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汉地佛教大发展与传播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
秦汉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文化,自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尤其在秦汉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达到了巅峰。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入、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详细探讨秦汉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佛教在秦汉时期的传入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公元前2世纪末,佛教首次传入中国,当时受到了汉朝皇帝的高度重视。
汉武帝在位期间,曾多次派遣使者前往西域,与佛教国家交流,带回了大量佛经和佛像。
这次传入标志着佛教已经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为后来的传承打下了重要基础。
其次,秦汉时期佛教与中国的思想传统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传承过程中,与儒家、道家等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教义体系。
例如,在康居石窟发现的佛道合一的壁画,展示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相互融合的深刻禅意。
此外,一些中国佛教教义的重要概念,如“六度”、“四谛”等,也是在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三,秦汉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佛教的内容和形式。
与西方佛教相比,中国佛教注重对人类生活的关怀和关注。
秦汉时期,龙门石窟中的佛教壁画表现出了佛教对人间疾苦与幸福的反思与思考。
同时,佛教的传承与发展也促进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繁荣。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佛教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逐渐形成和发展,并在后来的历史中屹立不倒。
第四,秦汉时期佛教的传承与发展还在社会上起到了一定的救济作用。
当时,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战乱和社会动荡。
佛教以其宽容、慈悲的教义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信仰寄托和精神寄托。
秦汉时期出现的大量佛寺和佛塔,为风雨飘摇的社会提供了一片稳定和宁静的净土。
总之,秦汉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宗教、文化和艺术形式。
佛教与中国思想传统的融合,使其成为了中国特有的宗教文化。
佛教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为动荡不安的社会带来了安慰和寄托。
佛教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国的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度的思考。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摘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但是它却对印度以外的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东南亚的影响极大。
对于中国,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纵观中国历史,佛教的传入与发展有着一定的脉络。
首先,佛教的传入历史十分久远,它早在汉代便已传入中国。
其次,佛教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从汉末到三国,从魏晋到隋唐,佛教一直是呈阶段性发展的。
再次,佛教的流传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尤其是明清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佛教文化的影响开始减弱。
【关键词】佛教传播发展盛衰佛教源于古印度,自西汉末传入中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其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两汉及三国阶段,佛教在中国的初传阶段;二是魏晋阶段,佛教在中国继续发展;三是隋唐阶段,佛教在中国走向繁盛;四是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由盛转衰;五是近现代,佛教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漫长的时期,佛教不断被中国传统文化浸淫融合,宋代是佛教被中国化即儒学化的重要时期,印度的佛教最终变成独具特质的新体系即中国佛教,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历程。
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全面继承了印度三个时期的佛教。
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都在中国。
可以说,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一、汉末到三国,佛教的初传时期。
佛教于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
一般情况下,宗教的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某个宗教的原生地与被传播地区不同文化的撞击,往往是影响宗教迅速传播的重要因素。
中国有自成体系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西汉末,除作为统治阶级核心的儒家学说以外,黄老和道家的思想也很活跃。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想在中国立足,必须同中国传统的信仰协调,也就是说,它必须依附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佛教的传播还得益于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混战不已,老百姓背井离乡困苦不堪,出现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对于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源于印度。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跨越了印度,传播至其他亚洲国家。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1. 印度与中国的交流: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使者到西域进行外交和商贸活动,西域是印度与中国之间的重要通道。
这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了机会。
2. 社会变革的需求:汉朝时期,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融合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题。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的社会需要相契合,因此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与文字: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献,推动了汉语写作和翻译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字和词汇。
