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谱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谱分析基本定律——Lambert-Beer定律:

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Planck方程:

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称为电磁波谱(光波谱)。分区依次(短→长)为:

γ射线区→X射线区→紫外光区(UV)→可见光区→红外光区(IR)→微波区→射频区(NMR)Franck-Condon原理:①电子跃迁时认为核间距r不变,发生垂直跃迁;②电子能级跃迁时必然同时伴有多种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变化,同理振动能级跃迁时必然同时伴有多种转动能级的变化。

有机波谱的三要素:谱峰的①位臵(定性指标)、②强度(定量指标)和③形状。

【提请注意】对《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波谱解析》(以下简称“教材”)P.5图1-8不理解的同学,应注意到轨道其中的“+”“-”表示的是波函数的位相,而不是电性!

E总=E0+E平+E转+E振+E电

电子跃迁类型:

①σ→σ*、②n→σ*、③π→π*、④n→π*,其中,后两者对紫外光谱有意义。此外,还包括主要存在于无机物的⑤电荷迁移跃迁和⑥配位场跃迁。

分子和原子与电磁波相互作用,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称为光谱选律。紫外光谱所遵循的选律包括:①自选旋律和②对称性选律。

影响紫外光谱最大吸收波长(λmax)的主要因素:

①电子跃迁类型;

②发色团(生色团)和助色团;

③π-π共轭、p-π共轭和σ-π超共轭(弱);

④溶剂和介质;

〃规律:溶剂极性增大,n→π*跃迁发生篮移(紫移),π→π*跃迁发生红移。

〃总结:溶剂的选择原则即紫外透明、溶解度好、化学惰性。

〃例子:甲醇、95%乙醇、环己烷、1,4-二氧六环。

【相关概念】等色点:同一化合物在不同pH条件下测得的紫外光谱曲线相交于一点,此即~。

⑤顺反异构、空间位阻和跨环效应。

影响紫外光谱吸收强度(εmax)的主要因素:

εmax=0.87×1020×P(跃迁几率)×α(发色团的靶面积)

【提请注意】严格地说,跃迁的强度最好是用吸收峰下的面积来测量(如果是以ε对ν作图)!

吸收带: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称为~。包括:①R带(基团型谱带)、②K带(共轭型谱带)、③B带(苯型谱带)、④乙烯型谱带(E1带、E2带)。

【学习交流】不同文献对苯的吸收带命名不甚一致,有时也把E1带、E2带和B带分别叫做180带、200带和256带。为什么?

紫外光谱中计算λmax的四大经验规则:

①Woodward-Fieser规则Ⅰ(适用于共轭二烯、共轭三烯和共轭四烯);

②Fieser-Kuhns规则(适用于共轭多烯);

λmax=114+5M+n(48-1.7n)-16.5R endo-10R exo

③Woodward-Fieser规则Ⅱ(适用于α , 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④Scott规则(适用于取代苯酰基化合物,略)。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组成:

光源→分光系统(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记录仪

【学习交流】在红外光谱中,通常以波数为横坐标,以百分透光率为纵坐标,记录物质分子的吸收曲线,而不是以T对λ作图。为什么?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Hooke定律——双原子分子作简谐振动的频率公式(以波数表示):

【学习交流】根据上式,试解释为何νX—H常常出现在IR谱图的高波数区域。思考为何倍频往往不是基频波数的整数倍。

【友情链接】式中,K为化学键力常数。其表达式为:

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类型:①伸缩振动ν(键长改变,键角不变)、②弯曲振动δ(键角改变,键长不变)。

非线性分子的振动自由度为(3N-6),线性分子的振动自由度为(3N-5)。

导致红外光谱谱带减少的原因:

①在振动过程中,分子偶极矩不发生改变;

②分子结构对称,某些振动频率相同,产生简并;

③强宽峰覆盖频率相近的弱窄峰;

④有些吸收峰不在4 000~400cm-1,超出仪器的测量范围;

⑤仪器的分辨率低,使有的强度很弱的吸收峰不能检出。

红外光谱产生的基本条件:①红外辐射的能量应与振动能级差相匹配,即E光=ΔEν;②红外光与分子之间有偶合作用,即分子振动时其偶极矩必须发生变化,Δμ≠0。

【友情链接】偶极矩μ应为一矢量。μ=q l。

【相关概念】热峰:亦称热带,是指跃迁时的低能级不是基态的吸收峰。

影响红外光谱峰位的主要因素:

〃内因:①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中介效应);②空间效应(场效应、空间阻碍、环张力和跨环效应);③振动偶合效应(含Fermi共振);④氢键效应;⑤样品的物理状态。

〃外因:①溶剂;②仪器的色散元件。

对于红外光谱解析的复习主要依据:

①[日]岛内武彦的红外九区表(教材P.62表2-6);

②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分析科学研究中心王长发老师制作的PowerPoint“红外识谱法”;

③本人创作的图(见下图)。

【学习交流】如何理解红外定性分析又被称为“指纹分析”?

不饱和度(Ω)的计算:

红外光谱中的“四先、四后、相关法”:遵循先特征区,后指纹区;先最强峰,后次强峰;先粗查,后细找;先否定,后肯定的顺序,及由一组相关峰确认一个官能团存在的原则。

当I=1/2时,核外电子云呈球形分布于核表面,不具有电四极矩。如1H、13C、15N、19F、29Si、31P等。可以认为,1H、13C分别是1H-NMR、13C-NMR的“发色团”。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ID)转换为核磁共振图谱(NMR)的可行性及其基本过程:(可行性分析)因为FID信号是一个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函数,而NMR信号是一个随频率变化而变化的函数。两者均包含有跃迁核的化学位移及偶合常数等信息,且正好是一组傅里叶变换对,故由测得的FID信号经傅里叶变换过程,即可转换成NMR图谱。(基本过程)计算机在进行傅里叶变换时,先对连续变化的FID信号进行取样,即进行模/数转换,然后进行快速傅里叶计算,得到一些连续的数值结果,再经数/模转换后,即可转换为连续变化的NMR图谱。可简单表示为:

FID信号→滤波→模数(A/D)转换→数字计算机→数模(D/A)转换→NMR图谱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

Δ

产生核磁共振的条件:①自旋核(I≠0);②外磁场(B0);③照射射频能量需等于核磁能级差。

【提请注意】有些教材用“H”表示磁场。在物理学上,B为磁感应强度,而H为磁场强度,均为矢量。二者关系为:

B=μH

请注意区别。本文使用B表示磁场。

化学位移的定义:

样品标准

仪器样品标准

仪器

常用的化学位移参比物质:①四甲基硅烷(TMS)、②4,4-二甲基-4-硅代戊磺酸钠(DSS)、③六甲基二硅醚(HMDS)。

【学习交流】试写出上述参比物质的结构式。

选择TMS 作为内标物质的原因:TMS在化学上是惰性的。它的十二个质子呈球形分布,因此是磁各向同性的。其沸点低,易挥发。它与许多有机溶剂易于混溶。它的吸收信号是一个尖锐的单峰,而且与一般的有机化合物比较,它的质子吸收峰都处在高场的位臵,很容易辨识。

影响核磁共振氢谱化学位移的主要因素:

①诱导效应;

②共轭效应;

③各向异性效应;

④范德华效应;

⑤氢键效应(活动质子效应);

⑥溶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