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影评
- 格式:docx
- 大小:20.41 KB
- 文档页数:8
影评:血战钢锯岭电影影评:血战钢锯岭《血战钢锯岭》是一部由导演梅尔·吉布森执导的战争电影,改编自真实故事。
这部电影让我深受感动,不仅因为其出色的表演和制作,更因为它所传达的情感和共鸣。
首先,影片通过真实而残酷的战争场景展现了人性的极限。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的太平洋战场,主人公战士德斯蒙德·道斯(安德鲁·加菲尔德饰)在战争中坚持非暴力原则,拒绝持枪杀敌。
他的坚持和勇气让我深受触动,同时也让我思考战争中人性的光明和黑暗。
其次,电影通过德斯蒙德的故事,强调了信仰和宗教的力量。
德斯蒙德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的信仰成为他在战争中坚持原则的动力。
他相信每个生命都是神圣的,这种信念让他不顾一切地去救助伤员,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这种坚定的信仰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受,也让我思考起自己的信仰和人生价值。
此外,电影中的角色塑造非常出色。
安德鲁·加菲尔德的精湛表演让我对德斯蒙德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将德斯蒙德的内心斗争和情感细腻地展现出来,让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他的痛苦和坚持。
其他演员们的表演也非常出色,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段战争的惨烈和艰辛。
最后,电影的制作和视觉效果也非常出色。
战争场景的真实感和紧张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每一次爆炸和枪战都让我心跳加速。
导演梅尔·吉布森通过精心的剪辑和摄影,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电影《血战钢锯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通过真实的故事、出色的表演和制作,让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明。
电影中的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战争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信仰、人性和勇气的深刻探讨。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触动每一个观众的心灵,并让他们思考人性和价值的问题。
《血战钢锯岭》影评美国片一直擅长聚焦于一些角色去阐释人性的内涵。
《血战钢锯岭》虽然也是另类的"英雄主义",却着实振憾到了我。
美国很少拍历史战争片,此片应该算是经典。
从述事方式和节奏都控制到位,战争场景复原感强烈,拍摄角度鲜少夹入政治观点,中心思想与故事脉络十分清晰。
战争场景烘托出的情感是:感动、善良、正义。
弱化了对立感,虽然画面十分残酷,给人一种撕裂的疼痛与恐惧,却无法升起仇恨。
只有深深的疼惜…这些都不是我要谈的重点,我想聊聊影片中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第一个片段,是多斯在打闹中误伤了他哥哥时,父亲与母亲的不同反应。
我们能感受到多斯望着墙上图片时深切的悔意,那是他第一次面对生命。
试想,如果那个时候他父亲的鞭子真的抽打在他身上,估计我们见不到后来那个拯救生命的英雄了。
真正的善能引发善,泄愤的父亲只会收获一个反抗和充满憎恨的孩子。
我很敬佩母亲对待这件事的智慧,她能感受到孩子内在的忏悔,并且在那个时候不仅是安慰和抚慰,而是告诉她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
在强烈的情绪下,语言便成为强大的武器,可以摧毁一个人,也能强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正面语言,是多么重要的一门功课!当谈及父亲的暴力虐待,母亲的回复是:他不是憎恨我们,许多时候他是憎恨他自己。
八九岁的'孩子虽不懂这些话语的内涵意义,却也在他心里种下了一个叫做"理解与善意"的种子。
在他后面被战友熟睡时群殴,他的反应上有看到如出一辙的对战友的理解与善意。
的确,没有经历过战争,怎么能理解一个在战争中死亡线上趴出来的人?战火的创伤,比任何生命中的疼痛都更甚。
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
"你不知道未参战前的他有多好。
"多斯母亲这一句又隐含了战争的凶残,多斯父亲虽活着回来,却已经让自己的灵魂死在战场。
多年来,一直生活在战争的创伤中不能自拔。
第三个境头,他在战火纷飞中,不顾自己生死,透支体力的拯救生命。
那一个信念一直在支撑他: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他把所有的痛苦,都化作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