2. 艺术与建筑:佛教艺术在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对中国的美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思想与哲学:佛教的理念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使得中国人更关注人生意义、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1. 传入与创立: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受到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不同,遇到了一些阻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获得了认可,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佛教宗派,如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
2. 繁盛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繁盛期出现在隋唐时期,当时佛教得到皇室和高层士人的支持,并发展出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学派和寺庙。
3. 壮大与衰退:佛教在中国的壮大期出现在宋元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是一个历经千年的历史过程。
佛教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的传播途径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入手,探究中国古代佛教传入与发展的重要历程。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随着佛教在印度的传播和发展,佛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信仰之一,并延伸至亚洲其他地区。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域,吸引了佛教的传入。
佛教传入中国具体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
当时,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流逐渐增加,而佛教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同时,汉朝王朝对于宗教与哲学的开放态度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环境。
佛教经过最初的传播,于汉朝晚期开始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
二、佛教传播途径佛教传入中国有多个主要途径。
除了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线路外,佛教通过海路、山区等渠道也进入了中国各地。
其中,丝绸之路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之一,与中亚、南亚以及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佛教大量的经典、经文、佛像等随着商队的往来传入中国,逐渐形成融合了汉族文化特色的佛教文化。
另外,佛教的传播也离不开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通过海上交通,佛教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得到较早的传播,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社会发展了不同的流派和宗派。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汉朝时期的初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蓬勃发展、隋唐时期的全盛时期,以及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革与发展。
1.汉朝初传:佛教在中国最早的发展阶段,受到来自西域的影响,形成了最初的教派和教义。
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各个流派纷纷涌现,丰富了佛教的理论体系与信仰形式。
3.隋唐盛世:隋朝和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获得了官方的支持与推崇,大型的佛教寺庙开始兴建,佛教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作为一个东方哲学体系,源于印度,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和变革,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于东汉时期,历经了风雨、变化,到现在仍然在中国生根发芽。
一、佛教的传入和传播传说中,汉代初年,西域僧人佛陀跋摩来中国传教。
但是最早确凿的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公元 148 年。
当时,汉朝武帝派遣张骞前往西域,张骞顺道将一位佛教高僧带回了中国,并献给了武帝。
佛教的传入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接纳。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终不是一帆风顺的。
早期,由于佛教经文语言不通,加之中国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导致了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
但是,随着汉朝多数难民来到中国内地后,佛教有了一定的发展,并渐渐产生了自己的影响力。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兴盛和富强,民族精神重新复苏,加强了对佛教的传播和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巅峰。
二、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不断地融合、渗透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译经期译经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最早阶段。
当时,主要的活动是将佛经翻译成汉语,这一时期不能称之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大部分佛经虽然翻译成了汉语,但是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2. 敦煌壁画时期敦煌壁画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敦煌壁画成为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佛教文化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所绘的佛像、佛事与佛经故事,色彩明丽、生动逼真,展现了佛教艺术的高度和独特性。
敦煌壁画时期,佛教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开启了佛教在中国的新纪元。
3. 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是佛教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思想成为佛教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时期,许多涅槃思想的代表人物被人们传诵和崇拜,如法然、道炬等人。
