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2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6.24 MB
- 文档页数:27
《地球和地球仪》讲义一、地球的基本概况我们生活的星球——地球,是一个无比神奇和独特的存在。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科学家们通过多种方式,比如测量子午线的长度,以及利用卫星观测等手段,才得出了这个结论。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 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
这么大的一个球体,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家园。
地球表面大约 71%被海洋所覆盖,剩下的 29%才是陆地。
所以从太空看地球,那就是一颗蓝色的美丽星球。
地球上的气候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寒冷的极地气候到炎热的热带气候,从湿润的雨林气候到干燥的沙漠气候,应有尽有。
这多样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二、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地球不仅静静地在宇宙中存在,它还一直在运动着。
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
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365 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在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地球上会出现四季的变化。
当地球公转到不同的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北半球在夏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天气炎热;而到了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就昼短夜长,天气寒冷。
与此同时,地球还在不停地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小时,这就是一天。
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共同塑造了地球上的气候、昼夜变化以及季节更替等自然现象,对地球上的生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地球仪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人们发明了地球仪。
地球仪是一个缩小的地球模型。
它把地球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并且标注了各种地理信息。
地球仪上有经线和纬线。
经线连接着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则与经线垂直,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而 0 度经线,也被称为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
通过经线和纬线,我们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第1讲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1.盖天说: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着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2.浑天说: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
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3.球体(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 月球被地影遮住的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型的,所以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2)在海上看远处行驶来的船,最先看到的是桅杆,然后才看到船体,这证明地球是球体。
(3)麦哲伦还通过一次航海,进一步用事实证明了地球是球体。
4.实际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通过实测和分析,人们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378.38千米,极半径为6356.89千米。
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
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因此,地球被叫做“梨形地球”。
确切地说,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三.地球仪1.地轴:假想的轴,与地球北端交点为北极点,南端交点为南极点。
2.形状:正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km,如果按照比例制作一个半径为1米的地球仪,那么赤道半径仅仅比极半径长了大约3mm,凭肉眼无法察觉出来,因此在制作地球仪的时候总是将它做成球体。
四.纬线和经线纬线(纬度)经线(经度)概念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且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
又叫子午线形状圆圈(极点是点)半圆长度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递减相等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平行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指示方向指示东西方向指示南北方向五.纬度和经度1.纬度(1)定义: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线面角)。
《地球和地球仪》讲义一、地球的概况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无比神奇而又美丽的星球。
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承载着无数的生命和无尽的奥秘。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赤道半径约为 6378 千米,极半径约为 6357 千米,平均半径约为 6371 千米。
这使得地球看起来就像一个被压扁了一点的橘子。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 51 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占 71%,陆地面积约占 29%。
从太空中看,地球就像一颗蓝色的宝石,那大片的蓝色就是海洋,而陆地则像是点缀在蓝色海洋中的岛屿。
地球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2865 千米,主要由岩石组成。
地核则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金属,内核是固态的金属。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其重要的运动形式。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 小时,这导致了昼夜的交替。
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 天,这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二、地球仪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人们发明了地球仪。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它虽然比地球小得多,但却能帮助我们直观地认识地球的各种地理现象和位置关系。
地球仪通常由球体、地轴、底座三部分组成。
球体代表地球,上面标有各种地理要素,如经线、纬线、海洋、陆地、山脉、河流等。
地轴是一个假想的轴,穿过地球仪的南北两极,使地球仪能够绕着它转动。
底座则起到支撑和稳定地球仪的作用。
经线和纬线是地球仪上非常重要的线条。
经线也叫子午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并且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定为 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从 0°经线向东和向西,各分 180°,分别称为东经和西经。
纬线则与经线垂直相交,指示东西方向,并且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约为 4 万千米,纬度为 0°。
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 90°,分别称为北纬和南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