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朱文条)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以及倭寇问题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明朝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明朝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对于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并深入分析其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掌握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影响,了解倭寇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办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影响,倭寇问题的解决办法。
2.教学难点:明朝对外关系的变化和原因,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倭寇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明朝对外关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史料:收集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史料,如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倭寇问题的文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海外贸易图,引导学生关注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标题《明朝对外的关系》。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属于中国古代外交发展史的内容,是历年各类考试中考查的重要知识点。
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将重要知识点落实到位,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多下功夫,力求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课内容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讲述了明太祖与明成祖两帝加强了巩固政治统治的君权,隐性地交代了建立强盛发达的国家经济的基础。
本课则通过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阐述了明朝前期的这种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特点,具有“承上”性。
同时,本课还延续性地讲述了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上的巨大变化,昭示了明朝中后期国势的衰落。
为下一节课讲述明朝的灭亡,清朝“取而代之”加强君主集权的埋好巧妙的伏笔,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
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
其次,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但是,对感性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时间和人物的认识容易单一和片面。
【设计思想】为了能充分贯彻体现35X课堂教学策略的精神核心:即以科学发展观构建“优质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我认真分析了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较易、有趣、生活中常听常见)的要求,也分析了学情,之后确定了本课采用的教法大致如下: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图表展示法、多媒体CAI 课件辅助教学等。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力求科学有效,灵活多变有趣,从而实现优质高效课堂。
【内容标准】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依据教学设计理念和“课标”要求,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和贸易往来。
教材通过介绍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认识我国在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史实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应能够结合已学知识,从多角度分析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影响。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从教材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并阐述相关史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史实的掌握。
2.难点: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影响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相关历史图片、视频、动画等。
3.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对外关系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时期,我国与外国有哪些往来?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史实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影响和意义。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及其特点,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以及明朝对外抵抗外来侵略的努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已有知识,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新信息。
此外,学生对于海洋探险、殖民扩张等主题可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借此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意义以及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2.教学难点: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过程及其影响,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新知识。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对外关系。
4.情感教育:结合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资料: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4.板书:准备相关板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郑和是谁?他为什么要下西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以及带回来的奇珍异宝。
第 15 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课目的1、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略。
2、经过本课学习 ,培育学生的识图能力、察看和剖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3、经过剖析戚继光抗倭获得成功的原由,培育学生综合剖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
要点难点教课要点:郑和下xx 和 xx 抗倭教课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由和影响。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在世界上享有很髙的名誉,中国人被称为“唐人”。
那么,明朝期间,对外关系怎样呢?二、新课讲解郑和下 xx1.郑和下 xx 的历史条件提示: 15 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渐繁华,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郑和下 xx 的目的提示:提升妙朝在外国的地位和声威。
3.郑和下 xx 的时空范围提示:七次远航,时间:1405-1433 年。
郑和的船队先后抵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域,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郑和下 xx 的影响提示:不单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域的互相认识和友善来往,并且创始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xx抗倭1.倭寇状况( 9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构成海盗武装公司,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域进行走私贸易和打劫,被时人称为“倭寇”)2.看资料资料:继光为将命令严,奖惩信,士无敢不用命。
与大奠均为名将。
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
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
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xx 停息倭寇的状况提示: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域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停息福建、广东地域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排除。
4.对 xx 的正确评论?提示:工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豪和爱国主义者。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案4页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2.掌握明朝国家的外交制度和手段3.对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基本的认识教学重难点:掌握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了解周边国家的形势和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启发思考:“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外交事件?”2.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外交事件,简述其影响。
二、讲授(30分钟)(1)明代时期的外交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维护边疆稳定。
明朝的外交政策强调“以商治国”,并实行“通商闭关”政策。
(2)明朝的外交手段主要有派遣使臣、和亲、割地、赔款、贸易等。
(1)明朝的外交制度由礼部掌管,礼部可以派遣使臣,接待外国使臣。
(2)明朝实行“内外有别”的制度,外国使臣不能进入皇宫,不能拜见皇帝,要拜见官员。
(3)明朝的贸易主要由两条路线,一条是南海贸易路线,另一条是丝绸之路。
(1)明朝与朝鲜关系友好,有和亲之事。
(2)明朝与日本关系复杂,明成祖时期有和亲之事,但明朝晚期出现了宁波之战。
(3)明朝和蒙古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和和亲之事。
(4)明朝与西域国家关系也较为友好,多有贸易。
(5)明朝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友好,开展了繁荣的南海贸易。
