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5.30 KB
- 文档页数:5
《明朝君权的加强》一、教学目标1.了解朱元璋的身世及其攻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
2.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3.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理由: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
明太祖通过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并设锦衣卫,大大提高皇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理由: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
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
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
因此其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以及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
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策略1.总体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阅读课文、史料,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15 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明朝君权的加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明朝君权加强的原因及其具体措施,掌握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制度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明朝君权加强的原因和背景。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元朝灭亡和明朝建立的历史背景。
2.学习明朝君权加强的原因教师讲述明朝建立初期,国内政治动荡、经济凋敝的背景。
学生分析明朝加强君权的必要性,理解其目的是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经济。
3.学习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教师讲解废丞相、设内阁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这一举措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其他措施,如设立厂卫、整顿科举等。
4.分析明朝君权加强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明朝君权加强的影响。
5.案例分析教师提供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案例,如张居正改革。
学生分析案例中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效果,理解明朝君权加强的实际运作。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7.课后作业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的影响。
写一篇关于明朝君权加强的感悟或评论。
四、板书设计《明朝君权的加强》1.原因:政治动荡、经济凋敝2.措施:废丞相、设内阁;设立厂卫;整顿科举等3.影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五、教学反思1.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
2.在分析明朝君权加强的影响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
3.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气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讲解废丞相、设内阁的措施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家公司没有明确的领导层级,会是什么样子?混乱,对吧?明朝初期就像这样的公司,所以朱元璋决定废除丞相,设立内阁,这就是为了建立一个清晰的权力层级。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教案1新人教版 (I)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教学方法:探究法、引导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利用鉴真和玄奘图)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去了哪个国家?学生回答,教师导入新课:唐朝时期,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中国人被称为“唐人”。
那么,明朝时期,对外关系如何呢?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二、出示学习目标利用课件展示三、自学指导利用课件展示四、自主互助学生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五、教学新课(一)、郑和下西洋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2、教师针对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进行归纳和讲解:1)时间:1405-1433年2)次数:先后七次3)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3、自主探究面对诸多困难,郑和最终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相应的引导、点评和归纳)(二)戚继光抗倭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2、教师针对学生回答,并结合《抗倭形势图》讲述戚继光抗倭的过程;并进行知识的归纳和讲解:民族英雄——戚继光结合史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讨论:从这一诗,我们应该学习戚继光的什么精神?(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第十五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掌握明朝君权的主要表现、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的基本史实2.对比明朝与隋唐科举。
3. 了解明朝君权的加强,另一方面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激情导入、明确目标】《明朝那些事儿》起于网络江湖,受到读者的热捧。
作者当年明月。
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那么,明朝到底发生了哪些事呢?【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发现问题㈠.阅读教材,第一标题“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完成学案。
1.明朝的建立:______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
导致农民起义,______年初,______以______为都城,改称______,建立______朝。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①在地方:废除_________,设立直属中央的______,分管___政、______和______政。
②在中央:废除______,撤销_________,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_____负责。
全国的大权,都集中到了______手里。
③建立:_____机构--_______。
④科举制:利用“_________”,束缚人民的思想,加强君主的统治。
㈡.阅读教材,第二标题“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完成学案。
1.靖难之役:①.背景:为了巩固统治,_______先后把众多的子孙封到各地做藩王,授予_____大权。
_______死后,继位的_______看到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对自己构成严重威胁,下令实行_______。
②.过程:在削藩的过程中,北平的燕王_______,打出“_______”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_________”。
③.结果:靖难之役以_______的胜利告终。
_______称帝,他就是_______。
2.明成祖迁都:①时间:_______②迁都:_______(改北平为_______)③目的:加强_______对_______的控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其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以及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
理解。
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