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球和地球仪2
- 格式:pptx
- 大小:567.52 KB
- 文档页数:22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一、思维导图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
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和160°E (14)经线(15)纬线二、知识点解析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认识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2)地球的大小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
【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⑤流星现象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知;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2)地球仪的作用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新人教版七上地理知识梳理精编版知识点全册新教材第一章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名称定义举例恒星由炽热气态物质组成,能自行发热发光的球形或接近球形的天体太阳行星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水金地(地球)、火木土、天王和海王星卫星环绕一颗行星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体,分天然卫星和人造卫星月球(天然卫星)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由近及远)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3.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二、人类的太空探索--太空探测、月球探测、行星际探测、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等。
可观测宇宙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其他行星系统地月系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质量、体积适中有液态水外部条件(宇宙环境)相对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有稳定的太阳光照温度适宜存在大气19571957年,苏联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1961年,苏联“东方1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宇航员加加林首次进入太1969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月球19771977年,美国“旅行者号”空间探测器成功发射19901990年,美国哈勃空间望远镜成功发射19971997年,美国“旅居者号”火星车登陆火星20102010年,国际空间站正式建成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1970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飞船圆满完成,宇航员是杨利20032007年,我国成功发射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20072016年,我国在贵州平塘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20162021年,我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20212022年,我国“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2022中国航天家族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航天飞船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嫦娥系列--探月卫星天问系列--行星探测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宇宙空间站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太空:①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新资源的开发;②有助于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③有助于认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更好的保护地球家园;④体现人类探索精神和对中国天眼天宫空间站1.2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 课程标准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外表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1〕掌握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2〕能在地图上利用经纬网判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所在半球等 知识点0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即①天圆地方——②推测是一个球体〔太阳和月亮〕——③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是一个球体——④地球卫星照片确证是一个球体〕【微点拨】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①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轮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②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③月食现象。
④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⑤最科学的证明——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2.地球的大小【微点拨】地球并非正圆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略长,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即学即练1】4.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以下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
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 〕【答案】C【解析】解析在海边看到远处驶来的轮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反映地球是个球体。
【即学即练2】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 ( )A.①→③→②B.③→②→①C.③→①→②D.②→③→①【答案】C【解析】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首先通过直觉认为地球是天圆地方,后来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现今通过科学研究得出,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那么球体。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即学即练3】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反映赤道周长约为( 〕A.5亿千米 B.4 万千米 C.4千米 D.8 000千米【答案】B【解析】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知识点0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微点拨一】地球仪与真实地球的区别:(1)地球仪是一个正圆的球体(2)地轴是虚拟轴,实际上并不存在(3)经纬线和经纬网在地球上并不存在【微点拨二】北极点是地球的最北端,其他任何地点都在它的正南方向;南极点在地球最南端,其他任何地点都在它的正北方。
班级姓名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年级:七年级课时:1课时主备人:听雨梧桐下学习目标:1.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的特点;2.掌握经度、纬度的划分规律,确认经度、纬度的读写方法;3.明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学习过程一、【预习找疑自学】★一、纬线和纬度1.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的大圆圈,叫。
所有与赤道的圆圈叫纬线。
赤道是的纬线圈。
纬线在南北两极缩成,分别是南极和北极;纬线指示方向。
2.赤道的纬度为,是纬度的起始线。
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称为北纬南纬,分别用“”和“”表示。
北极和南极各为。
3.人们规定,全球0°—30°为,30°—60°为,60°—90°为。
4.阅读课本第7页图1.8,找出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
★二、经线和经度5.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
经线指示方向。
6.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是经度的起始线。
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称为东经西经,分别用“”和“”表示。
东经和西经的180°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称为。
7.任意两条的经线都组成一个,任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
二、【解疑互动合学】1、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书P6图1.6、书P7图1.9)回答下列问题:(1)纬线又是什么形状?经线成什么形状?(2)纬线又有多少条?经线有多少条?(3)比较不同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4)不同纬线的位置关系是?不同经线的位置关系是?2、读图填空,感知纬度和经度的分布规律:三、【测评现疑研学】1.下列选项中有关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纬线指示南北方向B.纬线有7条C.纬线与经线是垂直关系D.所有纬线都互相平行,长度相等2.下列选项关于经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经线指示东西方向B.所有经线都相交与南北两极,长度相等C.经线有10条D.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3.与10°E正好相对的经线是()A. 90°WB. 170°EC.170°WD.140°E4.与20°S关于赤道对称的纬线是()A.20°NB.70°NC.70°SD.90°S5.下列各点,既位于南半球又属于西半球的是()A.( 60°N 、120°E)B.(30°S 、30°E)C.(20°S 、40°W)D.(60°S 、10°W)四、【归纳拓展生成】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是真是假:家住北京的小明,一天接到在远洋航船上工作的爸爸打来的电话。
1.1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教学过程】(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第2课时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知识与技能1.掌握经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并明确东西半球的划分。
2.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一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其特点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2.通过对经纬网地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经线特点、经度划分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经线和经度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东西半球的划分。
难点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地点的经纬度位置。
学生准备:小地球仪。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地球仪、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
一、导入新课复习纬线特点及纬度划分。
二、讲授新课[板书]一、经线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并思考:经线的含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并完成下表。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上表。
[教师]注意经线有无数条。
[教师]参照纬度的划分规律,请同学们讨论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
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观察得更仔细,总结归纳得更准确,更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板书]二、经度的划分[教师]出示参考问题:(1)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2)经度的范围是多少度?(3)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4)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有何意义?[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完成以上问题。
[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回答出问题答案:(1)经度划分的起点是本初子午线。
(2)0˚~180˚。
(3)从0˚经线向东向西增大。
(4)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 和160˚E 。
因为这一经线圈基本上从大洋上经过。
[教师]绘制简易图,帮助学生理解经度的划分;重点强调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板书]三、东西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图解:围绕地球仪一周的最大纬线圈——赤道|←西半球|东半球|西半球[板书]四、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