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节日民俗与戏曲文化传播
- 格式:pdf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间艺术与民俗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民间艺术与民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间艺术与民俗,从戏曲、音乐、绘画和传统节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戏曲戏曲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粤剧等各种不同类型。
这些戏曲形式通过音乐、表演和服饰等多种元素,将传统故事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
戏曲不仅充满了艺术感染力,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音乐音乐在中国古代民间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包括笛子、琵琶、二胡等各种乐器。
古代中国民间音乐通常以弦乐为主要形式,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欢乐和悲伤。
传统乐谱被广泛传承,不仅保留了古老的音乐技巧,还融入了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和特色。
三、绘画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等形式为主,通过笔墨和色彩的运用,表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审美追求。
绘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不仅具有装饰和欣赏价值,还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工具。
中国古代的民间绘画作品常常以表现人物、传统节日和故事为主题,生动地展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与古代民俗紧密相连,并对中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节日不仅有着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和习俗,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通过庆祝传统节日,人们传承和弘扬了古代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
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间艺术和民俗逐渐面临着挑战。
然而,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正通过各种方式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
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创意文化的兴起以及电子媒体的普及,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总结而言,古代的民间艺术与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中的戏曲与传统戏剧艺术传统文化中的戏曲与传统戏剧艺术在中国久负盛名,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华夏大地上生生不息,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会从历史发展、表演形式、角色扮演和文化遗产等方面来探讨戏曲与传统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发展戏曲艺术起源于古代的民间文化,具有千年的悠久历史。
根据史书的记载,在汉代时期就已经有戏曲表演的存在,这表明戏曲艺术在古代中国就有了很高的发展水平。
而到了唐宋时期,戏曲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并开始分化出多个地方性的剧种,如京剧、豫剧、越剧等。
随着历史的演进,每个地区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戏曲形式,丰富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多样性。
二、表演形式戏曲和传统戏剧艺术在表演形式上有一些差异。
戏曲表演通常由角色扮演者通过唱、念、做、打等多种技巧来展现剧情。
而传统戏剧艺术则更加注重对话和动作的表达。
比如京剧,它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唱腔和刚劲的舞台动作而著称。
京剧的表演形式充满了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审美享受。
三、角色扮演戏曲和传统戏剧艺术在角色扮演方面也有一些差异。
在戏曲中,演员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通过表演技巧来扮演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角色。
他们通过身体的变化、声音的变化和表情的转换来表达不同的角色形象。
而在传统戏剧艺术中,演员通常是按照自己的性别来扮演角色,他们更多地强调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揣摩和理解。
无论是戏曲还是传统戏剧,角色扮演都是艺术家们用心灵的力量去创造的,它给观众展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体验。
四、文化遗产戏曲和传统戏剧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们传承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和情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不仅如此,戏曲和传统戏剧艺术还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通过阅读或观看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中国民俗与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民俗的国家。
在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人们一直秉持着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化传承。
中国民俗与传统文化既是我们的瑰宝,也是我们的骄傲。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俗与传统文化的几个方面,带您一起领略这个博大精深的世界。
一、传统节日与庆典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节日和庆典的国家。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庆的时刻,更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共度团圆时刻。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红色的春联,燃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还会包饺子、赏花灯、舞龙舞狮,传承着中国的文化传统。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会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等等,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对国家的祝福。