这一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中国佛教文化的兴起和传播中国佛教文化兴起和传播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哲学、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
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在中国经历了兴起、传播、繁荣和衰落的历程,在文化和艺术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汉朝,其传播和发展主要分为三个时期:东汉、南北朝、唐代。
在东汉时期,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得到了王莽朝和匈奴统治时期的推崇,开始在中国本土社会和政治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黄金时期,佛教的流传非常广泛,许多佛教文化和艺术的代表作品诞生。
唐代是佛教在中国的最繁荣时期,佛教文化达到了顶峰,影响力遍及全国。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既受到了政治的支持,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
在中国历史上,贵族、皇帝、士人、商贾、百姓都是佛教的信仰者和受益者。
这种宏大的社会背景和信仰氛围,为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佛教的传播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传播,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播。
佛教在艺术、文学、哲学、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佛教所传授的心灵修行、禅悟境界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艺术表现主要分为建筑、雕塑、绘画和音乐等多个领域。
佛教建筑风格庄重大气,起源于南亚佛教建筑,经过数百年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建筑风格。
佛教雕塑主要表现优美的形态和丰富的内容,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绘画既有肖像画,也有壁画和绢画。
佛教音乐又称偈颂,传来传去言传身教,用人声和乐器演奏,为佛教文化增添了魅力和神秘感。
中国佛教文化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遭到了一些批评和反对。
比如北宋张载、陆九渊等程朱理学学派的学者,曾公开批判佛教教义并发表了一些论文和著作。
但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无法否认佛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佛教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佛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与发展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播,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广泛流传的宗教之一。
佛教最早于公元前4世纪出现在印度,并于1世纪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在中国的古代,佛教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影响深远的一种文化现象。
佛教的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西域的丝绸之路,当时的中国正值东汉时代,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也十分活跃。
将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商人和僧人通过陇右走廊传入,另一种是印度僧人高僧摩诃迦叶和竺法兰等人通过柬埔寨传到中国。
由于丝绸之路的通行和佛教教义的合理性与精神感染力,使佛教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
最早的佛教经典是由悉达多王所编撰的《律藏》和阿育王时期的经藏,通过翻译、编辑和传抄的方式,逐渐形成完整的佛教教义,并且在中国受到了乐于接受的人们的欢迎。
佛教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的传入和发展、隋唐时期的繁荣、以及宋代之后的衰落。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教义的传播主要依靠的是当时已经存在的六宗道学,通过对佛教理论与道家、儒家思想的比较、融合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文化氛围。
创立了华严、涅槃、天台、禅宗等诸多宗派,同时,还传播了佛教的技术和文艺,如佛教艺术、建筑、医学、占卜等。
隋唐时期,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唐朝的开放政策,外交联系日益频繁,佛教文化也逐步被正式认同,佛教在政府和民间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此时期,佛教寺庙数量的增加、僧人数量增加,佛教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
从宋代以后,佛教开始走向衰落。
主要原因是中央政权对宗教的打压和禁止,以及社会大众对佛教的认识逐渐淡薄,佛教文化渐渐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漠然而过。
结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经历了数千年,曾经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在今天的中国,尽管佛教在政策上受到限制,但其文化和价值仍然深入人心,蕴藏着无限的价值和意义。
序列号:36汉传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简史导言:佛教是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的。
当魏晋南北朝之际,佛教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此时,一部分中国僧人深感佛经有限,他们于是有了西行求法之举。
隋唐时期,在帝王们崇信的扶持下,经过广大僧众的长期努力,佛教也随中国封建文化进人鼎盛成熟阶段,期间出现了佛教宗派。
在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在各朝各代得到了帝王们崇敬的扶植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也曾因为曾与道教发生了斗争但因统治扶植道教而被无情地打击。
宋代之后,佛教的中国特色愈益明显,经过与儒、道二教的长期斗争与调和,终于出现了三教圆融皆大欢喜的结局。
一、汉代初传入佛教何时传入内地,在中国佛教史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西汉末年传来说,二是汉明求法说。
据《魏书·西戎传》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浮屠经即佛经。
但在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曾派人到中亚各地传播佛法、而与此同时大月氏人受匈奴之迫不得已徙居中亚阿姆河流域,所以大月氏人得以较早地接触佛教。
另一方面,自汉武帝开通西域,丝绸之路就成为内地与西域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通途;在长期的交流活中,到公元前后佛教断断续续为一部分人所了解是完全可能的,换言之,大月氏王使向中国博士弟子传授佛经是完全可能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人中国内地也是完全可能的。
佛教徒更愿意相信“汉明求法,佛教初传”的史话。
据《后汉书》、《牟子理惑论》等记载,东汉明帝永平七年,明帝夜梦金人飞于殿前,次日乃向群臣询问。
太史傅毅答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莫非就是这种神?于是明帝派中郎将蔡愔等18人出使西域,访求佛道。
