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3
1.3 进位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理解各种进位制与十进制之间转换的规律,会利用十进制与各种进位制之间的联系进行各种进位制之间的转换.(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得出各种进位制与十进制之间转换的规律的过程,进一步掌握进位制之间转换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领悟十进制,二进制的特点,了解计算机的电路与二进制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到计算机与数学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严谨的态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各进位制之间的转换.难点:“除k 取余法”的理解.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归纳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Ⅰ. 复习回顾 温故知新知识点回顾 :1 一般地,“满k 进一”就是k 进制,其中k 称为k 进制的基数.那么k 是一个什么范围内的数?2 十进制使用0~9十个数字,那么二进制、五进制、七进制分别使用哪些数字?3为了区分不同的进位制,常在数的右下角表明基数,如二进制数10(2),七进制数260(7),十进制数一般不标注基数。
4一般地,若k 是一个大于1的整数,则以k 为基数的k 进制数可以表示为一串数字连写在一起的形式a n a n-1…a 1 a 0(k): 其中各个数位上的数字a n ,a n-1…a 1 ,a 0的取值范围如何?把k 进制的数转化为十进制数的方法01111)(011k a k a k a k a a a a a n n n n k n n ⨯+⨯++⨯+⨯=--- 复习检测1 2将以下数字表示成不同位上的数字与基数的幂的乘积之和的形式:1011001 (2)=89212020212120210123456=⨯+⨯+⨯+⨯+⨯+⨯+⨯7342(8)=3810828483870123=⨯+⨯+⨯+⨯ Ⅱ. 新 课 讲 授二进制只有0和1,两个数字,这正好与电路的通和断两种状态相对应,因此计算机内部都是用二进制。
计算机在进行数的运算时,先把接收到的数转化成二进制进行计算,再把运(16)(7)(12)(2)下列写法正确的是: ( )A 、751B 、751C 、095D 、901结果转化成十进制数输出。
《1.3民族》教案(5篇)第一篇:《1.3 民族》教案《民族》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并了解我国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等,要懂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养成正确的民族观。
2.培养学生阅读民族分布图的能力,并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学重点我国的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
教学方法谈话法、自学法教学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前边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人口特点与分布等内容。
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了汉族以外,还有不少兄弟民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彩图“我国的民族大家庭”,了解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板书】第三节民族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1.我国有56个民族教师给出数据(汉族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人口超过500万的还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学生活动】让学生画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使学生确认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但各民族不论人数多少,在祖国大家庭中是一律平等的。
引导学生回忆历史课上讲过的:19世纪我国云南的少数民族抗击法军的英勇事迹和广西的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抗击日寇的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这些典型事例都说明了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共同缔造新中国。
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2.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师生互动】老师可以让学生拿出随身携带的纸币,让学生发现人民币上的有几种文字,分别是哪几种?并让学生了解“我是中国人”几种民族文字的写法。
明确:四种文字,分别是: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
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通信联系、学习、出版以及社会交往中,可以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学科物理使用时间年级八编号 4
1.3噪声及其控制
1、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A.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B.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
2、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少噪声的是()
A.改进汽车发动机的性能使它的振动减弱; B.在居民楼靠近马路的一面植树造林;
C.用手捂住耳朵; D.禁止在市区燃放烟花爆竹.
3、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A.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
B.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C.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
D.城市街道两旁和空地多种草、多植树.
4、如图是目前倡导使用的新型建筑材料——空心水泥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做成空心,可以减少水泥与砂石用量,节约资源
B、空心砖做成的房子冬暖夏凉,可以保温
C、空心砖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D、空心砖承受压力小,不适宜用于高层建筑
5、“无声手枪”是在处减弱噪声的;打雷时用棉花塞住耳孔是在处减弱噪声的;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是在中减弱噪声。
6、王叔叔计划为某高噪声车间设计一种消音耳罩,请你帮王叔叔出点建议:
(1)外罩起反射声音的作用,选用哪种材料好()
A.软橡胶B.泡沫塑料C.硬塑料D.硬纸板
(2)填料要能吸收声音,选用哪种材料好()
A.碎钢块B.硬纸板C.泡沫塑料D.木屑
(3)“衬里”紧挨耳朵要求触感舒适,选用哪种材料好()
A.纸B.皮革C.木板D.绒布
7、雷雨季节里,闪电过后15s听到轰隆隆的雷声,问打雷处距离听者有多远?