而中秋节则是人们赏月、吃月饼的时刻,寓意着团圆和家庭的美好。
二、传统婚俗与习惯中国的传统婚俗与习惯也是独具特色。
婚礼是人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承载着家庭的传承和延续。
在传统婚礼中,有许多规矩和仪式需要遵循。
例如,新娘要穿红色的婚纱,象征喜庆和吉祥;新郎要穿黑色的长袍,代表男子汉的成熟和稳重。
婚礼上,还有敬茶、敬酒、拜堂等环节,寓意着对长辈的尊敬和祝福。
除了婚礼,中国人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
例如,过年时要给长辈拜年,以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祝福;在节日里,人们还会互赠礼物,以示友好和亲近。
这些习俗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传统艺术与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艺术和文化传统,包括中国画、京剧、民间音乐等等。
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以墨、笔和纸为主要工具,追求意境和气韵的表达。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方式和戏曲服饰而闻名于世。
民间音乐则是中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以其欢快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除了绘画、戏曲和音乐,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艺术形式,如剪纸、刺绣、陶瓷等等。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价值。
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戏曲文化逐渐被遗忘和淘汰,因此需要保护与传播。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一、加强法制保护保护传统戏曲文化,需要赋予其法定地位,从政策上给予保护。
目前,虽然国家制订了相关法律法规,但由于实践中的执行问题,导致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仍然存在困难。
因此,应该加强对传统戏曲文化知识产权的保障,严格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
同时,在政府方面应该加强政策支持,提供资金保障和相关项目扶持,如重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防范等。
二、加强教育与传承传承是保护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途径。
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戏曲文化的教育与培训,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传统戏曲文化,并进一步形成对其的珍爱和传承之心。
同时,应该将传统戏曲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以及在大学设置相应的课程和专业,鼓励年轻人从事传统戏曲的学习和研究。
另外,还需要鼓励和支持传承人才的培养和传授,使年轻一代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三、推广传统戏曲文化传统戏曲文化的推广对于保护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推广并向公众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传统戏曲文化。
同时,应该加强戏曲演出的推广,让其从舞台走进社会,例如在公园、广场、体育场等地方举办公共演出活动,为公众提供更多方面的欣赏机会。
此外,还可以设立传统戏曲展览、主题展演等活动,让大众的视野更加开阔。
四、创新与发展随着社会的改变和时代的进步,传统戏曲文化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需要充分挖掘传统戏曲文化的内涵,激发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使传统戏曲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可以通过改编和创新演出形式,例如现代戏曲、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拓宽传统戏曲文化的观众群体,提高其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
总之,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问题,需要从政策、教育、推广和创新等方面综合进行。
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传承过程。
在现代社会,传统戏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例如年轻观众缺乏兴趣、缺乏创新等问题。
然而,传统戏曲在保留其独特艺术形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创新,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并保持其活力。
一、传统戏曲的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有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古代宫廷文化,并逐渐向民间传播。
传统戏曲主要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不同的戏曲剧种。
传统戏曲以唱为主,演员通过唱、念、做、打、舞等表演形式来表达情节和人物形象。
为了保持传统戏曲的传承,许多专业戏曲学校和继承团体成立,培养新一代的戏曲演员和艺术家。
这些学校和团体注重传统戏曲的基础教育,使学生学习并继承古老的唱腔、身段和表演技巧。
同时,一些老一辈的戏曲艺术家还会担任传帮带的角色,亲自指导年轻一代的演员,传授他们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二、传统戏曲的挑战尽管传统戏曲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在现代社会中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年轻观众对传统戏曲缺乏兴趣,更喜欢现代化的形式娱乐。
此外,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传统戏曲的观众数量也逐渐减少。
此外,由于传统戏曲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语言风格,许多年轻演员对此感到陌生和难以掌握。
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传统戏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然而,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很大,年轻一代面临着种种选择和困扰,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传统戏曲的学习和练习中。
