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读”的特征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84.57 KB
- 文档页数:1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美文美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的训练,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1揭示形象感知美感知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美感的特征是直观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揭示课文中具体生动的、直观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让学生抓住文中有声有色的语言,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脑海中构成生动的画面。
比如《荷花》一文写的是“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课文的主旨在于通过写荷花,通过我们的视觉看荷花,去赞美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
本文所描写的荷花对于孩子来讲还是很熟悉的,孩子们可能都看过荷花,可以说,他们的视觉记忆还能让他们想起荷花的样子,这个时候出现课文描写荷花的句子,就再一次展现了荷花的形象,让孩子更深印象地感知了荷花。
这时进人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组织学生竞赛性诵读,特别是描写荷花部分的句子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
让学生读,在读中体会。
本文是篇美文,因此,教师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实现审美主题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2品位语句发现美从语言文字人手,披文人情,引导学生对那些能表情达意的词句细细品位,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悟出美妙之处,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接受美学阅读的基本特征简答题目录一、引言:美学阅读的重要性二、美学阅读的基本特征1.主观性2.审美性3.独特性4.想象性5.批判性三、美学阅读的实际应用1.提升个人审美能力2.丰富内心世界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四、结论:美学阅读的重要性与实际应用正文美学阅读,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方式,具有其独特的基本特征。
在当今社会,美学阅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的一种提升自我、丰富内心的途径。
本文将从美学阅读的基本特征及其实际应用两方面,探讨美学阅读的重要性。
美学阅读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主观性。
美学阅读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阅读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审美观念,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这种主观性使得美学阅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其次,审美性。
美学阅读的核心目的在于审美。
读者通过阅读作品,感受其中的美,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这种审美体验不仅限于文学作品,还包括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
再次,独特性。
美学阅读追求的是独特的审美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努力寻找作品中的独特之处,以获得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
这种独特性使得美学阅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想象性。
美学阅读需要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根据作品中的描述,结合自己的想象,构建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这种想象性使得美学阅读具有较强的创意性。
最后,批判性。
美学阅读不仅仅是欣赏作品,还需要对作品进行批判。
读者会从自己的审美观念出发,对作品中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进行评价。
这种批判性使得美学阅读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
美学阅读的实际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升个人审美能力。
通过美学阅读,读者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各种艺术作品。
其次,丰富内心世界。
美学阅读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品中的美,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最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美学阅读有助于读者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
龙源期刊网 美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作者:周顺荣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2期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美读得其法,不但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文内容的教学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美读”,去感受文本,体验情境,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实现与作者情感的对接,心灵的“感通”。
那么,在朗读实践中,怎样才能臻于“美读”的境界呢?一、读得准确、流利、自然。
这是朗读文章最基本的要求。
所谓准确,主要是指朗读时能用普通话朗读,每个字的发音清晰正确,多音多义的字,能据义读音,不把词句读破、读乱,不能读错一个字,不能增减一个字,该停的停,该断的断,语意自然完整。
当停不停,当断不断,语意就会模糊;不该停时停,不该断时断,将导致语意支离破碎。
所谓流利,是指朗读时不要吞吞吐吐,不要结结巴巴,不要断断续续,不要含含糊糊,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
所谓自然,是指朗读时不要装腔作势,不要阴阳怪气,同日常说话不应有多大的距离,犹如邻家叔叔阿姨在讲述故事一般。
二、读得明白。
这是朗读文章最关键的要求。
文章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意思,这是必须要弄清楚的。
正如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所说:“使其意皆若出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上,要在读中深思、悟神,领会其思想感情。
因此,朗读文章前,教师应适当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像作者的写作目的、创作经历、时代背景等,为学生亲近文本创设良好的情境。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什么思想性格;写了哪些事(包括细节),这些事(细节)分别表现了什么;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寄寓了什么。
对于学生一知半解的或无法理解的语句,应作必要的疏通、解释。
接受美学阅读的基本特征简答题
美学阅读的基本特征包括:
1. 情感共鸣:美学阅读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触发情感上的体验和反应。
作品中的描述、情节、人物等元素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并使其与作品产生共鸣。
2. 审美感知:美学阅读可以激发读者的审美感知能力,使其能够从作品中寻找美感并加以欣赏。
读者通过感知作品中的形式、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的美感,来获取审美的乐趣。
3. 感知与思考的融合:美学阅读要求读者在感知作品的美感的同时,进行思考和解读。
读者需要通过理解作品的内涵、主题、象征等要素,进行个人思考和解构,并与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相融合。
4.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结合:美学阅读是一种主观性的阅读体验,每个人对于同一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可能不同。
然而,美学阅读也有一定的客观性,作品本身所表达的意图和美感是客观存在的。
5. 享受与思考的平衡:美学阅读是一种既能够带来享受又能够引发思考的阅读方式。
读者在欣赏作品的美感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思考作品所探讨的主题、问题等,获得深层次的思考和体验。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美读能力培养美读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阅读方法。
美读的目的在于传达语文课文所蕴含的美,获得美感,引起共鸣,从而发展语文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美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关键还在于读。
但是,现在许多中学生读课文还停留在唱读、念读状态。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培养美读能力十分重要。
1美读的意义美读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阅读方法。
美读的目的在于传达语文课文所蕴含的美,获得美感,引起共鸣,从而发展语文阅读能力。
就语文课文的阅读教学而言,它既是一种工具性的把握活动,又是一种思想性的认识活动,同时还有一种审美性的感受活动,因此它就具有智育功能、德育功能,同时还有美育功能。