已知:
求:
解:。
教案:1.3认识线段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线段的概念,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有限长。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1. 线段的概念及特点。
2. 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线段与射线的区别。
2. 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1. 课本、练习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2. 直尺、绳子等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绳子,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绳子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绳子有两个端点,有限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线段。
二、新课1. 老师讲解线段的概念:线段是一条有限长的直线,有两个端点。
2. 老师出示直尺,让学生观察直尺上的线段,并提问:你们发现直尺上的线段有什么特点?3.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直尺上的线段也有两个端点,有限长。
4. 老师讲解线段的画法:用直尺的一端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沿直尺边缘画线,到达另一个端点,即可画出线段。
5. 学生分组练习画线段,老师巡回指导。
三、巩固1. 老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线段的概念和画法。
四、小结1. 老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怎样画线段?2.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概念和画法,线段有两个端点,有限长。
画线段时要先对准一个端点,沿直尺边缘画线,到达另一个端点。
五、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用绳子画出不同长度的线段,并测量它们的长度。
2.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概括,掌握了线段的概念和画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理解线段的特点,区分线段与射线的不同。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在课后作业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煤气对人的危害,并初步掌握煤气中毒预防及急救措施及方法。
教学重难点:初步掌握煤气中毒预防及急救措施及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什么是煤气中毒?煤气中毒也叫一氧化碳中毒。
大家可以问一问自己身边有没有认识的人是否发生过煤气中毒?当时是怎么抢救的。
二、学习新课:煤气中毒也叫一氧化碳中毒。
煤气是煤炭在没有充分燃烧是产生的,是一种看不见闻不到的有毒气体。
人吸入了这种气体以后,它很快和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相结合影响了氧气的吸收。
1.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1)烧水煮饭时,汤水溢出,熄灭煤气火焰;(2)热水器安装不规范(3)用明火检漏引起爆炸(4)胶管老化脱落.2、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轻度中毒:头晕、头痛、眼花、全身无力、呼吸急促等。
重度中毒:头痛头晕加剧、出现耳鸣、恶心呕吐、脉搏骤快、多汗等。
如不及时抢救,会因呼吸停止而死亡。
3、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事故(1)不私自拆、装煤气取暖器和淋浴器,防止煤气泄漏。
(2)不用煤气时要关闭开关,烧水煮饭时要防止汤水溢出。
(3)临睡前,要检查煤气总开关、煤气灶开关、热水器开关是否关好,以防意外。
4、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后如何应对?(1)打开门窗。
保持通风.(2)关闭气源开关、疏散室内人员、找出泄漏原因。
(3)及时修理,改换煤气设备。
三、课后小结(1)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同学门都基本掌握了什么是煤气中毒,以及发生了煤气中毒该采取的措施。
(2)让学生在思想上,意识上要懂的自我保护、提高应急、自救与保护能力。
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一、教材分析本节教科书的重点是速度。
初中和高中所学的速度是不同的,提醒学生注意这点不同,有利于学生对矢量的学习。
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但第一次教学时不要主动启发学生思考这种问题,多次接触极限思维方法后,潜移默化会使他们明白。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l、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2、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
3、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5、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6、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由于“位移”和“路程”不相同,高中与初中所学的速度不相同。
用具体事例讨论有利于学生更好适应高中阶段对速度概念的学习。
因为第一次接触极限思想,先不要启发学生思考。
接触多了就自然明白。
五.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速度,初步认识速度与初中所学不同。
2.教师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那些概念(物理量)?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出租车计费问题︳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出租车计费的方法,掌握计算出租车费用的基本步骤,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出租车计费的基本方法:起步价、里程费、等候费等。
2. 计算出租车费用的步骤:确定起步价、计算里程费、计算等候费、计算总费用。
3.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进行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出租车计费的基本方法,计算出租车费用的步骤。
2.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习的相关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出租车计费问题。
2. 新课讲解:a. 介绍出租车计费的基本方法:起步价、里程费、等候费等。
b. 讲解计算出租车费用的步骤:确定起步价、计算里程费、计算等候费、计算总费用。
c.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3. 案例分析:给出几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并进行讨论与交流。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与出租车计费问题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第三课-奇妙的图层教案一、设计理念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注重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渗透,让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自主、合作、探究,在“雅室铭”的亲身体验中掌握图层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情境教学、赏识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采用小组协作学习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能力,取长补短,互相强化各自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图层的概念、图层调板的基本功能。