三、传统戏曲的创新为了应对传统戏曲面临的挑战,许多戏曲专业人士和艺术家开始寻求传统戏曲的创新。
他们试图将传统戏曲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为观众呈现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意的演出。
一方面,一些现代导演开始将现代题材和元素引入传统戏曲中,创作出了许多富有时代感和现代化的戏曲作品。
这些作品吸引了年轻观众的目光,让他们对传统戏曲产生了新的兴趣。
另一方面,一些戏曲演员和艺术家尝试将传统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例如舞蹈、音乐和影像等,创造出跨界融合的演出效果。
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戏剧与戏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戏剧与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百年来的历史与民俗。
而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也有不少与传统戏剧与戏曲相关的节日。
下面将为您介绍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些传统戏剧与戏曲。
立春:《梅花三弄》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被视为春季的开始。
而对于戏剧与戏曲而言,立春也有特别的意义。
在立春期间,有一种名为《梅花三弄》的曲艺形式,它以梅花作为主题,描绘了梅花初绽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期待和喜悦之情。
雨水:京剧《孔雀东南飞》雨水是指降水开始增多的节气,也是春天即将到来的预兆。
在雨水时节,京剧《孔雀东南飞》常常被上演。
这个剧目以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所作的故事为基础,讲述了孔雀东南飞的传说,寓意着瑞雪兆丰年,象征着吉祥和美好的未来。
惊蛰:昆曲《苏武牧羊》惊蛰是指冬天的蛰伏结束,天气逐渐变暖的节气。
而昆曲《苏武牧羊》正是在惊蛰期间上演。
这部曲目以苏武牧羊的故事为主线,通过苏武不畏严寒保护羊群的勇敢行为,表达了忠诚与爱国的主题。
清明:京剧《送穷行乞》清明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节日,也是人们纪念先祖的时刻。
而京剧《送穷行乞》则是在清明时节上演的传统剧目之一。
这个剧目以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庆壁》为基础,讲述了一个孤贫潦倒的书生在清明时节乞讨的故事,通过悲感忠义的主题,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小满: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满是指农作物始绽谷穗的节气,也是春季农耕始终的重要节点。
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是在小满这个节气上演的重要剧目之一。
该剧以古代爱情故事“梁祝”为主题,展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纯真而又坎坷的爱情,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大暑:豫剧《牡丹亭》大暑是夏季的中期,气温极高,人们容易感到疲倦。
而在大暑这个节气里,豫剧《牡丹亭》常常上演。
该剧以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同名作品为基础,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强调了人生短暂,珍惜时光的主题。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它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的表演形式多样,剧种繁多,每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从京剧、豫剧到川剧、粤剧,每一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演唱技法。
这些戏曲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传承了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和美学观念,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由于电子娱乐产业的兴起,戏曲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文化的认知逐渐淡化。
这对于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显得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首先需要加强对戏曲文化的保护。
这包括对古老剧种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对传统剧目进行修复和保护,以及对相关文物和资料的保存和展览。
还需要加强对传统剧种的挖掘和研究,发掘和整理传统剧目的经典之作,推动戏曲文化的精品呈现和传承。
需要大力提倡传统戏曲文化。
通过举办戏曲文化展览、演出和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戏曲,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将传统戏曲文化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
还可以通过开设戏曲文化课程,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还需要加强对传统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
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优秀的戏曲艺术人才,他们是戏曲文化的生命和灵魂。
应该建立健全戏曲艺术教育体系,培养一批专业的戏曲艺术人才,通过传带教育的形式,将戏曲艺术的精髓传承下去,保持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还需要加强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政策扶持。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和传播给予经济支持和政策倾斜,提高传统戏曲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传统戏曲文化的商业化运作,同时也要强化对传统戏曲文化的管理和监督,抵制低俗化和商业化的影响,确保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纯粹性和正统性。
春节的民俗表演舞龙舞狮与传统戏曲表演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国际上瞩目的民俗盛庆之一。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民俗表演,包括舞龙舞狮和传统戏曲表演。