首先,它具有审美活动中存在的客观的美,那就是语文课文。
因为语文课本中,编选了70%以上的文学课文,这些文学作品既然作为教材而存在,就不同于作家创作这些作品时的主客融合状态,它已经成为了铅印物,是一种客观存在了。
而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了人们关于美的观念,是人们对于现实中美的事物的认识和掌握的最高形式。
因此,师生的认识活动同时也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
其次,对这些客观存在的美的主观认识活动又是一种情感反映。
美感的意识活动是最富有情感特征的。
因为,语文课文既然大部分是文学作品,其中的形象、意境,必能激发起学生的诸种审美感知。
一方面,美感中形象的联想想象活动总是以情感作为中介,联想想象活动要受到主体(学生)情感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形象的联想想象活动又将使主体的情感深化、强化而更加丰富。
再次,语文课文的教学活动也是种种审美情感的共鸣活动。
一方面,每篇课文都蕴含了作者创作时的情感。
陆机在《文赋》中强调过“诗缘情”的观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甚至把文学作品称为“情文”。
所谓“文章不是无情物”,写作总根在一个“情”字上;另一方面,学生的接受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情感活动。
因此,课文的阅读教学活动要达到这种共鸣的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训练学生美读。
2美读的方法如何进行语文课文的美读教学呢?如何使美读发挥美感效应呢?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方面展开:2.1提倡吟诵叶圣陶先生说:“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美文美读”语文教学中,“美文美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它是指通过让学生欣赏、朗读、背诵和理解一些经典的文学名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水平。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美文是教育人的工具,美读是教育人的过程,它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还能在培养学生成为良好公民的同时,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情感体验能力。
其实,“美文美读”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教学方式,早在我国古代,就有“背诵经典,品味美文”这样的教育理念。
中国古代就有“诵经习礼”、“朗诵文章”等教育方法,这些教育方法强调的是学生背诵、理解、记忆一些传统文化精髓,并加以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学生在语言、思维、情感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而在现代教育中,“美文美读”则强调的是学生读书理解、诵读朗读一些经典的作品,通过阅读名著、接受古今中外优秀作家的精神实质和传统文化的底蕴,从而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思想触角和语言才华。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美文美读”这个教学策略,能给他们带来很多益处。
首先,通过阅读和欣赏经典作品,学生获得语言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可以不断掌握和丰富语言的运用技能,培养自身的口语和表达能力。
其次,学生在欣赏和体验美文时,也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内在信息,并因此迅速拓展自己的思维模式,从中寻找并领悟到生活的价值,通过这种思考方式,学生会逐渐形成具有批判性的思维模式。
最后,美文美读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能让学生感受到美与态度的亲和性和深度。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美文美读”这个教学策略,在很多方面都能够帮助他们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精心挑选和编排优秀的美文作为教材,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优秀的作品,并注重对教材的解读和分析,从而让学生对名著运用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其次,教师能够正视学生在阅读和表达方面的弱点,并通过适当的情感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表达自信,推动他们在语言表达、思维深度和文化理解等方面取得更多的进步。
在美读中体验文学作品的美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读”是叶圣陶先生率先提倡的。
何谓“美读”?叶老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1}叶老先生界定美读,突出了情感性,即应当把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情感通过美读表达出来。
从美读一词来看,应兼有读得美和美美地读两层意思。
美读是在传统朗读的基础上带有审美欣赏性质的朗读,是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感知作品的形象美、情操美、意境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重读得美,而忽略美美地读,认为读得美就已足够了。
殊不知美读的真谛在于美美地读,只有如此,朗读者才能真正进入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体会作品中的美。
因此,所谓美读,应当是指阅读者设身处地站在作者的立场上,通过口、眼、心、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地进入文本,从而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志的一种审美阅读活动。
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风格各异的名篇佳作,那么面对教材如何感受、体验文章的美感?笔者认为,美读是感知文学作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美读可以帮助学生感知语言,沟通了书面语和口语;美读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语感能力。
在美读中可以体验到作品的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艺术美和含蓄美。
一、在美读中体验形象美文艺作品具有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社会场景,唯其如此,才能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
通过美读可以体验到文章丰富的形象美。
其一是人物美。
人物是作品的灵魂。
读此类文章要把握人物的身份、心理、行为、语言和命运,而它们是潜藏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内。
只有细细地美读,鲜活个性才能显山露水。
例如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人物玛蒂尔德,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
文中写“每当她看到那个布列塔尼女佣在帮她料理她的微不足道的家务时,总勾起她的伤心和恼恨,并使她想入非非。
美读——提升阅读品位的金钥匙XY市第一中学WWW【摘要】:本文主要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品味文本塑造美、丰富学生的美的情感阅历、领悟文字中的价值和精神追求等方面阐述了美读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品味的作用和方法。
【关键词】:美读感受丰富内化提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美读,感受文本的美的意境创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塑造的美之存在。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如果不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全方位去感受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美的话,是不能感受到文中创设的春雨之宁静,春风之柔媚,春花之瑰丽,春草之嫩绿,更感受不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反之则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本创设的意境氛围之中,去品味、去感受、去提升阅读品味,充分感受意境中美之存在,感受春之独特的美,提升了学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充分感受意境中美之存在,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素养。
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
在丰富积累自己内在的情感经验的同时丰富积累自己的审美素养。
随着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去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积累,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不断激发自己的审美情感需要,又进一步进入的新的审美阅读之中去丰富积累美的认知。
从而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进入到一个感受美,接受美育的良性循环过程中。
另外,学生的阅读品位的提高,不仅是在引导学生品评阅读文本材料,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之中课堂之中拓展开去。
在生活实践中去感受品味美之存在。
文学形象与文学美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处处有美的存在。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和心灵去感受生活中的美,更利于学生对美的感受经验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