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动静结合讲解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7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动静结合【学习目标】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系统地掌握动静结合的表达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一、课前导入《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多种手法来写景,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描写的是近处的静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写的是远处的动景。
这几句诗采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幽静淳朴的田园风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动静结合就是在写景时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根据动静结合的方式和艺术效果,把这种手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侧重。
如《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是静景,写出了天空的空阔、辽远,原野的碧绿、无垠。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动景。
诗人由静而动,变单调为多彩,使得草原的勃勃生机呼之欲出。
2.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
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本诗主要写春山夜晚之静。
但“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景,诗人以动衬静,收到了精妙的艺术效果。
3.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群山万壑赴荆门”,一个“赴”字将静止的写成了动态的,突出了景物特点和诗人的心境。
4.化动为静,化有声为无声。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化动为静,将流动的水比作挂在山间的巨大白练,突出了瀑布的色泽和气势特点,生动形象。
二、典题例析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参考译文】你闲居在家时不用出门,睁开眼就能望见云雾缭绕的山峰。
落日西垂,鸟儿在晩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
以前只知道去遥远的树林边,没想到登上这间茅檐的小台,同样可以欣赏到美景。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
从考察角度看,常见如下几种:
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
“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
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
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⑥以动衬动:
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⑦动静互衬:
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
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
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中的第一句作简要赏析。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2.本诗前两句与后两句均为写景,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点?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3.赏析第二联。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就本诗的表现手法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1.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
2.前两句着重整体描画,写静景;后两句着重个体(雨、鱼),写动态。
3.“万壑有声含晚籁”,实质指万壑涵盖所有的声音,突出了晚籁之静;“数峰无语立斜阳”,数峰本无语,这里经过强调,反而暗示数峰欲言又止,同样写出了一个静字,实为以动写静的典范。
4.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 用“时”来修饰“鸣”,写鸟鸣的时起时落,时有时无,从听觉上写出了动与静的变化,使动与静和谐地融为一体,营造出
春天的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以动衬静,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