这些表演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传统。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一项艺术表演。
舞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人们相信通过舞动龙身,可以驱逐邪灵、祈求丰收和好运。
而舞狮则有着驱邪避凶、庆贺喜事的寓意。
舞龙舞狮表演通常需要一支龙或狮子舞动者以及一群鼓手和乐手共同完成。
龙或狮子由舞者套在身上,舞者扮作龙或狮子的形象,通过灵活的舞蹈动作将龙或狮子的神奇形态展现出来。
同时,鼓手和乐手会伴随着激昂的鼓点和乐曲,为表演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在舞龙舞狮表演中,舞者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以掌握精湛的技巧和准确的动作。
他们需要灵活地运用身体,以呈现出龙或狮子的各种形态,如翻滚、跃动、盘旋等。
同时,表演者还需要与鼓手和乐手紧密配合,以保持整个表演的节奏和节制。
这种团队合作和默契是舞龙舞狮表演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与舞龙舞狮相比,传统戏曲表演在春节期间也有着广泛的传统。
戏曲是中国古老戏剧表演形式的总称,包括了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多个剧种。
这些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传承已久的故事情节,成为了春节期间演出的热门节目之一。
传统戏曲表演依靠剧目、音乐和表演技艺共同呈现,演员需要具备丰富的表演经验和技巧。
他们通过肢体动作、腔调、唱腔、道白等综合手段,将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形象传达给观众。
而观众也会通过专注的眼神和热情的掌声,与演员们共同享受戏曲表演带来的艺术饕餮盛宴。
舞龙舞狮与传统戏曲表演不仅在春节期间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在国际上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随着文化交流的推动,舞龙舞狮和传统戏曲不仅在国内备受关注,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使者。
在一些国际庆典和文化交流活动中,舞龙舞狮和传统戏曲表演也常常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得到展示。
民俗文化遗产的媒体传播建议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遗产,它包括传统的婚俗、节日、舞蹈、音乐、戏曲、服饰、手工艺、食品等多个方面。
这些民俗文化在传统社会里是非常普遍的,但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到来,很多民俗文化已经开始消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媒体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进行民俗文化遗产的媒体传播的建议。
第一,丰富多样的传播形式。
当今社会,媒体的多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为民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传统的现场演出、书籍、报纸和电视节目的传播方式都应该在现代多媒体的帮助下进一步丰富创新。
例如,制作短视频、直播、APP等方式,在传播上更有利于年轻人接受和传承民俗文化,让他们在传统文化上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第二,注重传播内容的深入和准确性。
在民俗文化的传播中,传播的内容必须是准确的。
前提是传播者必须对相关知识、相关习俗等进行认真的了解。
如果一些文化内容传播不准确,可能会让观众产生误解,失去对民俗文化的信任感,甚至对传统文化产生负面情绪。
因此,在传播民俗文化的同时,媒体传播的内容必须要用准确、深入、丰富的语言进行表述。
第三,培养民俗文化的传承者。
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媒体传播不仅仅是让观众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还要激发年轻人对文化的热爱和表达。
我们应该为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建立一个具体的平台,包括电视、报纸、网络等多个媒体平台。
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机会,好让他们成为草根文化传承的守护人,并激发更多年轻人对于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兴趣。
第四,加强与旅游业的合作。
民俗文化常常印刻在旅游业中,常常成为许多地方吸引游客的因素。
媒体在宣传旅游业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与旅游业的合作,深入推广这些文化遗产,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些民俗文化。
对于一些文化旅游产品,媒体可以加大力度进行宣传,支持民俗文化旅游,让历史、人文和商业利益相融合。
总的来说,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传承中华戏曲,弘扬民族文化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要和大家聊一聊中国戏曲和民族文化这个有趣的话题。
相信大家都看过戏曲表演吧?戏曲可真是绚丽多彩啊!有京剧的唱腔嘹亮,有昆曲的曲调婉转,有越剧的吴侬软语,还有粤剧的怪腔怪调。
戏曲演员们穿着绣有龙凤图案的华丽戏服,脸上化着夸张的戏妆,在舞台上唱唱跳跳,热闹非凡。
看着他们或娇羞或威武的表演,你是不是也想穿上戏服,涂上戏妆,在台上大展身手呢?戏曲不仅有精彩绝伦的表演,它背后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呢。
你知道吗?每一种戏曲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肌理语、行当分工和身段打扮。
比如,京剧中的"行当"就有生、旦、净、丑等分工,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都有特定的唱腔和表演风格。
粤剧的"怪腔怪调"则是独特的音调和曲调。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智慧的结晶。
戏曲的剧目也大多取材于中国古代的小说和历史典籍。
它们通过诗词歌赋、对白唱段的形式,讲述了许多富有思想价值、思想内涵的故事。
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就是戏曲中常见的经典剧目。
通过欣赏戏曲,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绚丽的舞台艺术,更能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智慧。
可是,你知道现在的戏曲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吗?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欣赏和学习戏曲了。
一些优秀的老艺人相继离世,年轻的接班人却很少。
一些小剧种的传承都面临着中断的危险。
这对于保护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啊!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作为新一代的小主人翁,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去传承和弘扬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
