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巴金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01 KB
- 文档页数:9
巴金《灯》教学设计(8篇)巴金《灯》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一、背景知识介绍:1.请学生于课文结束处看到本文写作时间: 1942.32.你知道此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吗?学生分析这段时期的国内形势。
3.教师补充。
4.学生回忆学过的巴金的作品,简介巴金。
巴金的经历需简介,着重点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气与热情,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蕴含的力量。
二、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形式:学生依次逐段朗读课文。
听读者注意读者的情况,并思考如下问题:要求:(1)读罢全文,你能发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吗?请用具体词语例证,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变化。
(2)全文哪些段落写灯光?讨论明示:(1)作者情绪由低落悲观转为乐观高潮。
第一段的“窒闷”,尾段的“微笑”,可以显示灯光令其感情变化。
(2)3-12段写灯光。
难点:2段到底有没有写灯光?应该说涉及了灯光,或说暗写侧写灯光,作者对于灯光已感觉到了。
“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渐谈”以至“终于分辨出来了”,这过程变化靠得是灯光,第3段的内容也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三、讨论课文结构内容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线索。
本文线索是灯光。
引导学生依课文内容总结出本文的内容脉络。
明确:眼前/现实灯光回忆灯光联想灯光眼前/现实灯光2.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多会从回忆灯光后,便以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可是作者却联想三个故事,继续实写灯,目的何在?导析:(1)请为三个小故事添加标题,概括其内容。
(2)两个神话故事可否去掉一个?为什么?写第三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3)联想灯光的目的何在?明确:(1)a哈里希岛的故事:长明灯,盼归之灯,姐姐点灯照亮渔人归途,长夜孤灯。
《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以“灯”为线索组织材料,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风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即在抗战最艰苦时期唤起全国人民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内涵升华过程。
(二)难点:把握本文虚实结合,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启发、点拨【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白杨礼赞》,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具体实物——白杨树言志—抽象感情——歌颂北方人民坚强、力争上游的斗争精神。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托物言志的另一篇文章——巴金《灯》。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⑴文章开篇作者的心情如何?(在文章中找出原话)老师点拨: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
⑵文章结尾,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老师点拨:文章结尾,作者看着这人间不灭的灯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⑶作者起笔写“窒闷”感,收笔时却落在“微笑”上,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作者的心情有如此的转变?(带着此问题要求学生在书中划出有关“灯”的语句,然后试着给文章中所写的灯进行归纳分类)作者是依照什么思路来安排材料的?请找出作者具体写了哪些灯?这些灯的作用?几处平房里射出的几点灯光(眼前)扫淡黑暗的颜色(温暖之灯)雪夜豆大的灯光(回忆)给人指路(引路之灯)哈里希岛的长夜孤灯(联想)导航(亲情之灯)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眼睛(爱情之灯)桌上的油灯(回忆)鼓舞(生命之灯)可以看出,作者以“灯”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把现实的感受和一些故事串联起来表达中心。
从作用上看,作者所写的灯光可以分成三类:⑴能给人以温暧,明亮的灯;⑵能给人指路的灯;⑶能给人希望的生命之灯;三、象征手法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巴金的《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灯》的情节,把握主题和主要人物形象;2. 分析小说中的重要情节,解读其中的象征意义;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分析小说《灯》中的象征意义;2. 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演变;3. 运用文学批判思维解读小说;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案和课件;2.《灯》的文本;3.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材料;4. 笔记本电脑、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播放一段音乐,创造安静祥和的氛围;2. 通过展示《灯》的封面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步骤二:情节分析(20分钟)1.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由讨论小说的情节,提出对情节的理解和解读;2. 将几个小组的观点分享给全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
步骤三:人物分析(20分钟)1. 通过阅读小说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演变;2.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步骤四:文学批评与分析(25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2. 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对小说中的重要情节进行深入分析,揭示背后的象征和寓意;3. 根据学生的发言和讨论,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批判性思维。
步骤五:写作训练(2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对《灯》的理解和分析,写一篇作文;2. 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的主题和观点,并组织好文章的结构和内容;3. 在写作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指导。
