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
- 格式:ppt
- 大小:231.67 KB
- 文档页数:1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近读苏樱女士的《一生最爱纳兰词》,感慨良多。
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三国时代的诸葛瑾和弟弟诸葛亮,堂弟诸葛诞都有很大的名望,各为一国效力,当时的人们都说这三兄弟就是龙—虎—狗,蜀国得的是龙——诸葛亮,吴国得的是虎—-诸葛瑾,魏国得的是狗--诸葛诞。
年仅十岁的纳兰容若以为,之所以贬低诸葛诞是狗,不过是以为诸葛诞以魏国元老-征东大将军的身份要去投降吴国做叛徒,没能坚守臣节。
其时,司马氏准备篡魏,对于忠于魏国的老臣连下毒手,还派出说客劝说诸葛诞投靠到司马氏的阵营,但诸葛诞怒斥说客,说自己身受魏恩,已经抱了决死之心,不容许有人篡权,结果司马氏反而以叛乱的罪名害死了诸葛诞。
少年纳兰容若因此写了一首咏史诗,为这位冤枉了一千多年的老英雄翻案:诸葛垂名各古今,三分鼎足势浸淫。
蜀龙吴虎真无愧,谁解公休事魏心。
十岁的小容若有如此见地,令四十岁的我钦佩不已。
然容若的表妹告诉容若,那个时候的人并不把狗当做骂人的话的。
《尔雅》里说,熊和虎是势均力敌的猛兽,人们把熊呵护的幼崽叫狗,那时的律法还规定,打到虎可以卖三千钱,达到老虎的“狗”可以卖一半的钱。
所以龙-虎—狗只是比喻诸葛三兄弟本领有别,并没有马诸葛诞.读完这一段话,我已是目瞪口呆了。
阅读鉴赏古诗词,除去扫清文字障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人论世了,否则极易犯少年容若的错误。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的原话如下: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下》)这话是孟子对他的学生万章讲的,主要是教他如何同古人交朋友,重点在“知人”,“诵其诗,读其书”和“论其世"均为“知人”.后世则将“知人论世"连缀,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条件,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目的。
作品-作家-时代,三者互为条件,既可由作家—时代了解作品,亦可由作家—作品了解时代,还可由作品—时代了解作家.凡此均属知人论世。
笔者以为,当代解词最好的当属苏樱女士和王步高教授.前者长在语言,娴熟练达个性飞扬的语言;后者则是典型的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作者:于雪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05期“知人论世”的观点出自《孟子·万章下》,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章学诚认为,不了解古人的身世、所处环境,就不能准确理解古人的作品。
“知人论世”是高中语文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解读方法,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先介绍作品的背景、作者的身世。
尤其是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知人论世”更是成了同学们解读诗歌的“救命稻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知人论世”。
因此,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知人论世”在诗歌学习中的运用。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往往喜欢给诗人贴标签,例如,提到苏东坡,我们就会说,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提到李白,我们就会说,李白豪迈奔放、飘逸若仙。
这样的界定并没有错,这些特点都是研究者通过诗人作品分析出来的。
但是,试想,如果提到一个诗人的名字,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并不是作品而是这些极具标签性的词语,那么这种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对诗歌和散文评价部分提出:“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可见,诗歌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熟知诗人的标签性特点,而是通过诗歌的鉴赏提高自身的能力及兴趣。
众所周知,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一改当时的香艳词风,解放了词体,开创了豪放一派,在词学发展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位置。
因此,我们常常说,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诗人。
这样的论述如果在学习中反复强化,可能给我们造成一种较为单一的印象,认为苏轼写的都是豪放风格的诗歌,这样并不利于我们对苏轼的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豪放与婉约仅仅是就词风而言,并不是对某个诗人的评价。
况且,诗人的创作更多的是出于情感的表达,并不会拘泥于诗歌的形式。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选入的苏轼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为全篇激越的豪情造声势,豪放之特点十分明显。
中文学院0901班向志敏学号:14090602046 序号:35用“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
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
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
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
其中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其中“以意逆志”中的“意”,一是作者之意,二是读者之意,这里主要是说读者之意。
“志”既指作者之志又指作品之志,作品之志大多反映了作者之志。
“逆”的意思较多,一是迎受、接纳的意思;二可指考证、探究;三还可指追溯、反求。
这句话的意思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从作者在作品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感情去逆行推理,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
这个方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来窥见作品意旨、作者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在诗歌鉴赏中如果不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就很容易误解诗人的诗句。
有人说,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句梦话。
其实不然。
如果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轻松的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
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
再如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
其实这种疑问的提出正式死扣词句,以文害辞的写照。
