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鉴别及处理
- 格式:docx
- 大小:37.16 KB
- 文档页数:6
输液反应及药物过敏反应输液反应及药物过敏反应章节一:引言输液反应及药物过敏反应是常见的临床问题,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
输液反应是指在输液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而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患者对药物发生过敏反应的现象。
本文通过从输液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加强对输液反应及药物过敏反应的认识,以提高临床护理水平。
章节二:输液反应2.1 定义及病因输液反应主要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局部反应是指在输液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常见的有红肿、疼痛和渗液等。
全身反应则是指输液过程中全身的过敏反应。
输液反应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药物不良反应、输液方式不当、输液体积过大等。
2.2 临床表现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
局部症状包括输液部位红肿、疼痛和渗液等,可以通过触诊和观察来判断。
全身症状主要有皮肤潮红、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严重时可导致休克和心跳骤停。
2.3 处理方法处理输液反应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立即停止输液并记录相关信息。
第二,根据患者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例如给予氧气、调整体位等。
第三,及时报告医生并进行病情观察,必要时给予抗过敏药物或其他治疗。
第四,对于严重反应患者,应及时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救治措施。
章节三:药物过敏反应3.1 定义及病因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患者对某种药物发生过敏反应的现象。
药物过敏的病因主要有药物自身特点、患者个体差异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3.2 临床表现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分为即时型和迟发型两种。
即时型反应在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主要有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迟发型反应则在用药后数天至数周才出现,症状主要有发热、关节疼痛等。
3.3 处理方法处理药物过敏反应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立即停止药物的使用。
第二,对于轻度过敏反应,可以通过给予抗组胺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
第三,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应即刻停药并进行紧急处理,例如给予肾上腺素、雾化吸入等。
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一、发热反应:1、临床表现: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主要表现为发冷、寒战及发热,轻症病人体温在38℃左右,可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严重病人寒战后,体温可高达41℃,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全身不适症状。
2、原因:发热反应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所致,见于输液器灭菌不彻底或再次被污染;有效期已过;输入的液体或药物制剂不纯,消毒灭菌不彻底或已经过期、变质;输液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等。
3、护理措施:1)预防: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的标签、有效期、外包装及药液质量;严格检查输液器的生产日期、有效期及外包装是否完好、不漏气。
2)反应轻的病人可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严重的病人应立即停止输液,立即与医生联系。
3)密切观察病情及体温变化。
4)对症处理:如有寒战应注意保暖,可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对高热的病人应给予物理降温。
5)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6)保留剩余药液及输液器,以便进行检测,查找原因。
二、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1、临床表现:在输液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感到胸闷、气促、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可闻及湿啰音,心律不齐,心律快。
