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体系
- 格式:docx
- 大小:19.52 KB
- 文档页数:4
三大宗教的发展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北印度的迎毗罗卫国,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大盛于公元前4世纪到前3世纪。
后世佛教徒尊称乔达摩·悉达多为“释迎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
汉传佛教源于印度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我国。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所走路线有两条:一条是陆路,经由中亚细亚到我国新疆地区,再深入内地;另一条是海路,经由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广州,即通过南海路线进入中国内地。
佛教逐渐传播发展,成为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二.汉传佛教建筑的演化1. 东汉时期佛教在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并迅速被中国文化吸收同化,其建筑形式自然也不例外。
最为明显的改变自是窜堵坡这一佛教建筑制式,刚一进入中国,便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与中国楼阁式建筑结合,演变成中国化的“塔”这一种新的建筑类型。
“塔”这种音意形得兼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所撰《字苑》一书。
“塔”字,蕴涵了梵文Stupa和巴利文thup。
的音义,又从“土”旁,表明原为埋葬佛骨的土家之意。
最早见于中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期的洛阳白马寺,其中即建有齐云塔,是中国“塔”之起始。
至于白马寺本身形制布局,己未有留存,但据北齐魏收所撰《魏书》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
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可见其时间寺院布局承接印度形制,以“塔”为中心。
2.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得以大量涌现,而且这段时期,也是佛教建筑开始中国化,外来的建筑风格与本土的建筑风格开始交错融合的一个时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十四史·南史》亦曰:“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佛教是我国现有五大宗教中历史比较悠久,影响也比较大的一个宗教。
在我国有2000余年的历史。
佛教虽然来自印度,但其成熟和发展是在中国完成的,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的中国佛教是传统的中国佛教的继承和延续,并随着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
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去世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
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
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
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
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
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驰,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
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传佛教界首先与全国人民一道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种剥削制度,佛教事业日益发展。
1953年6月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圆瑛法师当选会长。
2010年2月,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传印长老当选为新一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分。
自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便与中土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汉代,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
梁武帝时代,南朝佛教繁荣,六朝时期,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南北朝佛教的鼎盛时期。
中国佛教的特点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在教义、制度上有所差异,中国佛教更注重“明心见性”,强调“超越一切”,提倡“自力而上”的修行方式。
中国佛教在汉地的发展还衍生了禅宗、净土宗等教派,形成丰富多彩的佛教体系。