血战钢锯岭影片评价以及获奖记录导语:《血战钢锯岭》是梅尔-吉布森暌违导演椅十年后再次担任导演的作品,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影片改编自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
下面是分享的血战钢锯岭影片评价以及获奖记录,欢迎阅读!国内评价《血战钢锯岭》用毫无保留的手段,真实还原了冲绳战役的宏大奇景和点滴细节。
呼啸而过的子弹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焦土上横尸遍野,《血战钢锯岭》中对于战争如何血腥与残酷的展现,以及战斗规模的宏大,都是在同类题材影片中少见的。
影片和导演梅尔·吉布森一贯的风格一样,不仅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更有无法割舍的亲情、浪漫忠贞的爱情和坚忍笃定的信念。
(新浪网、腾讯网评) 国外评价《血战钢锯岭》是导演吉布森的一次胜利,主要归功于影片杰出的后半段,也就是主角戴斯蒙参加的冲绳战役。
吉布森作为导演的才华一直是展现暴力的战争场面,并将恐怖片的元素融入传统严肃战争片中。
(英国《卫报》评)《血战钢锯岭》是一部关于反战主义的暴力剧情片,成功地将优雅与恐怖融合在一起。
吉布森对如何调动观众情绪了如指掌。
(《好莱坞报道者》评)电影《血战钢锯岭》是一部战争历史片,梅尔·吉布森导演的第五部片子,安德鲁·加菲尔德、卢克布·雷西、萨姆·沃辛顿、文斯·沃恩、泰莉莎·帕尔墨和雨果·维文主演。
电影血战钢锯岭剧情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他因为在冲绳岛战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电影《血战钢锯岭》的故事背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的——冲绳战役,改编自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
在这场激烈残酷的太平洋战争中,双方伤亡人数超过16万人,数万名当地平民丧生、受伤或被迫自杀。
戴斯蒙德·道斯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赤手空拳救下75人的生命,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
血战钢锯岭观后心得感悟
《血战钢锯岭》是一部非常震撼和动人的电影。
观后,我被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的坚持和勇气深深感动,并从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感悟。
首先,这部电影向我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戴斯蒙德·道斯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反对使用武器和杀戮。
尽管面临着极度压力和嘲笑,他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坚决拒绝持枪。
这给了我启示,即使在极端的环境下,我们也应该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并且相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其次,电影中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
戴斯蒙·道斯在战场上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死亡,但他从未放弃希望,努力挽救伤员的生命。
这使我意识到战争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它只会带来无边无际的伤害和痛苦。
我们应该努力和平解决冲突,并尽力减少战争对人类的伤害。
最后,电影中塑造了真正的英雄形象。
我所理解的英雄并不是拥有超能力或者战胜敌人的人,而是那些在困难面前毫不动摇,勇敢无畏地追求正义和真理的人。
戴斯蒙·道斯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他用自己的生命和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勇敢和决心。
他的故事鼓舞了我,使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英雄,只要我们热爱并追随内心的信仰。
总的来说,观看《血战钢锯岭》后,我被故事所震撼,深深感悟到了信仰、坚持和勇气的重要性。
这是一部让人思考和反思的电影,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追求正义,并始终相信人类的善良和勇气。
《血战钢锯岭》影评《血战钢锯岭》是一部由梅尔·吉布森执导的战争电影,影片改编自真实故事。
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第77师第307步兵连在太平洋前线的血腥战斗为背景,讲述了以珍妮斯·德什维茨基中士为代表的勇敢士兵们在艰苦环境中的生死抉择与奋战。
本影评将从故事与演员表现、画面与音效、情感与反思三个方面进行评述。
首先,故事与演员表现是《血战钢锯岭》的核心。
影片通过展现战争中士兵们的生存困境、兄弟情谊和牺牲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们所面对的真实问题和内心挣扎。