永平十年,蔡愔等人在西域幸遇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并得佛像经卷,以白马驮之,共归洛阳。
次年,明帝建白马寺供迎叶摩腾和竺法兰居住,相传汉地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他们在寺内译出的。
二、魏晋南北朝快速发展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传播活动是佛典翻译,魏都洛阳和吴国的都城建业是佛典翻译的中心。
佛教在的传播与发展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它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
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十分注重与中土原有的思想文化相适应。
人们常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布范围最广,影响深远,包罗万象的思想运动和文化运动。
汉朝:佛教初传中国佛教初传中国,依附于黄老,当时人们把它看作方术的一种,或者是看作当时民间流行的信仰或巫术之一。
《后汉书》记载楚王刘英一方面崇尚黄老,另一方面又尊崇佛教,具有道家特点的黄老之学与佛教被人们相同看待。
佛教的精深教理在当时也不为人们正确理解,灵魂不灭和轮回报应的思想是人们理解的最初的佛教义理。
从历史上看,佛教自两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国内地后,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它只是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
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
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因而汉代的译经儒化和道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汉译佛经的老庄化倾向不仅有利于佛教思想在中土的传播,而且也加深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玄佛合流的出现,都与此深有关系。
汉代译经还十分注意对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迎合。
总之,这时佛教还不为大多数中国人熟知,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处于依附于道家或道教的情况。
三国两晋时期:走出依附的道路两晋时,随着魏晋玄学的盛行,佛教也依附于玄学而得以大兴。
这个时期,在佛经继续译出的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从事佛教理论研究的中国佛教学者。
随着佛教在三国两晋时的逐渐兴盛,佛道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朗化。
佛道之争在南北朝时甚至酿成了流血事件。
而佛道之间的争论也从反面促进了双方的进一步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中国古代史研究佛教是一种起源于印度的宗教,其源头可追溯至公元前6世纪。
作为一种文化和宗教双重意义的东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自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开始对佛教进行尝试性接触,到唐代花开大盛,再到宋代日趋衰落,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一直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话题。
一、前秦西域大肚丸自汉朝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对西域地区保持关注和控制。
西域地区居住着许多民族和部落,其中包括薛延陀、鲜卑等等。
而且西域地区与印度紧密相连,因此佛教在西域的传播开始吸引中国的关注。
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兼爱天下”的思想,旨在强调人道主义和爱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逐渐变得接受佛教的思想和理念。
公元2世纪的前秦皇帝因此开始与西域的佛教僧人进行接触,在对佛教的思想进行了彻底的研究和反思之后,他将西域的大肚丸带到朝廷,并将其视为国宝。
二、唐朝的佛教繁荣唐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顶峰时期。
大量的佛教经典得以翻译成中文,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唐朝皇帝也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不断建造寺庙和塔庙。
唐代的一些佛教高僧,例如玄奘、鉴真等人更是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唐朝统治的逐渐衰落,佛教的繁荣也开始逐渐减退。
唐朝国内战乱不断,社会问题频发,佛教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三、佛教的再次兴起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
在这段历史时期,出现了一个叫做太平天国的钟摆效应。
太平天国指的是一场以基督教教义和大同思想为基础而引发的乱局。
这个时期的佛教充满了信仰和激情,启发了很多反对外来侵略和控制的人们,这些人们是以佛教的思想和传统文化为基础组织起来的。
此后,佛教开始出现了全新的面貌。
佛教不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
佛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佛教的现代发展随着中国国家的崛起和全球化的趋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又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佛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是在中国却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发展与演变,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国佛教。
一、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东汉王朝政治腐败,民众生活困苦,社会民生问题严重,人民急需源自外部的安慰和精神支持。
正好这时期,印度佛教僧侣南传摩诃僧伽(罗什缚梵)来到中国传播佛教。
他将佛教带到了洛阳,同时开始翻译佛经。
罗什和他的弟子们对佛经进行翻译,将佛教知识传入了中国。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不同于印度原本的佛教文化。
二、几个重要的佛教历史时期中国佛教发展中存在着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时期为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宋朝和元朝时期等。
(一)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唐朝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佛教文化呈现出“唐代兴盛”的特点。
在这期间,佛教得到普遍认同和推崇,并逐渐融入当地民间文化。
唐代时,人民将佛教和道教、儒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信仰模式。
佛教的传播和推广,对于唐朝文化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宋朝和元朝时期唐朝后期,佛教文化逐渐式微,但是到了南北朝之后,佛教文化重新复兴。
进入宋代,佛教得到了更加重视。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逐渐从华北转移至南方,出现了南宗和北宗的区别。