1.为什么明朝实行“通商闭关”政策?2.明朝的外交制度有哪些特点?四、拓展(10分钟)为学生展示一幅明朝的外交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了解更多的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了解更多的贸易路线。
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复习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资源:1.教学单元课件2.明朝外交地图教学评价: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深刻的认识。
2.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于明朝外交的了解。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教学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教师出四张中国人民邮票,这些邮票(1985年)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生:郑和下西洋。
见第2张PPT。
过渡: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师:介绍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
2.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3.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庙》。
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公庙”,马来西亚有“三宝山”,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
想一想: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郑和下西洋(一)背景【教师活动】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提问:何为西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西洋”是我国古代地理概念。
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教师活动】明朝雄厚的国力支撑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郑和像》,并阅读教材第70页《人物扫描》,指出拥有航海方面的人才,是远航所具备的重要条件。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分析当时远航已经具备的技术条件,诸如指南针、造船技术等。
【学生活动】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二)概况【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找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船数、首次下西洋的人数、到达的地区、最远到达的地方等信息。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主要内容涵盖了明朝洪武至嘉靖年间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倭寇与戚继光抗倭、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等事件。
教材通过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历史的起源和发展的基础知识,对古代的朝代更迭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明朝的对外关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倭寇与戚继光抗倭、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等事件的时间、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对外关系发展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过程及其影响;葡萄牙、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意义;倭寇与戚继光抗倭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葡萄牙、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汇报学习情况。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史料,解决问题。
3.案例教学:以典型事件为例,深入剖析事件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史证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3.网络资源: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倭寇与戚继光抗倭、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等相关历史事件的教育视频、文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对外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5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以及冲突,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外交政策及其演变过程,培养学生对我国对外关系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部分知识,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了解。
但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外交政策及其演变过程,掌握明朝与周边国家的主要交流与合作事件,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我国对外关系历史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外交政策及其演变过程,明朝与周边国家的主要交流与合作事件。
2.教学难点:明朝对外关系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明朝历史背景,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地理位置,进而引入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明朝的外交政策及其演变过程,呈现明朝与周边国家的主要交流与合作事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对外关系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情分析:少数学生看过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电视剧,但对史实了解不具体。
教法学法指导:在分析原因时,联系教材P67关于史实的介绍,以教师讲解为主;对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的认识,结合文字介绍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课堂上学生齐读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下面一段材料在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与郑和有关的遗迹。
比如,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附近的山上有个三宝洞,洞中有郑和塑像。
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山下有三宝井,井旁有三宝亭,亭内供奉着郑和神主。
印度有三宝石雕刻像。
在非洲东岸的索马里,有个中国村又名郑和屯。
上述都是郑和和他的船队到达过的地方。
像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市,郑和远航时曾在此登陆暂住。
那儿原本一片荒凉,后来的华侨却因郑和来过就定居在这里,逐渐形成兴旺的海港。
每年在郑和登陆的日子,华侨都在这儿举行盛大游行,锣鼓喧天,龙狮狂舞,洋溢着节日气氛,以示对郑和的纪念。
郑和远航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是怎样远航的?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明代的对外关系一课。
请同学们先看一幅图片。
[投影显示]郑和下西洋的海船模型刚才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海船模型,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那么,郑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郑和下西洋在当时有什么样的背景?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习目标】1.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2.爱国主义方面使学生通过了解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以及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教材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综合分析,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评价人物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归纳综合,使学生认识到戚继光是我国古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搜集郑和戚继光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郑和下西洋过程:戚继光抗击倭寇过程:二、导入新课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
一位是伟大的航海家,一位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这节课我们通过他们伟大的事迹来了解相关的历史。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1.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2.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教师的启发:联系秦统一以前战国割据纷争的史实,秦统一后比较安定的局面、消除分裂因素的种种措施与社会进步的作用,秦统一对汉朝及以后中国发展的主流的关系等,形成认识。
4.材料三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当时政府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结果如何?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5.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四是谁的诗句?诗句体现了作者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6.课堂小结: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过程及影响。
【检测反馈】一、郑和下西洋1、条件2、目的3、作用二、戚继光抗倭1、背景2、路线3、战争胜利的原因4、戚继光的精神品质【板书设计】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澳门的历史:【后记】。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内容标准:内容要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知道戚继光抗倭。
认知提示: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戚继光抗倭的性质。
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本课学习了三个字目的内容,即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三部分内容反映出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战争冲突。