佛教文化的传承在中国,佛教文化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
中国佛教文化融合了中国文化的精粹,吸取了儒家、道家思想,孕育了大量优秀的文化作品。
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佛教对人们的影响中国佛教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
佛教强调舍己、慈悲为怀,对于人们的修身养性、修行追求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文化还在促进社会和谐、风气清朗、人伦道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佛教在当代中国在当代中国,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佛教、学习佛教。
佛教寺院也成为人们心灵净化、心灵慰藉的重要场所。
佛教文化在当代社会继续发扬光大,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启迪与指引。
总而言之,中国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沉淀与精神内涵。
它的发展不仅为中国社会增添了文化色彩,也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慰藉与启迪。
愿中国佛教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焕发光彩,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贡献更多的力量。
佛教的根本有两点:第一,揭示万事万物的真实本来面貌,至于真实面貌是不是大家喜欢的,它不管。
第二,佛教包含一个宗旨:让一切能感受到痛苦者,脱离痛苦,包括暂时的脱离与彻底的脱离。
巧合的是,第一点和第二点居然最后发现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达到其中任何一点,另外一点也达到了……基于这两点,我想,它谈不上什么普世价值。
因为在佛教里面,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什么有价值??没有什么有价值。
如果展开了说,就一堆问题了,佛教的那些是可信还是不可信?如此等等,这些世俗的争论,其实没有什么意思……因为佛教发现世界的本原规律,非人们的常规思维可以理解。
原因很简单。
科学技术和常规思维都是建立在逻辑学的基础上的,不管你学过没有学过逻辑学,你不自觉的就会遵守这个逻辑学。
违背逻辑学的东西,通常而言,都不对。
但佛教的这个规律,却是比逻辑学更基础的东西,它能推导出逻辑学,但还能推导出其他内容,有的是违背逻辑学的。
但它偏偏还就是正确的。
例如,A比B 大,B 比C大,那么A比C大,这在常规思维和逻辑学中是严格成立的。
但在佛学中,却无法有如此的定理,你可以说A比B大,也可以说B比C大,但基于这两个事实,你不可以直接得出A比C大——如果你要得出这个结论,你就是承认了逻辑。
那么如果抛开“逻辑”这个既定假设呢?因此佛教除了这种常规思维的智慧之外,而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就是所谓空性。
而所谓空性,并非指“空无”一类的概念,其实空性就是指超越逻辑之意,或者说超越二元对立之意——逻辑实际上是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上的。
简而言之,一个高僧,证悟了空性的高僧,他当然不傻,当然知道A>B,B>C那么A>C的道理,但与此同时,他还知道如何超越这个,如何让这个规律失效。
有一个例子:米拉日巴(藏传佛教噶举派的祖师,一千多年前的人物),与弟子在散步,突然下起冰雹来,路边有一个牛角,于是他走进了牛角里面,然后在里面对弟子喊“弟子,快进来吧,如果你证悟了空性的智慧,里面还很宽敞呢!”牛角并没有变大,米拉日巴也没有变小,但他就是在牛角里面。
佛教三家思想总结佛教是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它的思想体系包括了三家思想,即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这三家思想都对佛教的发展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乘佛教是佛教中最广为人知和最有影响力的一家思想。
它强调菩萨的理念,即要超越个人的利益,以利益众生为目标。
大乘佛教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菩提心,即悟道的心智状态,以最终达到解脱和解救众生的境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乘佛教提出了种种方法,如修行菩提道、忏悔和供养等。
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觉悟和慈悲,其中觉悟指的是超越嗔恨、贪欲和无明等负面情绪,慈悲则是表现为悲天悯人的情感。
小乘佛教是佛教中的一支分支,与大乘佛教不同,它更注重个体的解脱。
小乘佛教认为,个体通过修行和解脱自己,最终达到涅槃的境地。
小乘佛教的修行方法主要包括戒定慧三学,即持守五戒、修习禅定和修研智慧。
小乘佛教强调个体的自力和自觉,要求个体自己修行和积累善业,以帮助自己达到解脱和成佛。
密宗佛教是佛教三家思想中最神秘和特殊的一家。
密宗佛教强调修行人通过密续传授和各种咒语的念诵来实现解脱和成佛。
密宗佛教的核心教义是“身、口、意”三密,即身密指的是身体的清净,口密指的是语言和咒语的清净,意密指的是思想和心智的清净。
密宗佛教追求的是直接体验和超越世俗的境地,通过念诵咒语和进行各种仪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总结来看,佛教的三家思想都追求个体的解脱和利益众生的境地。
大乘佛教强调觉悟和慈悲,小乘佛教强调个体自力和自觉,密宗佛教则通过密续和咒语的念诵来实现解脱。
