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形术病历讨论
- 格式:ppt
- 大小:3.71 MB
- 文档页数:7
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突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临床再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手术治疗疗效。
方法: 2015.3-2017.3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治疗37例,经皮椎体后突成形术治疗8例,40例采用“C”臂下经皮穿刺椎弓根影入路,5例椎旁入路。
结果:本组43例均获满意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5个月,切口无感染,椎管无渗漏,无神经激惹及损伤症状。
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突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具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伴有较严重的合并症,治疗不及时,给病人造成严重困难,骨折原因主要是骨质严重疏松所致,病人往往在不经意间摔倒甚至咳嗽情况下即发生骨折,占老年人骨折的大多数,以往主要以卧床为主,但严重的并发症甚至骨质进一步疏松导致病人苦不堪言,近约二十年椎体成形术的发展,给病人带来了福音,通过这些年的观察再观察,通过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的治疗及观察,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治疗37例,经皮椎体后突成形术治疗8例,40例采用“C”臂下经皮穿刺椎弓根影入路,5例椎旁入路,男19例女26例,年龄55-89岁,平均67.3岁,骨折均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造成。
二、手术步骤采用局部麻醉,俯卧位,胸部及骨盆垫高,采用“C”臂下经皮穿刺椎弓根影入路,5例椎旁入路,消毒铺巾,“C”臂透视定位伤椎,椎弓根影入路以椎弓根影上外侧象限进针,椎旁入路根据术前测量椎体中心至棘突的距离旁开等距离或稍大于进针,书中正侧位透视见穿刺针位置正常后,给予造影,椎体后壁无渗漏,如果行后突成形术直接造影剂加压即可,注入骨水泥2.5-6毫升,一般5毫升以内,骨水泥完全凝固前拔出穿刺针。
三、术后处理所有患者术后无手术反应及骨水泥反应后即可下地保护下行走,第二天可以出院,嘱其进行骨质疏松治疗,要注意保护,适度户外阳光下锻炼。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体会
1 前言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一般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的术式,想要完成这种术式需要经过充分准备,从而使患者能够有效的康复。
下文将对我对这种术式的临床体会进行介绍。
2 针对病史的准备
针对病史的准备是术前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患者的病史会影响我们对术前准备的方式,因此要认真考虑病史,尤其是患者的疼痛情况,疼痛指标等,这些都需要考虑到,从而可以更充分的准备术前的事宜,让患者对于术后的康复有更好的希望。
3 实际手术
同时也要注意术中的安全,所以在术中要记住一些安全措施,因此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要注意表观关节毛细血管的保护,可以采取温软的术式,注意术中的椎间盘的变形,在术后的恢复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康复以及功能的恢复,让椎间盘的原有位置有充分的支撑。
4 临床体会
我对这种术式的临床体会有:首先,术前要细心的观察病史,把全面准确考虑进去,采取合适的观述术式,保护关节毛细血管,让术中尽量做到每个细节的把握,以及注意椎间盘的原位置,确保术后有效康复,加强功能恢复。
总之,为了让患者能够恢复健康,我们推荐
这种经皮椎体成形术,这样能够更有效的缓解疼痛,从而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体会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手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胸椎、腰椎以及颈椎的病患治疗中。
本文就临床治疗的内容、技术要求以及治疗效果等,为此手术做一次全面解剖学体会。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主要治疗目的是减少病患椎间盘虚弱所带来的椎管内压过高,从而改善症状,减少椎间盘损伤所带来的疼痛。
此外,还可以改善椎间盘“凹陷”病变,使椎间腔内的血液循环恢复正常。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操作要求在无痛刺激下,将皮肤分层剥离,检测受累椎体,去除骨质增生,补充过低和损伤的椎体。
然后用特殊的手术器械将受累椎体复位,再补充衰弱或损伤的软组织,进一步复位与病变有关的椎体。
全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病人安全,避免对脊柱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治疗效果一般在3~6个月内可以看到明显的改善。
病人可以明显感觉到疼痛的减轻,行走的稳定性和能力得到改善,椎间盘以及受累椎椎间腔的血液循环也可以恢复正常,椎体还可以恢复其正常的功能。
此外,经皮椎体成形术还有一定的风险。
其中包括椎间盘受损,病患出血过多,手术结果不够理想等情况。
在进行手术前,应该清楚的了解病症的程度,以及椎体的受累情况,并认真地评估手术的风险,以便安全有效能够完成术中,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可以有
效减轻病患椎间盘虚弱带来的症状,改善椎间盘病变,并可以有效恢复椎间腔内的血液循环和椎体本身的功能。
因此,它是某些椎间盘病变患者治疗的理想选择。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压缩骨折临床分析目的:探讨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分析其治疗脊椎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从2013年4月到2014年1月,随机选取我院的96例脊椎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52例患者,伤椎95个,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44例患者,伤椎73个,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術后伤椎增加高度以及术后1年伤椎丢失高度情况。
结果:通过对我院96例脊椎压缩骨折患者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伤椎增高水平以及对患者随访术后1年伤椎丢失高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em>P</em>>0.05)。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纳入标准:经医师诊断确诊为脊椎压缩骨折的患者。
排除标准:不配合检测和不遵从医嘱的患者;孕妇及哺乳期患者。
1.3 治疗方法观察组52例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使用常规穿刺方法,包括患者采用PVP 进行手术,全身麻醉,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受伤脊椎,在伤椎椎弓根体表投影做标记,并且在术野周围用消毒巾铺满,在X线机透视引导下在椎弓根外上方经皮穿刺,穿刺针通过伤椎椎弓根,穿刺深度达到椎体的1/3。
待确认穿刺位置后,取出穿刺针针芯,将骨水泥调至黏稠状,在X线机透视监控下采用注射器将骨水泥注入伤椎内。
在X线机下观察骨水泥在骨小梁间隙浸润,骨水泥浸润边缘到达骨皮质操作完成,如在操作中发现骨水泥浸润到椎体后缘部位或出现椎体外渗漏情况应立刻停止注入骨水泥,待骨水泥完全硬化后再将穿刺针拔出。
对照组44例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使用常规穿刺方法,穿刺后更换套管,用骨钻沿着穿刺套管插入椎体内建立工作通道,通道建立后去除导针,在工作通道内置入球囊,调整伤椎椎体高度达到满意为止,在X线透视下推入骨水泥,直到骨水泥沿骨小梁间隙出现毛刺状浸润边缘即可完成操作。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体会椎体成形术,即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中西医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临床实践经验出发,简要介绍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基本原理、手术技术和疗效,并以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例,介绍椎体成形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
