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鉴别及处理
- 格式:docx
- 大小:37.16 KB
- 文档页数:6
输液反应及药物过敏反应输液反应及药物过敏反应章节一:引言输液反应及药物过敏反应是常见的临床问题,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
输液反应是指在输液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而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患者对药物发生过敏反应的现象。
本文通过从输液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加强对输液反应及药物过敏反应的认识,以提高临床护理水平。
章节二:输液反应2.1 定义及病因输液反应主要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局部反应是指在输液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常见的有红肿、疼痛和渗液等。
全身反应则是指输液过程中全身的过敏反应。
输液反应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药物不良反应、输液方式不当、输液体积过大等。
2.2 临床表现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
局部症状包括输液部位红肿、疼痛和渗液等,可以通过触诊和观察来判断。
全身症状主要有皮肤潮红、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严重时可导致休克和心跳骤停。
2.3 处理方法处理输液反应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立即停止输液并记录相关信息。
第二,根据患者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例如给予氧气、调整体位等。
第三,及时报告医生并进行病情观察,必要时给予抗过敏药物或其他治疗。
第四,对于严重反应患者,应及时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救治措施。
章节三:药物过敏反应3.1 定义及病因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患者对某种药物发生过敏反应的现象。
药物过敏的病因主要有药物自身特点、患者个体差异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3.2 临床表现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分为即时型和迟发型两种。
即时型反应在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主要有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迟发型反应则在用药后数天至数周才出现,症状主要有发热、关节疼痛等。
3.3 处理方法处理药物过敏反应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立即停止药物的使用。
第二,对于轻度过敏反应,可以通过给予抗组胺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
第三,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应即刻停药并进行紧急处理,例如给予肾上腺素、雾化吸入等。
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一、发热反应:1、临床表现: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主要表现为发冷、寒战及发热,轻症病人体温在38℃左右,可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严重病人寒战后,体温可高达41℃,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全身不适症状。
2、原因:发热反应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所致,见于输液器灭菌不彻底或再次被污染;有效期已过;输入的液体或药物制剂不纯,消毒灭菌不彻底或已经过期、变质;输液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等。
3、护理措施:1)预防: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的标签、有效期、外包装及药液质量;严格检查输液器的生产日期、有效期及外包装是否完好、不漏气。
2)反应轻的病人可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严重的病人应立即停止输液,立即与医生联系。
3)密切观察病情及体温变化。
4)对症处理:如有寒战应注意保暖,可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对高热的病人应给予物理降温。
5)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6)保留剩余药液及输液器,以便进行检测,查找原因。
二、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1、临床表现:在输液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感到胸闷、气促、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可闻及湿啰音,心律不齐,心律快。
2、原因:由于输液速度过快,在短时间内输入液体量过多,导致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
3、护理措施:1)预防: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对心肺功能不良的病人,年老体弱的病人和婴幼儿更应慎重,并密切观察。
