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凝症(肩周炎)的中医护理常规
- 格式:ppt
- 大小:664.50 KB
- 文档页数:4
肩周炎患者中医特色护理方法肩周炎在临床上也被称之为肩关节周围炎。
肩周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肩关节疼痛、活动不便等。
导致肩周炎患者发病的原因具有多重性,既包括长期过度劳损,也包括软组织退行病变等。
近些年,我国肩周炎发病率整体上呈现出逐年增高的态势,且女性发病率较之男性更高。
肩周炎如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则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
现阶段治疗肩周炎患者的方式愈发丰富,包括物理治疗、口服镇痛药、关节练习等。
但若在肩周炎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对其展开全面的护理,则会加快患者症状缓解的速度。
中医特色护理在肩周炎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频率不断增高。
那么,中医特色护理方法是怎样应用于肩周炎患者的护理实践中的呢?1.中医针灸护理人员可选取患者患侧的肩前、肩贞、曲池、天宗、巨骨等穴位进行针刺。
如若患者同时伴有气血不足症状,则应针刺患者的气海、足三里穴位。
如若患者同时伴有寒湿凝滞症状,则应针灸患者的阴陵泉、天宗穴。
如患者同时伴有风寒外侵症状,则应加针患者的风池、合谷穴。
如若患者同时伴有经脉淤血则,应针刺患者的膈俞、内关穴位。
艾灸一直以来都是中医针灸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故在运用中医手段护理肩周炎患者的过程中也可运用艾灸方法。
医护人员需要在留针后将姜片放在患者针身周围的皮肤,而后将两厘米左右的艾条在针柄上插上并点燃,艾条应距离患者皮肤三厘米左右,然后对患者展开温针灸,温度应以患者应以不烫伤患者皮肤为宜,在艾条燃尽后应将针拔出,以实现对患者治疗的目的。
艾灸这一针灸治疗方法具有方便简单且效果突出的特点。
2.中医按摩中医按摩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中医特色护理的重要环节。
中医按摩具有调和气血、止痛通络、平衡阴阳的效果。
所以在肩周炎患者的中医特色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可适当运用中医按摩手段。
中医按摩的手法具有多样性,既包括提拉法、点法、拔法,同时也包括拿法、滚法、拍法等。
护理人员在落实中医按摩过程中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症状选择适宜的按摩手法。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肩周炎肩关节周围炎,又称“冻结肩”、“五十肩”、“漏肩风”、“老年肩”等,是指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强直的一促临床综合症,由于年老肝肾亏损,气血虚弱、血不荣筋、痰湿瘀阴,复感风寒湿邪,使血凝滞不畅,筋脉为之拘挛而致。
早期临床表现为肩关节疼痛、或有轻微肿胀,每在肩关节外展,后伸和前臂旋前等活动时疼痛加剧,病程如超过两个月,甚至洗脸、梳头等日常生活自理均感困难、疼痛可影响睡眠,偶而扭闪患肩时会引起刀割样疼痛、肩关节有广泛压痛、龙以喙突、结节间沟、肱骨大结节外痛为重,并向背部及肘部放射,不论主动或被动的肩上举、后伸外旋内等活动均受限,肌肉萎缩,病程长,痛苦大,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一、护理评估1)疼痛发作时间、性质、关节形态。
2)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虚痹。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康复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恶寒发热、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者,宜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脊柱变形者宜睡硬板床,保持衣被清洁干燥,出汗多时及时擦干,更换衣单。
3)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患者,要经常帮助其活动肢体,适时更换卧位,受压部位用软垫保护,防止发生压疮。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观察皮肤、汗出、体温、舌脉及伴随症状等变化。
3、给药护理1)风寒湿痹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热痹者,汤剂宜偏凉服。
.3)注意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出现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心慌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师。
4)用药酒治疗时注意有无酒精过敏反应。
4、饮食护理1)饮食宜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2)风、寒、湿痹者,应进食温热性食物,适当饮用药酒,忌食生冷。
3)热痹者,宜食清淡之品,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食物,鼓励多饮水。
完整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称之为肩凝症。
该病多见于50岁左右的体力劳动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右肩比左肩更容易受到影响。
症状主要表现为肩周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尤其在夜间疼痛更为严重。
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西医诊断标准与中医类似,但需排除其他疾病,如骨肿瘤等。
肩凝症的疾病分期可分为粘连前期、粘连期和恢复期。
在粘连前期,病人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在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在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得到改善。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病人的证候进行诊断。
风寒湿痹型表现为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血瘀气滞型表现为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针灸、中药治疗等中医诊疗方案。
气血亏虚型是一种肩部酸痛的病症,劳累后疼痛会加重,伴随着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和四肢乏力等症状。
舌头颜色淡,舌苔少或舌苔白,脉搏细弱或沉。
治疗方法包括针灸疗法、推拿治疗和口服中药汤剂。
针灸疗法的主穴包括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和合谷,而配穴则根据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
治疗方法包括温针灸、电针刺激、拔罐、穴位注射、TDP照射等。