2、原因:由于输液速度过快,在短时间内输入液体量过多,导致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
3、护理措施:1)预防: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对心肺功能不良的病人,年老体弱的病人和婴幼儿更应慎重,并密切观察。
2)发现肺水肿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13)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血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4)给予高流量吸氧,使肺泡内压力增高,从而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同时可将湿化瓶内放入20%~30%乙醇,再进行氧气吸入,因为乙醇可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以此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1 输液反应就是由于输液所引起得不良反应得总称,因药物引起得属药物不良反应。
输液反应一般可以预防与减少,但不能完全避免、常说得输液反应就是由热源引起得反应,轻者有发冷、寒战、发热、出汗,体温常在38。
5℃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体温恢复正常、严重者体温可达40℃~42℃,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昏迷、低血压休克,有得出现多脏器损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严重输液反应多数预后很差,可因脑损坏致残成痴呆或植物人。
ﻫ输液反应为临床采用输液疗法治疗疾病得各种非治疗效应,为医源性不良反应。
由于输液反应所涵指得临床反应症状较多,导致输液反应得因素也较多,而这些因素如个体差异等得变异性较大,因此,输液反应无可预见得规律性、由此而导致得医患纠纷也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医患双方得利益,现在特别关于处置医疗纠纷“举证倒置”得办法。
因此,充分认知、分析临床输液反应发生得原因,多环节控制、预防输液反应得发生,对医护人员避免此类医患纠纷就是十分必要得。
输液反应得参考诊断标准如下:在输液后15分钟至1小时内,发生冷感、寒战,发热38℃以上,于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腰部及四肢关节剧痛,皮肤苍白、湿冷、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
2输液反应机制热原就是指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升高物质得总称。
广义得热原包括了细菌性热原、内原性高分子热原及其化学热原等,药剂学上得热原通常就是指微生物得代谢产物、现已证明热原主要就是微生物得一种内毒素,它就是由脂多糖、磷脂与蛋白质组成得复合物。
微粒异物也就是引起输液反应得重要因素,静脉输液中得不溶性微粒异物如橡胶微粒,不溶性无机盐、活性炭微粒、纤维、配伍用药过程中产生得微粒以及输液过程中空气没经滤过而进入输液得致病菌或灰尘等,可引起类热原样反应、静脉炎,血管3肉芽肿、肺水肿、栓塞、过敏反应等。
热原由静脉输入血液,刺激脑下垂体发热中枢,引起发热反应。
ﻫ与过敏反应鉴别过敏反应与输液反应得鉴别,一般情况下凭经验作出诊断、但有些比较模棱两可,真正鉴别比较困难。
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的鉴别要点
临床中经常遇见输液时出现的各种反应而有些症状表现又不是很典型,不知如何鉴别?!特别是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的鉴别问题,如果不能准确的鉴别,那么临床医生就不能正确、及时的处理病人,甚至延误抢救时机,其后果则不堪设想。
为了及时准确的对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进行鉴别,现将我总结的一点体会介绍如下,供同仁们参考。
(一)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
输液反应:
1.系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药物、杂质所引起;
2.输液反应绝大部分表现为寒颤,体温骤升,一般出现于输液后30分钟至1小时内,有些可在15分钟内发生;
3.多数血压正常。
寒颤往往是患者再次寻求医生的首发原因。
过敏反应:
1.有明确的过敏症状与体征,如皮肤搔痒、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2.有胸闷、气憋,诱发哮喘、过敏性休克等;
3.进入极少量药物,立即出现症状。
(二)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的鉴别要点:
过敏反应其他输液反应
病因 IgE抗体介导的变态反应致热原、微粒、微生物
突出表现胸闷、气憋寒战、发热
累及脏器多器官非多器官
与发热有关无关有关
与输液量关系数滴即刻发生需要一定数量液体
症状与体温关系症状与体温无关,症状与体温平行,
如38℃致意识障碍如41℃致意识障碍
注意少数过敏反应者可有寒战,甚至发热,但多伴有胸闷、气憋等,如鉴别困难时,可用兼顾治疗,即用激素的同时可使用肾上腺素。
怎么鉴别:输液反应?or过敏反应?临床常见的输液反应以热原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且二者有相似的临床症状,都可以出现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心悸、胸闷、低血压休克等,因此本文重点讨论热原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其鉴别要点下表。
