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重难点
- 格式:ppt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29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知识要点第一单元水一、填空题1、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有固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2、我们用湿布擦黑板,一会黑板就(干)了,这时黑板上的水都上(蒸发)掉了。
3、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当水的温度上升到(100℃)以上时,水就(沸腾)了,也就是水变成了(水蒸气),它的体积会(增大)。
4、水结冰的温度是(0℃)以下,这个温度也叫(冰点)。
水结冰后由(液态)变成(固态)。
5、取一小块冰放入试管中,把试管浸在热水里,我们发现冰慢慢地在(融化),它又变成了(水)。
冰融化成水,这是水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6、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人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
7、加快溶解的方法有:(1)给溶解的物质不断(加热)。
(2)不断用小棒(搅拌)溶解的物质。
8、做分离食盐和水的实验时,将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边加热,边(搅拌)。
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工)。
9、橡皮泥、纸和水变化的相同点是:它们本身(物质)无变化,只是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10、生活中大部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将一个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乒乓球会(鼓起来),这正是利用了物体的这个性质。
1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12、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为另一个酒精灯点火。
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13、量温度时温度计不要碰到(烧杯壁)。
14、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 (吸收热量)。
15、像现在大家做好的盐水已经不能再溶解食盐了,这样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考点知识点第一单元《认识空气》1.像粉笔、水一样,空气也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将纸巾揉成团放到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向下倒扣在水槽中,纸巾(没有)被浸湿,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所以水接触不到纸巾。
将气球放在塑料瓶中,并将气球口套在塑料瓶口,气球无法吹得很大,这也是因为瓶子中的(空气占据空间)。
2.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喷水、充气床垫)等。
3.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2)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数字为"0"。
(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4.通过用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质量的变化,可以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
5.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
6.热空气要比相同体积的冷空气质量(轻),所以热空气会(向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7.将冷集气瓶放在有烟的热集气瓶的上方,抽掉中间的玻璃板,热集气瓶里的烟随着热空气上升到冷集气瓶中,冷集气瓶中的冷空气向下流动,这样循环流动,烟便充满两个瓶子;将热集气瓶放在冷集气瓶的上方,抽掉中间的玻璃板,由于热空气不能向下流动,冷空气不能向上流动,烟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进入下方的冷集气瓶。
8.暖气片都安装在房间的(低处),可以让热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9.阳光使地表温度升高,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方的空气,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热空气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
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土壤中有沙子、泥土、黏土、石块、枯树枝、小虫等丰富的生物及生物遗体,还有(水分、空气、腐殖质)等物质。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计划一、指导思想:以科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分学习小组时注重优差搭配,特别注重辅差,适时进行评价,最终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复习总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理解课本上的科学知识。
2、通过复习与练习,使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点,学会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3、查缺补漏,同时学会做题方法。
4、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做实验的良好习惯学困生:通过科学的复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中等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
优等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科学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欣赏自然、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三、复习内容及重难点(一)水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水“消失”现象其实是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2、知道水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不同状态,且三态变化与温度有关,理解水三态的特点,并能比较三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期末复习整理|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整理,使学生对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习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物质的状态、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2. 复习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六大器官。
3. 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宇宙的奥秘。
4. 复习第四单元《声音与光》: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
5. 复习第五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化学变化和生物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梳理本学期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 难点: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笔记等资源,回顾所学知识。
2.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解答疑问。
3. 案例分析:教师出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回顾本学期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自主复习相关知识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解答疑问。
4. 案例分析:教师出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2. 教具:多媒体设备、案例资料、实践操作器材。
3. 学具:笔记本、文具、课后练习题。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复习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第三单元天气