这三家思想在佛教的发展和传播中共同起到了作用,对佛教徒的修行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还是密宗佛教,它们都是佛教发展中的重要思想流派,都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佛学知识体系
佛学知识体系是指包含佛教核心理念、教义以及相关概念、观念、方法和修行体系的综合性体系。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要点:
1. 佛教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指出人类存在着苦难,苦难的原因是贪欲、痛苦可以消除,以及通过修行可以达到超脱苦难的境界。
2.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意指人的身体和心灵都是由五个方面的蕴所构成。
3.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佛教修行的六项主要实践。
4. 四谛观:观察和认识苦、集、灭、道谛的实证性的方式。
5. 轮回与涅槃:指生死轮回的循环,以及通过修行实现涅槃(解脱)的境界。
6. 中道:佛陀所提倡的超越极端的修行方法,旨在避免贪欲和自我克制之间的极端。
7. 无我:佛教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无常、无我、空性的,人无真实、独立的自我实体。
8. 因果业力: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善行带来善果,恶
行带来恶果。
9. 禅定与般若:修行中的两个重要要素,通过禅定(静心)和般若(智慧)来获得觉悟。
10. 六道轮回:指六个不同生命境界,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
11. 三宝:佛、法、僧,也称为佛教的三个重要对象,分别代表佛陀、佛法和修行者。
以上只是佛教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佛学还包括众多经典著作、注释和佛教哲学的发展流派等内容。
佛道儒神仙体系结构
佛道儒神仙体系结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宗教和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由佛教、道教和儒家学说构成,并融合了神话传说和仙道文化。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元素。
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学说,最早传入中国。
佛教强调通过修行实现解脱
和超脱轮回的目标。
其中最核心的教义是四大真谛,即苦、集、灭、道。
佛教注重个人修行和内心的觉悟,追求无我境界和慈悲为怀的心态。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追求长生不老的仙道思想。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道,即天地万物的原始力量和规律。
道教注重修炼内丹和炼神养生,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
道教强调和谐的生活方式和追求长寿的修行方法。
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是一种注重社会伦理和道德准则的教育思想。
儒家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儒家崇尚仁义道德,强调礼仪和仁爱之道。
儒家思想对于社会治理和家庭伦理有着重要作用,但它也可被视为一种人生哲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神仙和仙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元素,它们指代了一些具有超凡能力
和长生不老之道的人物。
神仙被崇拜和仰望,他们被认为具有超越人类的力量和智慧,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状态。
仙道文化涉及道教修行者追求不老长寿、通灵悟道的修行方法和意识形态。
佛道儒神仙体系结构将佛教、道教、儒家学说和神仙仙道文化融合到一起,形
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多样的宗教和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信仰体验、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它既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表达了人类对宇宙和人生等终极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佛教规章制度引言佛教是一种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宗教,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为了有效管理佛教事务,中国佛教发展出了一套规章制度。
本文将介绍中国佛教的规章制度,包括组织结构、僧侣管理、寺庙管理等方面。
1. 组织结构中国佛教组织结构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
中央佛教组织是中国佛教协会,由各佛教宗派和团体组成,负责统筹协调全国佛教事务。
地方佛教组织则由各地方佛教协会组成,负责管理本地区的佛教事务。
2. 僧侣管理中国佛教僧侣管理主要由佛教协会承担。
佛教协会负责颁发僧侣法号、管理僧侣出家、批准僧侣晋升等事宜。
为了保证僧侣的质量,佛教协会还设立了僧伽教育的相关规定,规定学习时间、内容和考试等。
