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69 KB
- 文档页数:3
第13课太阳能风车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制作等步骤独立制作太阳能风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
3、在制作与探究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享受创造的快乐。
【教学材料】
矿泉水瓶、直径8毫米的小按扣、卡纸、黑胶带、圆规、剪刀、锥子、曲别针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阳能就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环保能源,在生活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作太阳能风车。
板书课题:太阳能风车。
二、观察思考。
观察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小组讨论怎样用太阳能让风车转起来。
三、设计方案
1、布置任务
用废旧矿泉水瓶设计一个太阳能风车
2、小组讨论制作方法与步骤
四、动手实践:制作太阳能风车
1、制作叶轮
(1)画出直径50毫米的圆
(2)画直径15毫米的同心圆分成8等份
(3)剪开后同向扭成相同角度的叶轮
(4)在叶轮中央钻孔按上按扣
2、制作吸热瓶体
(1)距瓶底20毫米高度瓶身一周多扎些直径5毫米的孔
(2)瓶身上绑上黑胶带
(3)把曲别针折成摇把状
(4)把曲别针用胶带缠在瓶口上
3、组装
(1)把曲别针顶端顶入小按扣的中间凹槽内(2)吹一下叶轮,叶轮能快速平稳转动就行五、分享成果
把太阳能风车放在阳光下,瞧瞧谁的风车转的快。
第十三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政。
(2)播放影片攻占巴士底狱,展示《人权宣言》的内容。
教材中用了“摧毁”“传播”“很大影响”三个词,描述其意义,谁能解释一下呢?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冉冉升起一颗年轻的将星,他就是拿破仑。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拿破仑的世界。
探究二拿破仑帝国1、简介拿破仑拿破仑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
有人说他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有人说他是一位英雄,改变了欧洲学生用史实举例说明,理解其对内、对外的意义。
(1)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学生能够从法国大革命废除君主,结束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等方面理解。
(2)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进步思想。
展示收集的拿破仑的有关资料,把所知道的拿破仑介绍给大家。
各组学生分别从拿破仑的生平;拿破仑初露锋芒;拿破仑戎马一生;拿破仑军事专政等方面介绍。
分析:(1)拿破仑为什么能够掌握政权?(2)《拿破仑加冕》学生分析拿破仑的举动说明了什么?对内:颁布《法典》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对外:发动战争。
的历史;有人说他是一个战争罪魁祸首,是一个暴君;有人说他建立帝制,是历史的倒退……这些说法有道理吗? 2、拿破仑的内外政策拿破仑的一生,有功有过,拿破仑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打击了国内外封建反动势力,促进了欧洲人民的觉醒,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这是他的主要功绩。
但拿破仑毕竟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胜利滋长了他的骄傲情绪,冲昏了他的头脑,更滋长了他的野心,争霸世界,四处侵略,最终导致了他走向毁灭。
反思完善你如何评价拿破仑呢?如何评价拿破仑战争?活动与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17、18世纪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请你想一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此为主题,出一期墙报。
教学通过对拿破仑及其帝国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明白,一位成功的伟人,除了靠时事、机遇之外,更重要的是艰苦奋斗,坚强的毅力,孜孜不倦的。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的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并了解汉武帝经济上的大一统措施。
2、过程与方法:1)思考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
2)思考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也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的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教学难点:在学习古代生产史的科技知识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课型:综合课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用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西汉初年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奖励生产,提倡节俭,出现“文景之治”。
东汉初年统治者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光武中兴”。
正是由于汉朝统治者对经济的重视,使两汉的经济比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有哪些表现和成就?讲授新课: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古代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两汉农业的表现:①水利方面:在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中,水极其重要。
但水有时不但不能带来利益,反而成为祸害。
如养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在历史上经常决口,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汉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治水,多次对黄河进行治理。
主要有哪几次?a:汉武帝时期,黄河下游决口,很多地方那个遭受洪灾。
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亲自去视察监督,并且命令文武百官背柴草去堵塞决口。
小字,动脑筋:汉武帝为什么不是一开始就治理黄河?因为田蚡为了个人私利。
而武帝有迷信思想,认为是上天的意思。
后来看到水患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才下决心治理黄河。
经过这次治理,此后80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教案设计五篇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教案1教学目标1.会认“萝、卜、愁、沾、晾”五个生字,正确认读带有生字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感受阅读的乐趣。
3.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4.尝试续编故事。
重点难点一边读一边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感受阅读的乐趣。
尝试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质疑问难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
