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的心理护理
- 格式:docx
- 大小:28.34 KB
- 文档页数:2
手术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我科2006~2007年对208例手术患者着重施行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208例患者中,男117例,女91例;择期手术113例,急症手术95例;年龄6个月~90岁。
206列患者经过抢救治疗,精心护理痊愈出院。
2例骨盆骨折合并股动脉断裂抢救无效死亡。
2 术前患者的心理分析2.1 强烈的求生心理:多为急诊患者。
由于突然发病或受伤后病情急且危重,患者都会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出现焦虑心理,思想准备不足,情绪高度紧张,急切希望及时得到医治,完全不能接受突然而来的横祸。
2.2 焦虑心理:患者对疾病的一种心理反应,患者迫切希望尽快手术解除疾病痛苦,担心自己所患的疾病术后对生活的影响,尤其是截肢患者,更担心自己成为一个废人,以后如何面对生活,甚至失去再活下去的勇气。
2.3 恐惧心理:大多数患者对手术都有恐惧心理,特别是在接近手术日期时,患者的心理压力更大,精神极度紧张,容易引起食欲不振及失眠,健康状况下降,对手术的耐受力降低。
担心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及手术采用的麻醉方法不当,或担心手术发生意外带来的伤残死亡等。
手术前的这种焦虑和恐惧如果得不到一定的缓解,将会影响手术效果,加重术后情绪障碍,或引起并发症。
2.4 疑虑与不信任心理:少数患者对麻醉师、手术室护士及手术医生的医疗技术不信任;对医疗器械、设备功能、手术的相关物品及药物准备是否齐全心存疑虑;担心手术中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及设备故障不能及时处理;害怕手术时麻醉失败会增加疼痛;担心手术不成功、病灶无法切除等。
2.5 期望心理:多为选择性手术患者。
对自己的病情比较清楚,思想准备充分,对手术预后有对比权衡,多数患者主动要求手术。
对手术的信心较坚定,这类患者对手术效果期望值较高,所以当患者清醒过来时,护士应以微笑的表情,和蔼可亲的语言、语调告知患者效果很好,并向患者祝贺手术成功,这对刚醒来的患者是最大的安慰和鼓励。
术后病人的护理要点1.术后评估:在病人从手术室回到病房后,护士要进行全面的术后评估。
包括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生命体征,观察伤口的状况,了解病人的疼痛程度和排尿排便情况。
2.疼痛管理:手术后病人可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护士要及时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并按照医嘱给予合适的镇痛药物。
同时,可以采用非药物疼痛缓解措施,如冰敷、按摩等,帮助病人缓解疼痛。
3.感染预防:术后病人的免疫机能较弱,容易感染。
护士要掌握正确的无菌操作技术,使用洗手液或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并戴上手套和口罩。
在更换伤口敷料时,要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4.导管护理:术后病人可能会有各种导管,如导尿管、引流管等。
护士要定期检查导管的通畅性,避免导管脱落或阻塞。
同时,要保持导管的清洁,避免感染。
5.呼吸护理:一些手术可能会对呼吸系统产生影响,如胸腔手术后,病人可能会有困难呼吸或咳嗽。
护士要监测病人的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及时处理呼吸问题,并帮助病人进行疗程性呼吸锻炼。
6.饮食护理:术后病人的饮食要根据医嘱进行适当调整。
初期可给予液体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最后恢复到正常饮食。
护士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口腔状况,及时清洁病人的口腔,避免口腔感染。
7.活动护理:术后病人可能需要卧床休息,但长时间卧床容易导致肌力下降、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护士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活动护理,如协助病人进行被动活动、早期康复训练等,帮助病人恢复力量和功能。
8.心理护理:手术对病人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压力。
护士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其需求和情绪变化,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
同时,要帮助病人建立积极的心态,促进其康复和恢复信心。
9.家属教育:术后病人的家属是病人康复的重要支持力量。
护士要向家属进行术后注意事项的讲解,教育他们正确使用康复设备、饮食调理和药物管理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病人。
总之,术后病人的护理工作需要护士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提供科学、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
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心理护理病人外科手术时会有心理压力,产生负性心理反应,不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和病情恢复,需要护士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会产生紧张情绪,如果护士能够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通常可以在短时间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如果在手术阶段存在紧张情绪,会影响手术的顺利完成程度。
为此,笔者总结分析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心理护理措施如下。
1.心理问题1.1 焦虑手术病人需要忍受术前术后的疼痛,患者担心创口能否完全恢复,病情是否继续发展,是否产生后遗症等问题,都会影响患者的心态。
在不良心理因素作用下,患者会质疑治疗效果,担心病情进一步恶化,术前较易出现焦虑现象,出现失眠、食欲下降等表现,严重焦虑的患者还不与外界沟通,出现自我封闭。
1.2 害羞和情感不稳定当手术部位过于私密时,患者易产生害羞心理,术中可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
如患者情绪波动过大,可能会停止手术,只有等待患者心态平复后方可继续完成手术。
这种害羞情绪变化在女患者中最为明显,术前可能表现不出来,但情绪会突然爆发,需要护士在术前进行心理疏导。
1.3 疑心加重手术患者会怀疑医生对自己做出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认为家属以及医护人员对自身病情有所隐瞒。
有时疑虑护理流程和护理措施,术前会一再确认准备内容及其准备是否充分,也怀疑术后恢复情况。
这是由于患者内心过于敏感,困扰自己术后的休养和治疗效果,也很难顺利开展护理工作。
1.4 恐惧恐惧心理主要来源于对手术过程的惧怕,担心会产生剧烈的疼痛,离手术时间越近恐惧心理愈明显愈严重。
表现为血压变化明显,肢体灵活性降低,心跳速度增快,面色皮肤苍白等现象。
如不进行及时积极的心理干预,患者的恐惧情绪会带入到手术过程中。