3. 寺庙管理寺庙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也是僧侣居住、修行、传授佛法的地方。
中国佛教对寺庙管理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其中包括: - 寺庙设立:寺庙的设立需要向佛教协会报备,并符合规定的要求,例如必须由至少三名具有法师资格的僧人居住等。
- 寺庙管理:佛教协会负责寺庙的管理和监督,对寺庙进行巡视,确保其按照规定开展佛教活动。
- 佛像管理:佛教规定尊重佛像,寺庙中佛像的制造、维护和使用也受到严格的规定。
- 寺庙经费:寺庙经费主要来源于信众的捐赠和政府的支持,使用这些经费必须遵守规章制度。
4. 僧俗关系在中国佛教中,僧俗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僧人是寺庙的主要人员,负责佛教事务的管理和教育。
尊重僧侣的地位和权威是佛教信众的一项基本义务。
同时,佛教规定僧人应该遵守戒律,与世俗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
5. 信众权益保护中国佛教也关注保护信众的合法权益。
佛教协会设立了信众维权机构,处理信众投诉和纠纷。
同时,佛教协会还要求寺庙公开经费使用情况,保障信众对经费使用的知情权。
结论中国佛教的规章制度是该宗教在中国社会中自我管理和规范的重要手段。
这一制度体系在佛教组织结构、僧侣管理、寺庙管理、僧俗关系和信众权益保护等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和制约。
总结佛教精髓佛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宗教体系,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核心教义中包含了许多智慧和教诲,对人类的修行和觉醒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佛教的精髓,包括佛教的基本概念、佛教的修行方式以及佛教的核心价值观。
佛教的基本概念佛教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三宝和四圣谛。
三宝指的是佛、法和僧,即佛陀、佛法和修行人。
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他通过开悟而达到无上的境界,成为了世间人所敬仰和追随的对象。
佛法是佛陀教导的教义,包含了解脱苦难的方法和智慧的教诲。
僧众是修行者,他们通过遵守佛陀的教诲,努力修行并传播佛法。
四圣谛是佛教中关于苦、集、灭、道的核心教义。
苦指的是世间生活的各种苦难和痛苦,认识世间苦难的存在是解脱的前提。
集指的是苦难的原因,即贪欲、嗔恨和无明等烦恼和执著。
灭指的是消除苦难的方法,即通过修行和觉悟来抛弃烦恼和执著,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道指的是达到解脱境界的路径,即通过八正道来实现心灵的和谐和平静。
佛教的修行方式佛教的修行方式主要包括禅定和般若。
禅定是通过冥想来培养专注和平静的心态,以觉察和觉醒的心理状态来超越纷扰和繁杂的世间。
禅定的修行可以帮助人们消除杂念和烦躁,培养内心的平和和清明。
般若是指智慧,它是佛教修行的一个关键要素。
般若的修行可以帮助人们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从而超越表面的现象和执着,达到心灵的自由。
般若的修行需要通过学习和思考佛法的经典教义,提升对事物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此外,佛教的修行也强调慈悲和善良的行为。
修行者通过给予和关爱他人,培养慈爱和普度众生的善心。
慈悲与智慧并重,只有智慧的觉悟和慈悲的心态相辅相成,才能达到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
佛教的核心价值观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三学、四慈、六波罗蜜和十善业。
三学包括戒、定、慧,即修行者要持戒遵守佛陀的教诲,通过冥想来培养专注和觉察的心态,以及通过学习佛法来提升智慧。
四慈包括慈爱、悲悯、喜舍和平等。
慈爱是指对一切众生怀有无条件的友爱和关怀;悲悯是指对众生的痛苦和苦难感到同情和怜悯;喜舍是指对众生的快乐和幸福感到喜悦和乐于分享;平等是指对一切众生视为平等和包容。
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
汉传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流传于中国,为北传佛教中的一支,主要以大乘佛教为主。
自藏传佛教出现后,南传、北传佛教两支的划分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划分法。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而汉传佛教还包含了小乘佛教的宗派。
中国最早的寺庙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着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
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
中国藏传佛教最早的寺庙甘丹寺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首,而且是最早的一座。
它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三大寺”,甘丹寺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位于拉萨以东40公里处,达孜县境内,黄教创始人宗喀巴15世纪在藏地推行宗教改革,甘丹寺便是他亲自建立的格鲁派第一座寺院。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