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教师梳理问题)2.教师谈话:这些问题老师也想知道,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今天的童话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句子读通顺。
标出课文自然段。
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故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胡萝卜、发愁、沾到、晾尿布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故事?4.接下来的故事会和什么关于?三.自主阅读,进行猜想。
1.通过初读,我们知道了胡萝卜先生每天为刮胡子而发愁。
你能说说“发愁”是什么意思吗?借机理解“发愁”。
2.有一天,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得刮胡子,结果漏掉了一根胡子。
结果这根胡子变得怎样了?读2—4自然段,和同桌说一说。
3.默读5—8自然段,想一想,小男孩用这根长胡子做什么?想象一下小男孩的心情。
4.当胡萝卜先生路过鸟太太的家时,会发生什么事?请大胆的猜想,全班交流。
5.故事还没有结束。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后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为什么这样想?先自身想,然后小组同学说一说。
6.全班交流。
说说:你在什么地方做了预测?你为什么这样想?7.听老师续讲故事,看看自身的预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当鸟太太看见胡萝卜先生风里飘动的长胡子,高兴地说:“可以用它来晾宝宝的尿布呀。
”鸟太太剪了一段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系在两根树枝的中间,晾起了一长串鸟宝宝的尿布。
你瞧,鸟太太和鸟宝宝笑得多开心啊,再也不用担心没有干净舒适的尿布了。
汉语拼音第13课anenin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汉语拼音》教材第13课,主要内容包括:an、en、in三个前鼻韵母的学习及其在词语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an、en、in三个前鼻韵母的正确发音方法,并能熟练拼读。
2. 使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含有an、en、in的拼音词语。
3. 培养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前鼻韵母进行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an、en、in的发音区分及在词语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an、en、in的发音方法,正确书写含有这三个韵母的词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卡片、录音机、教材。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播放一段含有an、en、in的儿歌,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感受前鼻韵母的发音特点。
(2)邀请学生模仿儿歌中的词语,进行发音练习。
2. 新课内容展示(1)教师出示PPT,展示an、en、in三个前鼻韵母的发音口型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拼读含有an、en、in的词语,如“安”、“恩”、“音”。
3.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如“an:安、岸、暗;en:恩、喷、本;in:音、饮、品。
”(2)教师逐个讲解,示范发音,学生跟读。
4. 随堂练习(1)教师发放练习卡片,学生自主练习拼读含有an、en、in的词语。
(2)教师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并对发音不准确的地方进行指导。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an、en、in的发音口型图。
2. 含有an、en、in的词语示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an、en、in组成至少三个词语,并正确书写。
答案示例:an:安全、安康、安排;en:恩人、恩情、恩赐;in:音乐、音量、音色。
2. 作业要求:课后自主完成,家长签字确认,上课时提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含有an、en、in的词语,下节课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清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二、教材分析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主要包括建立奏折制度、设军机处以及文化专制三个方面,这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封建社会的没落;“疆域的奠定”一是开拓和巩固疆域,主要是反对外来侵略和平定叛乱,二是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以及疆域的范围;“统治危机初显”一是人口压力与社会动荡,二是西方列强的潜在威胁。
三、教学目标通过较全面的分析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其影响;通过地图了解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清朝经略边疆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其特点。
四、学情分析在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关于军机处文字狱等内容,对于康乾盛世也有所了解,但是对于这些制度的演变及该时期疆域的奠定学生的认知比较模糊,此处需要教师多加引导。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双重影响、疆域的奠定教学难点:军机处的性质、疆域的奠定六、教学过程导入:用徐扬的《盛世滋生图》引入康乾时期的繁华,康乾盛世,又用历史图片及《饥饿的盛世》引出这个盛世之中隐含着层层危机,由此进入本课。
盛世的辉煌一、固疆拓土、奠定版图【梳理康雍乾时期疆域得到开拓和巩固的史实,用图片及表格进行讲解】康雍乾时期,统一了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并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多民族国家得到统一巩固。
(按照课本内容进行讲述)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沙皇俄国,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清政府和俄罗斯之间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国”为国名签署的国际条约——蒙古,以联姻来笼络蒙古各部首领,实行分而治之的盟旗制度——准噶尔,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正义战争,巩固了清朝对西北边疆的统治——大小和卓,清朝统一中国战争最后一段,使天山南路重新纳入中国版图,设伊犁将军——(提一句土尔扈特部东归)——西藏,册封、驻藏大臣、金瓶掣签,《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程度——西南,土司制度,后期改土归流——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
第13课《卖油翁》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卖油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继续训练朗读,通过朗读文本,熟悉文本故事内容。
结合以往所学,利用文下注释,理解文言句意,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和文言虚词用法。
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态度,并从中体会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结合以往所学,利用文下注释,理解文言句意,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和文言虚词用法。