(2)掌握新建图层、复制图层、移动图层、调整图层不透明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主题需要,建立图层、合理调整各图层的顺序,从而能恰当地利用图层技术将多幅图像中不同的素材完美融合,完成图像合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使用图像合成技术有正确认识。
(2)培养自主、协作学习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3)培养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设计1.教材内容选择本课例的设计主要依据广东省初级中学课本B版《信息技术》第二册(上)第一章第三节《奇妙的图层》第1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设定图层是Photoshop的灵魂,借助图层可以将多幅图像中不同的素材组合成一幅图像,掌握图层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是我们学习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本节首先让学生了解图层的概念,图层在图像处理中的作用,再让学生懂得如何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图层的特性来处理图像效果,有效增强图像的艺术感染力。
3.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图层的常见操作,新建图层、复制图层、移动图层、设置图层的不透明度的设置,为了达到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体验“知识迁移,以用带学、学以致用”,本课例以学生感兴趣的“寻宝游戏”导入新课,以“雅室铭”的房间图像合成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将技能的学习融入到作品创作中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4.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图层的概念及在图像处理中的作用(2)教学难点学会根据主题需要,建立图层、合理调整各图层的顺序,从而能恰当地利用图层将多副图像中不同的素材完美融合,完成图像合成的方法。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1.3 数 轴
盘溪中学 王秀颖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数轴的概念,会读出数轴上点表示的数,会画数轴,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2、理解相反数的概念,会在数轴上表示两个相反数,知道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能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经历数轴的发生和应用,体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数轴和相反数的概念及用数轴上的 点表示有理数
三、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相反数反映在数轴上的性质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老师展示温度计:
①请观察温度计,读出现在的室内温度.
②请观察下列图形,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
③温度计刻度的正、负是怎样规定的?
以什么为基准?基准刻度线表示多少摄氏度?
④每摄氏度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2)把温度计横放(零上温度向右),你觉得它
像什么?
(3)你能把温度计的刻度画在纸上吗?
引出新课:“数轴”。
(二)合作讨论,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师生一起画一条数轴。
[讲清数轴的画法:一画(直线);二定(定原定);三选(选正方向);四统一(单位长度要统一)。
]
2、观察数轴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
(如: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类比温度计三者缺一不可,正数都在原点的右边,负数都在原点的左边等等。
)
3、考考你:下面图形是数轴的是( )
(A )
(B (C
(D (E )(通过判断,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掌握正确的画法。
)
(三)解释应用,体验成功
1、例题教学
-2 -1 0 1 2
例1 指出数轴上A 、B 、C 、D 各点表示什么数?
(学生合作交流,获取正确答案)
(指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是由“形”到“数”的过程。
)
例2 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
1.(1)0.5,-25 ,0,-4,25 ,-0.5,1,4;
(2)200,-150,-50,100,-100。
(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
)
(把给定的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是“数”到“形”的思维过程。
)
2. 观察例2中画好的数轴,-4与4,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5与25,
-0.5与0.5呢?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①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0。
②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零除外)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③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考考你:
(1)下面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的是( )
A 、-12 与0.2
B 、13 与-0.3
C 、-2.25与214
D 、π与-3.14
(2)写出三对非零相反数,在数轴上将它们表示出来,并比较其中三个负数的大小。
(四)拓展创新,巩固概念
(1)问题:数轴上的两个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与左边的点表示的数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获得数学的猜想。
)
(2)在数轴上距原点2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什么数?它们有什么关系?距原点5个单位呢?a 个单位呢?(a>0)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知道若a 为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为-a 。
)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数轴的定义和画法
2、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
3、有理数是数,而数轴上的点是几何图形。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把数和几何图形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这就是一种在数学上非常重要的方法——数形结合。
(六)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