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
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中国南传佛教最大的寺庙勐泐大佛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城郊,是中国最大南传佛教寺庙。
勐泐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的原址上恢复重建的,“景飘佛寺”是傣族历史上一位名叫拨龙的傣王为纪念病故的王妃南纱维扁而修建,据史料记载:“景飘佛寺”始建于明代,是南传佛教象征十二版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版纳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释迦牟尼常被称为“佛”或“佛陀”,意为“觉”、“智者”。
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古代的翻译家只好用音译,世俗将“佛”列为神,而它的本意却被淡忘。
在汉地佛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密宗)和云南上座佛教(小乘佛教)三大流派中,对于佛的认识存在着差别: 上座佛教把释迦牟尼看成是人间的导师,是人不是神。
一句话总结佛教思想佛教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宗教哲学体系,以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法为核心,强调生命的苦难与解脱,提倡智慧、慈悲、戒律和禅定等实践,旨在使众生摆脱轮回,达到涅槃的境界。
佛教思想的核心思想是“四圣谛”与“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痛苦和不满足;集谛认为痛苦的出现源于欲望和执著;灭谛则是指痛苦可以被根除;道谛则是指解脱之道即八正道。
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想、正言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这些正道是佛教徒修行的指南,通过行持八正道,人们可以解除痛苦,达到解脱。
佛教强调智慧,认为智慧是人们解脱苦难的关键。
佛陀教导众生通过正知、正见和正思维来培养智慧。
正知是指对自身、他人和世界的认知和觉察;正见是指正确的认知和理解事物的真相;正思维则是指通过思考和反思来培养对事物的明晰和洞察力。
佛教鼓励人们运用智慧来超越表面现象,了解万法的真相,摆脱无明的束缚。
佛教强调慈悲和无我。
慈悲即是对一切有情众生的深切关怀和无私的爱,佛陀教导人们要培养慈悲心,包容一切众生,消除仇恨和敌视之情。
无我则是指认识到自我和他者之间的虚幻,超越个人利益的执着,认识到一切法都是无常、无我和空性的,人们需要超越自我的观念和培养无我观念。
佛教倡导戒律,认为通过持守戒律可以净化心灵和走向解脱。
戒律包括五戒和十善。
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
十善包括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兴惜、不贪瞋、不邪见、不痴迷和不嗔恨。
佛教徒通过守持五戒和十善来净化身心,摆脱罪恶和罪孽的纠缠。
佛教强调禅定和觉知。
禅定是指通过冥想和集中注意力来培养内心平静和清晰的状态,佛教倡导静坐冥想等修行方法来达到禅定的境界。
觉知则是指对自身内心和外部环境的觉察和明辨,通过觉知培养对事物的觉知和洞察力。
总体来说,佛教思想强调苦、集、灭、道的四圣谛与八正道以及智慧、慈悲、戒律和禅定等实践。
佛教致力于帮助人们认识和解脱痛苦,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并通过慈悲与他者建立和谐的关系。
佛教的核心思想总结是什么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一种广泛传播的宗教和哲学体系,源自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
佛教强调个人自觉和自我觉醒,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虽然在不同的传统和地区可能有一些差异,但佛教的核心思想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首先,佛教信仰中的核心概念是“佛陀”或“释迦牟尼佛”。
佛陀被视为第一个觉者和教导者,他通过个人的觉悟实现了超越痛苦和无明的境界。
佛陀的教诲将解脱之道传授给他的追随者,这个道被称为“佛法”或“四圣谛”。
其次,佛教的核心思想包括“四圣谛”:痛苦(苦谛)、起因(集谛)、止息(灭谛)和实修的道(道谛)。
佛陀教导人们,生活是痛苦的,这种痛苦的起因是贪欲、仇恨和无明,并且要通过摆脱贪欲、仇恨和无明的束缚来达到痛苦的止息。
通过遵守八正道,即正确的看法、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冥想和专注,人们可以脱离这个无休止的轮回。
第三,佛教强调“无我”的概念。
佛陀认为,一切现象都是无常、无我和无实的。
他否定了永恒和自我存在的观念,认为个体的存在是短暂且相互依存的。
通过认识到自我的虚假性,人们可以超越自我的限制和束缚,实现心灵的解脱和觉醒。
第四,佛教倡导慈悲和为他人着想。
佛教强调消除痛苦和利益众生的重要性。
慈悲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包括愿意为他人的幸福和解脱而付出努力,并对众生心存爱和善的情感。
慈悲的实践可以通过培养智慧、坚持正念和行善来实现。
第五,佛教认为修行的目标是实现“涅槃”或解脱。
涅槃是一个超越痛苦和欲望,达到内心平静和境界无边的状态。
佛教鼓励修行者通过觉悟和探索内心来达到涅槃的境界。