1、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2、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又是十分迅速,又是比较缓慢,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台风、洪涝、干旱等天气会带来灾害。
3、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4、天气的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
5、测量天气的工具包括:雨量器、温度计、风向标和风速仪。
6、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叫气温计(寒暑表);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叫水温计。
7、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为了比较,每天可以选同一时间点来测量气温。
8、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降雨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9、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8个方位描述。
例如:北风:由北面吹过来的风。
10、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为风向,不能判断风速。
11、云的形态:积云(大团、堆积的云;可能会发展成积雨云,形成下雨的天气);层云(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云;如果层云变厚,可能会出现雨雪天气);卷云(纤维、羽毛状的云;常发生在晴天)
12、根据云量多少,可讲天气分为晴天、多云、阴天。
13、气候是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
14、天气预报主要是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的,大致有五个步骤:数据
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植物一、我看到了什么1、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看到过什么?树瘤l iú、果实、小动物、鸟巢cháo、小草、藤tãng蔓màn。
2、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3、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4、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信息,观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原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
5、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1)带着目的去观察;(2)观察要有顺序;(3)要充分运用多种感官;(4)还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观察和测量工具。
二、校园的树木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2、观察一棵树的顺序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方法有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叶的气味、看果实、拓t uî印树皮、捡拾果实和树叶等。
3、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树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木质的树干,一般是多年生的。
树的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
4、拓t uî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tū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5、大树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
6、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等来描述。
三、大树和小草1、我国常见的四种小草:狗尾草、黄花酢cù浆草(别名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
2、狗尾草是一年生杂草,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3、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4、我知道树是木本植物:柳树、杨树、松树、榆树、桃树、苹果树5、草本植物有:狗尾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玉米、小麦、向日葵。
科学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本文档旨在汇总科学三年级上册期末复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
更好地复备考。
1. 物质与能量
- 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气体
- 物质的特性:颜色、形状、硬度、透明度、质地等
-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 能源的种类:太阳能、水能、风能、火能、化石能源等
2. 生物多样性
- 动物的特征:羽毛、鳞片、皮毛、分节体等
- 植物的特征:光合作用、根茎叶花果等
- 动植物的分类:按食性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按栖息地分为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动物等
3. 环境保护
- 节约能源的方法:关灯节电、减少用水、循环利用等
- 垃圾分类方法和意义
- 水、空气和土壤的污染原因
4. 健康与安全
- 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均衡、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卫生惯等- 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感冒、发烧、腹泻等
- 遇到紧急情况时的自救方法:火灾逃生、地震防护等
5. 科学技术
-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 科学仪器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
- 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医疗器械等
以上是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主要知识点汇总,希望同学们在期末复习中能够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复习点汇总第一单元一、空气占据空间。
1、将纸巾揉成团放到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向下倒扣在水槽中,纸巾没有被浸湿,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所以水接触不到纸巾。
2、将气球放在塑料瓶中,并将气球口套在塑料瓶口,气球无法吹得很大,这是因为瓶子中的空气占据空间。
3、空气容易被压缩和扩张,压缩空气有弹性。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1)把注射器的活塞往后拉一段距离,记下活塞的位置。
将针筒口顶住橡皮。
推动活塞,记下活塞的位置,松手后,活塞会回弹,这说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
(2)充气床垫、射钉枪、足球、喷水壶、轮胎、充气拱门等都是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空气有质量。
1、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
(2)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重之前显示为“0”。
(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2、用电子天平称皮球充气前后的质量,充气的皮球示数比瘪的皮球质量大,说明空气有质量。
三、空气的流动。
1、孔明灯、热气球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2、将冷集气瓶放在有烟的热集气瓶的上方,抽掉中间的玻璃板,热集气瓶里的烟随着热空气上升到冷集气瓶中,冷集气瓶中的冷空气向下流动,这样循环流动,烟便充满两个瓶子;将有烟的热集气瓶放在冷集气瓶的上方,抽掉中间的玻璃板,由于热空气不能向下流动,冷空气不能向上流动,烟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进入下方的冷集气瓶。
3、制冷空调要安放在房间墙壁的上部,因为制冷时,空调的冷空气比环境中的热空气重,冷空气会从上往下流动起来,房间内会很容易凉起来;房间里的取暖器一般安放在窗户下方,下面的空气被加热后会上升,上面的冷空气下降填补空间,继续被取暖器加热,这样空气循环流动,屋子里就变暖了。
4、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一、土壤的成分。
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2、土壤中有沙子、泥土、黏土、石块、枯树枝、小虫等丰富的生物及生物遗体,还有水分、空气、腐殖质等物质。
