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诸子·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321.50 KB
- 文档页数:4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先秦时期,中国是一个处在文化积淀和嬗变中的时代。
这个时期,伴随着诸多思想家、哲学家的出现,形成了一系列的哲学流派和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哲学家,被后世称作先秦诸子。
他们的思想理论,惊人地先进,深体人性、天地万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中国思想道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一、老子道家思想老子,即李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是摆在道家思想之首的代表人物。
他笃信"大道至简"这个观念,所以《道德经》是他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道德经》里传达的思想,被中国哲学戏称为“老庄哲学”,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为"道"的哲学思想,二为"无为"的哲学思想。
老子关于"道"的哲学思想是他的创举,他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万物都随着宇宙存在的规律而运转。
他深刻地指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道",亦即天地之间的最大化体系。
而"道"的运行往往是没有任何痕迹、亦或者是毫不影响其本质与核心。
在他看来,人在世上的意义不仅仅是个体生命的延续,而是发现自我,修身养性,自我完善的过程。
同时,老子也提出了"无为"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无为中有为,深深地揭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真理,表示人只有学会自我隐退而放下心中的执念,才能真正地得到永生、感悟到真理二、荀子儒家思想荀子,即荀泰,儒家学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流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更偏向于实用主义的思路,又被称为“法治主义者”。
他曾经说过:“人非生而知之,故其知之不如其言,其言不如其行。
”这一句话,在当时被认为是政治家和顾问的代表千古流芳的杰作。
荀子主张性善性恶平等,所以要发展为完善自身的人才,应该常常从环境中,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深挖人性。
荀子的思想,强调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在强调人的本质,告诉人们不管气质如何,归根到底都是人性,人性的本质是向善的。
先秦诸子文化概说(全文)东周以前只有官学而无私学,只有官书而没有私人著书。
这是因为,三代时期阶级对立森严,统治贵族不仅拥有政权与土地,而且还专有知识,平民与知识和教育是绝缘的。
我国最早的知识分子是由上古的巫史演变而来,巫掌卜筮,史掌记事。
他们都接受贵族供养,并为他们服务。
据《尚书多士篇》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书几乎都是官方卜师的占卜档案。
从事作典作册与文化创作,既需要有足够的思想与著书闲暇,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障才有可能,这样只能由为贵族供养并脱离生产的巫史官员来从事。
三代时期,笔墨纸帛还没有发明,那个时候只能以龟甲竹简代纸帛,以刀刻漆书代笔墨,将竹简用绳连结而书册,这样一来书籍典册就极为笨重,成书不易,藏书也难。
所以只有官府才有能力制典作册,平民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
所以,周代以前的书籍《诗》《书》《礼》《乐》《易》《春秋》等都是官书,是由官方委派专门的官员来负责编辑造册的。
其中《书》为周代史官所记载的文告档案,《诗》为同周代乐官所保存乐词,《礼》为周代礼官所保存,《春秋》是鲁国史,是鲁国史官所记录保存的档案。
及至春秋时代,新兴的地主阶层逐渐登上权力的舞台,以周王为首的三代世袭的贵族阶层的社会地位降落,贵族降为平民,同时也就将知识和受教育的权利带入了平民阶层,从而才有了发展平民学术的可能。
孔子首先开了私人讲学与私家著述的先河。
为什么偏偏是孔子,而不是别人?孔子出自落没贵族的家庭,所以他自小就有接触知识与教育的机会。
孔子的祖先本是宋国贵族,适鲁后才为平民。
孔子将自己的知识传递给平民,而在孔子以前是没有人做过此类工作的。
对于平民而言,知识是一个新鲜的事物,激发了他们极大的热情。
所以孔子以后,私人讲学著述之风大行于天下,而从学之众是后世所罕见的。
又遭逢乱世,学者无一不想尽其所学改制救世,而新兴的地主阶层又极需新的文化工作来维护他们新近崛起的社会地位,养士之风也成为那个时代的风尚,于是便导致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状态,成为我国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
先秦诸子思想总结先秦诸子思想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之前的诸子学派的思想观点。
这些学派的创立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子学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