同时患者也担心手术成功率,需要家属与护士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1.5 悲观抑郁患者往往不能正视针对自身生理缺陷所做的手术治疗,病患易陷入封闭状态,产生悲观情绪,尤以女性患者最为多见,往往担心手术会造成分泌失调、过快衰老等问题。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
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
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
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
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队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
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
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
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
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
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
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
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
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
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
浅谈手术前后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的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
尤其是外科围手术期的病人,护士应通过语言、行为、神情、及其家庭成员等了解患者心态,用自己的语言态度,仪表,行为等影响患者,以减轻或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因素,使其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信赖感。
所以,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提高心理应答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标签:手术前后;心理评估;措施;重要性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的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
尤其是外科围手术期的病人,手术对病人的心理刺激是非常严重的,能引起病人精神紧张和情绪反应,这种反应能引起机体免疫机能降低,抵抗力下降,使机体对各种细菌的易感性增强,所以护士应通过语言、行为、神情、动作及其家庭成员等了解患者心态,用自己的语言态度,仪表,行为等影响患者,以减轻或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因素,使其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信赖感。
所以,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提高心理应答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1.1术前心理评估术前病人通常都有一种紧张焦虑和恐惧的特点,对手术的不确定性,对于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害怕疼痛以及麻醉意外等,表现为坐卧不安,心跳加快,血压骤升或下降,身体忽然不适,心理波动大等问题。
1.2术前心理护理措施1.1.1 手术室护士应进行术前访视,认真阅读患者病例了解病人基础情况,向患者告知手术室的环境及术间的基本设施,为患者讲述手术方式、术式及指导病人联系相应的手术体位,同时也要简单介绍麻醉方式及基本知识,对术后需要用鼻饲管、各种引流管、导尿管等应提前向病人说明,避免术后麻醉清醒时发生恐慌心理。
以增强病人的安全感和信心,消除病人的恐懼心理,改善其焦虑状态。
1.1.2 多与病人交流,了解其心理特点,对于病人提出的疑问要运用专业的相关知识,恰当给予解释,对于手术可能的有创操作要为其说明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手术患者心理护理
首先,手术患者心理护理的第一个方面是预手术心理准备。
在进行手术前,护士应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恐惧、焦虑和担忧。
护士应向患者解释手术的整个过程,让他们明白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
护士还应鼓励患者提出问题和疑虑,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解答。
此外,护士还可以提供一些心理支持,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态度,帮助他们建立对手术的信心。
其次,术前心理准备还包括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的调整。
护士可以向患者提供一些饮食、运动和药物使用等方面的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术前准备,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第三,手术患者心理护理的另一个方面是手术当天的心理支持。
手术当天,患者可能会有更多的紧张和焦虑,护士可以通过与患者交流、询问他们的情况和提供安慰来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
护士还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些舒适的环境,例如调节室温、提供舒适的床铺等,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
总之,手术患者心理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工作,它能够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手术成功率。
为了做好手术患者心理护理,护士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并引导患者积极面对术后康复和身心健康问题。
手术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的心理护理
摘要】护士准确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积极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的
消极心理反应程度,可帮助病人顺利度过手术难关,取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关键词】手术病人;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5)11-151-01 手术是治疗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很多疾病如:肿瘤、穿孔、腹腔内大出血等,都必须
通过手术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但病人的精神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手术病人除了承
