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民歌的艺术特色
- 格式:docx
- 大小:18.63 KB
- 文档页数:4
俄罗斯音乐中的独特和声
俄罗斯音乐承载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和声。
在俄罗斯音乐中,和声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为音乐赋予了特殊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俄罗斯音
乐中的独特和声,深受民族音乐、宗教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影响,创造出了具有俄罗斯风格
的独特和声。
俄罗斯民族音乐是俄罗斯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富于原始和质朴的特点。
在俄罗
斯民族音乐中,和声表现出了浓郁的本土色彩。
以古老的俄罗斯唱诗为例,这是一种古老
的宗教音乐形式,它采用了独特的和声结构和音乐模式。
这种形式的和声特点是声部的自
由流动和声音的互相交错,给人一种庄严而又神秘的感觉。
俄罗斯民族音乐中的和声常常
表现出对大自然和俄罗斯人民生活的深切感知,赋予音乐以静谧而又深情的氛围。
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俄罗斯音乐也逐渐融合了西方的和声理论和技巧。
18世纪后期,西方的古典音乐开始在俄罗斯流行,西方的和声理论和技巧逐渐被引入俄罗斯音乐中。
俄
罗斯作曲家们开始吸收西方和声的创作方法,使得俄罗斯音乐的和声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中经常出现丰富的和声变化,通过声部的交错和叠加来表达复杂的情感。
这种西方风格的和声使得俄罗斯音乐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情感表达力。
俄罗斯美声唱法是一种源自意大利的声乐技巧,其特点如下:
1. 强调声音的清晰度和准确性:俄罗斯美声唱法非常注重声音的清晰度和准确性,要求歌手能够清晰地表达每一个音符和音程,并且在演唱过程中保持稳定的音调和节奏。
2. 强调声音的丰满度和表现力:俄罗斯美声唱法要求歌手的嗓音必须丰满有力,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让听众感受到歌曲的内涵和情感。
3. 强调呼吸控制和气息运用:俄罗斯美声唱法非常注重呼吸控制和气息运用,要求歌手能够自如地控制呼吸,使得声音更加自然流畅,同时还要注意气息的运用,以便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4. 强调声音的统一和平衡:俄罗斯美声唱法要求歌手的各个声部之间要达到高度的统一和平衡,使得整个演唱效果更加和谐美妙。
总的来说,俄罗斯美声唱法注重声音的清晰度、丰满度、表现力、呼吸控制、气息运用、声音的统一和平衡等方面,旨在创造出更加完美的演唱效果,让听众感受到歌曲的内在魅力和情感。
俄罗斯歌曲有着独特的特点,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特点:
1. 情感丰富:俄罗斯歌曲注重情感的表达,通常富有激情、深沉和浪漫的情感色彩。
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经常传递出深情和内心的感受。
2. 抒情和民歌风格:俄罗斯歌曲经常采用抒情、悲伤、浪漫和民俗风格。
它们常常具有旋律舒缓、柔美、抑扬顿挫的特征,以及独特的音调和音乐模式。
3. 强调合唱和多声部演唱:俄罗斯歌曲经常采用多声部的合唱形式,重视声部的配合和协调。
这种演唱方式营造出深厚、浑厚的音乐氛围,给人深刻的印象。
4. 土地色彩:俄罗斯歌曲往往与俄罗斯的大地和自然景观相关,在歌曲中表达出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情感。
5. 夸张和热情:俄罗斯歌曲有时倾向于夸张和热情的表达,音乐和歌词常常带有戏剧性和战斗精神,间或流露出戏剧化的情绪和感觉。
总的来说,俄罗斯歌曲以情感丰富、抒情和民俗风格、强调合唱和多声部演唱,以及与土地和祖国相关的主题等为特点。
这些特点赋予了俄罗斯歌曲独特的韵味和魅力,使其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备受瞩目。
11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4赤诚热烈且满怀激动的情愫都与这自然美景和谐地融为一体。
而瓦西里所创作的如诗如画的旋律进一步丰富且延伸了诗歌的意象,曲调旋律浑然天成,正如词作者瓦西里所说,这是“顺着字母从笔尖下流出来的”歌曲。
当两位作者将创作好的曲谱交给电影厂后,电影厂想要邀请苏联著名演员、音乐创作者玛尔克•别尔涅斯演唱,这位演唱者善于用戏剧化方式演绎歌曲,并且极富艺术眼光,深受当时苏联人民的喜爱。
但当别尔涅斯拿到歌谱后却认为歌词“中规中矩”,所以拒绝了演唱此首歌曲。
几经波折后电影厂决定由国家大剧院的话剧演员弗拉基米尔•特罗申演唱此首歌曲。
特罗申的第一次演唱便征服了所有人,成就了这部音乐佳品[2]。
二、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艺术风格《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一部富有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作品,但对传统的苏联歌曲、俄罗斯民歌进行了变化与创新,带有明显的抒情歌曲的色彩,自诞生以来保有持续且广泛的魅力。
歌曲虽然曲词简单,但内涵深刻,在传唱过程中其内涵与外延也有所延伸。
聚焦此部歌曲广为流传的现象,深挖歌曲背后的艺术风格,为歌曲的演唱奠定基础。