珍妮斯·德什维茨基中士这一角色由安德鲁·加菲尔德出色扮演,他的演技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坚毅和奉献。
其他演员如雨果·维文、路克·布雷西等也都呈现出了出色的表演,使整个故事更加真实感人。
其次,影片的画面与音效为观影体验增色不少。
导演梅尔·吉布森对战争场景的表现力极强,通过真实再现战场上的惨烈景象,让观众仿佛亲身置身于战争之中。
电影在拍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特效技术,呈现出逼真的爆炸、射击和战斗画面,使得整个战争场面更加震撼人心。
同时,音效的运用也相当出色,通过逼真的枪声、爆炸声以及战争中士兵们的呐喊声,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紧张。
最后,影片所传达出的情感和人性的反思也是令人深思的。
《血战钢锯岭》通过讲述士兵们在战争中的牺牲和奉献,表现出他们的英勇和无私精神。
影片给人的启示是,战争并非只有血腥和残酷,也有勇敢和拯救。
无论是士兵们之间的兄弟情谊,还是他们对敌人的人性化描写,都展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观影过程中,观众往往会陷入思考:在逆境中,人们是否能够保持最初的善良和坚守信仰,这是本片所引发的重要反思。
总的来说,《血战钢锯岭》是一部带有强烈战争氛围的电影,通过其出色的故事与演员表现、逼真的画面与音效以及对情感与人性的反思,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引发了观众对战争及人性问题的思考。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影评5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电影故事讲的是男主角戴斯蒙德参军并参加战役的过程。
电影之所以有灵魂是因为电影有一条暗线:男主角的心路历程。
他不杀人的信仰从养成,到被误解,再到被尊敬的过程。
我虽然看梅尔吉普森导过的电影很少,但是很喜欢《勇敢的心》。
感觉他很擅长塑造特别轴的人,那种无论外界如何阻挠都坚持自己的角色,这是他的电影让人感动的地方。
如果你说这部电影是个恐怖片,我觉得不夸张,电影中的恐怖氛围做的不亚于温子仁的那种恐怖片。
首先钢锯岭的描绘就很吓人,在士兵们上去之前电影给了一些特写:在钢锯岭被打败的士兵们的尸体被卡车一大批一大批的拉下来,还有上一波人对日本兵的表述。
前面做足了伏笔,这场恶战来的还是猝不及防,我们脑子里可能想象了一千种战争的场面,但都没有眼前的震撼,血腥倒是其次,“真实”是我更想用的词。
这部电影的真实归功于梅尔吉布森和制片人们,他们选择了质感更优的2D。
如果电影是3D的话,电影就趋向于华丽了,但这种严肃的历史题材适合真实感而不是单纯的视觉冲击。
虽说电影充满了爆炸,但和迈克尔贝的爆炸不一样,前者是倾向于为电影里的剧情和细节服务的,而后者是倾向于给人欣赏的。
像《血战钢锯岭》这样的电影相对更深入人心。
打个通俗的比方:看迈克尔贝的电影就像看德国队和阿根廷队踢球,而看梅尔吉普森的电影就像看中国队和韩国队的。
如果这部电影在强调个人英雄主义,那就浅了,相反,这是一部反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
首先,电影虽然男主角是军医,但是电影讲的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整个战争所有人一起分担恐惧和伤痛,才有了最后的胜利。
而且电影是以一个“辅助”为主角,而不是拿枪的人们。
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我和小伙伴们都边哭边看完的。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2关于勇敢昨天我没有发*,因为周五的晚上,我要给紧张了一周的自己放一个假,我和老公去电影院了看了《血战钢锯岭》。
这个名字听上去很血腥,我其实是很抵触的,是老公执意要看,我也就陪着一起了。
《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电影《血战钢锯岭》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坚持与勇气的故事。
影片以二战时期的冲绳战役为背景,展现了美军士兵德斯蒙德·多斯在钢锯岭上的英勇事迹。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触动,对战争、人性、信仰等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影片开头,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多斯的童年。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中,但母亲的善良和温柔却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
正是这种对暴力的拒绝,以及对母亲的爱,让他在长大后选择了成为一名不拿枪的军医。
这种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命的尊重,在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显得尤为珍贵。
多斯的爱情故事也令人感动。