而进入元朝,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
三、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中国佛教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在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人的重新演绎和善加利用,产生了很多新的特色。
(一)译著数量众多、翻译质量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佛经以及其他一些佛教经典的翻译质量在世界上是非常出色的。
其翻译数量众多,翻译的质量也非常高,具有世界级水准。
中国官方早在唐代时就设立了翻译部门,负责翻译佛经及其他文化文献,积累了广泛而深厚的翻译经验。
(二)佛教艺术成就中国佛教艺术成就是其文化最值得一提的一部分,这其中涉及佛像雕塑、佛教壁画、佛经书法等多个领域。
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传播佛教是一种富有智慧的宗教,自从它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历史。
作为中国四大宗教之一,佛教对于中国文化的繁荣和文明的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与现状两个角度探讨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传播。
一、历史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到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
那个时候,汉朝政府加强对西部领土的控制,大量的汉族移民和商人也开始进入西域。
这使得印度和中原地区之间建立了一个沟通的桥梁。
通过这个桥梁,佛教先后传入了中国。
早期佛教在中国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但随着唐代的到来,佛教传播到达了高潮。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唐代最杰出的佛教学者是玄奘大师,他曾经赴印度7年,学习了印度佛教的经典。
回到中国之后,玄奘大师将他所学的佛教思想翻译成中文,成为了翻译三藏。
作为佛教传播的重要开拓者,玄奘大师不仅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使汉传佛教和印度佛教之间达成了更深层次的交流。
二、现状佛教在中国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经过了多年经历后,如今的佛教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佛教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可以说是既有进展,也有不足。
佛教的发展在一部分地区得到了积极的推广。
例如,四川的峨眉山、云南的普达措国际禅修中心、山西的五台山,这些地方的寺庙现在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宗教旅游胜地。
此外,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信仰自由权益的不断宣扬,许多人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寺庙也开始重视醒觉教育的力量,提高佛教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力度。
当然,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许多人只是受佛教情怀的影响,而没有真正理解和接受佛教的精髓。
另外,商业化、利益化的趋势也开始对佛教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佛教核心价值观的支配下,佛教应该注重的是实践和证悟,而非盲目地追求名利。
然而,现实中不少寺庙的运营管理开始呈现出娱乐化、售卖化的倾向,这就让佛教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商品、一种娱乐方式,从而褪去了它应有的庄严、神圣气息。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作为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历史变迁。
在中国广大地域范围内,佛教不仅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在中国历代政治、文化生活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和中国文化的融合中,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作为一种营源于印度的宗教,公元1世纪就传至中国,随着汉武帝时期中印度传教士东渡、汉朝使者西行,佛教得以在中国广为传播。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的寺庙、庵堂、佛堂、道观、天主教堂、伊斯兰清真寺等宗教场所,佛教约占60%。
其地位之高,可见其在中国宗教领域的巨大影响。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不断探索人生意义与禅宗哲学的宗教。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现代中国佛教得以发展和传播,形成了佛教新儒家。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不仅对中国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而且也使中国文化和佛教产生了深层次的交流融合。
1、佛教在文化领域的影响佛教的入侵对中国文化领域的影响极其重要。
在思想方面,佛教的理念像一条甘泉,为中国思想的发展镶上了重要的一笔。
比如“人生苦短,唯有因缘作事”等思想已成为了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另外,佛教的哲学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感染的普及和共鸣作出了很大贡献。
而且佛教向中国文化输送的另外一个方面是美学和视觉艺术,比如佛教造像、壁画等艺术形式,在中国艺术界广受褒奖,无论是对中国美术史还是世界美术史,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2、佛教在社会领域的影响在中国古代,佛教对社会形态的影响尤为深远。
佛教的传入维系了中央集权的秩序,同时佛教组织机构的建立要求社会上所有人都必须服从中央的指挥与调控,这被孙中山称为““卡车会”组合”。
另外,佛教的论疆政策和佛教的经济规律也被秉承了几千年时间。
三、佛教和中国文化的融合尽管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曾遭遇过政治、文化上的挫折,但从总体上看,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佛教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层次的融合。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传播与发展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教多元的社会,其中佛教和道教是两大重要的宗教传统。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佛教与道教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中国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传播与发展佛教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最早传播到中国的是东汉时期。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接触,随后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首先是东汉时期的传入期。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从印度传入中国,传播过程中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