步骤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进行互评和讨论;2.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3. 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五、课后作业:1. 整理和复习这节课的知识点和讨论内容;2. 阅读《灯》后面的评论和批评文章,扩展对小说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参与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发言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活跃程度;2. 文学思维:通过学生的文学批评分析和写作水平,评估他们的文学思维能力;3. 阅读能力:通过对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巴金《灯》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能够:1. 理解并掌握巴金《灯》中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2. 深入体会巴金在《灯》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3. 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灯》中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2. 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灯》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2. 运用心理描写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引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巴金的视频,引出《灯》这一作品。
让学生简单了解巴金的生平和《灯》的创作背景。
2. 呈现(20分钟)呈现《灯》的原文,选取其中的片段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其中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让学生深入体会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情感。
3. 概括(1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概括《灯》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深层意义和美学价值。
4. 练习(15分钟)选取《灯》中的另一个片段,让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反馈与总结(10分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在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时出现的错误。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使用PPT课件,突出重点和难点;2. 通过板书,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灯》中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3. 运用引导式提问和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4.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选取《灯》中的片段,让学生当堂分析和解读,并运用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进行短文写作;2. 作业:让学生在家中阅读《灯》的全文,并写一篇读后感,总结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感受;3.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评价,并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巴金灯教案教案标题:巴金《灯》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巴金的作品《灯》的背景和主题;2.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3.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巴金的作品和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巴金及其作品的兴趣。
阅读与讨论:2. 分发巴金的小说《灯》的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交流彼此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分享他们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和评价。
4. 全班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文学分析:5.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可以涉及以下问题:a. 小说中的灯象征着什么?它与人物的关系如何?b.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有哪些?他们的行为和命运有何寓意?c. 小说中揭示的社会问题有哪些?作者通过故事传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和价值观?作品评价与创作:6. 鼓励学生对《灯》进行个人评价,可以涉及以下方面:a. 你对小说的整体印象如何?为什么?b. 你认为小说中的哪个情节或人物形象最引人注目?为什么?c. 你认为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对现实生活有何启示?拓展活动:7. 邀请学生选择巴金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或书评,分享他们对巴金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教案评估: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灯》的读后感,包括对小说的主题和意义的分析。
9.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包括对小说理解的准确性和对文学分析的深度。
教案扩展:10.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绎,将小说中的情节搬上舞台,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体验。
11.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学者进行讲座,介绍巴金的作品和文学价值,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通过以上教案,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巴金的作品《灯》,并通过阅读和讨论,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学生也能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价值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以‚灯‛为线索组织材料,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风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即在抗战最艰苦时期唤起全国人民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内涵升华过程。
(二)难点:把握本文虚实结合,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启发、点拨【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白杨礼赞》,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具体实物——白杨树言志—抽象感情——歌颂北方人民坚强、力争上游的斗争精神。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托物言志的另一篇文章——巴金《灯》。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⑴文章开篇作者的心情如何?(在文章中找出原话)老师点拨: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