他与护士多萝西一见钟情,第二天就决定娶她为妻。
这种纯真的爱情在战争中显得更加美好。
他们相互支持,相互理解,为彼此带来了温暖和力量。
多斯在战场上的勇敢和坚定,也离不开多萝西的鼓励和信任。
然而,进入军营后,多斯面临着被排挤和歧视的困境。
当军官问谁打了他时,他选择了沉默,因为他不想伤害任何人。
这种理解和包容他人的心态,在当时的环境中是非常难得的。
他没有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放弃自己的信仰,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他的坚持和勇气,最终赢得了战友们的尊重和信任。
在多斯被判刑时,是父亲拉下老脸求之前的队长给他写求情信。
这让我感受到了人情世故的复杂和温暖。
在那个冰冷的战场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多斯的父亲虽然曾经对他不管教,但在关键时刻,他还是为了儿子的前途四处奔波。
这种亲情的力量,也是多斯能够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
电影中最令人动容的,是多斯在钢锯岭上的英勇表现。
他冒着生命危险,一次又一次地将受伤的战友从战场上救下来。
他的行为不仅展现了他的勇气和无私,更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战友的关爱。
他的信仰让他成为了一个奇迹,他的坚持让他成为了一个英雄。
在战争中,每个人都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选择。
多斯坚持自己的信仰,认为在战场上不拿枪也可以保护战友,但现实是他必须拿起枪来战斗。
血战钢锯岭影评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将目标读者放在首位,确保文章能够准确满足题目描述的内容需求。
同时,排版要整洁美观,语句要通顺,全文要流畅地表达观点,并避免影响阅读体验的问题。
下面是题为“血战钢锯岭影评”的文章。
请您仔细阅读。
《血战钢锯岭》影评《血战钢锯岭》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战争影片,由梅尔·吉布森执导,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第一师第三营的士兵们在太平洋战场的奋勇拼搏。
这部影片在2016年上映后,在全球范围内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好评。
以下将从故事情节、角色刻画以及影片的艺术表现等角度进行影评。
首先,故事情节的紧凑度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整部影片将观众带回到了1942年的太平洋战场,以士兵戈尔特·赫格斯特(Desmond Doss)为中心,讲述了他在并不友善的环境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的故事。
赫格斯特是一名拒绝持械杀人的士兵,但他却志愿成为战地医疗兵,面对上级和战友的质疑,他始终坚持不懈地拯救伤员。
影片通过赫格斯特的经历展现了战争中的人性与善良,让观众在血腥与浩劫中感受到了温情与勇气。
其次,影片对角色的刻画也是非常出色的。
主角赫格斯特这个角色具有深刻的内心冲突和坚定不移的信仰使命,他的扮演者安德鲁·加菲尔德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这个角色塑造的栩栩如生。
观众从他的表演中可以感受到赫格斯特内心的挣扎与无私的奉献,使得影片更加具有感染力。
除此之外,影片中其他角色的刻画也非常出色,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使得整个剧情更加立体饱满。
另外,影片的艺术表现也非常出色。
梅尔·吉布森导演运用出色的摄影手法和剪辑技巧,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美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影片的画面非常精致,还原了当时战场的恐怖与残酷,同时也传达出了对人性善良的力量的肯定。
配乐也非常符合影片的氛围,音乐在关键情节中的运用让人印象深刻。
整体上,《血战钢锯岭》的艺术表现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简洁而又有力。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让我们来谈谈电影的优点。
影片对于战争场景的还原十分逼真,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同时,电影的故事情节也十分紧凑,没有过多的拖沓,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此外,电影的演员阵容强大,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的表演也十分出色,将主角戴斯蒙德·道斯的内心挣扎和成长过程演绎得淋漓尽致。
然而,电影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除主角之外的人物性格刻画较为吃力,使得观众难以对这些群像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扔刀的戏和裸男的戏等,虽然导演努力想要将这些人物刻画得更加生动,但却给人一种过于生硬的感觉,仿佛这些人物只是为了存在而存在。