一、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基本原理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椎间盘退化病变导致椎体形态变化时,通过经皮外科技术和介入治疗技术,使患者椎体恢复正常位置和形状的手术治疗方式。
这种手术技术,不仅能保护椎间盘,而且能恢复椎体软组织的正常生理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病情的目的。
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手术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主要包括经皮切开,开根椎运动椎体,复位椎体,制作椎体固定器的几个基本步骤。
首先,由医师在患者背部的椎体部位,进行一个24厘米的经皮切口,由此到达术中椎体,然后用专用的器械,去开根和运动椎体,以把椎体复位到正常位置,最后,再在椎体周围安装一套可适应于不同体大小的固定器,用以固定椎体位置,以达到椎体形态调整的目的。
三、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经皮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病患者,能改善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痛觉,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还能缓解患者的病情。
此外,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优点,也在于能保护椎间盘,减少手术创伤,术后恢复快,恢复期较短,手术过程较短,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患者术后无病痛。
四、以浙江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椎体成形术应用的实例浙江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就椎体成形术的应用。
这家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尤其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手术技术和术式上成绩卓著,能够以较少的创伤,在较短的手术时间内,安全、有效地治疗椎间盘疾病,使患者能够较快地进行康复恢复。
在医院临床实践实验中,80%以上的患者术后症状有明显改善,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痛觉有明显减轻,活动度改善,操作简单,患者术后无病痛。
五、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既能保护椎间盘,而且能恢复椎体软组织的正常生理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病情的目的,减少手术创伤,术后恢复快,恢复期较短,手术过程较短,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患者术后无病痛。
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体会。
方法:用“随机分组法”,将8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观察组实施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对照组采取双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
对比两组患者的X线暴露次数、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以及VA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观察组X线暴露次数更少,手术时间更短,骨水泥用量更少,p值<0.05;两组骨水泥渗漏率差别不大,p值>0.05;两组术后五个月的VAS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差别不大,p值>0.05;术后六个月,观察组VAS评分更低,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值<0.05。
结论: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均能达到满意的疗效,与双侧穿刺相比,单侧穿刺术的优点更多,比如手术时间短,辐射损害小,并发症少,费用少等,适合在临床进行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临床体会前言:骨折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在老年人当中尤为普遍,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的情况经常会出现,而它也是导致骨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1】。
患者骨折之后,不仅在行动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因为年纪大,需要更多的家人照顾,这也对患者本身的心理上,也会造成一定的压力。
在治疗的过程当中,由于老年人的承受能力有限,因此临床上一般会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治疗效果往往不能够达到满意,而且保守治疗的时间非常长,长期的卧床也会对患者的其他功能造成影响,因此很多时候,都会对患者采取PVP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2】,它能够在迅速的减轻患者的疼痛,并且创伤小,效果显著,因此也就成为了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首选。
在医学上,PVP分为两种方式,分别为单侧 PVP 术和双侧 PVP 术【3】,本文旨在研究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的临床体会,方法如下文。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体会【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099-01【关键词】胸椎;腰椎;骨折,压缩性;骨质疏松;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疾病[1,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mfractuer,OVCF)是目前困扰老年腰痛患者的顽症之一[3]。
传统的非手术治疗疗效欠佳;随着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技术不断完善,凭借其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稳定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为老年OVCF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2008年8月~2009年8月,本人收集用聚甲基现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在C形臂X线机监测下采用PVP术治疗21例患者共24个椎体,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患者共24个椎体,男8例,女16例;年龄为55~87岁,平均72岁。
病程为4d~6周,平均12.5d。
致伤原因:跌倒臀部着地10例,坐车颠簸6例,跳绳4便,无外伤史4例。
18例有胸腰背疼痛,6例X线征提示胸椎压缩骨折程度有进展但无胸腰背疼痛;所有病例均无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和体征。
术前根据临床、X线、CT或MRI检查把不稳定性压缩性骨折椎体或引起胸腰背疼痛的椎体确定为“伤椎”并判断骨折情况,单个伤椎18例,2个伤椎6例。
部位:T101个,T112个,T128个,L110个,L23个。
椎体前缘压缩比≤40%的13个节段,41%~74%的8个节段,≥75%的3个节段。
1.2方法患者入院后卧硬板床,腰下垫枕,完善各项术前检查,请相关科室会诊,治疗并存症。
无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尽快手术治疗。
患者一般入院后2-3天手术。
1.2.1__________手术准备低温型PMMA骨水泥、配套穿刺针及骨水泥搅拌推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