【教学难点】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态度,并从中体会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六一居士传》提问:“六一居士”是谁呢?【学生结合日常积累,猜测六一居士的相关信息。
】二、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文学创作: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散文成就最高,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史学著作:与宋祁合著《新唐书》,独立撰写《新五代史》。
金石学著作:《集古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和日常积累,自行介绍作者信息,并结合教师介绍补充自己的笔记】三、作品介绍(一)《归田录》《卖油翁》选自笔记小说集《归田录》。
“《归田录》者,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
”——《归田录·自序》欧阳修提问:请阅读材料,猜测《归田录》的内容和创作背景。
【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关键信息,猜测《归田录》的成书背景和其内容】明确:欧阳修晚年辞官闲居颍州时所作,故书名归田。
多记朝庭旧事和士大夫琐事,大多系亲身经历、见闻,史料翔实可靠。
笔记小说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逸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的教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和灭亡、内阁、郑和下西洋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的内外政策;理解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材、补充史料以及视频资料的识读提高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树立和增强学科思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在古代中国政治发展变迁中基本规律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要作用:理解明朝内外政策及措施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重要意义。
二、学法指导(1)加强对教材阅读与思考,充分利用教材正文表述、“学习聚焦”和“探究与拓展”等学习资源,在熟悉基本史实、史论的同时,整理知识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
(2)结合学案及同步练习中涉及的相关知识,运用教材知识准确判断,深入理解明清政治的特点、趋势及影响。
(3)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或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广泛了解明朝政治发展状况,构建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以深入理解明朝政治特点与发展。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重点: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及其内外政策。
2,学习难点:认识明朝统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图示法提问法文献法讲述法合作探究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六、课时安排:40 分钟【导入新课】“退出长城,保尔全尸!”的怒目呵斥,“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铿锵信条。
败也先于城下,荡倭寇于东海,扬国威于南洋……,一部《大明风华》把276年的大明王朝演绎得热血彭拜。
明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今天让我们带着企盼一起走进明朝。
【新课学习】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元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
朱元璋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并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
1. 明朝建立(1)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2)1368 推翻元朝,实现统一。
汉语拼音第13课anenin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汉语拼音教材第13课,主要内容包括:an、en、in三个前鼻韵母的学习和认读,以及与它们相拼的声母和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具体章节为“前鼻韵母an、en、in”。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前鼻韵母an、en、in,并掌握它们的书写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前鼻韵母的发音和拼写。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拼音的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前鼻韵母an、en、in的认读和书写。
难点:正确区分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的发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PPT、卡片、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含有前鼻韵母an、en、in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尝试发音。
2. 例题讲解(10分钟)① 讲解an、en、in的发音方法,并通过示范让学生模仿练习。
② 展示含有前鼻韵母的音节,如“安、恩、音”,让学生跟读并书写。
3. 随堂练习(10分钟)① 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练习发音和拼写。
②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习效果。
4. 课堂小结(5分钟)5.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六、板书设计1. an、en、in的发音方法2. 包含前鼻韵母的音节示例3.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抄写an、en、in及其相关音节,每个音节写5遍。
答案:略2. 口头作业:与家长一起练习发音,尝试用前鼻韵母组成词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前鼻韵母an、en、in的发音和书写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阅读含有前鼻韵母的儿歌、故事等,提高他们的拼音运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课标内容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了解道教产生的背景。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对比秦末和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认识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2.时空观念:识读《东汉形势图》,从历史地图中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
通过研读史料、历史年表,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