此外,电影对于主角本身的宗教信仰描写过多,给人一种宗教万能的感觉,而对于主角内心的真正斗争描写则略显不足。
例如,在监狱里准备接受战争审判之前,主角戴斯蒙德内心愤怒,最后以怒吼和用拳打门来表现,这种情节设置和表演方式在 20 年前的电影中或许很合拍,但在现在的电影中,总让人觉得有些不够真实。
电影对于日本军人的刻画也存在一些问题。
电影中日本军人被描绘成了凶残、可怕、不怕死的禽兽,他们假投降、切腹等行为也被夸大其词。
这种对于日本军人的刻板印象,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也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
在这一点上,电影与我国电影中的一些描写类似,将日本军人描绘成了非人类的存在,这种描写方式虽然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但却无法真正展现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让我们来谈谈电影的结尾。
电影的结尾部分,戴斯蒙德在钢锯岭上拯救了 75 名战友,这一情节虽然令人感动,但却给人一种过于理想化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战争往往是残酷而血腥的,并不是像电影中所描绘的那样充满了英雄主义和浪漫色彩。
此外,电影结尾部分对于戴斯蒙德的描写也过于简单,没有展现出他在战争中的内心变化和成长过程。
电影《血战钢锯岭》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仍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战争电影。
它通过一个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战争的残酷,让观众感受到了和平的珍贵。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5篇1. 《血战钢锯岭》:战争中的人性之美《血战钢锯岭》是一部由梅尔·吉布森执导的战争电影,改编自真实的故事。
影片通过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士兵在日本军队的围困下的坚忍和抗争,展现了人类的勇气和无私。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被深深感动。
影片中的主人公戈登·尤尔曼少校是一个富有血性的士兵,他带领一支由平民和军队组成的部队与日本军队战斗。
他的毅力和坚定决心,使得他们能够在钢锯岭上坚持下来。
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下,他展现了真正的勇敢和无私。
电影中的场景和氛围非常真实。
战争的可怕之处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观众能够感受到人们在战争中的绝望和痛苦。
同时,电影也揭示了人性中的美好之处。
在绝望中,人们会团结在一起,相互帮助,以求生存。
电影中的士兵们体现了同仇敌忾的精神,他们为了生存而奋力拼搏,这无疑是人性中闪耀的一面。
影片的线索紧扣,剧情跌宕起伏。
观众可以感受到片中主角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发展。
这种剧情安排让观众更容易与电影中的角色产生共鸣。
同时,影片的音效和配乐也相当出色,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紧张和震撼。
总的来说,《血战钢锯岭》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战争电影。
它通过展现战争中的人性之美,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
影片中的角色塑造生动鲜明,剧情紧凑有趣。
如果你对战争题材和人性故事感兴趣,那么这部电影绝对不容错过。
2. 《血战钢锯岭》:战争中的无尽焦虑《血战钢锯岭》是一部充满紧张和焦虑感的战争电影,它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士兵在钢锯岭上与日本军队展开的惨烈战斗。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被深深震撼。
电影通过精彩的剧情和视觉效果,将观众带入了战争的烟火气。
在片中,主人公戈登·尤尔曼少校和他的部队面对着无尽的困境和死亡。
他们不仅要与敌人作战,还要应对来自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影片中真实而残酷的战争场景,使观众亲身感受到了战争的悲惨和无情。
影片深入探讨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
战争让人们面临生死考验,不仅是对敌人的抗争,更是对自己良心的审视。
一流的故事,一流的表达
——评电影《血战钢锯岭》
作者张雅笛艺术学院电影赏析专业课教师
看完电影《血战钢锯岭》后,我久久不愿说话,我被电影震撼了,这种情况在看完《泰坦尼克号》后曾出现过一次。
首先震撼我的是那种惨烈的战争场面,继而是男主人公道斯冒着枪林弹雨勇救75名伤员的英雄事迹,当然受震撼的还有信仰、爱情的力量及其它。
作为一位讲授电影赏析课的专业教师,我觉得有评一评这部电影的必要。