下面将对这些学派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支。
儒家的核心主张是仁、孝、礼、义。
儒家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境界,人应当以仁为德行的核心,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境界。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德行的实践。
他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恪守礼仪可以达到道德的自觉和自律。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道家思想是另一支重要的先秦诸子思想,其核心思想是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天道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他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摒弃一切偏见和私欲,追求虚空无为的境界。
道家观念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宇宙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墨家思想是先秦诸子思想中的另一重要学派,强调普及爱、兼爱等观念。
墨家思想认为,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人们应该普及爱和兼爱,摒弃亲爱的偏见,推崇普遍的和平。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立者,他反对战争、兼容并包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认为人性是自私的,只能通过法律来约束和规范。
法家主张重法治,主张依法治国。
李斯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法制度的建立,实行严厉的法律制裁,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秩序。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社会运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兵家思想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补充和发展,其核心是谋略和战争技巧。
孙子是兵家思想的开创者,他主张军事应该以智慧和策略为核心,通过巧妙运用战略和战术来取得胜利。
流传至今的先秦诸子书
流传至今的先秦诸子书
所谓“子”,原来是指春秋战国时师弟之间的通称。
“诸子”包括各家学派。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中提到诸子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诸子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隋书·经籍志》中提到诸子有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敷、五行、医方十四家。
至今流传的先秦诸子书有:管仲的《管子》,邓析的《邓析子》,墨翟的《墨子》,李耳的《老子》,老子弟子的《文子》,关尹喜的《关尹子》,列御寇的《列子》,杨朱的《杨子》,商鞅的《商君书》,申不害的《申子》,尸佼的《尸子》,公孙龙的《公孙龙子》,庄周的《庄子》,慎到的《慎子》,尹文的《尹文子》,荀卿的《荀子》,楚人的《鹗冠子》,纵横家的《鬼谷子》,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晏婴的《晏子春秋》,孙武的《孙子》,共计23种。
其中有真有伪,伪的有部分伪作或全部伪作。
所以,运用诸子史料,要注意识别真伪。
第二章先秦诸子“礼”即当时宗法贵族一切行事皆需遵从的方式,则学礼(知史明制)本是官家事(政教合一),民间并不涉及。
但随着民族进化、时代发展,历史成例、制度文本愈来越多。
而春秋列国各自为政,习俗不同、礼礼不通。
因而礼之内容愈来愈广,“熟谙典故以明礼、明习礼文以致用”的人越来越虚缺。
而贵族日坏、懒于学,故私学盛行,始有儒家(孔子的弟子多是贵族家臣“宰”),而他人学礼为应世,孔子在于矫世,首开平民讲学议政之风(政教分离、儒家突起)。
随着历史的进步,贵族没落而礼崩(孔子矫世失败),士阶层(平民学者)登上政治舞台(如商鞅变法)。
从礼到仕,学术随之而变,自儒家分出诸子:初期曰“礼”,孔子复礼、墨家废礼,皆直指贵族。
二期曰“仕”,孟子入仕而庄周不仕(也有不仕是为了入仕),皆为士如何对待贵族。
三期曰“治”,针对士之扰动,谋宁静整顿之方法,不使入仕之士同化于没落贵族。
(1)老子(应为战国晚期)无为而治,继承墨翟、庄周,反奢归朴。
(2)荀子礼治(乃儒家之本色,非孔子贵族礼、孟子仕礼)。
人欲必求、无度必争、争必乱、乱必穷,故以礼养欲(规范人欲),使欲物平衡。
而人有贵贱、长幼、贫富等差别,故以礼(人的志行知)分为大儒(可做天子三公)、小儒(可做诸侯、大夫、士)、众人(工农商贾也),此破世袭关系,重定阶级、再造人伦,给平民学者以追求和希望。
(3)韩非法治,融荀、老之说,针对当时士阶层之主导下修文重智、夸夸其谈,虚不务实的风气,倡导“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政教合一)。
另有邹衍阴阳一派,盛行于燕齐,其书今不可见,盖以自然现象比类人事。