⑵文章结尾,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老师点拨:文章结尾,作者看着这人间不灭的灯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⑶作者起笔写‚窒闷‛感,收笔时却落在‚微笑‛上,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作者的心情有如此的转变?(带着此问题要求学生在书中划出有关‚灯‛的语句,然后试着给文章中所写的灯进行归纳分类)作者是依照什么思路来安排材料的?请找出作者具体写了哪些灯?这些灯的作用?几处平房里射出的几点灯光(眼前)扫淡黑暗的颜色(温暖之灯)雪夜豆大的灯光(回忆)给人指路(引路之灯)哈里希岛的长夜孤灯(联想)导航(亲情之灯)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眼睛(爱情之灯)桌上的油灯(回忆)鼓舞(生命之灯)可以看出,作者以‚灯‛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把现实的感受和一些故事串联起来表达中心。
从作用上看,作者所写的灯光可以分成三类:⑴能给人以温暧,明亮的灯;⑵能给人指路的灯;⑶能给人希望的生命之灯;三、象征手法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灯》作者:巴金课程类型:文学作品阅读与分析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对“灯”的深厚情感。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领悟作品的主题。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2. 领悟作品的主题。
难点:1. 作品象征手法的深入理解。
2. 作品主题的多元解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3. 运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探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巴金散文选》2. 相关资料:关于巴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投影仪、音响设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巴金作品,分享对巴金先生的印象。
2. 介绍《灯》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灯》,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扫清文字障碍。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灯”在文中象征着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
四、作品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2. 学生结合课文,举例说明象征手法的运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
二、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主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三、拓展延伸(15分钟)1.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主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灯》的读后感。
六、课后作业设计1. 完成《灯》的读后感,要求不少于300字。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灯”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巴金散文灯教案教案标题:巴金散文《灯》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阅读巴金散文《灯》,学生将能够理解散文的特点和风格。
2. 学生将能够分析散文中的主题和情感,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巴金散文《灯》的读后感。
教案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真实、细腻的描写而著称。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散文了解多少?你们对巴金了解多少?你们对《灯》这个题目有什么想法?阅读与理解:1. 分发巴金散文《灯》的文本给学生,让他们先默读一遍。
2. 学生可以自主阅读,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散文的主题和情感。
3. 整理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散文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与讨论:1. 引导学生分析散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语言特点,例如巴金如何通过描写灯光来表达情感。
2. 引导学生思考散文中的主题是什么,巴金想通过这篇散文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
3. 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撰写读后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巴金散文《灯》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读后感。
2. 提供一些写作指导,例如可以从散文的主题、情感、描写手法等方面展开写作。
3.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观点,同时要求他们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达。
总结:1. 回顾学生对巴金散文《灯》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作为总结。
2. 引导学生思考散文对他们的启发和影响,以及如何将散文中的情感和思考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巴金的散文作品,比较他们的风格和主题。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班级的读书分享,让他们互相交流和学习。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学生撰写的读后感,包括内容的准确性、观点的清晰度和语言的流畅性。
教学资源:1. 巴金散文《灯》的文本。
2. 黑板或白板、粉笔或马克笔等教学工具。
灯巴金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巴金的短篇小说《灯》,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巴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小说《灯》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巴金的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讲解巴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小说《灯》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2.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灯》的内涵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巴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让学生了解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和艺术价值。
2. 学习小说《灯》:讲解小说《灯》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思想,让学生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
3. 阅读分析:让学生阅读小说《灯》,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就小说《灯》的主题和意义展开思考和交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对巴金的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巴金的生平和创作成就,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巴金的作品和思想。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3. 互动教学:通过互动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巴金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通过学习巴金的作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灯巴金优秀教案教案标题:灯巴金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灯巴金的作品,了解其代表作和文学风格。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灯巴金的文学风格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1. 灯巴金的生平介绍和代表作品分析。