首先表达我的观点,电影《血战钢锯岭》是一流导演,用一流的表达,讲述的一个一流的故事,该片获得2017年奥斯卡金像奖7项提名及一些电影节大奖实至名归。
一流的故事
影片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他因为在冲绳岛战役中救了75人的生命而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他也是首位在战场上不愿拿枪、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冲绳岛战役是二战最惨烈的战役,美日双方都投入了几十万兵力,英国首相邱吉尔说冲绳战役将以史诗般的战斗,列入世界上最激烈、最着名的战斗而流传后世。
但是美军占领冲绳后,没有举行大
规模的庆祝活动,因为伤亡太惨重了,日军10万名士兵战死或被俘虏,美军伤亡超过8万人。
同时,数万名当地平民丧生或被日军胁迫自杀。
因为这次登岛战伤亡太大,美国杜鲁门政府最终决定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和长崎。
“钢锯岭”是冲绳岛上一个军事要塞,美军高层认为拿下钢锯岭,就能占领冲绳,占据冲绳,就能进攻占领日本。
日军呢?则在“钢锯岭”构建了坚固的堡垒,殊死抵抗。
日军指挥官战前命令,每一个士兵,必须隐藏好自己,在战死或自杀前,必须至少杀死三个美国兵才算是合格。
日军士兵忠实地执行了命令,给登陆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以重创。
《血战钢锯岭》就是以此为背景,讲述70年前那场战争中一个英雄的故事。
故事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也是一个基督徒家庭。
道斯的父亲参加过一战,几个战友牺牲了,他经常到墓地和战友对话,战争的创伤,使他变成了一个酒鬼,经常使用暴力。
道斯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道斯也信仰基督。
童年的道斯在与哥哥的打斗中差点一砖将哥哥拍死,而心存忏悔。
青年的道斯乐于助人,救助一名车祸伤员到医院并主动献血,遇到女护士而堕入爱河。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道斯的哥哥报名参军了,参加过一战的父亲坚决反对,但反对无效。
而道斯在女友医院看到许多伤兵,也决定上
战场当一名医疗兵,去救助更多的人。
父亲仍然反对他参军,但反对仍然无效。
在新兵营训练时,列兵道斯因信仰基督,认为枪是杀人武器而绝拒拿枪,因此被看成另类和懦夫,受到队友欺凌。
中士也认为他不拿枪上战场不仅会使自己丢命也不能保护队友。
上慰跟他讲《圣经》,但道斯仍坚持自己的信仰。
少校因道斯步枪考核不过关,不批准他休假,他因此错过了婚礼,同时被指控不听军令被送上军事法庭。
父亲找到一战时的战友现役准将斡旋,法庭最终判其有权不拿枪在一线部队服役,当一名医疗兵。
战场上,医疗兵戴斯蒙德·道斯赤手空拳冒着枪林弹雨,救助伤员,在大部队撤退时,他在钢锯岭上独自救回了75个战友的生命。
“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
”成为他的信条。
他的勇敢、执着,孤胆英雄壮举,赢得了队友的尊重,并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勋章。
这是一个一流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拯救大兵瑞恩》讲的是一群人去救一个人故事,而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救75个人的故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救了75人的功德堪比造了525层的佛塔。
但是,二战离我们已很久远了,反映二战的电影已非常之多,经典的二战片有《兵临城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硫磺岛的来信》、《遥远的桥》、《太平洋的奇迹》、《中途岛之战》、
《巴顿将军》、《细细的红线》、《珍珠港》、《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
由于战争片场面宏大,拍摄难道较高,且耗资巨大,要拍好战争片并非易事,米高梅公司投拍二战影片《哈特的战争》票房不佳,之后,投拍二战影片《风语者》(吴宇森导演)耗资亿美元,票房仅收3300多万美元,巨亏成为压倒米高梅最后一根稻草。
将一个一流的故事变成一流的电影,还需要一流的导演,一流的编剧等很多因素。
一流的表达
现实中二战英雄戴斯蒙德·道斯一直比较低调,不愿接受采访,他认为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
直到暮年,2004年,一部反映他这段经历的纪录片《良心拒服兵役者》才拍摄完成,他对拍成电影有想法,他希望把他的故事交给有能力的、可以值得信任的、理解他的电影人手里。
最终,他遇到了一位天才导演,在他逝世十年后,导演梅尔·吉布森将他的故事搬上了银幕。
20年前,梅尔·吉布森导演、兰道尔·华莱士编剧的史诗战争大片《勇敢的心》一举多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两项大奖。
尽管2006年梅尔·吉布森酒驾被捕,并在现场大骂犹太人,之后被认为是种族主义者。
从而得罪了大部分有犹太血统的好莱坞金主,被打入冷宫沉寂数年,但没有人怀疑他仍是一个才华的导演。
这次导演梅尔·吉布森怎样去讲好这个故事呢?