(一)精炼简洁的曲调与歌词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作曲家瓦西里是极负盛名的作曲家,也是值得尊重的爱国主义音乐家,他为前苏联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如《唱吧,我的手风琴》,《在阳光照耀的草地上》,《海港之夜》,《你为什么发愁,水兵同志》,《秋天,一个透明的早上》等。
在动荡不安的时代,瓦西里深刻地了解了前方战士的生活,将苏联军人的思想、情感等融合到自己的歌曲当中。
瓦西里认为,战争中的人民不仅需要振奋人心的战斗歌曲,也需要如《海港之夜》等一般婉转柔和的抒情歌曲。
他将歌曲作为血与火的战争中人们情感与精神的寄托,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人民的同情之心,为争取和平的斗争创作出许多极富时代精神的苏联歌曲。
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曲与瓦西里以往创作的歌曲有所不同,此部歌曲的灵感来源于诗歌。
我们毕业啦俄罗斯民歌其实是答辩的标题地方随着李健温暖的嗓音响起,这首空灵悠扬的歌曲就一直萦绕在耳边久久不能散去。
俄罗斯风格的民谣曲风,加上李健温暖的声音,将聆听者带入贝加尔湖畔的美景,仿佛置身于其中的浪漫故事。
李健的声音清亮而有质感,在技巧上的把握与运用,更使得他的歌声飘逸而空灵,因此《贝加尔湖畔》中的那丝宁静,被他演绎的淋漓尽致。
这首歌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苏联歌曲之一。
歌曲作词者为米哈伊尔·马都索夫斯基,作曲为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是1956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主题曲。
《喀秋莎》是一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就流传于俄国的歌曲,在第二次大战时常被前线男儿当作军歌唱诵。
该曲描述一个叫“喀秋莎”的女孩对在边防军服役的爱人早日归来的思念和盼望之情。
《红莓花儿开》是一首俄国的歌曲,由伊萨科夫斯基作词,杜那耶夫斯基谱曲,它是前苏联电影《幸福生活》的一首插曲。
《幸福生活》这部电影摄制于1950年,它描写了集体农庄里青年人的劳动、生活和爱情。
56《三套车》表现了马车夫深受欺凌的悲惨生活。
当时,俄罗斯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马车成了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而马车夫的生活也格外漂泊。
在歌曲《三套车》中,马车夫奔波在寂寞的长途,唱出了忧伤,苍凉的旋律。
《三套车》《小路》诞生于前苏联卫国战争最艰难的1941年,一位采木场的姑娘给她远在前线与德寇作战的男朋友写的一首爱情诗。
小伙子在战壕里掏出姑娘写给他的诗高声朗诵,这首诗随即在战壕里传开,在前线流传。
同样当过红军战士的前苏联作曲家弗拉吉米尔.格列戈列维奇.查哈罗夫得知后,将这首诗谱曲。
一首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伟大卓越的爱情歌曲在前线乃至整个苏联流传开来。
这首《小路》虽然带有忧伤的情感,但在忧伤之后隐藏的却是勇敢的精神,在整个俄罗斯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艰难困苦岁月,它曾经鼓舞了伟大的苏联人民与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一代年轻的红军战士以血肉之躯抵御着德国法西斯的闪电进攻,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浅谈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征
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俄罗斯兴起的一种音乐运动,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本土音乐和文化
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中最重要的特征是强调本土音乐和文化。
这些作曲家反对模仿西欧的音乐和文化,而是唤起俄罗斯人的自豪感和民族精神。
他们大量采用俄罗斯传统音乐的元素,如俄罗斯民歌、舞曲和宗教音乐等,融合古典乐萨满的流派,创造出了充满俄罗斯情调的音乐风格。
2.音乐美学上的探索
这些作曲家不仅在音乐中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而且在音乐美学方面探索和创新。
在和声和节奏方面,他们开始使用俄罗斯传统的五度音程和六度音程,打破了传统的调性。
同时,他们还在作品中加入强烈的动态变化和突然转折,通过这些手法表达了内在的情感和动态。
3.对民间音乐的传承和保存
4.促进俄罗斯古典音乐在国际上的影响
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们在音乐美学方面的探索与创作成就不仅深受俄罗斯民众的欢迎,而且也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开始向国际社会推进。
例如,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等在欧美音乐界大放异彩,深入影响了西方音乐。
总体而言,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开创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它强调本土音乐和文化,探索创新,传承发扬民间音乐,成为俄罗斯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和象征。