1输液反应的范围输液反应实际应该包括药物过敏反应、热原反应、菌污染反应。
1 、药物过敏反应也称药物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某一药物相同抗原或半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热原反应是指由致热原引起的反应。
3、菌污染反应是指由于液体或输液器具被细菌污染引起的不良反应。
2热原反应1、引起热原反应的原因:热原反应是指输液过程中由于致热原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的发热反应,致热原的存在而引起的反应,主要致热原是细菌代谢物(内毒素),具有耐热性、不挥发性、水溶性、滤过性和吸附性的特点,可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超声波等破坏。
2、临床表现:热原反应的主要表现为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患者突然出现发冷、寒战、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四肢关节痛、皮肤灰白色、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
一般发生在输液后20分钟左右,也有发生在2~4小时内,一般持续约0.5~1小时。
3、液体中出现致热原的原因:①药物原料本身含有热原,或在配制过程中污染,储存期间产生热原或发霉变质。
②输液器及各种用具被致热原污染。
③输液前液体配制及输液时的操作不规范,引起液体污染。
4、热原反应的处置:一旦出现热原反应立即停止输液,但不能撤除输液针或导管,要立即更换输液器,予地塞米松5~10mg(小儿0.25~0.3 mg·kg-1)静滴注或静注,或应用氢化可的松100~200 mg静滴,或予苯海拉明、扑尔敏肌注。
伴有呼吸困难者应予吸氧,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镇静剂,寒战者予保温,高热者予物理降温或退热剂治疗[2] 。
输液反应<<具体的输液反应的处理流程是怎么样的?1、一旦发生输液反应,果断处理一,不要拨掉静脉针头,一定保留好静脉通道,以备抢救用药.一旦拨掉静脉通道,当病人需抢救时再建静脉通道,会错过抢救时机;二换上一套新的输液器管道及与原液体性质不同的液体(如原来是糖水则换成生理盐水),可暂不加药, 待病情稳定后再议加药;三,五联用药:①吸氧;②静注地塞米松10--15mg(小儿0.5-1mg/kg.次)(加入5%或25%葡萄糖溶液20ml静脉推注,)9静脉滴注o.3~o.5mg/kg )或氢化可的松100mg(小儿5--10mg/kg.次);③肌注或静注苯海拉明20--40mg(小儿0.5--1mg/kg.次)【异丙嗪0.5~img/kg肌注,】;④肌注复方氨基比林2ml(小儿0.1ml/kg.次)或口服布洛芬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治疗⑤如未梢发凉或皮色苍白可肌注或静注654-2 5mg-20mg(小儿0.1--0.5mg/kg.次).>>[如患者出现寒战、高热、唇紫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和昏迷等过敏性休克症状时,立即肌注肾上腺素0.01〜0.03mg/kg,并每隔15〜30分钟反复用药。
同时静滴氢化可的松5mg/kg , 24小时内可达3~4次。
血压过低时快速补充胶体及晶体液,并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应用多巴胺、间羟胺或去甲肾上腺素分别加入5%葡萄糖溶液静滴。
对气管持续痉挛并出现呼吸困难者,给予氨茶碱静注、喷雾吸入布地奈德、0.5%沙丁胺醇并配合吸氧。
喉头水肿引起呼吸道梗阻时应紧急行气管切开。
对急性肺水肿者立即停止输液,取坐位或半坐位,减少静脉回流;给予经20%〜30%酒精湿化的氧气,必要时给予氨茶碱5mg/kg缓慢静滴或速尿1mg/kg缓慢静注,甚至可用西地兰等强心治疗、甘露醇治疗脑水肿等]<<一般在用药30分钟后汗出热退而平稳下来<<.输液反应有哪些临床表现?应如何处理?⑴临床表现:①多发生在输液开始1〜2小内②先寒战继而高热,体温可达39〜40C :③血压无变化;④四肢厥冷。
输液反应和急性过敏诊断及治疗标准操作规程
Ⅰ目的:建立输液反应及急性过敏患儿的诊断治疗常规。
Ⅱ范围:适用于输液反应及急性过敏患儿。
Ⅲ规程:
1 致热原反应
1.1 诊断要点
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患者表现为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疲劳,常在输液中15-60分钟内发生。
1.2 治疗处理
停止输入该液体或减慢输液速度
非那根0.5~1mg/kg肌内注射
必要时静脉内注射氢化可的松
较严重者给以10%葡萄糖酸钙10ml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中静滴
保留原液体备检
必要时查血常规,血培养等排除急性感染
2 过敏性皮疹
2.1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一般表现为荨麻疹样反应或猩红热样皮疹,多为I型或III型变态反应所致。
2.2 治疗处理
暂停输液,给予苯海拉明或非那根等抗组胺药物
如30分钟不能缓解,需停止输液。
IV 参考依据:实用儿科学(第七版)
V 附件:无。
静脉输液中的输液过敏反应处理静脉输液是医生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将药物或营养溶液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直接输入患者体内,以达到快速有效的治疗效果。
然而,有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输液过敏反应,这对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因此,在静脉输液中,如何正确处理输液过敏反应变得尤为重要。