3.史料实证:通过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到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内容、影响等史实,理解东汉走向衰亡的原因。
5.家国情怀: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走向衰亡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从学习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文景之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字经》: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
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王莽篡权。
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二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王莽是如何夺取政权的?光武帝是如何建立东汉的?东汉王朝如何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教师提问: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西汉逐渐走向了灭亡。
你知道西汉是怎样灭亡的吗?学生回答: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教师讲解: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那么,王莽的统治有没有维持长久呢?学生回答:没有。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最终被推翻。
教师讲解:农民起义过程中,西汉宗室刘秀崛起,他在公元25年称帝,后定都洛阳,建立了一个新王朝——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一等奖创新教案黄鹤楼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2.想象诗歌描绘的形象,揣摩含蓄的语言。
3.体会诗歌蕴含的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思乡的愁绪。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江南三大名楼分别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黄鹤楼(湖北武汉)、岳阳楼(湖南岳阳)、滕王阁(江西南昌)。
关于黄鹤楼有这样一段神奇的传说: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正是这一段传说,引起了无数文人对黄鹤楼的向往,就连伟大的诗人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的《黄鹤楼》到底怎样精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作者简介】【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盛唐诗人。
其《黄鹤楼》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有《崔颢集》。
本诗选自《全唐诗》。
【知识补充】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
《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楼高五层(加夹层为十层),高50.4米。
主楼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
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附属建筑有仙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
【听范读】播放音频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黄鹤楼【唐】崔颢昔(xī)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zǎi)/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qī)/鹦(yīnɡ)鹉(wǔ)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读懂大意】译文:传说中的仙人已骑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第十三课:《我是三军总司令》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第一课时:一、二、三第二课时:四、五、六第一课时一、活动目标:1.了解乌龟、小鱼的身体特征,试着模仿它们。
2.学习儿歌,并按照表演要求表演儿歌。
3.初步的了解飞机、坦克、军舰的外形与鸟、龟、鱼的联系。
二、活动重点:学习儿歌,并按照表演要求进行表演儿歌。
三、活动难点:了解小动物的身体特征,别试着模仿小动物。
四、活动准备:光盘、金币、话筒。
五、活动过程:(一)导入1、小朋友们好,我是来自口才星的××司令。
今天我们军队举行一场比赛《动作表演》。
2、看看来参加比赛的都有什么小动物:小鸟、乌龟、小鱼。
3、看看我们军队派出了谁来参加比赛:飞机、坦克、军舰。
4、我已经把他们分成了三组:小鸟——飞机乌龟——坦克小鱼——军舰(二)基本功训练1、小朋友知道他们都是怎么走路的吗?我们来学一学:小鸟——张开并煽动翅膀飞,发出叽叽喳喳的叫声。
飞机——张开翅膀飞,并发出隆隆的声音。
乌龟——慢吞吞的走路,脖子一伸一缩的。
坦克——慢吞吞的走路,脖子一伸一缩的,发出发炮的声音。
小鱼——尾巴摇一摇,嘴里还可以吐泡泡。
军舰——嘴里吐着泡泡,在水中游。
2、小朋友学的都不错,小朋友发现了什么?——都谁和谁动作像?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遍。
3、发现了吗?——小鸟——飞机乌龟——坦克小鱼——军舰4、小朋友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幼儿自由发言或说不知道。
5、听听儿歌,他会给我们答案:(三)学习儿歌——《我是三军总司令》1、用上台法完整展示儿歌,注意动作的对比性。
2、我的儿歌说完了好听吗?——好听。
答案听清楚了吗?——听清楚了。
3、现在××司令来播放我的魔法光盘,我们一起跟着读。
(教师教学2—3遍)4、教师给每位小朋友发图卡,我们一起去图卡上看一看答案和我们想的一样吗?(四)看图说话——我敢说1、你在图卡上都看到了什么?——幼儿自由说出:小军人、飞机、坦克、军舰2、你们发现飞机和儿歌中的哪个小动物都是在天上飞的?——小鸟。
第13课提
【教学目的】:
1、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基本笔画“提”。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书写基本笔画“提”。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
1、学会书写基本笔画“提”。
2、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笔墨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2.指名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3.板书课题:第13课提
4.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讲解“提”书写要领。
1、老师示范书写,指名说笔画名称。
老师领读笔画名称。
2、讲解笔顺。
3、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提”有什么特点。
分小组讨论。
4、教师分析讲解:
书写每一个笔画都要有起笔、行笔、收笔,不能平拖或平划;要有轻重变化,不能写得像个火柴棒。
详细讲解:提画写法是,下笔较重,由重到轻向右上行笔,收笔要出尖。
提画在不同的字中角度和长短略有不同。
书写时应该注意区别。
5、指名说一说提怎样书写。
6、师边讲解边示范。
(二)学生练习书写提,师巡视辅导。
展示优秀的学生作业。
(三)学习书写带提的字。
1、出示范字。
2、指名认读。
3、指名说笔顺,书空。
4、带领学生分析书写要领。
5、演示书写过程。
6、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结:
【板书设计】: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