涅槃不是一种永恒的存在,而是停止轮回和痛苦的最高境界。
总之,佛教的核心思想包括佛陀的教导、四圣谛、无我、慈悲和涅槃。
佛教鼓励个人通过修行和觉醒,超越无明和痛苦的境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这些思想和教导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实践的路径,帮助他们在人生中寻找智慧和满足。
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
汉传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流传于中国,为北传佛教中的一支,主要以大乘佛教为主。
自藏传佛教出现后,南传、北传佛教两支的划分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划分法。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而汉传佛教还包含了小乘佛教的宗派。
中国最早的寺庙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
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
中国藏传佛教最早的寺庙
甘丹寺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首,而且是最早的一座。
它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三大寺”,甘丹寺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位于拉萨以东40公里处,达孜县境内,黄教创始人宗喀巴15世纪在藏地推行宗教改革,甘丹寺便是他亲自建立的格鲁派第一座寺院。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
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
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中国南传佛教最大的寺庙
勐泐大佛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城郊,是中国最大南传佛教寺庙。
勐泐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的原址上恢复重建的,“景飘佛寺”是傣族历史上一位名叫拨龙的傣王为纪念病故的王妃南纱维扁而修建,据史料记载:“景飘佛寺”始建于明代,是南传佛教象征十二版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版纳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释迦牟尼常被称为“佛”或“佛陀”,意为“觉”、“智者”。
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古代的翻译家只好用音译,世俗将“佛”列为神,而它的本意却被淡忘。
在汉地佛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密宗)和云南上座佛教(小乘佛教)三大流派中,对于佛的认识存在着差别: 上座佛教把释迦牟尼看成是人间的导师,是人不是神。
而汉地佛教中把释迦牟尼神化。
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中佛的种类繁多。
1. 释迦佛。
也称“如来佛”。
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如来佛只是民间的一种俗称。
历史真有其人,他的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
佛教教义中,释迦佛右有文殊菩萨,左立普贤菩萨。
2. 七佛。
大乘佛教认为在无限的时间空间里,每个世界,每段时间都有佛教化众生。
按时间顺序,分别为1毗婆尸佛、2尸弃佛、3毗舍婆佛、4拘楼孙佛、5拘那舍佛、6迦叶佛、7释迦牟尼佛。
事实上除了释迦牟尼外其余都只是佛教传说,所以其余六佛在民间影响并不大。
这些名字虽然汉文上似乎不大吉祥,原因是梵文音译过来的,在梵文中都有对应的意思。
3. 竖三世佛。
三世之说是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理论基础之一。
以“一劫”为“一世”,三世佛即燃灯佛、释迦佛和弥勒佛。
燃灯佛是过去佛,释迦佛是现在佛,而弥勒佛是未来佛。
在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中常托言弥勒佛下生。
弥勒出世成了救苦救难的福音。
4. 横三世佛。
横三世佛是按地域来划分的,即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娑婆”是梵文音译,意为“堪忍”,是指现实世界。
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与其左右两大帮手左胁侍日光遍照菩萨、右胁侍月光遍照菩萨统称为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与其左右两大帮手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统称为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
在中国民间影响最大的净土宗便是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崇尚的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又有无量寿佛的称号。
中国底层百姓念佛时口念“南无阿弥陀佛[②]”,“南无”是音译,意为皈依。
此外,还有五方佛的说法。
(二)菩萨
菩萨是梵文音译,意为“觉有情”、“道众生”,也译为大士、开士等。