忧郁从何而来:感受深沉的俄罗斯音乐魅力俄罗斯的音乐是古老而深沉、仿佛背负着累累的伤痕;但它同时也是热烈而寥远,就像那个民族本身。
还记得那首脍炙人口的《三套车》,悠长悠长的小调旋律渗透着淡淡的忧郁,人们好像置身于俄罗斯广袤的大地上,回眸一段段悲壮的历史。
恰恰是这悲壮的历史与广袤的大地,启发了俄罗斯无数天才音乐家们的灵感,创作出具鲜明的民族风格,悠扬而富有感染力的曲调的音乐作品。
让俄罗斯的古典音乐在乐坛上自成一格,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今天,“影音新生活”将与大家共同了解俄罗斯音乐,感受旋律间流淌着的忧郁贵族气息与深沉的魅力。
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概况原始部落的渊源俄罗斯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6~9世纪东斯拉夫部落生活时代。
原始氏族公社制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当时出现的偶象崇拜的仪式歌曲。
这些歌曲由于与一定的祭祀仪式结合在一起,带有戏剧表演的性质。
同时,器乐也产生了。
9世纪末,由于生产力发展,氏族公社制瓦解。
随着斯拉夫人最早的国家──基辅罗斯的形成,以英雄史诗和传说为内容的“壮士歌”逐渐繁荣。
与此同时,民间音乐也在不断发展。
与宗教擦出火花到了10世纪末,随着东正教由拜占庭传入俄罗斯并成为其国教,宗教音乐也开始对俄罗斯本土音乐产生影响。
教会歌曲是古俄罗斯的以书面记录方式留传下来的专业音乐的唯一记录的符号。
这时候出现了“旗标”记谱法,用这种记谱法书写的教会歌曲称为“旗标歌曲”。
这种来源于拜占廷的曲调和记谱体系,由于长期受到本地民歌的影响,逐渐具备了新的特征。
民族的古典之声15-16世纪,新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莫斯科罗斯形成。
作为俄罗斯民族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体现的俄罗斯民歌逐渐完善和定型,具备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风格。
在众多的民歌体裁中,最典型的是抒情的“悠长歌”。
俄罗斯民歌是俄罗斯人民的集体创作,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7世纪,这种歌调及其记谱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世界各国民歌的特点及作品赏析-艺术论文世界各国民歌的特点及作品赏析一、日本民歌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是太帄洋西部的一个岛国。
它与我国隔海相望。
日本的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多彩。
日本音乐多与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并成为戏剧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如谣曲是古典剧“能剧”的一个要素,义太夫调是大阪木偶戏的音乐,常盘津调、清无调是日本歌舞伎的音乐。
日本的民歌同日本人民的劳动、日常生活、宗教祭奠和民间的风俗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出日本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日本民歌按体裁可分为10类:田歌、场地歌曲、山歌、海歌、作业歌、路歌、祝贺歌、节日歌、游戏歌、儿歌。
`日本音乐受我国传统音乐的影响较大,非凡是受五声调式的影响,因此日本民歌的显著特点是多运用五声音阶性质的调式。
日本民歌的五声调式可分为无半音调式和有半音的五声调式两种。
如无半音调式有:Sg5M=Z律调式: 5 6 1 2 3 5 民谣调式: 6 1 2 3 5有半音调式的有:都节调式: 3 4 6 7 1 3 琉球调式: 1 3 4 5 7 1 作品赏析《拉网小调》顾名思义,《拉网小调》是日本渔民的拉网号子。
日本四周环海,国土又呈四个大岛和若干小岛,渔业发达。
渔民在海上捕鱼是跟大海及风浪搏斗,有捕捉鱼群的喜悦,也有许多风险,这种生活使他们性格坚毅豪迈,也对命运把握不定,所以难免又有些迷信色彩。
这首歌的实际内容并不多,但生动地体现了海上渔民的生活情景。
大量的虚词、语气词、半说半唱的“喊号”表现了拉网时的紧迫节奏。
这首歌在我国也曾广泛传唱,有些歌唱家以此歌作为自己的代表曲目。
二、印度尼西亚民歌在亚洲大陆与澳洲大陆之间,太帄洋与印度洋浩瀚辽阔的洋面上,有上万个大小岛屿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那就是漂亮的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
印尼是一多民族的国家,共居住着100多个民族,历史上印度、中国、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都有过经济、文化的交往,近代又长期成为荷兰的殖民地,由于种种原因,印尼音乐的形态多种多样。
俄罗斯浪漫曲的艺术特征作者:单丽来源:《当代音乐(下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俄罗斯浪漫曲的发展,对俄罗斯浪漫曲的艺术魅力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达成对俄罗斯浪漫曲现状的有效认识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俄罗斯浪漫曲;发展;艺术魅力[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6-0102-02俄罗斯专业音乐历史并不悠久,然而在短短的发展时间内,却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人才,音乐发展之迅速、作品之多、影响力之大为世界人民所“艳羡”。