佛教经典通过翻译逐渐传播开来,创立了一些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的佛教教派,如净土宗、天台宗等。
在这个时期,佛教吸引了许多学者和政治家的关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其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期。
此时,由于社会动荡的影响,佛教得到了更多人的接受和信奉。
佛教的发展不仅在社会层面有所增长,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也表现出了较大的影响力。
例如,著名的魏晋风格佛教艺术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最后是隋唐时期的繁荣期。
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当时国家官方宗教之一。
唐朝皇帝大力推崇佛教,致力于佛教的传播和兴盛。
这一时期,佛教的教派变得更加多元和庞大,造成了多教派并存的局面。
佛教的发展对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教传播与发展道教是中国独创的宗教传统,与佛教一样,道教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道教的传播与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古代道教和中古道教。
古代道教是在汉代兴起并发展起来的。
这一时期,道教源于中国原有的自然崇拜和术救思想,通过与儒家思想和佛教的交流影响,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宗教体系。
道教的创始人被认为是老子,他的著作《道德经》可以看作是道教的经典之一。
在汉代及以后的历史中,道教发展壮大,形成了与佛教相互竞争的局面。
中古道教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后的时期。
随着佛教的兴起和传播,道教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为了应对佛教的竞争,道教开始系统地整理和宣传自己的经典和教义,逐渐形成了道教的典籍体系。
漢朝至唐朝中国佛教的发展与变革中国佛教的发展起源于东汉末年,从那时起,佛教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贯穿了整个汉唐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佛教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与变革,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传统。
汉朝时期,由于世道动荡、社会不稳定,佛教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机会。
佛教的思想与传播,受到了汉朝王朝和士人的重视。
汉朝末年,东汉献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佛教首次传入中国。
自此之后,佛教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形成中国化的特色。
佛教的入世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使佛教发展得以延续。
当时,佛教与道教、儒教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使佛教从印度传入的原始形式逐渐转变为中国佛教的特色。
例如,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多以佛教为主题的壁画和石窟造像,这些都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证据。
随着唐朝的兴盛,佛教在中国进入了全盛时期。
唐朝天宝年间,武则天在位,推崇佛教,大力发展中国佛教。
当时,佛教寺庙和僧侣数量激增,佛教学派纷繁复杂。
并且,唐朝还修建了敦煌莫高窟等世界著名佛教石窟艺术,这些石窟艺术保存至今,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珍贵遗产。
然而,唐朝中后期,中国佛教也面临了严重的困境。
在这个时期,佛教与道教争斗激烈,社会动荡不安。
唐玄宗时期,佛教受到了压制,佛教寺庙遭到破坏,僧侣们也遭到了骚扰和迫害。
此时,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减弱,一度陷入了低谷。
然而,总的来说,汉朝至唐朝期间中国佛教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程,既经历了兴盛,也面临了挫折。
但是,正是这些发展与变革,造就了中国佛教独特的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印度,佛教信仰以清一色印度教的心理,离印度教几乎是没有距离的。
而在中国,则因中国随时能够兼容又变通的文化习性为基础,出现了中国的佛教独特的风格及特点。
中国佛教对于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
例如,佛教艺术在中国达到了巅峰,华丽的佛像和壁画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道教的融合也使道教发展出了独特的中国道教传统。
后汉书中佛教传播的历史进程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后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展开其传播的历史进程。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难以精确界定,但普遍认为在东汉时期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传播。
这一时期,汉朝与西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为佛教的传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当时,汉朝的社会背景对于佛教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于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有着强烈的需求。
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和涅槃解脱等教义,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在苦难中寻求解脱和希望的途径。
在传播途径方面,主要通过两条路线。
一是经由西域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
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贸易往来频繁,商人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
他们不仅带来了商品,也将佛教的思想和信仰带入了中国。
二是通过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一些来自印度和东南亚的僧侣和商人,通过海路抵达中国的南方沿海地区,将佛教传播开来。
佛教传入初期,面临着与中国本土文化和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入世,注重社会秩序和人伦道德;道家思想则追求自然无为,逍遥自在。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与儒家和道家有着明显的差异。
然而,佛教也在不断地调整和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佛教经典开始被翻译和传播。
最早的翻译家如安世高、支娄迦谶等,他们将大量的佛经翻译成汉文,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这些经典包括《安般守意经》《道行般若经》等,涉及到禅定、般若等方面的教义。
同时,佛教的传播也得到了一些统治阶层的支持。
例如,汉桓帝就曾在宫中祭祀佛陀和老子,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佛教的地位。
在民间,佛教也逐渐吸引了众多信徒。