第一节:输液过敏反应的分类输液过敏反应可分为急性过敏反应和慢性过敏反应两种。
急性过敏反应在输液后立即出现,常见症状包括皮肤瘙痒、荨麻疹、头痛、发热、呼吸困难等。
慢性过敏反应则是在输液后较长时间内出现,症状相对较轻,但时间较长。
第二节:输液过敏反应的处理步骤一旦发生输液过敏反应,医护人员应以迅速、果断的态度处理。
以下是处理步骤的具体内容:1.中止输液:首先要立即中止正在进行的输液,停止进一步输入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的药物或溶液。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避免过敏反应的进一步加重。
2.观察症状: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记录过敏反应的程度、症状的表现和持续时间等信息,为后续处理提供参考。
3.给予抗过敏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和皮质类固醇等,以减轻和控制过敏反应的症状,并预防进一步的过敏反应。
4.处理严重反应:对于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需立即进行抢救处理。
包括静脉输入大剂量的肾上腺素、输注液体维持血压等措施,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第三节:预防输液过敏反应的措施除了及时处理输液过敏反应外,医护人员在静脉输液中,还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包括:1.过敏史询问:在给予患者输液前,医护人员应充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了解患者是否对特定的药物、溶液等存在过敏反应。
2.皮肤过敏试验:对过敏风险较高的患者,可以进行皮肤过敏试验,通过皮肤刺激试验,判断患者对特定物质的过敏反应倾向。
3.逐步加量:对于未进行过皮肤过敏试验的患者,医护人员在给予输液时,应逐步加量,观察患者是否有过敏反应,避免一次性输注过大量的药物或溶液。
输液反应及处理
输液反应可以分为一般反应和过敏性反应两类。
一般反应包括输液反应、输液热、嗜
睡症和生理性反应等。
1. 输液反应:指患者接受输液后出现的一种特异性的反应,常有发热、发疹、发痒、头痛、全身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可能是由于溶液的中性不稳定或对它的抗药性而引
起的。
2. 输液热:指的是接受输液后患者体温急速上升的情况,也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出
现此症状时要及时检查患者,确定其超新星情况。
3. 嗜睡症:指因输液而出现睡眠障碍,多由低血糖所致,出现此症状时需注意检查
患者的血糖水平,及时补充葡萄糖或其他糖营养,以预防严重情况的发生。
4. 生理性反应:也称为适应性反应,包括呼吸频率增加、兴奋状态改变、流泪、出
汗等,出现此症状时应耐心安抚,将患者环境调为安静。
根据不同类型的反应,处理措施也不同:
1. 对输液反应,应以对症处理为主,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其他抗
炎药等治疗;
2. 对输液热的处理,应定期检查患者的体温,若出现发热情况,则应采取有效的冷
敷和退热措施;
3. 对嗜睡症,应控制血糖水平,及时补充糖营养;
4. 对生理性反应,应保持患者安静、舒适的环境,定期给予安抚剂。
针对各种不同反应,输液时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反应的发生或减少其发生的几率。
同时,在给予治疗时也应严格按照医师的指示和护理计划来制定方案,严格遵循药物安全
程序。
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鉴
别及处理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论过敏反应与输液反应的鉴别与处理要点过敏反应与输液反应的鉴别,一般情况下凭经验作出诊断不难,但有些比较模棱两可,真正鉴别比较困难,两者本身也有重合,输液反应中的一个类型就是过敏反应。
两者有许多共同点,所以这个话题颇为复杂,但临床也有规律可循,同仁们一起来深入学习一下吧,相信会对于大家有好处的。
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过敏原,过敏原种类繁多,植物(花粉、枯草等)、动物(恙螨、蜂毒等)、药物(青霉素、磺胺等)、食物(菌类、草莓、牡蛎等)的某些成分对于敏感的人都是过敏原。
过敏原与呼吸道粘膜或皮肤接触或食入消化道,就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发生必须有过敏原与相对应的抗体(主要是IgE)接触。
IgE抗体是一种亲细胞抗体,能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之变为敏感细胞。
其中的肥大细胞广泛而大量的存在于皮下、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的粘膜中,细胞质中富含分泌颗粒,当敏感的肥大细胞(和/或嗜碱性粒细胞)遇到过敏原时,便开始大量分泌组织胺等具有舒张血管的活性物质,使血管舒张、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大,渗出液体增多,形成局部红肿、灼热、流涕、流泪、喷嚏等,假如这个时候及时给予抗组织胺药,可使症状缓解。
另一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哮喘),肥大细胞
分泌的不是组织胺,而是慢反应肽,其作用是使平滑肌持续收缩,抗组织胺药无效,但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可得缓解。
临床上,对于频
繁引起过敏的药物应作过敏试验,阳性者应放弃使用。