“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又如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而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古代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篇作者:邓定虎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10期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写过一首诗,题为《读陆放翁集》: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放翁,即陆放翁,也就是陆游。
他出生于越州山阴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
因此,他从小就怀有忧国忧民思想,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鸿鹄之志,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军人,并最终成长为南宋最著名的爱国诗人。
梁启超在诗里热烈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评价了他雪耻御侮,收复失地的强烈的战斗热情。
陆游一生,作诗近万首,正如他自己说的:“六十年间万首诗”,可以算是一生写诗最多的诗人了。
其近万首诗作中,大部分都是爱国诗篇,这些诗中的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从军乐事世间无”的大无畏精神,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为革命、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热血男儿。
可以说,这一类诗是陆游全部诗歌里的精髓。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就是这样一位从小就怀有忧国忧民思想,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具有“铮铮铁骨”的“亘古男儿”,却在爱情的道路上一生承受着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并一直未能解脱。
可以这样说,陆游既是一个具有“铮铮铁骨”的“亘古男儿”,也是一个柔情似水、多愁善感的情种。
这些情感反映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杨慎是这么评价的:“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现在,我们着重了解陆游“情种”的这一面。
陆游二十岁时,跟舅父的女儿,年轻美貌、温柔多情的表妹唐婉结婚。
婚后夫妇的感情很好,可以说是互敬互爱。
可是,第二年,唐婉就被逐出家门,原因据说是唐婉“不当母夫人意”,也就是说,陆游的母亲(一个霸道的封建家长)不喜欢唐婉,婆媳关系十分紧张。
另一种说法则是:“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
知人论世,诗歌鉴赏入门技巧诗歌是中国文学殿堂顶上的珍珠,它高据于人类的心智之上,以白色的灵光睥睨着这个世界,人类的文明从文字开始的,而人类的艺术从诗歌开始的。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一道难题,寻找鉴赏诗歌的钥匙——知人论世。
首先,不同朝代的诗词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唐人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和南宋汪元量《湖州歌》(其六)“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两首诗都有“望”字,结合原题赏析(1)作者所望的对象各是什么?(第一首:望的是“故园”,即故乡。
第二首:望到北方的大片国土沦于战火之下。
)(2)从“望”字入手作者体现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吗?(第一首表达的是对故园亲人的眷念之情。
如路漫漫,泪不干;“报平安”,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口信报声平安吧!虽有眷念之情,却不失开阔豪迈的胸襟,不失“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壮志。
而第二首表达的是山河破碎的悲痛之情。
如眼看着山河破碎却无可奈何。
)那么两首诗的格调为何相差甚远,原因就是第一首唐代国力强盛。
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情感豪迈,而第二首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看来诗词总是或多或少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又如元代由于异族统治,消极避世,鄙薄功名。
不同朝代的诗词有不同的特点,所以鉴赏诗歌要根据作者所处的朝代与背景来理解,这叫做“论世”。
其二,身处同一朝代的作家因其经历不同风格也不同例如唐人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和唐人杜甫《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一课一重点】诗歌鉴赏中的知人论世——以《饮酒其五》《春望》为例“知人论世”是比较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在赏读诗歌时要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状况有所了解,尤其是教材中的重点作者。
例如,在赏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时,我们应该首先了解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饮酒》组诗创作的背景,方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早年生活: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在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因此,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仕宦生涯: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
隐居生活:陶渊明自从辞官彭泽县令,他便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此时的陶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
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饮酒》二十首即为陶渊明隐居田园时所作,我们来看一下《饮酒》(其五)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居住在热闹的现实社会中,缘何没有听到车马的喧闹呢?作者自问自答,因为“心远”,陶渊明在思想上绝弃荣华富贵之念,这与他人生经历中“无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密切相关。
心志高远,所以地偏,此句写出作者悠然自得之感、超凡脱俗之志。
