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阴阳五行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12
第一、二章绪论及阴阳五行名词解释:1.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
2.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够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或者体征构成。
3.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其证候,论证其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证,是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就是将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方法。
4.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体质差异,故反映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就有异。
5.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采用大致相同的方法和方药来治疗。
6.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附:阴阳之间的关系: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与平衡。
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亢盛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
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是指阳邪亢盛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7、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8、重阴必阳:重阴,是指阴寒盛极。
阴发展到极致,可向其对立面转化,即可转化为阳,即阴极生阳,与寒极生热同义。
9、热者寒之:热者,是指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就是用寒凉药治疗。
第一章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自然观,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对于当时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古代医家把它用于医学领域,对中国医学的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直到今天,还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
第一节阴阳一、概述从“太极图”的形象上,大体可说明其主要意义。
如图1:图中白色代表阳,黑色代表阴,两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中间用一条曲线隔开来,表示两者之间互为消长。
阴阳两方各有一个白点或黑点,表示阴阳可向对方转化和阴阳之中又有阴阳。
1.阴阳字解阴阳最早的解释是朝太阳的一面为阳;背太阳的一面为阴。
凡是我国古代的主要建筑如天安门、前门等都是正门朝南开的,即面南背北(坐北朝南)。
再如北京的四合院,正房全是朝南的。
阴阳的理论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阴阳基本含义阴阳,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早期的阴阳学说,大约产生在我国殷周之际。
阴阳这个词,最早见于《易经》。
《周易·系辞》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至春秋战国时期,阴阳概念的运用已深入到各门学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就是说阴阳是自然界中事物变化的根本,自然界一切变化都可用阴阳来分析。
而阴阳本身,并不是固定地指某一具体事物,它是作为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和理论工具。
简单地说,阴阳是一种哲学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阴阳的属性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认识到,自然界许多事物和现象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所构成,如昼与夜,明与暗,动与静,上与下,热与寒等,因此,就用阴阳这两个不同属性的名词为代表,借以概括它们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对阴阳五行的认识一、阴阳五行的概念1.1 阴阳的起源与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起源于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万物变化规律的观察与总结。
阴阳最初是用来描述自然界两种相对而言的对立面,如太阳与月亮、昼与夜、寒与暑等。