为了拍好《血战钢锯岭》,他请来了老搭档兰道尔·华莱士共同担纲编剧,演员安德鲁·加菲尔德扮演道斯这个角色,安德鲁是《超凡蜘蛛侠》男主演,男二号上尉饰演者萨姆·沃辛顿是《阿凡达》男主演。
这称得上好莱坞一流班底。
在设置好人物后,编导在整个故事中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和冲突,首先是道斯家庭的矛盾,童年时,道斯与哥哥的冲突,青年时,酗酒的父亲拿枪威胁母亲,道斯抢过手枪对准父亲,冲突中枪支走火,几乎打死父亲。
道斯的哥哥和道斯先后去当兵,父亲极力反对,父子间产生矛盾和冲突。
在兵营,道斯拒绝拿枪,与队友及士官、上尉、少校不断发生冲突,当然其中最大的冲突是美军与日军的冲突——激烈的战斗,有了这些矛盾和冲突,故事因此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梅尔·吉布森确实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血战钢锯岭》要突出的主题当然是英雄主义,这是好莱坞永恒的主题,与《勇敢的心》中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完全不同,该剧塑造的是一个有坚定信仰,表面懦弱,内心强大的英雄,道斯的光芒是透过银幕一点点地散发出来的,他的成长带着家庭矛盾和时代的印记,他参军在军营也是“问题士兵”,与长官进行着不卑不亢的对峙,但是,当他转身冲向枪林弹雨救人的时候,他的那个始终被嘲笑的信仰却成为神迹——信仰不只是用来祈祷,更是一种勇敢的行动。
为了演好道斯这个经历奇特的英雄人物,安德鲁花了很长时间去融入角色。
他来到道斯的家乡,走道斯曾走过的路,甚至把道斯看过的书都认真读了一遍,试图了解他是如何坚定自己的信仰,在残酷的战场上救死扶伤。
正是由于安德鲁的努力,让我们能从影片中“让我再救一个”的祈祷中感受到主角的良知与信仰给他带来的力量。
战争片最大的看点是真实,当然难点也在这里,为了拍出真实场景,剧组邀请到二战军事指导参与监督。
为营造战争中硝烟弥漫的真实感,现场用了大量的烟雾机,产生大量硝烟,以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
为求达到二战时期士兵的真实形象,连演员服装都要做到与二战时期的军服一
模一样,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哪怕一颗很小的纽扣都要与原来的一样。
电影片头3分钟一组蒙太奇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满屏的火焰、子弹打穿人体、手雷爆炸、血肉模糊的伤兵等,渲染了一种情绪,提示这是一部战争片,电影很快转场到16年前道斯成长过程,导演梅尔·吉布森沿袭了一贯的手法,这里着重表现的是宗教和爱情,影片最精彩的是后半段战争场面,展现出了导演无与伦比的才华。
其中给观众较大冲击的画面是新兵们奔赴战场时,满载尸体的卡车通过的镜头,之后,视觉冲击不断,装死的日本士兵突然复活,大吼一声给美军迎头痛击,蜂拥而出的日本兵拚命反扑,道斯装死骗
过日军,以及在绝壁上将伤员一个一个吊下去等镜头都极具冲击力。
《血战钢锯岭》中对于战争如何血腥与残酷的展现,以及战斗规模的宏大,日军的残暴与勇猛,都是在同类题材影片中少见的,可以说到了极致。
为了真实还原冲绳岛战役的战争场景,美术设计团队放弃使用3D 构图等现代特效技术,而通过人工雕塑等比模型,模拟搭建高仿真度的战场地貌,如绝壁、绳梯等。
更夸张的是为拍摄电影需要,炸毁了澳洲悉尼郊区一个大农场,营造出最贴近人间炼狱的战争场景。
在角色动作场面上尽量使用原生态的镜头语言,最大限度减少后期CG的使用。
让真人演员被火点着然后用威亚吊飞模拟爆炸,于是观众在影院看到最真实的战场惨状:火焰喷射烧死的日军,尸横遍野的战场,炮弹打碎的士兵,炸飞的肢体,呼啸而过的子弹,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伤兵的惨叫呼号等等。
这部影片的意义,也许就是让我们真正理解战争的残酷,理解战场上那些克服了恐惧和软弱,为信仰为国家慷慨献身的真实又普通的一个个生命。
真实的战争,并不是抗日神剧中,匪夷所思地手撕鬼子,也不止是那些散发着光辉,标榜高大上的英雄形象。
显然,这种正面表达战争残酷的手法同样起到反战的效果。
战争是件悲惨的事情,但战争还是会不断重复上演,这是人类的悲剧。
当你走进影院去感受残酷的战场后,也将会珍惜当下的和平。
这也是这部电影所想表达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