我们可以多欣赏一些戏曲节目,领会戏曲的独特魅力;我们可以在学校选修戏曲课,亲自体验戏曲的乐趣;我们还可以鼓励身边的亲朋好友一起加入到传承戏曲的行列中来。
只有我们用年轻的生命力量去呵护这门古老的艺术,它才能在时代的长河中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19
民族民间音乐
论我国节日民俗与戏曲文化传播
摘 要】【戏曲的传播大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农民会在大型的节日中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戏曲就是其中一种。
就戏曲文化的传播
和节日民俗的发展来看,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节日为戏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基础,而戏曲也为节日营造了更加热闹的气氛。
本文就节日民俗和戏曲文化的传播进行简要的概述。
关 键 词】【节日民俗 戏曲文化 传播
引言
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起源需要追溯到封建社会时期,这时期戏曲文化刚刚开始获得发展,但是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发展较为缓慢。
然而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一直处于变化和发展过程中,最终形成了我国的特色戏曲艺术[1]。
戏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观众和地方文化的支持,也离不开节日的形成和节日的庆祝形式,因此本文对戏曲文化与节日民俗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一、节日民俗的概述
(一)节日的作用及其地位
节日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播、精神传承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的节日众多,有大型的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也有一些节气如腊日、冬至等,同时还包括各地的庙会以及各民族的特殊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
每逢重要的节日,人们都会摆上上好的桌菜酒席进行庆祝,从早到晚地忙碌,可见人们对于节日的重视。
我国古代对于节日的重视主要与节日的起源和象征意义等有关。
节日的出现与人们的信仰有很大的关系,如寒食节的由来就是因为人们对“火”的信仰,中秋节的实质则是对“月亮”的信仰[2]。
除此之外,节日还与农事有关,根据节日的时间变化,人们可以判断农事的时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十四节气”,其中“节气”也是“节日”的内容。
节日中还包含着人们的精神向往,例如,在中秋节吃月饼、看月亮,就寓意团团圆圆。
此外,通过对节日的庆祝,人们也可以休息一整天,以缓解全年的疲劳和烦闷。
(二)节日民俗的分类介绍
节日民俗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第一,喜庆时分的戏剧表演。
为了欢庆喜事,中国人喜欢摆上宴席,宴请四方,这时也会请戏剧演员唱戏,以活跃气氛。
这里所谓的喜庆宴请包括大寿宴席、大小登科、升迁、乔迁、生儿、以及过去的成年(如古代女子的及笄之礼)。
《红楼梦》中就出现了家宴上请人来唱戏的情节,出现在第一回中。
此外,《家训钞·靳河台庭训》中也提出:“父母上寿,婚嫁大礼,可唤现成优伶。
”即指父母做大寿时或者婚嫁时应该要请戏班子来庆贺;第二,神会时的戏剧表演。
神会一般指的是为了部分地区的祭祀礼仪,在神会上,人们也经常会请上戏班子唱戏,如记载“小民每于秋收无事之时,以及春三二月,共为神会,挨户敛钱,或扎搭高台演唱罗戏,或装扮故事鼓乐迎神。
” [3];第三,农闲时的戏剧表演。
农民获得丰收之后,为了表示庆贺或者为了放松自我,偶尔也会看看大戏。
“常秋收之后,优人互凑诸乡保作淫戏,号‘乞冬'”;第四,节令的戏剧表演。
即使是在农村地区,戏剧表演也不是随处可见的,一般只有在节令时分才能看见。
这种现象我们经常可以从古代的书籍中发现。
例如《中元节》中对于节令戏剧的表演就有所提及:“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
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
” 《东京梦华录·正月》也有记载: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内设乐棚,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并左右军百戏。
”等等,可以看出节令戏剧表演的特点。
二、节日民俗与戏曲文化传播
(一)节日民俗对于戏曲文化传播的影响
节日民俗对于戏曲文化传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节日民俗可以帮助集合大量的观众,帮助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人们在听戏时通常会邀请众多好友共同进行欣赏和点评,这样更加有乐趣。
大型的节假日期间,更有大批的观众共同观赏戏剧,这对于宣扬戏曲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帮助,人们可以边吃着手上的节日食品,边享受戏剧,既能够放松身心,又能够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4];第二,能够强化戏曲文化对人们的影响。
节日民俗背景下听大戏可以帮助人们增加对戏剧的认知和依赖。
例如,人们习惯在中秋节吃着月饼、喝着茶水,然后看着大戏。
如果后来只能吃月饼、喝茶水、看月亮,人们就会感觉中秋节令不够完美,这就是节日带给戏曲文化的附加价值。
(二)节日民俗对于戏曲文化形态的影响
节日民俗对于戏曲文化形态的影响需要从三点进行分析:首先,戏曲文化中包含着对于戏剧美形态的喜爱。
与西方国家倡导的“悲剧意识”不同,我国的传统戏剧通常都带有戏剧色彩,即使是悲剧戏曲曲目,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喜剧特征。
这与我国强调趋吉避凶的传统文化思维有着一定的关联[5];其次,戏剧的“浅显”性。
我国戏剧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均较为简单,因为戏剧不是面向单一的群体,而是以男女老少为共同对象,也因此才能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最后,戏剧追求的热闹。
戏剧一般均会由各种热闹的乐器如锣、大鼓以及花花绿绿的衣服和咿咿呀呀的唱音组成,增添了节日的气氛,有助于渲染节日的热闹。
【参考文献】
[1]贾秀慧. “赶大营”与晚清民国年间“迪化”的汉民俗文化[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2,02:98-104.
[2]李颖. 民国时期民俗文化的传播生态及其对当代艺术传播的启示——以民间戏曲艺术为例[J]. 艺术百家,2013,01:210-213.
[3]张志全. 当代戏曲保护与传播的困境及其对策建议——以历届“中国戏剧节”入选剧目为考察对象[J ]. 戏剧文学,2013,04:19-25.
[4]李宏亮,吴永强. 新时期中国民俗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J]. 当代文坛,2015,01:139-142.
【作者简介】
茅华梅,泰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