在佛教中,菩萨的任务是上求觉悟,下化众生,协助佛解救“苦海”中的芸芸众生。
佛教认为菩萨数量众多,但中国影响较大的是四大菩萨,即文殊、普贤、观音、地藏。
当然影响最大的当数观音。
他们各有分工,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观音表大悲、地藏表大愿。
1. 文殊菩萨。
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坐骑通常为青师,佛教画雕塑中并通常手持宝剑。
五台山被认为是文殊显灵的道场圣地。
2. 普贤菩萨。
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专司“理德”,坐骑通常为六牙白象,峨嵋山被认为是普贤显灵的道场圣地。
3. 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左胁侍观音菩萨,通常莲花台上持柳的女性形象,立于他左右的通常是善财童子与龙女。
在中国民间,观音菩萨的名气与影响最大,但是许多信徒都不知道观音菩萨经历了一个男到女的演化过程。
观音菩萨又有“大慈大悲观世音”、“送子观音”、“千手观音”等说法。
普陀山被认为是观音显灵的道场圣地。
4. 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对于中国百姓来说并不太熟悉,他主要为了救度地狱中的“罪鬼”。
按佛教说法只有地狱里没有一个罪鬼受苦他才愿成佛。
坐骑为“谛听”,像狮子的怪兽,地球上并不存在。
九华山被认为是地藏显灵的道场圣地。
另外还有十二圆觉菩萨、二十五圆觉菩萨的说法。
释迦和弥勒未成佛前也是菩萨。
(三)罗汉
佛教认为每个人因修行的功夫不同,所取得的成就也有高低之分,每一种成就都叫作一种果位。
小乘佛教把果位分为四等,罗汉为最高等,获得此等可以摆脱轮回之苦,但是大乘
佛教中最高的是佛,其次是菩萨,再其次才是罗汉。
1.十大弟子。
相传释迦牟尼传道45年,弟子很多但最得意的是十大弟子,分别是:摩诃迦叶、阿难、舍利弗、目连、须菩提、富楼那、摩诃迦旃延、阿那律陀、优波离、罗睺罗。
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是迦叶与阿难。
小乘佛教中,迦叶与阿难分别是释迦佛的左胁侍与右胁侍。
大乘佛教中,亦有迦叶、阿难与文殊、普贤共列释迦佛两侧的。
2.十八罗汉。
最初是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佛经上讲是受佛嘱托,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供养而为众生造福的。
主要语出唐玄奘所译《法住记》。
后两位是以后加上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只知十八罗汉却不知各自名号与来历。
十八罗汉是托塔罗汉、探手罗汉、过江罗汉、芭蕉罗汉、静座罗汉、骑象罗汉、看门罗汉、降龙罗汉、举钵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开心罗汉、喜庆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伏虎罗汉、沉思罗汉、骑鹿罗汉。
3.五百罗汉。
另外一种较流行的说法是有五百罗汉,原五百只是个虚数,只是言其多。
后来南宋有位高道素花了不少心血将其名号一一落实。
当然没有任何典据,只是附会之谈。
(四)护法神
佛教中护法神是佛教中最为丰富、奇幻的一部分,这些大多来源于印度婆罗们教和民间神话中。
他们被吸收进佛门后有了新的来历,并赋予各种神力,列为六道之首,高于人类但是没有走出三界,仍在六道轮回之中。
功能与任务是保护佛法。
佛教汉化后,护法神多是汉人的形象,各大庙宇,大雄宝殿中护法神完全是古代帝王将相和后妃贵妇的打扮。
由于数量众多,且多位中国人不熟悉,故列几个熟悉的护法神稍作简介。
1.四大金刚。
也作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手杖宝剑)、西方广目天王(手缠赤索)、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保伞)。
他们掌管着“风调雨顺”。
寄予了中国农民美好的愿望。
2.托塔李天王与哪吒。
可以说这两个人物中国人较为熟悉的,甚至被中国道教的神仙体系中吸收,在《封神演义》与《西游记》里偏重于属于道教神仙,《西游记》里托塔李天王是在玉皇大帝下的天兵天将总司令。
至于说托塔李天王是李靖那完全是唐末将李靖神化的结果。
托塔李天王与哪吒汉化得最为彻底。
另外佛教中护法神我们熟悉的还有哼哈二将,这是《封神演义》渲染的结果。
我们还能听到天龙八部的说法。
天龙八部是指佛教中的八种天神,又叫“八部众”、“神龙八部”,俗称的“夜叉”便是一类护法神。
其主要来源于婆罗们教和印度民间神话。
佛教整个的神仙体系较为完备,从佛—菩萨—罗汉—护法神,等级鲜明,数量众多,分工也较为明确。
但在中国土地上,中国人所熟知的有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观音。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开创者自然功不可没、弥勒佛是未来之佛自然不可得罪、阿弥陀佛熟知是中国大地上特别是地层净土宗最流行的原因。
至于在表大智的文殊菩萨,表大行的普贤菩
萨、表大悲的观音菩萨、表大愿的地藏菩萨中,最受中国老百姓欢迎的是表大悲的观音菩萨,而不是专司智慧的文殊菩萨显示了中国传统“道德重于智慧”的认识,表现出了中国重视道德的传统。
观音菩萨的德行恰恰与中国传统儒家推崇“扶匡济世”、“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相适应。
护法神中人们最熟悉的四大金刚、托塔李天王与哪吒其汉化程度也最高,也被道教所吸收。
表现出了中国宗教佛道相融的特点,在《西游记》里便是佛(如来佛祖领导下的众多佛、菩萨)道(玉皇大帝领导下的天界)共存的状态[③]。
反映了中国农民多神多教的宗教观和中国兼容并蓄开放的文化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