受疾病的刺痛外,还要经历一些复杂的心理活动,如紧张、焦虑、恐惧不安、对麻醉师和术
者的期望和信任等。
心理学研究证明:疾病的发展是受精神因素制约的。
手术的成败与病人
的心理因素有着一定的关系。
因此,作为手术室的一名护士,必须了解手术病人的心理状态,给予病人适当的心理护理,帮助他们建立起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使其积极地
配合手术治疗,这对手术的成功和病人的康复极为有益[1]。
1手术病人的心理状态
无论手术何等重要,也不论手术大小,对患者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
患者意识到了这种
紧张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
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等,还有一些
患者对手术环境和器械等异常敏感,甚至出现病理心理活动。
和焦虑心理,手术患者焦虑心
理来自多方面,由于患者对手术缺乏正确认识,怕麻醉、怕疼痛,怕术中、术后出现意外,
担心手术人员技术是否过硬,对自己术后病情难以预料,缺乏思想准备,手术后又需要较长
时间休养,刀口瘢痕影响美观等,对这一些情况考虑过多,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不能配合
手术。
2心理护理方法
2.1手术前的心理护理
为患者创造安静、清洁、舒适的手术环境,使患者心情愉快,消除患者紧张的情绪。
认
真做好术前访视工作,耐心说明手术的方法、麻醉方式、手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告知病人术前应如何禁食水、用药和手术的体位。
指导术中配合要点和注意事项,使患者对
麻醉和手术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嘱病人好好的休息有利于手术,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使其
配合好麻醉。
说明皮肤准备、术前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
对于接受破坏性手术的病人如截肢、乳腺癌根治术等,我们要讲清手术的必要性及不做手术的危害,告知病人要勇于面对现实,
战胜病魔,使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2]。
2.2手术中的心理护理
2.2.1动作轻柔
病人进了手术室,由于环境的变化可刺激患者心情紧张,使患者逐渐适应这里的环境,
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实施个体心理护理,使其积极配合手术,使手术顺利进行。
2.2.2语言是心理护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术中要正确的运用语言,准确的表达情感,和
病人谈些比较轻松愉快的问题,分散其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谈话时态度要和葛可亲,必
要时做些手势和动作,同时也要做个好听众,认真听病人的谈话,不要随意发言,当病人过
度激动哭泣时应给予安慰,也可诱导继续谈些别的话题,在手术中医护人员要用心工作不要
闲谈,不要谈易使病人误解的话,以免引起某些心源性疾病,使语言在心理护理中起到应有
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患者的合作,更好的配合手术[3]。
2.2.3注意仪表言行使病人感到可信可亲
病人入室后往往会产生“生命掌握在医护人员手中”的念头。
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直接影
响患者的心理状态。
护士应注意仪表整洁,态度和蔼,如果在室内随意嘲笑、闲谈、喧哗,
甚至对病人漠不关心等,必然会让病人感到手术没有保障或引起反感,无形中增加了病人的
思想负担[4]。
2.2.4注意沟通的技巧
语言是思想的交流工具,病人对医护人员的谈吐、语调特别敏感。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
患者,护理人员应针对性地详细讲解手术有关知识,并给予鼓励和关注,使患者感受到一份
支持,一份关心。
2.2.5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准分子激光手术的疼痛与其他手术有区别,每个人对于疼痛的敏感性有差异,主要来源
于对该手术知识缺乏,准分子激光手术中的疼痛,只是轻微的酸胀感,但因个体差异存在,
有些患者相对敏感。
针对这种患者我们应进行耐心解释,告之手术采用何种麻醉方式,手术
进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酸胀感,手术时会有什么声音或气味等,让其做好心理准备减轻其
心理负担,缓解恐惧和疼痛。
2.2.6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公平对待每位患者,帮助患者熟悉环境,了解手术中的注意事项,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对待每位患者,增强患者的
信心,密切配合手术。
由此可见,人的心理状态的改变,往往引起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
除
了受生物因素影响外,还会受精神、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手术时患者的心理护理,为患者LASIK围手术各阶段的自主配合具有指导意义。
可以使患者对LASIK手术有初步了解,可减轻病人的恐惧感,安全、顺利地渡过手术[5]。
2.3手术后的心理护理
当手术室护士护送患者回病室时,对清醒的患者应告知手术进展很顺利,一切正常。
送
回病房后要向患者及家属交待好术后注意事项。
掌握麻醉期和手术时病人的心理状态,同时
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还要做好保护性医疗,需要和家属交待的都要避开患者,以防
引起情绪波动,影响切口愈合。
此外,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家属的配合,通过家属
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共同搞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可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小结
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搞好患者的心理
护理,掌握患者主要的心理特征,可使每位手术病人都能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手术,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小红.关于临床心理护理基本概念和实施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13(1):44-45.
[2]徐俊冕.医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33-36.
[3]谢爱凤,裘雅贤.称谓是沟通护患关系的桥梁[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4(4):74.
[4]陈进莲.手术室责任制护理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9;(2):78.
[5]李亚辉等.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24(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