2. 灯巴金的文学风格和主题的讨论。
3. 学生对于灯巴金作品的阅读和理解。
4. 学生运用灯巴金的文学风格进行写作。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灯巴金的作品,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于灯巴金有了解吗?他的作品有哪些?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灯巴金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如《家》、《春》等。
2. 分析灯巴金的文学风格和主题,如对于家庭、社会现实的关注等。
三、讨论与阅读(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灯巴金的作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阅读:学生阅读灯巴金的一篇作品,并回答相关问题。
四、写作实践(20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灯巴金的文学风格进行写作,可以选择与他的作品主题相关的话题。
2. 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修改和反馈。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和讨论。
2. 总结灯巴金的文学风格和主题,以及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对于灯巴金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运用灯巴金的文学风格进行写作的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灯巴金的作品,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演出,进一步了解灯巴金及其时代的文学背景。
3. 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写作实践,如创作一篇以灯巴金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或散文。
灯巴金教案【篇一:《灯》教学设计】《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⑴理解“灯”的象征意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⑵了解象征手法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此时正值寒冷的冬季,天上正下着鹅毛大雪,刺骨的冷风呼啸吹过,我们正在赶往回家的路上,当时已是夜深人静,大街上漆黑一片,寂然无声,就连雪花飘落大地的声响似乎都有能听见,此外更是无一人影存在,那么在这种境况下,大家最希望见到什么?二、解题㈠作者简介巴金:中国现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巴金为笔名,四川成都市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此外还有小说《灭亡》《寒夜》《憩园》。
1982年,巴金获得了“但丁”文学奖。
巴金既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
他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如《海行杂记》《随想录》等。
㈡写作背景巴金写《灯》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极端困难的相持阶段,当时日军对我抗日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接二连三的“扫荡”,实行了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而国民党反动派在这时则掀起了第二次反动高潮,并且还阴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一片渺茫。
中国当时面临的局势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侵略,中国国土的大片沦丧,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一切都有像“噩梦”一样使巴金感到窒闷。
20世纪80年代初,巴金在他的《创作回忆录》里谈到当时的情况:“在桂林,生命的毁灭,房屋的焚烧,人民的受苦,我看得太多了!但是是不是这一切就把中国人民吓倒了呢?是不是就把中国的知识分子吓倒了呢?当然没有。
”的确,尽管当时是个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寒夜”,在作者的脚下“仿佛横着一个沉睡的大海”,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他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替代黑暗。
笼统一点,本文的写作背景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本文写于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决战的抗日战争的最关键时刻。
三、朗读课文,重难点分析⑴文章开篇作者的心情如何?(在文章中找出原话)明确: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
⑵到文章结尾,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明确:到了文末,作者看着这人间不灭的灯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⑶是什么力量使作者的心情变得如此快?(带着此问题要求学生在书中划出有关“灯”的语句,然后试着给文章中所写的灯进行归纳分类)明确:平房里射出来的几点灯光——眼前灯我看见一点豆大的灯光——回忆灯哈里希岛上姐姐为弟弟点燃的长夜孤灯古希腊女教士希洛为她的情人点燃的火炬--- 有关灯光的故事、传说陌生人家桌上的一盏油灯综上所述,本文作者所写的灯光无非就有三种:⑴能给人以温暧,明亮的灯;⑵给人指路的灯;⑶带给人希望的生命之灯;明确:其实文中的灯光不仅是物质意义上灯光,而且是倾注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精神意义上的灯光。
作者一开始写自己半夜突然从噩梦中惊醒,看到眼前平房里射出的几点灯光把夜的“黑暗的颜色”都“扫淡了”,这就点明灯“照明”的本能,然后作者又由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联想到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在风雪泥泞的迷途中,最后他是借助灯光的作用找到了归途,从而揭示出灯光“指路的作用”。
接下来作者又写了眼前山脚的灯光,看到后他突然“感到安慰”,“得到了鼓舞”,这是本文“灯”的第一次升华,由灯的照明,指路的作用升华为能给人带来勇气,带来温暖的灯。
接下来作者便开了丰富的联想,写了几个故事里的灯,哈里希岛上姐姐为弟弟点燃的长夜孤灯,古希腊女教希洛为自己的情人利安得尔点燃的火炬,联想中的灯让作者感受到了人间的亲情。
最后作者又通过回忆写了友人因灯获救的故事,从而使灯的内涵得到了第二次升华,此时的“灯”已成为拯救生命,改变人生的“灯”。
正是这无数灯光的启迪,才使巴金在凄凉的旅途中,不再觉得那样寂寞,孤独。
在黑云压城的战争风云中,看到了民众的力量,看到了侵略者终将失败的命运,看到了民族革命战争一定胜利的光明前景,因此他坚信:“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
可以说正是这精神的灯光才使得巴金在黑暗的旧中国顽强的生活,勤奋地写作,最后终于迎来了新中国胜利的曙光。
四、归纳总结1.思考问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文章是以“灯”为线索,展开了回忆和联想,作者由眼前的灯回忆起夜里行路时所见到的灯光,这些灯光让作者感到了明亮、温暖和安慰,于是他便联想到了几个故事里的灯光,哈里希岛上姐姐为弟弟点燃的长夜孤灯,古希腊女教士希洛为自己的情人点燃的火炬,最后作者又写到了友人投河后看到的灯光。