阴阳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界,还可以用来描述人类社会、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对立关系。
1.2 五行的起源与含义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基于对自然界观察总结而来。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世界的基本要素。
五行在古代中国的农业、医学、建筑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2.1 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在自然界中,阴阳不断地相互转化,如昼夜的交替、四季的更迭等。
在人体中,阴阳也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如饮食、运动、休息等都会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
2.2 五行的相互制约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这种相克关系在自然界中起到了平衡和调节作用。
在人体中,五行的相互制约也能够影响人体的健康,如过多的火能够伤及肝脏,过多的水能够伤及肾脏等。
三、阴阳五行在中医中的应用3.1 中医的阴阳观念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阴阳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只有保持阴阳的平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
3.2 五行与中药在中医药学中,五行的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药的性味归经往往与五行的相应关系密切相关,如辛、苦、燥属于火,酸、苦、寒属于木等。
中医药学家通过研究五行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3.3 阴阳五行与针灸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它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针灸中的经络理论与五行学说密切相关,针灸师可以根据五行的相克关系,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四、阴阳五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1 饮食调养阴阳五行的概念在饮食调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以下同)1、在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小儿药证真诀》2、在中医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张仲景B、巢元方C、陈无泽D、吴又可3、倡导“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称为养阴派的医家:()A、刘完素 3、张从正 C、李杲 D、朱丹溪4、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何者为中心的()A、五脏B、六腑C、经络D、气血5、中医治疗疾病时“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其意思主要是指在治疗用药时必须注意:()A、四时气候的变化B、昼夜晨昏的变化C、地理环境D、社会环境6、“证”的概念是:()A、疾病的名称B、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C、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7、阴阳的概念是:()A、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B、代表白昼和黑夜C、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D、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8、下列哪种情况不能构成阳阳关系()A、寒与热B、动与静C、上升和外出D、表与里9、事物的阴阳属性是:()A、绝对的B、相对的C、统一的D、平衡的10、不属于阴的是:()A、晦晴的B、内在的C、静止的 D轻清的11、不属于阳的是:()A、明亮的B、外在的C、运动的D、重浊的12、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阴阳之间的:()A、制约和消长B、互根互用C、相对平衡D、相互转化13、某些急性热病,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脚厥冷,脉微软绝等症象,这种现象用阴阳学说解释就是:()A、阴阳的对立制约B、阴阳的互根互用C、阴阳的消长平衡D、阴阳的相互转化14、健康人体的阴阳关系可以概括为:()A、阴阳相互制约B、阴阳互根C、阴阳相互转化D、阴平阳秘15、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阳的是:()A、头面部B、腰背部C、腹部D、体表16、用阴阳学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阴的是:()A、五脏B、六腑C、津液D、血17、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阴阳偏胜B、阴阳偏衰C、阴阳互损D、阴阳失调18、属阴阳偏胜的病理是:()A、阳虚则寒B、阴胜则寒C、阴虚则热D、阳损及阴1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阴阳偏衰的病理()A、阴损及阳B、阳损及阴 