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5211计算机技术硕士培养方案
- 格式:pdf
- 大小:191.73 KB
- 文档页数:8
计算机技术110276214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5211一、培养目标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面向企业事业单位对各类计算机应用人才需求,培养高层次实用型、高素质复合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二、研究方向(1)软件自动化与形式化方法(2)分布计算与并行处理及新型网络(3)系统软件及其信息安全(4)新型程序设计与软件方法学(5)多媒体技术(6)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7)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8)数据库技术(9)语言信息处理四、招生对象三、招生对象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相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2.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或相近专业工作,有实践经验的同等学历人员;四、学习年限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实行3年学制。
最长年限为4年。
五、课程设置本专业学分构成为:学位课(A+B)= 16学分;专业课(C+D)≧(16)学分,其中C类课程至少4个学分;总分≧32学分。
1.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相关通知,A类中“自然辩证法等选修课程”是指“《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3门,我校要求硕士生须在其中任选1门。
2.非计算机类专业本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为36学分,须补修本科专业核心课和指定选修课(具体课程可咨询本科教务员),合计4学分。
六、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课程实习、实习实践(不少于12个月)。
七、考核方式1.笔试、口试、读书报告、实习报告、课程论文。
2.中期考核安排在第三学期,考核专业基础理论、对学科动态和前沿的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养、外语水平等。
根据考核成绩向进入硕士毕业设计阶段或中止研究生学习等方向分流。
八、毕业设计1.选择具有较强应用价值的设计课题。
2.严格开题报告制度。
3.加强毕业设计的指导和监督。
4.进行毕业设计的规范性教育。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根据学位委员会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审阅毕业设计,组织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建议是否授予学位。
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培养方案1 .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专业类别:工程硕士类别代码:0852专业领域:计算机技术领域代码:085211(1)培养目标本学位点旨在培养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及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围绕两个目标展开。
一方面,面向湖北省及其它地区,立足行业应用信息系统、企业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三个方向,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计算机专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另一方面,通过与湖北省及其周边区域的税务、政府信息部门、油田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面向其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按需定制培养面向行业应用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规格①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②掌握计算机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从事计算机技术相关职业的职业技能。
③具备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相关知识及专业技能,独立从事行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达到相应部门和行业的任职要求。
④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
2.专业领域与研究方向本工程硕士学位点所属专业领域为计算机技术领域,其研究方向及简介如表1所示:表1 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研究方向简况表3.学制和培养方式(1)学制湖北大学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
全日制学制为3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为3-4年。
原则上第1、2学期进行课程学习,第3-5学期进行工程实践锻炼,且深入企业实习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年,并按学校规定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2)培养方式本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围绕“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侧重于对研究生工程或管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领域(08521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第一章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主要学科专业方向一.学科概况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本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
硕士生应成为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计算机技术领域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设计、嵌入式系统及应用、多核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网络安全、软件工程、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库、信息检索、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计算机游戏、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互联网与物联网、机器人技术等。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并促进了如通信、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制药、航天、地学、遥感、交通、医学、经济、金融、管理等诸多学科和行业的进步,在推动原始创新、促进学科交叉与结合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推动力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现代文明赖以生存的重要科学与技术领域之一。
未来,计算机系统将进一步向着更便捷、更高效、更智能、人机交互更友好的方向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通信科学与技术的融合与渗透将大大加速信息化进程,新计算原理、新型元器件和系统结构的发展将大大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效能;以智能化、集成化、自动化、并行化、开放化为标志的计算机软件新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软件生产效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21世纪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为开拓人类的认知空间提供更强大的手段与条件,并对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学科专业方向本专业围绕计算机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与电子信息技术学科交叉优势,研究方向包括:1)网络空间安全2)计算机视觉3)软件工程4)计算机网络5)智能信息处理第二部分硕士学位授予标准一.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遵纪守法,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诚实守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杜绝抄袭与剽窃、伪造与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
计算机技术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计算机技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专业代码:085211一、培养目标计算机技术领域重点研究如何扩展计算机系统的功能和发挥计算机系统在各学科、各类工程、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社会中的核心技术,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
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工程管理人才。