因此全文的写作思路大致为:“眼前灯→回忆灯→眼前灯→联想灯→回忆灯→眼前灯”从这条线索看,全文内容始终围绕着“灯”展开和深化的,但从表面看,这条线索显得很零乱,如文中“眼前灯”“回忆灯”多次交叉出现,而它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特点。
2.思考问题: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明确:这篇文章是以“灯”为象征,写灯光给人光明和温暖,希望和勇气,从而表达出抗战必胜的信念。
巴金曾说:文中的“灯”“灯光”主要的寓意是指光明,是指对光明的向往。
五、拓展训练文中有一句话:“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如何理解?人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又生活在一个精神的世界里,仅仅是物质世界的满足,远远不能让人感到真正的幸福。
如:老舍《茶馆》《骆驼祥子》、三毛《撒哈拉沙漠》、海明威《老人与海》、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象棋的故事》、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雪国》、屈原《离骚》这些作家都功成名就,不仅在本国而且在世界文坛上都具有很高的威望,可是最后他们都是以人为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是由于精神的极度空虚和迷惘,也许是他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格格不入??总之他们的死决不是由于物质条件的缺乏,而是由于生命的灯,心中的灯早已熄灭了。
由此可见精神之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六、结束语师:可以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灯,因此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心中的这盏明灯,因为它是亲情和友爱的呼唤,是希望和理解的激励,是人生不懈地追求,是生命的支柱。
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巴金老人的这句话:“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
七、布置作业【篇二:巴金《爱尔克的灯光》教案】《爱尔克的灯光》教案思考题:1、文章中的“灯光”分为三种,有哪三种?每一种有什么样的象征意蕴?2、作者对“长宜子孙”四字是如何剖析的?文章由此而展示出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是什么?一、文体知识二、作品分析1、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抒写了作者回故乡时的所忆、所念、所思、所感,控述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青生命、年青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且由18年后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其顽固性的清醒认识。
从而,作者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唯一的出路是和旧家庭决裂,年青人应该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明的前途。
2、层次段落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自然段到第4自然段主要写作者回到阔别了18年的故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
作者怀着亲切的心情在故居门外徘徊,当他看到大门内“长宜子孙”四个字,原样的嵌在那里时,一下了触动了他的情怀,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
于是展开了对18年前的往事的回忆。
这里的“长宜子孙”有引领全篇的作用。
故居的大门内闪亮了昏暗的灯光,然而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
当他再看那微弱的一线光时,猛然联想到哈立希岛上的灯光。
由此引出欧洲关于爱尔克姐弟的传说。
接着,文章自然过度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从第5自然段到第9自然段通过写对被旧制度吞噬了姐姐的深切怀念。
指出:生活在这个旧家庭的子孙,只能是寂寞的活着,寂寞的死去,是不必要的浪费。
封建礼教、封建家庭,这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不知残害了多少像姐姐这些年青而又善良的人。
他的笔开掘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吞噬妇女、吞噬青年,有多少人的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都被噬食了。
第三部分,从第10自然段到第12自然段作者在这里度过了五十个傍晚,寻觅着人生的道路。
批判“长宜子孙”对子孙们的毒害。
并指出:爱尔克的灯光是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巴金讲得好:财富并不?长宜子孙?。
很清楚,一个富裕的封建家庭,即使有万贯家产,也并不能拯救其中一代又一代青年没落的命运。
因为生活在这种富家的子孙没有生活技能,找不到正确的生活道路。
即使是这种家庭中的那些有理想、有善良气质的年青人,如果光靠祖传的财富生活,没有自食其立的能力,那他们的才智也就被毁灭了。
作者以一个反判者的姿态批判它,并绝然表示: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
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与旧家庭彻底绝裂,到广大的世界中去,走自己的新路。
第四部分,从第13自然段至文章的结束。
第 1 页共 3 页【篇三:灯教案说课稿】灯 (巴金)第一课时:一、了解《灯》的写作背景,客观、恰切地介绍作者巴金在当时的思想状况二、教学重点:背景资料介绍三、教学方法:介绍、了解、作比较四、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芾甘,现代著名作家。
鲁迅在三十年代曾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多方面的贡献,但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小说创作方面,重要的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81年荣获但丁文学奖。
(二)《灯》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此文是的心情1、日本侵略军的疯狂侵略2、国民党反动派的投降卖国3、作者心情的抑郁和苦闷4、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对抗战必胜有坚定的信念(三)预习题1、回忆矛盾的散文《白杨礼赞》是怎样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思想的2、读全文,能否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四)朗读全文,理解全文1、读的时候,请大家自己先体会感受一下作者究竟怎样完成由起笔时写“窒闷”感,到收笔时“微笑”这一感情转换的(这一问题在后面对全文的分析中回慢慢解决的)(五)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情况1、全文有多少自然段都写了(或涉及)灯光?第二节是暗写灯光,虽未言及灯光,但作者已感受到这实际上是由“噩梦中惊醒”到渐而惊醒的一个过渡,作者的感情变化就是从视觉变化开始的。
所以,这篇文章的主体内容都是写灯光,自然作者的感情变化也是靠对“灯光“的体味来完成的。
2、作者除了直接写灯光外,还通过什么材料写灯光的,这些材料最后都落到了哪一点上?板书:眼前(灯)——回忆(灯)——联想(灯)——眼前(灯)以“灯”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将现实的感受和一些故事贯穿起来,来表达一个中心。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 1、分析文章结构2、抓住具体的材料或语句弄清象征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灯光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讨论、分析四、教学过程:(一)检查上一课时的作业,分析结构和段落大意首先回忆上节课所讲,《灯》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板书:一、(1)—(3)节:从恶梦中惊醒,看到寒夜中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