C阴阳两虚 D、重阴必阳20、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也可以导致阴虚,这是因为阴阳之间是:()A、对立制约的B、互根互用的C、消长平衡的D、可以转化的21、“阴病治阳”的治法适用于:()A、阴的绝对亢盛B、阳的绝对亢盛C、阴虚而致阳亢D、阳虚而致而致阴盛22、“阳病治阴”的治法适用于:()A、实热证B、实寒证C、虚热证D、虚寒证23、说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是:()A、孤阴不生,孤阳不长B、阳平阳秘,精神乃治C、阴胜则寒,阳胜则热D、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24、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25、属于阳的药味是:()A、酸B、咸C、淡D、苦26、属于阴的药味是:()A、辛B、甘C、淡D、苦27、五行中木的特性,古人形容概括为:()A、曲直B、炎上C、从革D、润下28、五行中金的特性是:()A、寒凉B、收敛C、承载D、条达舒畅29、五色中属水的是:()A、青B、黄C、白D、黑30、“喜”这种情志活动归属于五行中的:()A、木B、火C、土D、金31、下列事物的五行归属,哪一项是不对的()A、木—肝、春、东B、土—脾、夏、南C、金—肺、秋、西D、水—肾、冬、北32、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肝之“母”是:()A、心B、肺C、脾D、肾33、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脾之“子”是:()A、心B、肺C、肝D、肾34、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之“所胜”是:()A、心B、脾C、肝D、肾35、根据五行的相克规律,肾之“所不胜”是:()A、心B、肺C、脾 D肝36、肾藏精以滋养肝血,用五行学说解释就是:()A、木生火B、火生土C、土生金D、水生木37、肺气的肃降,能制约肝气的上升,肺与肝的这种关系属于五行学说中的:()A、相生关系B、相克关系C、相乘关系D、相侮关系38、肾阴上升以制约心阳,用五行学说解释就是:()A、木克土B、土克水C、水克火D、火克金39、先有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水,从而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这种疾病的传变称为:()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相乘D、反侮40、肝气横逆犯脾,用五行学说解释就是:()A、木克土B、木乘土C、木不疏土D、土侮木41、由于土本身不足,形成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这种情况称为:()A、木克土B、木乘土C、土侮土D、土虚木乘42、脾虚病人,面见青色,为:()A、木来乘土B、水来克火C、木来克土D、土来侮木43、适用“补母”法治疗的病证是:()A、肺虚脾弱B、心肾不交C、肝脾不调D、脾肾阳虚44、适用“抑强”法治疗的病理情况是:()A、心肝火旺B、肝气横逆犯脾C、肝虚致脾失健运D、肾阴不足至肝阳上亢45、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是:()A、培土制木B、佐金平木C、滋水涵木D、抑木扶土46、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是:()A、滋水涵木B、佐金平木C、培土生金D、益火补土47、“泻南补北”的治法适用于:()A、肝火偏盛,肺失清肃B、肾阴不足,心火偏旺C、肝旺脾虚D、脾虚湿盛48、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对由于思虑过度致疾的病人采用精神疗法时,可用哪种情志活动达到治疗目的()A、喜B、怒C、惊D、恐二、多项选择题(在五个备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无分,以下同)1、金元时期,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医家是:()A、张仲景B、张从正C、刘完素D、李杲E、朱丹溪2、创立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湿病辨证论治理论的医家是:()A、赵献可B、张景岳C、叶天土D、吴鞠通E、王清任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A、预防为主B、整体观念C、辨证论治D、因时、因地、因人制宜E、治病求本4、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思想主要体现于:()A、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B、精神情志活动可以致病C、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体D、异病同治,同病异治E、社会环境与人的健康有关5、中医学“人与天地相应”的思想认为,下列因素可以影响人的生理、病理:()A、四时气候的变化B、昼夜晨昏的变化C、地区气候的差异D、地理环境的不同E、地区生活习惯的不同6、所谓辨证,就是要辨清病变的:()A、部位B、原因C、性质D、邪正关系E、治疗原则和方法7、属于阳的有:()A、运动的B、湿热的C、明亮的D、向外的E、上升的8、属于阴的有:()A、静止的B、寒冷的C、晦暗的D、内守的E、下降的9、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属于阴的有:()A、凝聚B、下降C、外出D、滋润E、抑制10、