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 格式:ppt
- 大小:7.01 MB
- 文档页数:20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诗歌鉴赏动静结合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
从考察角度看,常见如下几种: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⑥以动衬动: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⑦动静互衬: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动静结合一、提问方式(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4)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5)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二、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下阕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充满生机,请从动静的角度对之进行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曹组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静,人静。
风动一庭花影。
请从动静的角度,分析本词的写景特色。
(3分)4、简析诗人为什么“不胜情”。
(4分)(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5、“迟日江山丽”的“丽”字写出了春天怎样的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6、诗的三、四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先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杨万里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
7、本诗语言“常中见巧、平中见奇”。
试简要赏析“随”“着”两字的妙处。
8、本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试从全诗的角度简要赏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先成后面的题目。
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说到表现手法,不得不提的是表达技巧。
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没什么区别的。
但严格区别,表达技巧还包括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内容,也就是说,在表达技巧的范畴内,除以上几类,其他的表达技巧可以明确地称之为表现手法。
下面分别谈一谈几种比较典型的表现手法的特征和答题要点。
一、动与静动静结合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内容。
主要特征形式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达到更好地为主题服务的效果。
1. 实例解析。
以静写动的情况相对少一些,如,谢�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将流动的江水比作静止的白练。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将流动变成静止,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整体感,给人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更多的诗词中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方式。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虽然清泉流于石上淙淙有声,但在偌大的森林中只听见这水声,可见环境的清幽静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等等都是以动衬静的典范。
2. 解题示范。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答: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这首诗,“出”的主体是“山”,而它偏偏是个动词,自然是以“出”的动来写“山”的静,使山的清瘦的形象更加突出,从而突出了作者人格清高独立的形象。
3. 思路指津。
判断以动衬静,自然要找到诗中比较特别的“动”“静”来,答题时也要抓住主题,注重“动”的“静”的关系,最后补充说明表达效果和作用。
诗歌鉴赏--动静、虚实结合课本回顾:简述本诗颔联和颈联描景时用到了什么表现手法?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考点解读:表现手法之动与静、考点解读:表现手法之动与静、虚与实动与静:诗歌描景常用的一种手段,动静是相对的,分三种情况。
动与静:诗歌描景常用的一种手段,动静是相对的,分三种情况。
1、景物运动与否,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景物运动与否,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绝句》)。
其中佛寺楼台”是静的,烟雨”是动的。
其中“ 牧《江南春绝句》)。
其中“佛寺楼台”是静的,“烟雨”是动的。
烟雨的飘忽空蒙,衬托出佛寺楼台的岑寂。
烟雨的飘忽空蒙,衬托出佛寺楼台的岑寂。
2、景物发声与否,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景物发声与否,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耶溪》)。
这是以蝉与鸟鸣叫的喧闹来映衬山林的幽静这是以蝉与鸟鸣叫的喧闹来映衬山林的幽静,耶溪》)。
这是以蝉与鸟鸣叫的喧闹来映衬山林的幽静,给人以悠远寂静的恬淡空灵之感,山水田园风情跃然纸上。
远寂静的恬淡空灵之感,山水田园风情跃然纸上。
3、景物氛围的舒缓与激烈,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景物氛围的舒缓与激烈,绿杨烟外晓寒轻,宋祁《木兰花》字而境界全出,闹”(宋祁《木兰花》)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赋予了静态舒缓的春意以激烈和蓬勃的特征,化静为动,写尽了春的热烈与生机。
的春意以激烈和蓬勃的特征,化静为动,写尽了春的热烈与生机。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动衬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营造出生动真切的意境。
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营造出生动真切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