推拿治疗包括揉按肩背肌肉、点按肩背部有关穴位、肩周揉按、局部筋结的分筋、弹筋、点按肩部相关穴位、摇、拔、牵、抖肩关节和揉按点压上肢有关穴位及经络等。
口服中药汤剂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辨证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用力适到好处,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禁用暴力。
同时,患者也应注意休息和调整饮食,以促进康复。
风寒湿痹型的治疗方法是祛风散寒、利湿通络,可以使用乌头汤加减,包括麻黄、制川乌、白芍、黄芪、甘草、防风、羌活和桂枝等药物。
肩周炎的中医养生调护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
中医亦称“肩漏风”、“五十肩”、“肩凝症”、“冻结肩”、“肩凝症”,是肩关节周围的关节囊、软组织损伤等原因而引起的慢性炎性病症。
临床表现以肩部持续性疼痛,局部压痛,并可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肩关节向各个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为主要症状。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以40-60岁为此发病的高峰,以女性多见,与天气变化有关,以长期电脑操作者、伏案工作者为多见,可因受凉、劳累而加重。
国外文献资料显示,其发病率约占肩部疾患的42 % ,国内文献资料表明,肩周炎在城市发病率约占人口总数的8 %。
约40%的一侧肩周炎患者还会在5年内发生对侧的肩周炎。
肩周炎也是一种严重影响中老年人日常生活质量的疾病,且日益年轻化。
1、肩周炎的发病因素现代医学认为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肌肉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广泛慢性危险炎症真是反应。
其病因多与急性损伤(手术、上肢外伤)和慢性劳损(着凉或肩关节长时间不活动)有关。
还有研究表明雌激素失调引起的冈上肌腱钙化冈上肌群炎症引起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受限。
2、肩周炎的危害2.1发病时无法正常工作,生活受影响,并且会长期压迫神经引起神经受损、手部麻木。
2.2长期压迫血管,使手肩部血流不畅,严重者引起肌肉萎缩。
2.3由于关节周围广泛发生粘连,使关节各方向的活动明显受限制,甚至引起关节僵硬,形成“冻结肩”。
3、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传统医学中肩周炎属于“痹症”、“肩痹”的范畴。
最早记载肩周炎症状和治疗的医学著作是晋代的《针灸甲乙经》,称其为“肩脾周痹”,并描述其症状“肩痛不可举,引缺盆痛”。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变部位在肩部的经脉和经筋。
五旬之人,肝精渐亏,正气渐虚,腠理不密,若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或习惯偏侧而卧,筋脉长期受到压迫,导致气血阻滞而成肩痹。
肩痛日久,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瘀滞,以致患处肿胀粘连,最终关节僵直,肩臂不能举动。
肩周炎的护理常规
1、常规护理
(1)保持环境舒适;
(2)在指导下定期参加热敷治疗;
(3)及时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
(4)合理的饮食;
(5)坚持运动,合理按摩;
(6)睡眠充足,戒烟限酒;
(7)及时用各种牵张作用的带子或胶带给肩关节施加支撑;
(8)护理时要及时观察病人的活动情况,尽可能的提高病人的安全感;
(9)注意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10)要加强病人的家庭教育,为减轻病情做准备。
2、药物治疗
(1)应该服用解热镇痛药,以减轻疼痛。
其中,口服抗炎药是常用的类型,如布洛芬,左乙拉西坦等。
(2)针对实体性肩周炎,可以应用抗凝药,使血液流通改善,如阿司匹林、依那普利等。
(3)应用激素类药物,有效地抑制炎症,如强的松等。
(4)对于症状严重的病人,可以应用静脉注射药物。
3、理疗治疗
(1)热疗:热敷,汗蒸、搅拌按摩等,以刺激关节及肌肉血液循环,减轻症状及预防反复发作。
(2)物理疗法:均衡放松、静脉激电等,配合活动,以减少肩袖肌
肉痉挛。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肩凝症西医病名:肩关节周围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课件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 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寒湿痹证: 肩部串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二)气滞血瘀证: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三)气血亏虚证: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舌质淡,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肩部疼痛1疼痛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与体位的关系,做好疼痛评分。
2.慎起居、避风寒,防风寒阻络致经脉不通,引发疼痛。
3.配合医师行治疗,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及颈肩部疼痛情况。
4.遵医嘱行中药熏蒸、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拔火罐等治疗。
痛点处可行灸法或中药涂擦治疗。
5.根据疼痛规律,对夜间疼痛甚者,适当增加穴位按摩、灸法、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次数。
6.遵医嘱正确应用镇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二)肩关节活动受限1.评估受限程度及与体位的关系,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
2. 避免诱发肩关节活动受限加重的姿势或体位。
3.可用梅花针或指尖叩击、拍打按摩麻木部位,减轻或缓解症状。
4.指导并协助四肢关节功能锻炼,防肌肉萎缩。
(三)怕冷1. 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注意肢体保暖2.遵医嘱给予中药熏蒸、中药涂擦、中药贴敷、理疗、游走罐、灸法、刮痧等治疗,避免烫伤或意外损伤。
(四)压痛1.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
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2.遵医嘱给予中药熏蒸、中药涂擦、中药贴敷、理疗、游走罐、灸法、刮痧等治疗,避免烫伤或意外损伤。
(五)肌肉痉挛与萎缩:1.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
2.指导并协助四肢关节功能锻炼,防肌肉萎缩3.遵医嘱进行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艾灸等治疗,注意防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