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属于阳的有:()A、推动B、温煦C、升发D、濡养E、兴奋11、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主要表现在:()A、阴阳的相互对立B、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消长平衡D、阴阳可以互相转化E、事物的无限可分性12、阴阳的对立制约,可体现于:()A、四季的变化B、昼夜的变化C、动极者,镇之以静D、阴胜则阳病E、阳胜则阴病13、阴阳的互根互用,可体现于:()A、气与血的关系B、津与液的关系C、兴奋与抑制的关系D、推动与温煦功能的关系E、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14、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属于阳的有:()A、体表B、上部C、背D、上肢E、心肺居上15、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属于阴的是:()A、体内B、下部C、腹D、下肢E、肝肾位于下16、下列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中属于阴的有:()A、精B、气C、血D、津E、液17、属阴阳失调的病理有:()A、阳胜则热B、阴胜则寒C、重寒则热D、阴虚则热E、阴阳互损18、属阴阳偏衰的病理有:()A、阴虚则热B、阳虚则寒C、阳盛则热D、重热则寒E、阴阳互损19、属阴阳偏胜的病理有:()A、阴胜则阳病B、阳胜则阴病C、阴盛格阳D、阳盛格阴E、阴阳互损20、阴阳偏胜的治疗,可应用下列哪几项原则和方法()A、调整阴阳B、实则泻之C、虚则补之D、寒者热之E、热者寒之21、阴阳偏衰的治疗,可应用下列哪几项原则和方法()A、调整阴阳B、实则泻之C、虚则补之D、阴病治阳E、阳病治阴22、用阴阳来概括疾病的临床表现,属于阴的有:()A、沉静少言B、形寒怕冷C、呼吸微弱D、语声低微E、脉数23、用阴阳来概括疾病的临床表现,属于阳的有:()A、躁动不安B、发热C、呼吸气粗D、语声高亢E、脉沉迟24、属于阳的药味有:()A、辛B、甘C、苦D、酸E、咸25、属于阴的药味有:()A、辛B、甘C、苦D、酸E、咸26、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A、阴阳的对立制约B、阴阳的互根互用C、阴阳的消长平衡D、阴阳的相互转化E、阴阳的无限可分27、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向下B、生长C、生化D、承载E、受纳28、归属于木的有:()A、夏B、青C、肝D、筋E、目29、归属于土的有:()A、湿B、甘C、脾D、南E、思30、属五行相生关系的有:()A、土与木B、木与火C、土与金D、金与水E、火与土31、属“母子”关系的有:()A、心与脾B、脾与肺C、肺与肾D、肾与肝E、肝与心32、属于行相克关系的有:()A、金与木B、木与土C、火与土D、水与土E、金与水33、可用五行的相生关系来解释的是:()A、肝藏血以济心B、肺清肃下行以助肾水C、心火下降于肾使肾不寒D、肾阳湿煦脾阳E、肾藏精以滋养肝血34、属于相克关系传变的是:()A、肾阴不足致肝阳上亢B、心水旺盛引动肝火C、肝气横逆犯脾D、肝之气火上逆肺E、肾精不足致肝血不足35、根据五行的归属,可以诊断为肝病的脉症是:()A、面色青B、面色白C、喜食甘D、喜食酸E、脉弦36、根据五行的归属,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的脉症是:()A、面色黑B、面色赤C、口味苦D、口味酸E、脉洪37、适用“虚则补其母”治则的病证有:()A、肝肾阴虚B、肺肾阴虚 C脾肺气虚 D、肝旺脾虚E、肾阴虚而心火旺38、适用“抑制”法治疗的病证是:()A、肝气横逆犯脾B、脾胃湿热致肝失条达C、肾阴不足致肝阳上亢D、肝火偏盛致肺失清肃E、肾阴不足致心火偏旺39、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A、滋水涵木B、佐金平木C、益火补土D、抑木扶土E、泻南补北40、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A、滋水涵木B、佐金平木C、益火补土D、抑木扶土E、泻南补北三、填空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以为主导思想,以的生理、病理为基础。
河北省专接本医学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与阴阳五行)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在中医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张仲景B.巢元方C.陈无泽D.吴又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绪论与阴阳五行2.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何者为中心的?( )A.五脏B.六腑C.经络D.气血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绪论与阴阳五行3.“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名称B.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C.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绪论与阴阳五行4.下列哪种情况不能构成阳阳关系?( )A.寒与热B.动与静C.上升和外出D.表与里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绪论与阴阳五行5.不属于阴的是:( )A.晦晴的B.内在的C.静止的D.