具体要求是:1.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计算机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数据分析、软件设计、系统开发和维护等工作的能力,以及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三、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专业实践环节是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完成必要的技术方案设计、项目开发与管理等工作,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硕士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
计算机技术(08521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学位)一、学科介绍近年计算机的软件硬件平台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个人设备方面,处理器从单核变成了多核多线程,在服务领域提出了能更好地整合资源的云计算的概念。
在此背景下,超级计算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数学基础知识,同时侧重高性能计算领域工程与技术方面的能力培养,将应用领域知识和高性能技术相结合,促进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二、培养目标及学习年限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性能计算及相关应用学科的高级科学技术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学习与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掌握扎实的高性能计算理论和技术基础,具有良好的实践技能、项目组织管理和跟踪超级计算应用发展前沿动态的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并能独立担负专门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学制2年,学习年限为2年,未达学科要求的研究生可延期毕业。
三、研究方向超级计算机与高性能计算四、培养方式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为课程学习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方式。
1、课程学习老师讲授与师生研讨相结合。
2、工程实践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产业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和学习,师生要定期或不定期见面讨论学习进展情况及计划、安排等。
3、学术讲座与报告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与本学科相关的学术讲座与学术报告,以扩展视野、扩大交流。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必修课(18学分)(1)公共必修课(7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00000M0A001 2学分第一外国语(英语) 00000200002 5学分(2)专业课(11学分)高性能计算导论 28000M0B001 1学分高性能计算导论实验 28000M0B002 1学分高性能科学计算理论和方法 28000M0B003 3学分高级数据库及大规模存储技术 28000M0B004 3学分分布式并行化算法设计 28000M0B005 3学分2、选修课(≥ 12 学分)要求修满12个学分,其中6学分必须在附表1课程中选择。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5211一、专业领域简介本学科自1984 年建设至今,已成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和江苏省品牌专业。
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学位点目前拥有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 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35个,国际联合合作实验室1 个,苏州市重点实验室3 个。
本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50名,教授13名,副教授20名,有博士学位教师28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省“双创人才”1名,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名,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人次,省“6大高峰人才”3人。
其他包括院士、杰青、图灵奖获得者等在内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10名。
参与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与指导的行业教师25人。
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14项,科研到帐总经费超过4541万,其中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到帐经费2867万,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2项,获软件著作权登记192项,受理申请发明专利100项。
近5年来,培养毕业硕士生316人。
二、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培养适应市场需要、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基本要求是: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动向,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具有必要的从事软、硬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以及独立从事项目设计、组织、开发和管理的能力。
全日制计算机技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领域代码:085211一、专业领域简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以及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社会中的核心技术,重点研究如何扩展计算机系统的功能和发挥计算机系统在各学科、各类工程、人类社会和工作中的作用。
我校计算机技术学科拥有一支治学严谨、教学和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术队伍,形成了多个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主体的学术梯队,在嵌入式系统、数据库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及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学科与较多单位建立了良好校企合作关系;与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广泛开展信息化项目的合作开发研究。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研究计算机技术工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习期间既要学习计算机技术相关知识,还要参加工程实践,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新进展,具有从事计算机应用项目研究与组织开发能力。
二、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本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前沿,培养适合国家信息发展战略的高层次实用型、工程型、复合型计算机技术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是:1.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理论水平与素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计算机技术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并能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外语比较熟练地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同时必须具备较强的听、说、写方面的能力。
4.坚持体育锻炼,身心健康。
三、主要研究方向四、培养方式1、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实行集中在校学习方式。
2、实行双导师负责制。
【计算机技术(085211)】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专业领域简介
计算机技术领域涉及计算机系统结构、网络技术、数据库与数据挖掘、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图形与图像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行业信息化技术等。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就是利用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为其他领域的需要或者可能的需要提供服务的技术。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涵盖工业、农业、国防、经济、管理、文化、新闻传媒等社会领域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毕业生适合于从事计算机网络、Web工程、人工智能、多媒体通信系统和知识发现等研究领域或工程技术领域的工作。
三、研究方向
1.计算机应用与技术
2.计算机信息管理
3.行业信息化技术(教育、电子、金融、农业等)
4.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
四、学习年限
学制年。
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最少为2年,最长不超过年。
五、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本专业研究生至少必须修满36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