对已知过敏原的过敏患者,应尽可能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
对已知过敏而又不得不使用的药物(如外伤患者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需作脱敏治疗。
输液反应临床上常见类型:
1.发热反应:这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了致热物质(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其他蛋白质和非蛋白质的有机或无机物)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发生紊乱引起,其机制是输液过程中某种因素直接或反射性的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痉挛,导致微循环障碍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2.急性肺水肿由于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其机制是由于肺静脉压快速升高,肺毛细血管压随之升高,使血管内液体渗入到肺间质和肺泡内形成急性肺水肿。
3.血栓性静脉炎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所引起的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反应,或是在输液过程中没有严格地执行无菌操作,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所致。
4.空气栓塞输液导管内的空气未排尽或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输液时导管气体未排尽而使气体进入血液循环,如果气体量小,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达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小。
但是如果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可造成立即死亡。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从机制上是有别的,而且大多是可以避免的。
尤其是输液反应,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上提到的几点就可以减少发生,对于过敏反应一定要掌握好试敏的阳性判断标准,对于不能定准的要视为过敏,另外要详细问清过敏史和家族史,这样也会减少过敏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少纠纷的发生。
再就是平时做好这方面的预案,让大家知道什么是过敏反应,什么是输液反应,知道如何解释和处理反应的发生,这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过敏反应与输液反应的鉴别,一般情况下凭经验作出诊断不难。
但有些比较模棱两口,真正鉴别比较困难。
两者本身也有重合,输液反应中的一个类型就是过敏反应。
所幸两者治疗有许多共同点。
所以这个话题颇为复杂,但临床也有规律可循。
过敏反应首先应明确的是与药物的种类和病人的体质差异有明确的相关性,而输液反应与输液的环境、护理操作关联较大。
其次:从时间窗内的发生率来分析:过敏反应是散发的,而输液反应在某段时间内是集中发生的,如果不能去除诱发因素,则会持续发生。
再次:从症状上分析:过敏反应多见于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诱发哮喘、过敏性休克等。
而输液反应绝大部分表现为寒颤,体温骤升,一般出现于输液后30分钟至1小时内,有些可在15分钟内发生。
寒颤往往是患者再次寻求医生的首发原因。
过敏反应引起的药物热,发生比较缓慢,不停药则顽固。
发生体温骤升的情况机率很低。
最后:在不考虑个体差异的情况下,临床医生都有这样一个概念:有些药物比较容易过敏,有些药物则很少发生过敏。
举
个例子:同一个病人,第一次因感冒输液青霉素,出现皮疹,那么首先考虑过敏反应。
第二次,因急性胃炎输液西咪替丁,过程中发生寒颤高热,那么首先考虑输液反应。
所以顺着药物这个滕去摸瓜,也是比较有指导作用的。
治疗方面:两者都需要抗过敏和激素使用。
但过敏反就注重于抗过敏治疗,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素。
而输液反应则注重于退热处理,各有特点。
在实际治疗中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①处理中要注意控制周围人群的情绪:在发生两者反应时,家属和病人都比较惊慌,情绪激动,其甚至会火拼。
此时应该立即处理,在一边治疗的同时要安慰病人和家属的情绪,如果生命体征平稳,则可大胆的安慰。
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②必须保持静脉通道:病人和家属都有这样一个毛病:一旦发生输液或过敏反应,他们会很惊恐的要求立马终止输液,拔除静脉针。
如果定力不足的医务人员遇上,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正确的方法是:必须保持静脉通路,以备紧急情况下用。
立即更换上生理盐水,更换输液管,继续输液,这样做是为了下一步的治疗比较顺利进行。
③④做好早期准备工作:如果发生了过敏性休克,小儿肾上腺素1:1000怎么配,剂量是多少,我们会立即准备吗这些都是实际问题,就早作准备。
而不是像一部分医生或护士一样,平时做输液治疗时依据经验出发,拿老主意自以为是,一旦发生输液反应,就会
手忙脚乱找不到肾上腺素或找到了过期的肾上腺素或遇到儿童患者不会稀释肾上腺素等一系列问题。
这样会遗误抢救的时间,同时给医疗纠纷埋下隐患。
最后注意:遇上紧急问题,首先要冷静,然后立即查体,紧抓四大生命体征,其次治疗,再次:安慰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