以上先秦学派均出于儒,不出两支,即贵族倾向之儒家和平民倾向之墨家(盖刑徒役夫称之为墨),一偏政治一偏民生;一求法治一推无为;一主礼一非礼;一仕进一隐退;一尚文学一重劳作。
而荀韩之说为专制者所籍口,成为秦政以来之渊源;阴阳之术君王喜百姓乐,不过荒唐之想。
析一、古者治教未分,官师合一. 周衰而私学起. 所谓天下失官, 学在四夷. 官学日衰,私学日兴,逐有诸子. 官学代表贵族的思想, 私学代表平民士大夫论政入仕的思想. 之后韩非子重提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之主张, 欲统私学于一尊, 复古人政教官师合一之制; 韩非死后,始皇接受李斯之谏, 方有焚书坑儒. 诸子之兴, 本为下者以学术争政治; 而其衰.则为在上者以政治争学术.从春秋战国至秦汉,中国完成了从贵族阶级统治到士阶级统治的转变,也就是钱穆所说的'仕人政府'. 先秦诸子的学说的焦点也在贵族,士大夫和平民为政生活的争议. 钱穆将先秦学说分为三期:一. 孔墨为初期, 讨论者即贵族阶级之生活,和若何使之正当. 其中心问题为礼.二. 陈,许,孟,庄为二期, 所讨论者即士阶级自身对贵族阶级应抱若何之态度. 其中心问题为仕.以下为三期(老, 荀, 韩), 为士阶级之气焰和骚动, 若何使之减趋平静和消灭. 其中心问题为治. (钱穆认为老子是战国末期人,也是第三期之代表).诸子的师授渊源,彼此相通. 概括而言不出两流, 倾向为贵族化者为儒, 倾向为平民化者为墨.儒者偏重政治,墨者偏重民生. 法家主庆赏刑罚, 源于儒; 道家反朴无治,源于墨. 一主礼,一非礼; 一主仕进, 一主隐退; 一尚文学, 一主劳作.儒家一派, 自孔子开诸子之先河, 主张正名复礼, 其复之礼,实为贵族之礼. 欲重以礼治国,以礼矫世. 孟子与孔子不同,专论仕礼. 孟子其时, 苏,张一派, 专谋仕进, 猎禄利. 稷下先生一派, 为上大夫, 不治而议论. 外收不仕之高名, 内慕禄养之实利, 无心于世局. 孟子志切救世,论仕之进退出处之礼. 在政治理想上比孔子更平民化, 斥独夫而言民贵. 故孔子创儒家,而孟子则为儒家宗. 儒家再至荀子, 更趋实用, 曰'礼者养也',礼推广之众人. 荀子礼论: 人生而有欲, 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 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 故制礼义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而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 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 故礼者养也. 荀子论礼,即讲'养', 又言'别', 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 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荀子之分,非古之阶级之分, 其分阶级之贵贱, 则视其人之志行知能为判. 曰:大儒者,天下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士大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 其实去世袭之弊,存阶级之善. 此为儒家之本色. 韩非师从荀子, 不满学术各派之分裂, 倡法治之论,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重言官教合一.墨道一派, 自墨子始, 彻底反对贵族阶级的生活, 本天志, 倡兼爱, 废礼乐, 节丧葬. 墨子一派,虽为民言,但不近人情, 故不为天下接受. 许行,陈仲之不恃人食之言, 确认人类当普遍劳作, 自食其力,不耻专为政治之生活. 但政治为社会之必需,不可废弃. 此论必不成主流. 庄,老无治之论, 更进一步, 非礼乐, 弃政治, 而流入冥想者. 庄子欲聘不仕, 迹近许,陈. 故道家之论,实源于墨. 庄子之论虽儒,墨俱讥, 实归墨家一路. 墨道之于儒法,更形而上. 比起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多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只是墨主人为,道法自然而已.先秦诸子创中国学术思想自由丰富之典范, 之后无与之相提并论者. 此时当与希腊文明并驾同趋. 西方经过中世纪之宗教统治的黑暗有文艺复兴, 哲学政治社会学再次百家振兴; 中国经过汉代独尊以专制化,正统化之儒术,宋明理学虽也复古,然只复孔孟之古, 百家争鸣之盛世不见. 清末之后学术之争逐变为东西方文化之争, 其中东方文化仍以儒家为主. 国学几乎退为儒学, 实在可惜可叹啊. 如果诸子之学说得以留存发展,中国会是如何之中国呢.二、先秦诸子周之前,治教未分,官师合一,学术皆出王官,民间并无著述。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一、先秦诸子学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万献初撰(宋时磊纂集资料)在西方话语占据主流地位的学术生态圈中,不少学者言必称国外学术之先进伟大,其实,中国传统学术广博精深,宏旨远奥,且具系统性和连续性,丝毫不亚于西方。
国学,是指中国固有的全部学术,或称中国传统的学问,是成系统的、专门性的学问,是约定俗成的中国固有文化学术的总称。
“学术”之“学”指学问,“术”指方法,中国传统学术有其系统的学问及其治学方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中历代智者创造、传承下来的有关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系统而完整的知识、文化和学术体系,这个体系涉及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
中国传统学术几千年的发生、发展、传承、流变,形成了国学的学术发展史。