一些寺庙和佛塔开始兴建,成为信徒们修行和礼拜的场所。
例如,洛阳的白马寺就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断深入,与中国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相互融合。
简述汉地佛教大发展与传播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依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屠浮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史称这一佛教初传历史标志为“伊存授经”。
1998年时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
东汉明帝与永平七年(64年)派蔡愔,秦景西行求佛经。
蔡愔等偕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驼佛经等至洛阳。
永平十一年(68年)嫩(去掉女字旁)建白马寺供西僧寓此译经。
史称这一事件为“永平求法”,与“伊存授经”同为佛教初传中国的两大历史事件。
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译传阶段。
近代汉地佛教,除少数律寺(律宗)和讲寺(天台宗)之外,几乎都是禅宗丛林。
而禅寺中绝大多数属临济宗,少量属曹洞宗,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
在修持方面,禅僧又都“禅净双修”,禅宗净土宗的界限已十分模糊。
简述道教大产生与发展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代表。
东汉末年,即东汉末年,即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在蜀中鹤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张陵(又称张道陵)倡导正一盟威道,因信徒入教必须交五斗米,故俗称五斗米道。
因老子宣扬“道”,所以五斗米道,即为早期的道教。
道教形成很多教派,概括的说可以分为符箓派道教和丹鼎派道教。
丹鼎派道教内部又分为外丹派道教(重在炼制服食“延年益寿金丹”,“长生不老药”)和内丹派道教(重在修炼道教气功“内丹术”)。
因金丹效果不佳,宋代以后外丹派道教逐渐衰落消亡。
金元以来至今,全国道教形成全真道(金初创立)与正一道(元代形成)两大教派。
目前全国道教宫官大部属全真派,正一道主要流行在江南和台湾地区。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大特点()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原料,满足实际使用功能的需要,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实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采用框架式风格,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灵活安排空间布局,由于墙体隔断只起维护作用,并不要求承重,所以有些可以移动或拆除,是室内空间的大小,形状可以可根据需要加以改变。
()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外观轮廓均由基座,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
()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单组形式的组群。
布局原则有几点:1、内向含蓄2、多层次3、均衡对称()创造都栱结构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构件。
()运用彩色装饰手段,为延长木结构的使用年限,在木结构的图油漆。
春秋时期,建筑上已有彩画。
简述中国各民族的分布状况:中国人口的分布,一般以瑷珲----兰州----腾冲线为界,呈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汉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少数民族多住在人口稀疏的边疆地区,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限。
在少数名族聚集区,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居民;有的地区,汉族居民甚至还占多数。
各少数民族除有或大或小的聚居区外,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
因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
这种居住格局是经过几千年民族人口的迁移,游徙,调动而逐渐形成的。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虽小,但分布地区很广,分布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并处于国防要冲,在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种分布格局决定了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和少数名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依存,密切联系。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历史沿革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经开始利用那个自然的山泽、水泉、树木、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
最初的形式为囿。
囿是指在圈定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
还挖池筑台,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园林的组成要素都已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了。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做长池,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
汉代后期私家园林开始发展起来,并开始形成以自然山水配合花木、房屋的风景是园林的造园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
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
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要求。
皇家园林极为兴盛,私家园林也日趋繁荣。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
私家园林和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
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
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简述皇家园林的基本特征: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憩享乐的园林。
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属于皇家所有的。
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一半多选择真山真水;汇天下美景于一园,可谓南北景色,兼收并蓄;理水模式,一池三山;集处理政务,朝贺,居住,看戏,游园及观赏于一身,功能齐全;建筑厚实稳重,色彩富丽堂皇;分工明确,均由宫殿区,生活区和游览区组成;开敞封闭,因地制宜。
现存的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中央管制的变化与发展秦汉:封建社会确立的初期,为加强君主专制,确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机构。
汉武帝时期:扩大了内廷权力,外朝的权力被削弱,专制皇权得以加强。