俄罗斯浪漫曲(pomahc)作为一种十分多见的声乐体裁,是由西班牙抒情声乐曲发展而来的[1]。
现如今,声乐发展越来越为国人所接受,众多艺术工作者加入到与声乐行业相关的工作及学习行列当中。
由此可见,对俄罗斯浪漫曲的现状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俄罗斯浪漫曲的发展俄罗斯浪漫曲的发展既离不开格林卡,也离不开俄罗斯民族的音乐基础。
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俄罗斯人民在生活、工作之余会选择创作各式各样的歌曲,且创作质量往往极高。
俄罗斯浪漫曲的创作题材即来自这个国家的城市音乐、乡村音乐,由此使得受众在对浪漫曲进行欣赏过程中可产生良好的亲切感。
俄罗斯浪漫曲的发展还与后一代作曲家集团诞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由俄国进步青年作曲家组成的“强力集团”通过对格林卡开拓的民族新道路的继承,并实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创作出了一系列以俄罗斯人民元素为题材的作品。
他们勇于尝试、不断创新,进而使俄罗斯浪漫曲上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
受浪漫主义思潮及侵略战争的影响,俄国人民对不公平的压迫展开奋起抗争,誓要推翻黑暗势力的统治,并且民族情感誓死保卫祖国,进而展开了全民的战争。
文学艺术层面诞生了一大批歌颂士兵英勇的篇章,音乐艺术层面诞生了各式各样类型的演唱歌曲,进而为俄罗斯浪漫曲最终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元素。
进入19世纪,俄罗斯文学实现兴盛发展。
俄国民歌的艺术特色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艺术天分极高的民族。
广袤的大地,悲壮的历史,为无数特立独行的天才作曲家创造独特旋律提供了素材;漫长的黑暗统治,恶劣的自然环境,激发了他们创作的动力与激情。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俄国民歌的艺术特色。
回首那中世纪的漫漫长夜,在一个不知自由为何物的国度,即便是用以抒发心声的音乐,也被统治者限制在僵化的条文之中而难逃专制的魔掌。
较之西欧那些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俄罗斯无疑后起之秀。
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前,俄罗斯对西欧古典音乐几乎是闻所未闻。
当时的东正教会定下严厉教规,使得莎士比亚以后两百年,印刷术出现后三百年,教会仍然牢牢控制着所有领域。
他们禁止民众涉足音乐,对教会音乐亦横加限制,乱挥斧钺,艺术和音乐的传播皆在被操控甚至随意篡改之列。
在圣歌演唱中,教会有意剔除了乐器与和声,理由是神圣的上帝不能被器乐所干扰,更不能被和声对位所淡化。
东正教文化坚决反对文艺复兴,抵制宗教改革和骑士时代任何新知识的传播与发散。
另外,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也为沙皇遗留下了歧视妇女的东方传统。
这一切大大阻碍了欧洲音乐技法在俄罗斯的传播。
由于自我封闭,俄罗斯人孤陋寡闻,只了解古罗马的舞者,却对十一世纪以来歌唱爱情的游吟诗人和十二世纪以来德国的诗人音乐家一无所知。
而在天主教或新教国家,这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常识。
那些用竖琴演唱诗歌的流浪艺人的即兴表演,通常会被教会作为异教徒和魔鬼的诱惑而被处罚;其乐器往往被包裹起来浇上油焚烧;政府官员有责任仔细审查他们的每一行歌词,以寻找“魔鬼”的蛛丝马迹。
这无疑是俄罗斯历史上不堪回首的梦魇。
俄罗斯的非宗教音乐十八世纪起开始流行。
人们对音乐的兴趣,引起民间歌曲的收集和改作,这些民间歌曲对后来俄国音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下半叶,作曲者和演奏者相继出现,到七十年代舞台上已有反映城乡生活的歌剧演出。
十九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形成独特而新颖的音乐流派,出现了俄国古典音乐的奠基人格林卡。
米.伊.格林卡(1804-1857)的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雅》、《马德里之夜》等是俄罗斯交响乐较早的代表作,以其奔放豪迈有别于西欧音乐,对后来俄罗斯交响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俄国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说过,整个“俄罗斯派交响乐部孕育于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雅》之中--有如橡树之出生于橡实”。
格林卡的重要作品有爱国歌剧《伊凡.苏萨宁》和古典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作曲家把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芬兰、波兰、格鲁吉亚、西班牙等曲调都溶合在自己的作品中,深刻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歌颂人民的功绩和美德。
作品一经问世,立刻使他跻于世界著名作曲家之林,至今声誉犹存。