中国传统学术分段向来有不同的观点,如梁启超有“四分法”和“八时代说”等,而吕思勉“七分法”谓:“吾国学术,大略可分七期:先秦之世,诸子百家之学,一也。
两汉之儒学,二也。
魏晋以后之玄学,三也。
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四也。
宋明之理学,五也。
清代之汉学,六也。
现今所谓新学,七也。
”[1]本章的论述取其前六段,即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唐代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汉)学。
综观千年国学学术发展史,有其一以贯之的传统连续性,也有其各具特色的阶段性。
中国传统学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受到社会政治变迁的牵制、历史阶段性较为明显;二是以经学为中心、衍及其他诸科;三是以实用为旨归,较少形而上的哲理玄思;四是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就阶段性特点而言,先秦为国学的元典时期,重在原创性;两汉魏晋南北朝为学术范式建立的时期,重在多向度的探求性;唐代海纳百川,是不同学术冲击融合的时代,重在汇通性;宋元明为国学呈现为道统心性的时期,重在义理探求;清代为国学的全面总结阶段,体现出深广精博性。
第一节先秦诸子学秦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繁荣、学派竞出的时期。
先秦诸子讲座第一讲先秦诸子概论第一讲:先秦诸子概论一、设诸子百家与先秦文化选修课的宗旨1、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马克思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
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2、体会、涵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形成传统文化底蕴人的内在气质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
有益于启发和引导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
3、学以致用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
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
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所以,有益于培养和加强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汲取智慧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内容价值审视、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四库全书》分成哪几个大的部分?先秦诸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简称,它相对于经学、史学来说,又称子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群星灿烂、盛况空前的局面,是我国古代史上光辉的一页。
诸子概论一、概说(一)诸子的涵义所谓“诸子”,原指周秦之际,诸子百家的学术。
当时出现很多卓越的思想家,创立种种精深的哲学思想,传授门徒,形成学派。
这些思想具有极大的创造性,而且他们的议论确实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致历代的学术无不受到影响。
诸子的时代,成为我国学术史的黄金时代;诸子的学说,直接进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中,落实在思想言行上。
“子”字原指男子,以后作为男子的美称。
古代士大夫的嫡子以下,皆称为夫子。
从孔子起,开始有私人讲学活动,孔子的门人尊称孔子为“夫子”,简称“子”。
白此相沿成风,弟子纂述老师言行思想的书便以“子”为称呼,这便是子书命名的由来。
这一类的书渐多,古代的史学家、目录学家为了记录的方便,就概括称为“诸子”。
例如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诸子略”,唐魏徵监修的(《隋书‘经籍志》有“子部”之设置。
以后研究诸子的学问称为“诸子学”,省称为“诸子”或“子学”。
(二)诸子产生的背景任何一门学问,都有一个产生的背景。
以诸子的学术而言,正兴起于周秦之际、天下局势最混乱的时候。
当时各国诸侯,势力庞大,相互争雄,周天子无法号令天下,不论政治、社会、经济、教育各方面,都产生了剧烈的变革。
从政治方面来看,周代所行的封建制度已经因为诸侯之间称霸争雄,彼此蚕食并吞而逐渐崩溃。
从社会方面来看,周代世袭的贵族阶级社会,已经因为平民崛起而根本动摇。
从经济方面来看,由农牧业而发展出商业,商人地位提高,经商致富的人取代贵族成为新地主,“世居其土,世勤其畴”的农氓,随着商人势力的扩张,产生大量人口流动。
最重要的是教育方面的改变:我们都知道周朝所行的是贵族政治,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变动,使平民渐渐有机会受教育,出身平民的才俊之士数量大增,更富于使命感。
他们面对时代的课题,著书立说,彼此论辩,学术越来越兴盛,就此开启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创建了我国古代最宝贵的学术遗产.(三)诸子与王官的关系古代学术的状况和今天不一样,“政”与“教”不分,“官’’与“师”合一,学术的资源掌握在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