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物理学 第二章 油气藏流体的物理特性
- 格式:pptx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10
油气藏流体性质油气藏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储存形式,其对应储存的是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
而油气藏的流体特性则极为重要,直接决定了储油储气能力以及开采方式等因素。
下面将就油气藏流体性质进行详细探讨。
1. 性质(1)物理性质:油气藏储存的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这两种化学物质,在常温下,二者都属于液态和气态物质。
天然气的密度约为空气的1/5,比石油轻,即石油的密度约为水的0.8倍。
而且,石油和天然气的比热容和热传导率都十分低,因此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
此外,石油和天然气都具有极强的不可压缩性,这使得油气藏在地层中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储存状态。
(2)化学性质: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有机化合物,具有较强的多态性和化学反应性。
其中,石油主要由碳、氢、氧、硫、氮等元素组成,而天然气则主要由甲烷等气态烷烃组成,具有较高的可燃性。
此外,在地层中,石油和天然气常常受到各种化学反应的影响,如与地层矿物、水等进行反应,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反应也会对油气藏的开采和利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3)流动性和渗透性:油气藏的流体特性主要表现为其流动性和渗透性。
在油气藏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通过孔隙、裂隙等细小空间流动和传输的。
但由于油气藏中的孔隙、裂隙等空间结构通常是非均匀的,因此其流动和传输性能也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质性。
此外,油气藏的流体性态也受到地层温度、压力、降雨等因素影响,进而影响了油气流动的速率和方向。
2. 影响因素(1)地层性质:油气藏的流体性质与其所在的地层性质息息相关。
地层参数如压力、温度、孔隙度和渗透率等都能影响油气藏中流体的行为。
当地层渗透率高、孔隙度大、流通性好时,油气就能钻井开采,同时也由此排放部分流体到地表。
(2)地震活动:地震活动会对油气藏中的流体状态产生影响。
通过地震波向地下传播过程,可以促进油气藏中流体的流动。
但地震波作用也有可能破坏或改变油气藏中的地质结构,从而影响油气藏的储存和开采。
(3)化学反应:油气藏中的流体会通过各种化学反应,产生一些可燃气体和液体,这对油气藏的开采和利用具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章油藏流体的物理性质油藏包括两个部分:油藏岩石和油藏流体。
油藏流体是指油藏岩石孔隙中的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
油藏流体的特点是处于高温高压下,特别是其中的石油溶解有大量的烃类气体,使其与地面的性质有较大的差别。
由于地下压力温度各油藏十分不同,因此油藏中流体处于不同的相态,可能为单一液相,也可能是单一的气相,可能处于油气两相等。
油藏流体在什么压力、温度条件下出现什么相态,各相态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如何?这就是本章所要研究的内容。
第一节天然气的高压物理性质一、天然气的组成及特点1、定义:1)地下采出来的可燃气体统称为天然气。
2)是指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生成,并以一定压力储集在地层中的气体。
2、组成以石碏族低分子饱和烃气体和少量非烃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其化学组成:甲烷(CH4)占绝大部分,乙烷(C2H6),丙烷(C3H6),丁烷(C4H10)和戊烷(C5H12)含量不多。
此外天然气中还含有少量非烃气体,如硫化氢、CO2、CO、N2、He、Ar等。
3、天然气分类1)按矿藏特点气藏气、油藏凝析气、油藏气。
2)按组成干气:每一标准m3井口流出物中,C5以上烷液体含量<13.5cm3。
湿气:每一标准m3井口流出物中,C5以上烷液体含量>13.5cm3。
富气:每一标准m3井口流出物中,C3以上烷液体含量>94 cm3。
贫气:每一标准m3井口流出物中,C3以上烷液体含量<94 cm3。
3)按硫含量净气(洁气):每m3天然气中含硫<1g。
酸气(酸性天然气):每m3天然气中含硫>1g。
4、天然气组成的表示方法重量组成体积组成,摩尔组成。
二、天然气的分子量和比重1、分子量天然气是多组份的混合气体,本身没有一个分子式,因此不能象纯气体那样,由分子式算出其恒定的分子量。
视分子量:把0ºC,760mmHg,体积为22.4ml的天然气所具有的重量定义为天然气的分子量。
天然气的视分子量是根据天然气的组分和每种组分的含量百分数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天然气的组成不同,其视分子量也不同,天然气的组成相同,而各组分的百分数比不同,其视分子量也不同。