继格林卡之后的俄罗斯著各作曲家是亚.谢.达尔戈梅斯基(1813一1869)。
他创作了许多声乐作品,最好的作品是歌剧《石客》和《水仙女》。
《水仙女》的旋律脱胎于俄罗斯民歌,后来成为俄国民间最流行的歌剧之一。
但历史的演进有其自身的规律,人文主义的脚步无法阻挡。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逐步发展,欧洲文化的影响不断深入的俄国的各个领域。
俄国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知识精英们越来越无法接受自身民族一直是欧洲文化殖民地的事实。
俄罗斯音乐伴随着非宗教音乐的流行过程而发展起来,朝野双方对音乐的普遍兴趣,引发并促进了音乐界民间歌曲的收集和创作,这些民间歌曲对后来俄国音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作曲者和演奏者相继出现,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舞台上已有反映城乡生活的歌剧上演,标志着民族音乐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与此同时,俄罗斯开始形成独特而新颖的音乐流派,俄国古典音乐的奠基人米·伊·格林卡(1804-1857)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其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雅》、《马德里之夜》等作品,是俄罗斯交响乐的早期代表作,初步形成奔放豪迈的独特风格,与欧洲音乐分道扬镳,对后来俄罗斯交响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俄国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评价
道:整个“俄罗斯派交响乐都孕育于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雅》之中——有如橡树之出生于橡实”。
格林卡的重要作品还有爱国歌剧《伊凡·苏萨宁》和古典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他将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芬兰、波兰、格鲁吉亚、西班牙等不同风格的曲调溶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以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歌颂仁人志士的高尚品德。
作品一经问世,立刻使他跻于世界著名作曲家之林,至今声誉犹存。
伴随着一场解放农奴,降低中央集权,重整军队和法律的伟大改革运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一场对音乐民族性的争论就此引发。
艺术团体和艺术家把注意力转向新兴的俄罗斯公民。
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第一批欧洲风格的艺术院校的成立使音乐的发展有了自己的阵地。
在音乐研究的小团体中,什么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问题一直在争论和探索之中。
而俄罗斯的传统音乐多是具有固定模式的民歌,是形成“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素材和基础。
而它的节奏和和声尚未被直接而准确地描述,欲写成乐谱,就必须借鉴欧洲的音乐传统。
采用哪一种欧洲音乐传统,音乐界则见仁见智。
以作曲家鲁宾斯坦(Rubinstein)为代表的泛欧洲主义者喜欢炫技的钢琴,他要求弟子们研究维也纳音乐经典,并奉为经典而仿效。
以巴拉基列夫(Balakirev)为代表的音乐激进派,亦被称作“五人组”或“强力集团”,则推崇李斯特,贝多芬和柏辽兹辈自由奔放的旋律,并将其移植为本民族音乐的旋律和主题。
两个派别都非常活跃,而分歧明显。
但无论如何,俄罗斯音乐在对民族性的争论和构建中横空出世,势不可当。
尤其是“强力集团”更是颇有作为。
其以格林卡的学生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Мил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Балакирев,1836一1910)为首组成,主要成员有亚历山大·波菲利维奇.鲍罗丁(Александр Порфирьевич Бородин)、凯撒.居伊(Цезарь Антонович Кюи)、莫捷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Модест Петрович Мусоргский)及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柯夫(Николай Андреевич Римский-Корсаков),他们的活动得到著名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弗?瓦?斯塔索夫(1824一1906)的支持和肯定。
“强力集团”以倡导现实主义,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创作多取材于俄国历史、人民生活、民间传说和文学名著。
他们注意吸取和运用民间曲调,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上进行革新。
十九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被称为俄国音乐的“狂飙突进”时代,“强力集团”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