这表明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幻灯片以及相关史实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教学(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郑和下西洋目的目的、条件、出发点、最远点、次数、意义;戚继光抗倭的主要地方、意义、性质,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正确评价郑和下西洋、戚继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已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学习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1、郑和下西洋条件:国力雄厚2、郑和下西洋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3、郑和下西洋出发点:刘家港;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4、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5、郑和下西洋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6、戚继光抗倭地方:浙江台州7、戚继光抗倭的意义:使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消除,人民得以安居乐业8、戚继光抗倭性质:是一场反侵略战争9、对戚继光评价: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10、1553年、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的国家是:葡萄牙。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对外关系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5课,本课主要内容有: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认识我国在这一时期的海洋地位和民族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掌握不多,对于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重要事件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我国古代海洋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成就,认识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历史背景,掌握戚继光抗倭的历史事实,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民族精神的情怀,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海防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经历和成就,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历史背景,戚继光抗倭的历史事实,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影响,戚继光抗倭的战略战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3.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基本的历史背景,收集相关资料。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
七下第十五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2.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主要表现在交往和冲突上。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成就了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明朝中后期,国力衰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势力的侵扰,即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活动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患;葡萄牙殖民者却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明朝经济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明朝的对外关系,是一个深入学习的过程,在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明朝对外关系变化的原因时会比较难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对外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学习目标1.通过视频,资料以及图片的对比观察和分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从不同方面说出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2.通过学习戚继光,以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知道戚继光抗倭的斗争3.通途图片,资料,了解葡萄牙殖民者获取我国澳门的居住权的过程4.评价任务1. 观看郑和下西洋视频,根据课本提示内容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简图,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阅读课本72至74页,联系相关史实,说出戚继光的抗倭斗争,分析史料,对戚继光抗倭进行评价。
检测目标2的完成。
3.阅读课本75至76页,说出葡萄牙殖民者获取我国澳门居住权的原因。
检测目标3的完成。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郑和船队图画)介绍目前流行的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导入《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讲授新课一、郑和下西洋1.出示明代《海船模型》,和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并进一步指出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明朝国力的强盛。
材料一:宋代时,我国的造船业就已居世界的首位了。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上课班级七(1)班备课教师朱文条上课时间2017年5月12日第12周星期五
教学目标知识
与能
力
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过程
与方
法
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
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难点外国贡使制度衰落的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运用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学法指导学习小组合作、探讨
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
导入一、导入部分:
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
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
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
怎样率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倭寇的呢?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复习导
入新课
p1-
3
2分
钟
初学新知二、郑和下西洋
1、读文本郑和下西洋第一自然段,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
目的有那些?
2、想一想,郑和航海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3.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到达范围及双方互动)郑和的船
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
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5、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完成远航?
学生自学,讨论反馈
了解金政
权是如何
建立并发
展的,了解
女真民族
及其首领
完颜阿骨
打的事迹
P4-
26
15分
钟
合
作探究引导析疑三、戚继光抗倭
1.背景(什么是倭寇?)
2.抗倭经过(戚家军)
3.平定倭寇过程及结果
结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抗倭取得胜利
4.意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
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5、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学生自学;讨论、回答
通过学
习宋金战
争的相关
史实,了解
岳飞抗金
的相关史
实以及宋
金对局面
的形成。
P27-
37
10分
钟
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
深化学习拓展训练四、课后活动知识拓展
1.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
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塔寺”“三宝城”,马来西亚有“三
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爪哇有“三宝庙”“三宝井”
“三宝洞”,新加坡有“三宝山”。
想一想,为什么用“三
宝”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
2.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文集
《止止堂集》中有200多篇诗作。
下面是其中的一些诗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
说一说,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五、知识整合
学生思考;集中解答
形成正确
历史观念,
培养运用
历史知识
分析历史
事件的应
用能力。
P38-
41
7分
钟
检测反馈1.明成祖时期,七下西洋的是()
A.蔡伦 B.毕升 C.郑和 D.郑成功
2.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
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
A.郑和
B.戚继光
C.李时珍
D.宋应星
3.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
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
的英雄人物是()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学生回答问题;把练习抄作
业本上
巩固所
学知识
P42-
46
5分
钟
课
堂小结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
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
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和爱国主义者。
学生对这节课的总结。
小结学法,
深化认识。
P
1分
钟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1、复习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
2、完成练习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目的、经过、意义)
二、戚继光抗倭 (背景、过程、结果、意义)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