第二章储油气层中流体的物理性质储集岩的孔隙空间中总是储集有流体,包括天然气,石油,以及地层水。
油层流体的特点是处于高温、高压条件下,特别是其中的石油常溶解有大量的烃类气体,从而使处于地下的油层流体的物理性质与其在地面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而且伴随油藏开采的进程,油层的温度、压力要发生变化,油层流体,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相态也会随之改变,与此同时,油气组成也要改变。
另外,储油(气)层是包括岩石-油-气-水的复杂系统,其中的表面现象和毛细管效应,也与储层岩石和储集层中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所以研究油气水在地下的物理性质,及其随温度、压力的变化特征,对于认识油气的运移、聚集与分布;对于油气勘探的评价和油、气储量的计算;对于油气田的合理开采与开发;以及提高石油采收率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2]。
本章将讨论油-气系统的相态特征;油(气)储集层中的天然气、石油和地层水的物理性质;地层油的高压物性研究方法;以及相态方程等内容。
第一节油层烃类的相态特征石油和天然气是多种烃类和非烃类所组成的混合物。
在实际油田开发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在同一油气藏构造的不同部位或不同油气藏构造上,其产出物各不相同,有的只产纯气,有的则油气同产。
在油气藏条件下,有的烃是气相,而成为纯气藏;有的是单一液相的纯油藏;也有的油气两相共存,以带气顶的油藏形式出现。
在原油从地下到地面的采出过程中,还伴随着气体从原油中分离和溶解的相态转化等现象。
那么,油藏开采前烃类究竟处于什么相态,为什么会发生一系列相态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用什么方式来描述烃类的相态变化?按照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则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可以发现油藏烃类的化学组成是构成相态转化的内因,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则是产生相态转化的外部条件。
因此,我们从研究油藏烃类的化学组成入手,然后再进一步研究压力温度变化时对相态变化的影响。
一、油层烃类的化学组成及烃类相态表示方法1.油层烃类的化学组成和分类尽管组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元素主要是碳和氢,但由它们化合而形成的烃类却种类繁多,再加上烃类与氧、硫、氮所形成的各种化合物,从而决定了地层烃类组成和性质的复杂性。
第二章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储层流体是指储存于油(气)藏中的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
由于其处于几千米深的地下,原始状态储层流体处于高压、高温状态。
高压下原油溶解有大量的天然气,从而使处于地下的油气藏流体的物理性质与其在地面的性质有着很大的差别。
在储层流体从储层中渗流至井底、再从井底流至地面的过程中,流体的压力、温度、体积不断发生变化(温度、压力降低),并伴随着原油脱气、体积收缩、原油析蜡、气体体积膨胀等变化;这些变化对石油天然气生产均有一定的影响,研究生产过程中的物性变化是正确确定和优化生产工艺参数的必然要求。
在勘探或开发设计阶段,必须根据流体物性进行油气田科学预测,例如判断油藏类型、油藏有无气顶、气藏气体是否会在地层中凝析等,这些都需要对油气的物理化学特性及相态变化规律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设计。
油田开发过程中,必须掌握有关地下流体的动、静态物理参数,如石油和天然气的体积系数、溶解系数、压缩系数、粘度等,才能进行油藏工程研究和生产管理。
因此,了解和掌握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掌握它们的高压物性参数,是科学、高效地进行油气藏开发的必然要求。
第一节油气藏流体的化学组成与性质石油与天然气从化学组成上讲为同一类物质。
现已确定石油中烃类主要是由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这三种饱和烃类构成。
原油中一般未发现非饱和烃类,如烯烃、炔烃。
烷烃又称石蜡族烃,其化学通式为C n H2n+2。
烷烃由于其分子量大小不同,存在的形态也不同。
在常温常压下,C1~C4为气态,它们是构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5~C15是液态,它们是石油的主要成份;而C16以上的烷烃为固态,即所谓石蜡。
石油中固态烃能以溶解或结晶状态存在于石油中。
因此,石油与天然气在化学结构上说均为烃类,只是分子量不同而已。
§1 石油的化学组成1.1 石油的元素组成对于石油的化学组成的研究,首先从分析其元素组成入手。
石油中主要含碳、氢元素,也含有硫、氮、氧元素以及一些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