隋唐:确立了三省六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设置宰相掌行政,枢密使掌军务,三司掌财政,相互牵制。
元代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为中书省。
明代:废丞相。
明清:设内阁,军机处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产物。
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程,陵号,年号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的褒贬或同情的称号。
庙号:先皇驾崩后,新帝要去太庙奉祀,追尊先帝为“某祖”或“某宗”并被刻在神牌之上,这种死后神主奉祀于太庙的称号为庙号尊号:对皇帝,太后,皇后在生前或死后的颂扬,尊重性的称号。
全称:古代帝王的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陵号:皇帝死后所葬陵寝的名号年号:某皇帝在位之年的名号明清科举科举考试从下至上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是获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考试合格取得秀才合格。
参加乡试中榜的称举人。
会试由礼部主持,中榜的称贡士。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是皇帝主考。
录取者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赐“进士出身”。
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中国画的艺术特点1. 形神兼备,以形写神。
2.立意在先,构图灵活。
3.虚实结合,浓淡相宜。
4.诗书画印相结合。
中国古代建筑大历史沿革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从原始社会自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
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到秦汉时期中国建筑体系已经形成。
但是人们少了砖瓦,建了石建筑。
万里长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
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
转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
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渐趋向定型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
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
规模一般比唐朝小,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
建筑方式绚丽而多彩。
元朝是中国建筑体系的又一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建造了很多藏传佛教寺院。
塔及伊斯兰教礼拜寺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
砖的数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
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抑景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
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
采取已经的办法才能是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如在园林入口处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市,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旧为大宏寺明正德间多次易主,几经兴废。
现园体为清末规模,由中(拙政园)、西(补园),东(归田园居)三部分组成。
面积约5.2公顷。
中部总体布局以水为中心,水面约占五分之三,为全园精华所在。
西部补园,面积约0.8公顷,建筑以南端的鸳鸯厅最大,北半部称36鸳鸯馆,南半部称曼陀罗花馆。
园东部为1955年在归田园居旧址上重建。
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语,音译,意为游戏或娱乐。
一般一年一次,每次一日至数日,多在生出肥壮季节进行,农历七八月。
那达慕大会起源于古代的祭敖包,相传始于汉代王昭君出塞时,草原人民的盛大欢迎活动。
早期会上,只有赛马、摔跤、射箭俗称男子三项那达慕。
后渐有说书歌舞下棋等。
旧时,那达慕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然后在开展文体活动。
此外还举办各种展览开展贸易市场。
各户相邀做客,共庆佳节。
歌圩节该节日是壮族的民间传统歌节,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地,多在春秋两季举行,为其数天。
自宋至今,聚众对歌,称为,歌得土于市。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成群众性的歌唱和社交活动,同时举办物资交流大会。
擦尔瓦彝语称瓦拉或瓦拉勃。
滇,川大小凉山彝族男女,所着的披衫,用羊毛织成白青灰三种颜色。
擦尔瓦的形式有流苏和无流苏,制成一条披衫往往需要数月至半年不等。
无论男女老少,中年披着擦尔瓦。
白天用于抵御风寒,夜晚做被盖。
四谛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本教义。
所谓谛即真理的意思。
四谛亦称作四圣谛,即苦,集,贝,道。
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原因;贝,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覆斗方土一种帝王陵墓的封土形式:在墓穴之上,用土层层夯筑,使之成为上小下大的方锥体。
褚巴藏袍,其为藏族门巴族的主要服饰,多以氆氇缝制,多黑色,赭红色和本白色。
右衽,斜襟,中系腰带,内衬长袖短褂。
男子穿着特别肥大,束腰后腰际成兜囊,用以装物件。
一般袒出右臂以利动作,天热时则袒出上身,将两袖系于掖腰间,夜晚可充被盖。
泼水节泼水节俗称“浴佛节”,是傣,布朗,德帛,阿昌等民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西部和南部。
它源于印度,后随佛教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中国。
另据传说,泼水活动最初是为洗去为人间谋福利儿用计杀死魔王的七位妇女身上的污血而进行的。
罗布林卡罗布林卡位于西藏拉萨西郊拉萨河北岸。
罗布,藏语意为宝贝,林卡,藏语意为园林。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达赖七世格桑颇章宫殿在此消夏,理政,举行各种庆典。
以后成为达赖的夏宫,是西藏自治区规模最大,营建最精美的园林。
盘古开天辟地: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
远古天地开辟之前,宇宙只是混混沌沌一团气体,盘古生在黑暗中,不能忍受,用神斧将一团混沌劈开来,轻者上升为天,浑浊着下降为地。
大禹治水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洪水为患,禹确立了一条与其父“堵水”相反的“疏水”策略,即“治水须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异的方法。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古代文字,是殷商时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又称为“阴虚文字”“殷契”张衡是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还制造出了重要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藏传佛教印度密乘佛教与藏族群众聚居区苯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