2)发现肺水肿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13)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血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4)给予高流量吸氧,使肺泡内压力增高,从而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同时可将湿化瓶内放入20%~30%乙醇,再进行氧气吸入,因为乙醇可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以此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1 输液反应就是由于输液所引起得不良反应得总称,因药物引起得属药物不良反应。
输液反应一般可以预防与减少,但不能完全避免、常说得输液反应就是由热源引起得反应,轻者有发冷、寒战、发热、出汗,体温常在38。
5℃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体温恢复正常、严重者体温可达40℃~42℃,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昏迷、低血压休克,有得出现多脏器损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严重输液反应多数预后很差,可因脑损坏致残成痴呆或植物人。
ﻫ输液反应为临床采用输液疗法治疗疾病得各种非治疗效应,为医源性不良反应。
由于输液反应所涵指得临床反应症状较多,导致输液反应得因素也较多,而这些因素如个体差异等得变异性较大,因此,输液反应无可预见得规律性、由此而导致得医患纠纷也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医患双方得利益,现在特别关于处置医疗纠纷“举证倒置”得办法。
因此,充分认知、分析临床输液反应发生得原因,多环节控制、预防输液反应得发生,对医护人员避免此类医患纠纷就是十分必要得。
输液反应得参考诊断标准如下:在输液后15分钟至1小时内,发生冷感、寒战,发热38℃以上,于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腰部及四肢关节剧痛,皮肤苍白、湿冷、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
2输液反应机制热原就是指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升高物质得总称。
广义得热原包括了细菌性热原、内原性高分子热原及其化学热原等,药剂学上得热原通常就是指微生物得代谢产物、现已证明热原主要就是微生物得一种内毒素,它就是由脂多糖、磷脂与蛋白质组成得复合物。
微粒异物也就是引起输液反应得重要因素,静脉输液中得不溶性微粒异物如橡胶微粒,不溶性无机盐、活性炭微粒、纤维、配伍用药过程中产生得微粒以及输液过程中空气没经滤过而进入输液得致病菌或灰尘等,可引起类热原样反应、静脉炎,血管3肉芽肿、肺水肿、栓塞、过敏反应等。
热原由静脉输入血液,刺激脑下垂体发热中枢,引起发热反应。
ﻫ与过敏反应鉴别过敏反应与输液反应得鉴别,一般情况下凭经验作出诊断、但有些比较模棱两可,真正鉴别比较困难。
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的鉴别要点
临床中经常遇见输液时出现的各种反应而有些症状表现又不是很典型,不知如何鉴别?!特别是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的鉴别问题,如果不能准确的鉴别,那么临床医生就不能正确、及时的处理病人,甚至延误抢救时机,其后果则不堪设想。
为了及时准确的对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进行鉴别,现将我总结的一点体会介绍如下,供同仁们参考。
(一)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
输液反应:
1.系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药物、杂质所引起;
2.输液反应绝大部分表现为寒颤,体温骤升,一般出现于输液后30分钟至1小时内,有些可在15分钟内发生;
3.多数血压正常。
寒颤往往是患者再次寻求医生的首发原因。
过敏反应:
1.有明确的过敏症状与体征,如皮肤搔痒、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2.有胸闷、气憋,诱发哮喘、过敏性休克等;
3.进入极少量药物,立即出现症状。
(二)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的鉴别要点:
过敏反应其他输液反应
病因 IgE抗体介导的变态反应致热原、微粒、微生物
突出表现胸闷、气憋寒战、发热
累及脏器多器官非多器官
与发热有关无关有关
与输液量关系数滴即刻发生需要一定数量液体
症状与体温关系症状与体温无关,症状与体温平行,
如38℃致意识障碍如41℃致意识障碍
注意少数过敏反应者可有寒战,甚至发热,但多伴有胸闷、气憋等,如鉴别困难时,可用兼顾治疗,即用激素的同时可使用肾上腺素。
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鉴
别及处理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论过敏反应与输液反应的鉴别与处理要点过敏反应与输液反应的鉴别,一般情况下凭经验作出诊断不难,但有些比较模棱两可,真正鉴别比较困难,两者本身也有重合,输液反应中的一个类型就是过敏反应。
两者有许多共同点,所以这个话题颇为复杂,但临床也有规律可循,同仁们一起来深入学习一下吧,相信会对于大家有好处的。
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过敏原,过敏原种类繁多,植物(花粉、枯草等)、动物(恙螨、蜂毒等)、药物(青霉素、磺胺等)、食物(菌类、草莓、牡蛎等)的某些成分对于敏感的人都是过敏原。
过敏原与呼吸道粘膜或皮肤接触或食入消化道,就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发生必须有过敏原与相对应的抗体(主要是IgE)接触。
IgE抗体是一种亲细胞抗体,能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之变为敏感细胞。
其中的肥大细胞广泛而大量的存在于皮下、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的粘膜中,细胞质中富含分泌颗粒,当敏感的肥大细胞(和/或嗜碱性粒细胞)遇到过敏原时,便开始大量分泌组织胺等具有舒张血管的活性物质,使血管舒张、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大,渗出液体增多,形成局部红肿、灼热、流涕、流泪、喷嚏等,假如这个时候及时给予抗组织胺药,可使症状缓解。