其中学位课不低于10学分;学术报告2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
六、培养方式、考核方式及要求和学位论文要求
参见《江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该方案从2013级研究生开始执行,解释权属物联网工程学院。
计算机技术 085211一、培养目标计算机技术领域是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研究生的主战场,拟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计算机技术和管理人才。
具体培养要求:1. 全日制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 全日制计算机技术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2.5-3年,原则上全日制工程硕士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4学年,全日制委托培养工程硕士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5学年。
三、研究方向1. 计算机网络技术2. 计算机软件技术3. 计算机应用技术4. 信息安全技术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工程硕士课程学习的基本学分要求为32学分)五、学位论文工作的安排1.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在第3学期内完成。
应结合导师或产学研基地的科研任务进行,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2.中期考核:中期检查必须在第4学期末或第五学期初完成;3.成果发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进行完整的科研工作和工程实践训练,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发表学术论文或申请专利。
在达到本培养方案第六项提出的成果发表要求后方可申请学位;4.学位论文撰写: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工程设计、规划设计、案例分析、工程管理、项目管理等形式。
学位论文要能够反映出作者对相应工程领域基础理论以及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要立论正确、反映出解决工程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设计内容符合国家标准。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领域代码:085211一、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和有关计算机软件和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够胜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教学、科研、系统开发等工作。
3.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
二、领域范围及研究方向介绍计算机技术是计算机领域中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几乎在所有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研究内容包括体系结构、数据库和知识库、网络、图形图像、人工智能等。
计算机技术领域覆盖的范围及研究内容如下:本领域目前主要涉及的研究方向为:1、人工智能及应用,其研究内容包括Web知识表示、数据挖掘、自然语言理解、智能算法及应用等。
2、图形与图像处理,其研究内容包括真实感绘制、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图象处理、图象理解、计算机视觉、图象压缩与传输、科学计算可视化、虚拟现实、医学影像处理、计算机动画、电脑游戏等;3、计算机网络与应用,主要研究计算机网络与工程、性能分析、网络信息安全的理论与技术、高性能计算、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网络搜索引擎等;4、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其研究内容包括数据集成、数据库中间件技术、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信息融合、数据工程等。
三、培养方向1.人工智能及其应用2.图形与图像处理3.计算机网络与应用4.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四、学习年限: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五、学分要求:总学分最低28 学分,必修课不得低于15学分六、课程设置备注:1.对跨学科报考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由导师指定补修本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2门,最多不超过4学分。
补修课所取得学分不记入总学分。
2.专业外语课程作为必修环节,由导师指导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在第三学期开题阶段提交一份外文文献阅读报告,交导师审查并评定成绩,通过后记1学分。
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08521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本学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信息学科的核心专业之一,计算机技术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的。
本学科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兼顾工程技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着力建设重实践、宽口径的特色专业,以校企联合为手段,为信息技术产业输送高层次的计算机专门人才。
在应用技术方面跟踪国内外前沿方向,形成应用技术研究与实践、产学研结合的特色。
二、培养目标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基本要求是: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3.掌握计算机技术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的能力,以及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文资料的能力。
5.身心健康。
三、培养方式1.采用脱产培养方式,实行学分制。
2.教学过程重视运用研讨式授课、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3.课程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主要在实践基地完成。
4.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承担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指导工作。
四、学习年限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3年,其中理论课程学习1年,实践教学不少于半年。
最长不得超过5年(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
五、培养方向1. 并行分布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并行分布处理技术、方法和工具,包括串行程序并行化、并行分布算法设计、并行分布编程、并行计算系统软件、集群计算技术、多核并行技术、众核计算技术、异构并行计算技术、GPU并行计算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图形图像并行处理技术以及并行处理在应用系统中的软件设计与实现等。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技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技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所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领域代码:085211 授权时间:2001年二、领域简介计算机技术领域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软件工程一级学科。
合肥工业大学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自1978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1981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1987年被评为机械部重点学科,2001年被评为安徽省级重点学科。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2008年被评为安徽省级重点学科。
计算机技术领域在分布式实时系统、智能计算理论与软件、计算机图形与可视化、高可靠性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与安全、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
该领域拥有“千人计划”、“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长江学者、“百人计划”等一批学术骨干和指导教师。
近三年来,该领域主持“973”计划(前期研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及面上项目26项,省部级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与产学研项目30余项,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承担180余项企业委托课题。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12项;出版专著6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发表SCI论文90余篇。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本学科已形成六个特色鲜明的方向,成为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安徽省“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