轻清的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绪论与阴阳五行6.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阴阳之间的:( ) A.制约和消长B.互根互用C.相对平衡D.相互转化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绪论与阴阳五行7.健康人体的阴阳关系可以概括为:( )A.阴阳相互制约B.阴阳互根C.阴阳相互转化D.阴平阳秘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绪论与阴阳五行8.用阴阳学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丁阴的是:( )A.五脏B.六腑C.津液D.血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绪论与阴阳五行9.属阴阳偏胜的病理是:( )A.阳虚则寒B.阴胜则寒C.阴虚则热D.阳损及阴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绪论与阴阳五行10.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也可以导致阴虚,这是因为阴阳之间是:( ) A.对立制约的B.互根互用的C.消长平衡的D.可以转化的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绪论与阴阳五行11.“阳病治阴”的治法适用于:( )A.实热证B.实寒证C.虚热证D.虚寒证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绪论与阴阳五行12.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 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绪论与阴阳五行13.属于阴的药味是:( )A.辛B.甘C.淡D.苦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绪论与阴阳五行14.五行中金的特性是:( )A.寒凉B.收敛C.承载D.条达舒畅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绪论与阴阳五行15.“喜”这种情志活动归属于五行中的:( ) A.木B.火C.土D.金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绪论与阴阳五行16.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阴阳五行学说课件阴阳五行学说简介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
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
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
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
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
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
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露的皮毛为阳;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的背为阳……。
由以上例子说明,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1精品⽂档《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绪论第⼀章阴阳五⾏第⼆章藏象第三章⽓⾎津液第四章经络第五章病因与发病第六章病机第七章防治原则 A. 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元 D.明清 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A.张元素B.刘完素C.张从正 D . 朱震亨3.提出邙⽇常有余,阴常不⾜” 的医家是: DA.张元素B.刘河间C.张⼦和D. 朱震亨 4.提出“三因学说” 的医家是: BA.张从正B.陈⽆择C.张仲景D.巢元⽅李杲E. ⼀.选择题: 1.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 E.近代E.李杲 E.孙思邈⼆多项选择题: 1.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 A.《黄帝内经》 B.《难经》 2. 属于“⾦元四⼤家”的是: A.张元素 B.刘完素 ABC C.《伤寒杂病论》 D. 《针灸甲⼄经》 E.《千⾦要⽅》⼀、选择题: 1. 2.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上半夜“阴病治阳”适⽤于:A.阴损及阳B.阳损及阴3. C.吴⼜可第⼀章阴阳五⾏D.朱震亨E.李杲C.中午D.下午E.下半夜 C.阴盛则阳病 D.阳虚则阴盛 E.阴盛则寒 “阴中求阳”、邙⽇中求阴”治法确⽴的理论依据是: A.阴阳对⽴制约 B.阴阳交感相错 4. 按五⾏⽣克关系,肝为脾之: A.母5. 属于⼦玻郯母的是 A.肺玻郯肾根据五⾏相克规律, A.肝 B.⼦6. B.肝玻郯肾肺的所不胜是:B.肾 7. 8. 情志与五⾏配属,思属于: A.⽊ B.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的是:A.肝实泻肾B.肺实泻脾、单项选择题1. 既属六腑之⼀,⼜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 A.