另一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哮喘),肥大细胞
分泌的不是组织胺,而是慢反应肽,其作用是使平滑肌持续收缩,抗组织胺药无效,但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可得缓解。
临床上,对于频
繁引起过敏的药物应作过敏试验,阳性者应放弃使用。
对已知过敏原的过敏患者,应尽可能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
对已知过敏而又不得不使用的药物(如外伤患者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需作脱敏治疗。
输液反应临床上常见类型:
1.发热反应:这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了致热物质(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其他蛋白质和非蛋白质的有机或无机物)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发生紊乱引起,其机制是输液过程中某种因素直接或反射性的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痉挛,导致微循环障碍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2.急性肺水肿由于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其机制是由于肺静脉压快速升高,肺毛细血管压随之升高,使血管内液体渗入到肺间质和肺泡内形成急性肺水肿。
3.血栓性静脉炎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所引起的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反应,或是在输液过程中没有严格地执行无菌操作,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所致。
4.空气栓塞输液导管内的空气未排尽或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输液时导管气体未排尽而使气体进入血液循环,如果气体量小,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达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小。
但是如果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可造成立即死亡。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从机制上是有别的,而且大多是可以避免的。
尤其是输液反应,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上提到的几点就可以减少发生,对于过敏反应一定要掌握好试敏的阳性判断标准,对于不能定准的要视为过敏,另外要详细问清过敏史和家族史,这样也会减少过敏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少纠纷的发生。
再就是平时做好这方面的预案,让大家知道什么是过敏反应,什么是输液反应,知道如何解释和处理反应的发生,这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过敏反应与输液反应的鉴别,一般情况下凭经验作出诊断不难。
但有些比较模棱两口,真正鉴别比较困难。
两者本身也有重合,输液反应中的一个类型就是过敏反应。
所幸两者治疗有许多共同点。
所以这个话题颇为复杂,但临床也有规律可循。
过敏反应首先应明确的是与药物的种类和病人的体质差异有明确的相关性,而输液反应与输液的环境、护理操作关联较大。
其次:从时间窗内的发生率来分析:过敏反应是散发的,而输液反应在某段时间内是集中发生的,如果不能去除诱发因素,则会持续发生。
再次:从症状上分析:过敏反应多见于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诱发哮喘、过敏性休克等。
而输液反应绝大部分表现为寒颤,体温骤升,一般出现于输液后30分钟至1小时内,有些可在15分钟内发生。
寒颤往往是患者再次寻求医生的首发原因。
过敏反应引起的药物热,发生比较缓慢,不停药则顽固。
发生体温骤升的情况机率很低。
最后:在不考虑个体差异的情况下,临床医生都有这样一个概念:有些药物比较容易过敏,有些药物则很少发生过敏。
举
个例子:同一个病人,第一次因感冒输液青霉素,出现皮疹,那么首先考虑过敏反应。
第二次,因急性胃炎输液西咪替丁,过程中发生寒颤高热,那么首先考虑输液反应。
所以顺着药物这个滕去摸瓜,也是比较有指导作用的。
治疗方面:两者都需要抗过敏和激素使用。
但过敏反就注重于抗过敏治疗,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素。
而输液反应则注重于退热处理,各有特点。
在实际治疗中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①处理中要注意控制周围人群的情绪:在发生两者反应时,家属和病人都比较惊慌,情绪激动,其甚至会火拼。
此时应该立即处理,在一边治疗的同时要安慰病人和家属的情绪,如果生命体征平稳,则可大胆的安慰。
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②必须保持静脉通道:病人和家属都有这样一个毛病:一旦发生输液或过敏反应,他们会很惊恐的要求立马终止输液,拔除静脉针。
如果定力不足的医务人员遇上,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正确的方法是:必须保持静脉通路,以备紧急情况下用。
立即更换上生理盐水,更换输液管,继续输液,这样做是为了下一步的治疗比较顺利进行。
③④做好早期准备工作:如果发生了过敏性休克,小儿肾上腺素1:1000怎么配,剂量是多少,我们会立即准备吗这些都是实际问题,就早作准备。
而不是像一部分医生或护士一样,平时做输液治疗时依据经验出发,拿老主意自以为是,一旦发生输液反应,就会
手忙脚乱找不到肾上腺素或找到了过期的肾上腺素或遇到儿童患者不会稀释肾上腺素等一系列问题。
这样会遗误抢救的时间,同时给医疗纠纷埋下隐患。
最后注意:遇上紧急问题,首先要冷静,然后立即查体,紧抓四大生命体征,其次治疗,再次:安慰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