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的计算机专业排名26位。
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授予权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计算机技术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领域代码:085211 授予工程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计算机技术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是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具备: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
在计算机技术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富有合作精神。
3.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以书面和口头方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研究结果和实验方法。
掌握英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英文文献、撰写论文。
二、专业方向1.能源互联网与电力信息化2.数据库与信息系统3.网络及信息安全技术4.大数据技术及应用5.物联网技术及应用6.人工智能及应用7.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工作)的培养方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
课程学习在校内完成,原则上要求1年内修完全部课程学分;专业实践一般应在企业进行,学位论文工作要结合专业实践进行,论文工作的有效时间不得少于1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课程设置及内容选取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工程领域设置,考虑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要求,重点突出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和创新性。
工程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基础理论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技术专题类课程、职业素质类课程、必修环节和选修课。
对以同等学力考取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两门及以上本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补修课不记学分,但有科目和成绩要求,应补修而未补修或者补修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代码: 085211 ,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一、培养目标1. 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
2. 掌握计算机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计算机领域的基本研究方法与技能,具备一定的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及实现能力;3. 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4. 培养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5. 可胜任计算机领域的相关的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1. 复杂软件设计与实现;2.并行分布式计算理论与技术;3. 多核、虚拟化技术及云计算技术;4.现代存储理论与技术;5. 智能控制与嵌入式系统;6.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7. 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 8.多媒体计算技术;9. 数据管理与数据工程; 10.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
11. 大数据技术三、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计算机技术专业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强系统工程能力、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专业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总学分要求≥37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19学分,研究环节要求≥18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总学分 ≥37学分修课 学 分 ≥19学分校级公共课程≥7学分,其中:英语2学分,思政类2、数学3专业领域基础课≥3学分(必修)专业选修课≥6 学分实践教学(实验、设计、调查分析)≥3 学分补修课程、任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研 究环 节 ≥18学分专业课程实习实践(含报告) 4 实践环节≥4学分 专业实训(含报告) 4专业综合实习实践(含报告) 4 必修开(选)题报告 1 必修论文中期进展报告 1 必修专业学位论文 8 必修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类别 课程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时 学分 季节 开课单位备注学位课程≥18学分 公共课程≥ 7学分411.500 第一外国语(英语) 32 2 秋 外语学院 必修408.6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秋 马院 011.700 应用高等工程数学48 3 秋 数学学院 专业 领域 基础课≥3学分 210.501 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32 2 秋 计算机学院210.502 现代计算机网络32 2 秋 计算机学院210.503 并行处理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54 现代数据管理理论与技术(必修)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55 多媒体基础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57 密码学与访问控制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专业 选修课 限定选修≥6学分方向任选一210.562 大型信息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63数据集成与服务技术(必修)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64大数据技术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65嵌入式多媒体系统软件设计与优化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66数据中心技术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67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应用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68搜索引擎原理与实践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69Hadoop/MapReduce 编程模型与应用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70 移动互联网络安全技术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71软件逆向分析技术及应用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72 基于GPU 的程序设计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22数据库安全理论与技术(实验室开)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27 分布式系统与中间件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81 深度学习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33 项目管理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73研究方向的技术讲座或研究进展课程(必修) 1 计算机学院 210.574 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报告(必修)1 计算机学院实践教学(实验、设计、调查分析) ≥3学分 210.575实验 2 计算机学院 二选一(必选) 210.576 设计 2 计算机学院 210.577项目或工程的调查分析报告 1 计算机学院 二选一 (必选) 210.578 行业(专业)发展报告 1 计算机学院 非学补修课 210.579 计算机组成原理322计算机学院 本科非计算位课 程210.580 数据结构 32 2 计算机学院机类的硕士生必修实践研究环节≥18学分 650.705 专业课程实习实践(含报告) 4 二选一(必选)计算机学院 实践环节必修学分≥4 650.706 专业实训(含报告) 4 计算机学院650.707 专业综合实习(含报告) 4 计算机学院 必修 650.708 开(选)题报告 1 计算机学院 必修 650.709 论文中期进展报告(硕) 1 计算机学院 必修 650.710 专业学位论文(硕) 8 计算机学院 必修六、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描述研究方向的技术讲座或研究进展课程,指的是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就其研究方向的某一个问题就其研究结果做学术报告,分析国内外发展的现状,给出可能的解决方向,并尽可能地给出自己较为详细的解决方案,并回答质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