膀胱 B.三焦2. ⽓⾎⽣化之源是: A. ⼼ B.肝3. 称为全⾝阴阳之根本的脏是:A. ⼼B.肝 4. 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的是: A. ⼼B.肝5. 当⼈安静时,⾎主要归藏于:C.阴阳互根互⽤ C.所胜C. C.⼼C.⾦D. D.所不胜⼼玻郯肾 D.脾D.⽔E.阴阳相互转化E. 所克脾玻郯肾E.肝玻郯脾E.胃 E.⽕E.⼼实泻肝第⼆章藏象C.胆D.脑E.⼥⼦胞 C.脾 D.肾 E.肺 C.脾 D.肾 E.肺 C.脾 D.肾E.肺肝实泻肺 D.肝实泻⼼C.A.泪B.涎C. 汗D.唾E.涕 7. ⼼对⾎液的主要作⽤是:A.化⽣⾎液B.推动⾎⾏C. 固摄⾎液D.贮藏⾎液E.调节⾎量 8. “朝百脉”是何脏的功能:A. ⼼B.肝C. 脾D.肾E.肺 9. 下列属于肾的⽣理功能的是:A.主⽓B.纳⽓C. ⽣⽓D.调⽓E.养⽓ 10. .肺的⽣理特征是:A.喜和降B.喜清肃C. 喜燥恶湿D.喜润恶燥E.喜条达 11. .肾其华在:A.⾯B.唇C. ⽑D.发E.⽖ 12. .称为“后天之本”的是:A. ⼼B.肝C. 脾D.肾E.肺13. .脾的所有⽣理功能中,最基本的是:A.主运化B.主升清 C.主统⾎ D.主四肢 E.主肌⾁ B.肝 C.脾 D.肾 E.肺 A.⼼ 6?肾在液为: 14. 在肝主疏泄的各种⽣理作⽤中最根本的是: A.调节情志 B.调节脾胃升降A.肺主⽓B.肺主⽪⽑16. 内脏下垂与下列哪个脏腑功能失常有关:A. ⼼B.肝 17. 称为“娇脏”的是:A. ⼼B.肝18. “主升清”的脏是: A. ⼼ B.肝 19. 脾为⽓⾎⽣化之源的⽣理学基础是: A.⽓能⽣⾎ B.⼈以⽔⾕为本 20. 下列最能概括肝的⽣理特点的是: A.喜条达恶抑郁 B.主动、 21. 命门之⽕实际上是指: A.⼼阳 B.肝阳 22. ⼤怒主要影响机体的: A.呼吸功能 B.疏泄功能主升 C. C.调畅⽓机 C.肺司呼吸 C.脾 C.脾 C.脾脾阳 D. 调节胆汁分泌 D.肺主治节 D.肾 D.肾 D.肾 E. E. 调节⼥⼦⽉经和男⼦排精 E.肺主宣降 E.肺 E. C.脾主升清 D.脾主运化⽔⾕精微 E.脾为后天之本 C.体阴⽽⽤阳 D.为藏⾎之库 E.为罢极之本 D. 肾阳 E. 肺阳C.藏精功能23. 情志抑郁与下列哪个⽣理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 A.⼼神不⾜ B.髓海空虚24. 下列哪⼀种不属于“五液”:A.尿B.涎 25. 《内经》所说的命门是指:A.右肾B.两肾26. 下列哪⼀项是指⼼:A.罢极之本B.⽓之本 27. “膻中”是指下列中哪⼀项: A.肺 B.⼼ 28. 称“相傅之官”的是: A. ⼼B.肝29. “诸湿肿满”,皆属于:A. ⼼B.肝 30. “男⼦以藏精,⼥⼦以系胞” A.命门 B.肾 31.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者,⾎之本B.肺者,罢极之本 32. 在下列五脏所藏中错误的是:A.⼼藏神B.肝藏魂 33. 全⾝“⽔液”运⾏的通道是:A.肺B.脾C.34. “原⽓之别使”是指:A.肾B.⼗⼆经脉35. 胃⽓⼀般是指: A.胃的受纳功能D.脾胃功能的合称 D.⽓化功能E.运化功能C. C.肝失疏泄D.肝⽕上炎E.肺⽓虚损 C. ⼼包 C.肺C.肺指的是: C.⼼C.涕D.泪E.唾C.肾间动⽓封藏之本C. D. 腹腔 D.⽬ D.⽣之本E.脑E. D.脾 D.脾 D.脑C.肝者,⽓之本肺藏魄D. 三⾫ ----- ' ⼋、、脾藏意 E.膀胱 E.两肾之间仓廩之本E.脾者,⽣之本E.肾藏智C.奇经⼋脉 B.胃的腐熟功能E.⽔⾕精微之⽓D. 三⾫ ---- ' ⼋、、E.⾎脉C.脾的运化功能A.A.A.D 三⾫■-⼋、、A.胃的⽣理功能B.⼩肠的⽣理功能C.⼤肠的⽣理功能D.膀胱的⽣理功能E.肾的⽣理功能38.“决渎之官”是指A.肾B.膀胱C.肺 D.三⾫---- ' ⼋、、 E.脾39.“中正之官”是指A. ⼼B.肝C.胆 D.脾胃 E.肾40.有“化物”功能的是A.膀胱B.⼩肠C.⼤肠D.三⾫- '⼋、、E.脾41.“传导之官”是指A.膀胱B.⼩肠C.⼤肠D.三⾫'⼋、、A.⼼包B.胃C.胆D 三⾫■'⼋、、E.脾43.“州都之官”是指A.胃B.膀胱C.⼩肠D.⼤肠E..肾44.“五脏之本”是指:A. ⼼B.肝C.脾D.胃E.肾C.⼩肠 E.胃C.肝与肾D.肺与肾36. 称为“⽔⾕⽓⾎之海”的是:A.脾B.⼤肠37. “泌别清浊”是属于:45. 精⾎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A.⼼与肾B.脾与肾46. 调节全⾝⽓机主要是哪两脏?A.⼼与肾B.脾与肾47. 两脏关系表现为阴阳⽔⽕既济的是:A.⼼与肾B.肝与肾48. 与⾎的⽣成、运⾏有关的两脏是:C.肝与脾C.脾与肾A.⼼与肾B.肺与肾C.肝与脾49. 连结肺司呼吸和⼼主⾎脉功能的中⼼环节是:C.宗⽓A.元⽓B.营⽓50. 两脏之阴常相互资⽣的是:A.⼼与肝51. ⾆⾚糜烂,⼼⽕亢盛52. 腹胀冷痛,脾胃虚寒B.肺与⼼⼩便短B.⼩肠实热下利清⾕,五更泄泻,B.脾肾阳虚C.脾与肾D. 卫⽓E.肝与脾D.肝与肺D.⼼与肺D.肝与肺E. 肾⽓E.肝与⼼E.⼼与肝E.脾与肾D.肝与肾E.肺与肾C.肝胆⽕旺⽔肿者,多属:C.肝脾不调D.⼼⽕下移⼩肠E.膀胱湿热D. 脾⽓虚E. 肾阳虚53. 与⼤肠相表⾥的脏是:肝 B.⼼ C.脾54. “肝肾同源”的理论依据是:A.同居下焦D.⽔能⽣⽊D.肺E.B.E.精⾎互化同源于⽔⾕精⽓C. 同寄相⽕55. 与“⽓虚”关系最⼤的两个脏腑是:A.⼼与肺B.肺与脾56. 在脾与胃的关系中最根本的是:A.脾主运化,胃主受纳D.脾为阴⼟,胃为阳⼟C.脾与胃 D.肝与肺E.肺与肾B.E.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胃⾏其津液C.脾主升,胃主降第三章⽓⾎津液、单项选择题1.⽓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A.泛指机体的⽣理功能C.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B.构成⼈体的基本物质D.