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段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联系本段前后段的 内容,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
本段是过渡段,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曰常 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总起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 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被自然界的各种因素改变的, 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文章中还有哪些独句成段的段落?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第8、12、14、19、23、25、28段。 它们的作用要么是提示重点内容, 要么是标示层次结构,或者是承上启下。
• 举例子,作比较。以建筑兰 新铁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为 例,同时又对任何地质作用 对岩石的破坏做了比较。 【考点:说明方法及作用】
细 节 探 究 XI
JIE
TAN
JIU
5. 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来的。 作者为什么又要大篇幅的说明岩石形成泥沙的过程?
• 作者大量笔墨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 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做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 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 质运动规律的体现。这样写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 解更具体、更全面。
时间的脚印
竺可桢
新课导入
你有没有注意到,当把一棵大树锯倒以后,我们可以看到 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树墩的横断面上有一圈一圈色泽不一、大大 小小的同心环纹。有经验的人通过观察这些环纹就可以说出这棵 树的年龄,凭借的是什么呢?
年轮
大树是用年轮记录自己生命的脚印的。其实,大 自然中的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更替都潜藏着时 间的踪影。那么,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让我 们走进《时间的脚印》来探寻答案吧。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本文标题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 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 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 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 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