦(2)长度相等的弧是等弧
(3)面积相等的圆是等圆(4)经过圆内一点,可以做无数条直径
其中不正确的是()
A(1)(3) B(2)(4) C(1)(4) D(2)(3)
AB (B 组)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圆中优弧与半圆之差必是劣弧
B 两个半圆是等弧
C 同圆的优弧与劣弧之差必是劣弧
D 同圆中两劣弧之和必是优弧
12.下面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有( )
(1) 的长等于 与 是等弧。
(2)两个圆的半径相等,他们就是等弧。
(3)一条弦对着两条弧,其中一条是劣弧,另一个一定是优弧。
(4)弧BC 和弦BC 组成弓形。
A (1)(2)
B (2)(3)
C (2)(4)
D (3)(4)
13.在半径为10 cm 的⊙O 中,弦AB=10cm,则=∠AOB
14.比较下图中的三条弧,先估计它们所在圆的半径的大小关系,再用圆规验证你的结论是否正确.
CD CD AB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