维持⼈体⽣命活动的基本物质E.构成⼈体和维持⼈体⽣命活动的基本物质2.肺在⽓⽣成过程中的作⽤为:B.呼出体内的浊⽓C.参与宗⽓的⽣成D.⾏脏腑之⽓E.参与新陈代谢3. 防⽌⾎液溢于脉外为⽓的:A.推动作⽤B.温煦作⽤4. ⽣命的基本特征为:A.⽓化运动B.⽓机升降5. 化⽣⾎液的最基本物质是:A.⽔⾕精微B.津液C.防御作⽤D.固摄作⽤C.⽓⾎充盈D.脏腑功能正常C.精D.营⽓E.元⽓E.⽓化作⽤E.经络功能正常精品⽂档6. 脾胃虚弱可以导致⾎液的病理变化为: A.⾎虚 B.⾎瘀C.⾎寒7. 肝在⾎液代谢中的主要作⽤是:A.贮藏⾎液B.调节⾎量 8. 下列哪⼀项不属于津液:A.⼼⽓B.肺⽓14. 理⽓活⾎以治⾎瘀的理论依据为: A.⽓能⽣⾎B.⽓能⾏⾎15. ⽓能⽣津的机理为:A.⽓为⽣津的物质基础 C. ⽓为⽣津的物质基础和动⼒E.⾎脱D.直接⽣⾎ E.肝⽊疏⼟E. ⾎液E.液 E.⼤肠 E.⼼D. ⽓能⽣津E.⽓能⽣精 E. 营⽓⾎能载⽓E.⾎可化⽓E.⽓能⽣⾎2. 分布于上肢内侧⾯的经脉,其前、中、后的顺序是:A.太阴、少阴、厥阴B.少阴、厥阴、太阴C.太阴、厥阴、少阴D.厥阴、少阴、太阴E.少阴、太阴、厥阴C.⾜阳明D.⼿阳明E.⾜太阴4. 按照⼗⼆经脉⽓⾎的流注次序,⼿少阳经上接: A.⾜太阴经 B.⾜厥阴经 C.⼿厥阴经D.⾜少阴经E.⾜太阳经5. 按照⼗⼆经脉⽓⾎流注次序,⼼经下接:A.肺经B.肾经C.膀胱经D.⼩肠经E.脾经 6. ⼗⼆经脉中,⼿⾜阴经交接于:7. ⼼包经在四肢的循⾏部位是: A.上肢内侧前缘 B.上肢外侧前缘 C.上肢内侧中线 D.上肢外侧中线 E.上肢内侧后缘8. ⾜少阴肾经在下肢的循⾏部位是: A.内侧前缘 B.外侧前缘C.内侧中线D.⼣⼘侧中线E.内侧后缘9. ⼩肠经的经脉是:.选择题:1.⼈体⽓⾎运⾏的主要通道是 A.⼗⼆经别 B.⼗⼆经筋C.⼗⼆⽪部第四章经络D.⼗⼆经脉E.⼗五别络A.胃液B.肠液C.涕液 9. ⼈体正常⽔液的总称为:A.体液B.阴液C.津液 10. 下列哪⼀脏腑与津液⽣成⽆直接关系: A.脾 B.胃 C.⼼ 11. 下列哪⼀脏腑与津液的输布⽆直接关系: A.脾B.肺C.肝12. ⽓能⽣⾎的含义为:A.⽣⾎的动⼒B.⽣⾎的原料13. 直接推动⾎液循⾏的⽓为: D.⾎热C.调畅⽓机D.泪液 D.津D.⼩肠D.肾C.⽣⾎的动⼒和原料 C.卫⽓D.元⽓C.⽓能摄⾎D. B.⽓为⽣津的动⼒ D.⽓能化精A.上肢B.下肢C.头⾯D.胸中E.腹部A.督脉、任脉、带脉D.督脉、冲脉、带脉B.任脉、冲脉、带脉E.督脉、任脉、阴维脉13.具有“主下肢运动”和“司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A.督脉、任脉B.冲脉、任脉C.阴跷脉、阳跷脉D.阴维脉、阳维脉E.肝经、肾经14.⼗⼆经脉的别络的分岀是从:A.四肢肘膝以上B.四肢肘膝以下C.体腔脏腑深部D.体腔脏腑浅部E.头⾯部第五章病因与发病选择题:1. 六淫中具有升散上冲特性的是:A.风暑⽕B.风寒燥2. 下列属于湿性趋下的是:C.风暑湿 D.风燥暑 E.风燥湿12. “⼀源⽽三歧”的三条经脉是:C.冲脉、督脉、任脉A.妇⼥带下B.咳嗽C.⼩便清长D.⼤便秘结E.汗出恶风3. 下列不属于⽔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 A.致病⼴泛变化多端 B.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C.易扰乱神明 D.伤津耗⽓E.多见滑腻⾆苔4. 毒蛇咬伤,伤⼝表现以⿇⽊为主,⽆明显红肿热痛,属于: A.风毒B.⽕毒C.风⽕毒D.⾎循毒E.混合毒5. 钩⾍的形成多由:A.饮⾷不洁B.⼿⾜⽪肤直接接触了粪⼟C.⾷⽣的或未经煮熟的猪⽜⾁D.脾胃虚弱E.饮⾷不节6. “邪之所凑,其⽓必虚”,系指: A.邪⽓损正B.正⽓抗邪C.邪正俱衰D.正虚致邪犯E.正胜邪负7.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正⽓的范畴:B.元⽓的抗病作⽤C.卫⽓的卫外功能D.机体“阴阳⾃和”的能⼒E.保健抗衰⽼的药物8. 同⼀邪⽓感受于⼈群中不同的个体,有的⼈发病,有的⼈却不病,此说明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 A.邪⽓的性质B.正⽓的旺衰C.正胜邪负D.邪胜正负E.邪⽓的轻重 9. 某⼀疠⽓致病并流⾏,“⽆论⽼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在此情形下,下列何项起着主导的作⽤: A.正胜邪负B.正⽓虚衰C.正邪两者D.邪⽓致病E.正⽓旺盛10.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邪⽓损正的范畴:A.造成机体形质的损伤B.导致机体阴阳失调C.改变个体体质特征D.促使疾病不药⽽愈E.导致机体体⽤失谐第六章病机单项选择1.病机理论,源于:A.《难经》B.《诸病源候论》D.阴阳、⽓⾎的功能失调E.内⽣五邪的病理变化 10. 邪正盛衰,决定着: A.病证的寒热 B.病位的表⾥C.⽓⾎的盛衰D.病证的虚实E.脏腑的盛衰11. 中医临床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A.⽓⾎的盛衰变化B.⽓机升降的失调与变化C.阴与阳的盛衰变化D.正⽓与邪⽓的盛衰变化E.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变化12. “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是: A.邪⽓亢盛,正⽓未衰 B.脏腑功能亢进紊乱 C.⽓⾎瘀滞D.⽔液贮留E.痰浊壅盛13. 从邪正⽃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邪盛正衰则病进B.正盛邪衰则病退C.邪盛正未衰则病变为实D. 正虚邪衰则病危E.正⽓衰竭,邪⽓独盛则死亡14.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不能外达的病机转变是:A.由实转虚B.虚实夹杂C.真虚假实D.真实假虚E.因虚致实15. “⾄虚有盛候”的病机,主要是: A.