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教案一、复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本册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复习内容:1.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2. 第二单元:植物的生长和变化3. 第三单元:空气和水的循环4. 第四单元:声音和光的现象5. 第五单元:简单的机械三、复习重点与难点:1. 复习重点:本册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2. 复习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复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3.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4. 实践操作:安排适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明确复习目标。
2. 按照单元顺序,逐个复习每个单元的知识点,注重重点和难点的讲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4. 通过实例分析、实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5. 总结复习成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鼓励优秀学生,鼓励后进生。
6. 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巩固复习成果。
7. 定期组织复习课,检查学生的复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复习策略:1.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确保复习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2. 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复习效果。
4.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5. 定期检查学生的复习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七、复习计划:1. 第一周:复习第一单元,完成相关习题。
第二单元空气
1、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较轻、并能占据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
的形状和体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容易泄漏、能够流动、可以压缩,充满各处。
2、空气的作用:维持呼吸、帮助燃烧、保温,发电、光合作用等。
3、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主要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3、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风。
4、在压缩试验中,向下压活塞,管中空气被压缩,空气微粒之间的间隙变小,空气体积变小;用力拉伸活塞后,管中空气被拉伸,空气微粒之间的间隙变大,空气体积变大。
5、篮球充气、轮胎都是利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6、用天平可以测出空气的质量
7、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称为大气层,动物呼吸、植物生长都离不开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8、装有热空气的袋子会上升,是因为热空气比较轻,热空气上升带动袋子上升。
空气受冷后会下降,受冷的空气下降的同时,塑料
袋也会下降。
9、动物、植物能在土壤里和水中生活,说明土壤和水里都有空气。
10、伽利略最早证明了空气有质量。
11、风可以用来发电,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12、鱼能在水中呼吸,说明水中有空气,将花坛中的泥土放入水中,发现有许多小气泡冒出,说明泥土中有空气。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和我的朋友了解自己的特点,认识朋友的长处和不足。
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
2. 植物的世界认识常见的植物及其特点。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3. 动物的家园认识常见的动物及其特点。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4. 大自然的力量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力量。
了解力量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2. 使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学会保护动植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及生长过程。
自然界中的各种力量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
了解动植物的特点,关注环境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和动物图片。
模型、标本等。
2. 学具:彩色笔、画纸。
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和朋友的优点和不足。
出示植物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例题讲解:以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例,讲解植物的特点及生长条件。
以动物的生活习性为例,讲解动物的特点及生活环境。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自己喜欢的植物和动物,并标注特点。
小组合作,调查了解自然界中的力量,并记录下来。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与他人相处,关爱动植物。
六、板书设计1. 我和我的朋友:优点:善良、友善、乐于助人不足:自私、任性、斤斤计较2. 植物的世界:特点:光合作用、生长周期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长、结果3. 动物的家园:特点:生活习性、适应环境生活环境:水域、陆地、空中4. 大自然的力量:风力、水力、太阳能影响:生活、环境、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和我的朋友”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和朋友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画出自己喜欢的植物和动物,并标注它们的特点。
2. 答案:短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描述与朋友的相处之道。
第一单元 水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蒸发(吸收热量)水水蒸气凝结(放出热量)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逐渐有气泡产生,水量减少;沸 腾 时 :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杯底产生气泡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减少。
3、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4、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碎冰中加盐,是为无色 无味 透明 会流动 无固定形状气态 看不见 摸不着没有固定体积 较轻液态看得见 摸得着 有固定体积 较重了使碎冰温度更低。
6、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的温度上升到0℃,时冰开始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7、水结冰,体积变大;冰融化成水,体积变小。
8、水和冰的异同点:凝固(放出热量)水冰融化(吸收热量)9、冰、水、水蒸气三者都是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
无色无味透明看得见摸得着有固定体积液态较柔软会流动无固定形状固态较硬有固定形状浮在水面上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体积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的量比小苏打的量多。
一般情况,50ml水能溶解食盐18g,小苏打5g。
11、搅拌、提高水的温度、物质颗粒越小,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1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通过加热蒸发,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13、过滤法可以将沙子从水中分离出来,蒸发法可以将食盐从水中析出。
14、磁铁可以用来分离木屑和铁屑。
15、物质只是在大小、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用橡皮泥做手工,水结冰等。
16、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