《浅谈文学鉴赏中的“知人论世”》摘要:在文学鉴赏过程中,“知人论世”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学中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以一个全方面的姿态来帮助读者正确认识,“知人论世”这个理念是由孟子所提出,其本意是想要表达“尚友”,但是还是能够在文学鉴赏上发挥作用,在“知人论世”的知人就是对文学作品的作者思想、生活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作品,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王美龄摘要: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学内涵时,文学鉴赏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文学鉴赏过程中,“知人论世”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学中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以一个全方面的姿态来帮助读者正确认识。
关键词:文学鉴赏;知人论世;作用“知人论世”这个理念是由孟子所提出,其本意是想要表达“尚友”,但是还是能够在文学鉴赏上发挥作用。
在“知人论世”的知人就是对文学作品的作者思想、生活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作品,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情感。
但是,“知人论世”也有着一定的问题,比如说如果文学含义和人自身的品行不一致,那么就无法保证文学鉴赏质量。
另外,还有一些人容易误解作品自身所表达的含义,这些都会影响到文学鉴赏的质量。
本文就对“知人论世”对文学鉴赏的作用进行分析,为文学鉴赏提供相应参考。
一、文学鉴赏中“知人论世”的作用(一)有利于让读者认识作者对于生活来说,相同遭遇的人对于生活的感慨各不相应,处理的方法也不相同。
就以我国古代苏轼和柳宗元来说,都有着远大的志向,但是同样在仕途上都遭受打击。
而这两位诗人都利用山水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想要在自然环境中找到发泄口,慰藉自己的心灵[1]。
纵观苏轼和柳宗元的山水诗词,《赤壁赋》和《永州八记》来看,苏轼更想表达的是豁达、乐观的情感,而柳宗元想要表达的是孤单、失落的情感。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两位作者的家庭、社会、遭遇都有所不同。
从家庭方面来看,柳宗元的家庭并不美满,自己并没有留下子嗣,而且配偶很早就去世,没有家人的柳宗元显得格外凄凉。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教学目的:引领学生走近诗歌,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欣赏诗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一、导入:白居易评价诗歌“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1、诗如乐如歌。
《东风破》《孔雀东南飞》2、诗如画如梦。
二、诗歌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课本P2、3、4)三、欣赏诗歌的一般规律:(一)在背景中理解文本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外化,是诗人用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情感的,具有着无限美感的文本。
1、不同时代的诗作有着不同的特点:中国诗歌史上,作为一个理想的诗歌时代,唐代以前大都向往于建安,唐代以后则转而醉心于盛唐。
建安是一个解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这艰苦由于这时代是出现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废墟之上,这艰苦又由于这时代还缺少一种保证这个解放的有效的经验,因为一切似乎都是草创的。
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
如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凄惨,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的时代。
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
王维《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高適《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李白的《庐山谣》:“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气象的蓬勃,就是盛唐诗歌的普遍特征。
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作者:————————————————————————————————日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中学语文论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徐敏丹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有效途径。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想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古诗词鉴赏习惯,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内涵解析古诗词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形式,通过特殊的格式和韵律进行记载,抒发着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人们的心境。
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由孟子提出并逐渐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点评的过程当中。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经典名家之作,也可以说是大家们的代表作,是其思想和创作特色的集中体现。
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要为高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古诗词学习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真正展现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运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学习和鉴赏方法,能让学生获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获得思想和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的应用意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对于高中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和古诗词的理解具有积极影响。
1.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的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行为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均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学习和古诗词鉴赏的乐趣,在“学”中“思”,在思考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