正⽓不⾜,邪⽓亢盛,⽽见实象B.脏腑虚极,运化⽆⼒,外现实象E.《杂病源流犀烛》2. “病机⼗九条”奠定了下列哪项病机的理论基础:A.外感病机与痰饮病机B.脏腑病机与六⽓病机C.⽓⾎病机与津液病机D.六经病机与三焦病机E.卫⽓营⾎病机与内伤七情病机3. 所谓实,主要指邪⽓亢盛,⽽此时机体的正⽓,则是:A.正⽓未衰,抗邪有⼒C.正⽓受损,但尚有抗病能⼒ 4. “⼤实有羸状”的病机是:A.实中夹虚B.虚中夹实 5. “⾄虚有盛候”的病机是A.实中夹虚B.虚中夹实6. 热结胃肠之真实假虚证,下列见症,何为假象:B.正⽓已衰,但不严重 D.正⽓不⾜,⽆⼒抗邪C.实转为虚 C.因虚致实A.⼤便秘结B.尿黄⽽少C.潮热 7. 脾虚失运,⽓不化⽔,⽔湿停聚⽽见⽔肿,则属于:A.由实转虚B.真虚假实C.虚中夹实 8. 对“六郁”病机有创见性阐释的是:A.《医贯》B.《景岳全书》9. 疾病的基本病机,主要是指: E.正⽓虚损,兼挟实邪D.虚转为实 D.由实转虚D.精神萎顿 C.《格致余论》A.经络的功能失调B.脏腑的功能失调E.谵语D.实中夹虚 D.《丹溪⼼法》C.卫⽓营⾎的功能失调E.真实假虚 E.真虚假实E.真实假虚 E.《内科撮要》C.素体衰弱,外邪侵袭,⽽见实象D.脏腑失调,饮⾷积聚,⽽见实象E. 内⽣五邪⽽外现实象16. “⼤实有羸状"的病机,主要是:A.脏腑⽓⾎失调,功能减退⽽见虚象B.邪⽓亢盛,正⽓衰败⽽见虚象C.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不能外达⽽见虚象D.邪热炽盛,煎熬津液⽽见虚象E.疾病初期,兼见虚证⽽见虚象17. 在下列形成邙⽇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C.⽓郁化⽕D. 瘀热在⾥E.痰⾷积滞,郁⽽化热 18. 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A.阴损及阳B.阳损及阴D.阳盛格阴E.阴虚阳亢19. 阴偏衰的病机是指:A.阳⽓亢盛,阴⽓相对不⾜C.阴⽓和精⾎津液不⾜,机能虚性亢奋 E.阳热盛极,格阴于外 20. 阳偏衰的病机是指:A.阳⽓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C.阴寒伤阳,阴盛阳虚 E.阴寒积聚、阳⽓受抑⽽不升21. 病⼈持续⾼烧,突然出现⾯⾊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A.重阳必阴 B.寒极⽣热 C.阳胜则热,从阴化寒22. 病⼈先有阴虚内热病证,以后⼜岀现畏寒肢冷,⼤便溏泄,其病机应是:A.阴损及阳B.阳损及阴C.阴盛格阳D.阳盛格阴23. “吐下之余,定⽆完⽓”病机的理论依据是: A.⽓随津液⽽丢失 B.津⽓两虚 C.津亏⽆以载⽓ D.津液精⾎不⾜ 24. 《内经》所说:“⼤怒则形⽓绝,⽽⾎菀于上,使⼈薄厥”的病机,是指:A.⽓不摄⾎B.⽓机逆乱C.⾎随⽓脱D.⾎随⽓逆25. 形成⾎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失⾎过多,⾎脉空虚 B.脾虚⽓弱,⽣化⽆源 D.久病不愈,慢性消耗 E.思虑⽆穷⽽暗耗 26. ⽓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内脏下垂 B.腰腹胀满重坠 C.⾥急后重 27. ⾎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热以夜间为甚B.⾆质红绛C.⼼烦或躁扰发狂 28. ⾎瘀病理状态的形成,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滞B.⽓虚C.⾎热 29 .何种⽓⾎关系失调,可出现⼈体某部瘫痪不⽤,甚⾄萎缩: A.⽓滞⾎瘀 B.⽓虚⾎瘀 C.⽓不摄⾎ 30. 形成津液不⾜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燥热之邪灼伤B.五志过极化⽕耗伤 D.多汗、多尿,吐泻太过 E.过⽤⾟燥药物化⽕耗伤31.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在于哪⼏脏的⽓化功能减退:A.肺脾肝B.肺脾肾C.脾肾⼼D.⼼肾肝32. 从⼀定意义上说,伤津主要是失⽔,⽽最易引起伤津的则是: A.⾼热煎灼 B.慢性病耗伤 C.吐泻所伤D.汗岀所伤E.久病体虚,⽣成不⾜第七章防治原则B.阳热病邪侵袭⽽伤阴D.精⾎津液亏乏,阳不敛阴B.脏腑机能减退D.阳⽓虚损,导致精⾎津液不⾜ D.阳损及阴E.阳长阴消 E.阴阳亡失 E.津亏失养,机能减退E.⾎随⽓结 C. 劳⼒过度⽽耗伤D.⼦宫脱垂E.久利脱肛D. 衄⾎或吐⾎,⾎⾊鲜红E.崩漏⾊淡D.津液⼲涸E.津液停滞 D.⽓随⾎脱 E.⽓⾎两虚C.忧愁思虑⽽暗耗 E.肝肾脾⼀.选择题:1. 就病变过程中⽭盾主次关系⾔之,其标本划分,下列中何项为错:A.正⽓为本,邪⽓为标B.症状为本,病因为标D.原发病为本,继发病标E.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2. 素体⽓虚,反复感冒,治之以益⽓解表,以标本先后缓急治则思想⾔之,属于:A.标急则先治其标B.本急则先治其本C.标缓则先治其本3. 邙⽇病治阴”之“治阴”,系指:A.温散阴寒B.发表散寒C.滋阴制阳D.扶阳消阴4. “益⽕之源,以消阴翳”,主要适⽤于下列何项病机变化的病证:A.阴偏盛B.阴偏衰C.阳偏衰D.阴虚致阳亢5. ⽓虚证治以补⽓,⼀般认为当以何脏腑为其重点:A.肺与⼤肠B.⼼与⼩肠C.脾与胃D.肝与胆6. 根据脏性喜恶的理论,对于脾虚湿阻之证,适宜的治法是:A.⽢寒⽣津B.降逆和胃C.清热利湿7. 下列除何项外,均可属于腑病疗脏的范畴:A.膀胱虚寒治以温肾扶阳B.三焦虚寒治以温肾扶阳D.胃病虚寒治以温补脾阳E.⼼⽕上炎治以通利⼩肠C.先病为本,后病为标D.本缓则先治其标E.标本兼治E.阴阳并补E.阳虚致阴盛E.肾与膀胱D.⽢温燥湿E.滋阴养⾎C.⼩肠虚寒治以温补脾阳精品⽂档8.在寒冷的季节⾥应慎⽤寒性药物,此⽤药戒律称为:A.热因热⽤B.寒因寒⽤C.寒者热之D.⽤寒远寒E.⽤热远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