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记录表
- 格式:docx
- 大小:67.67 KB
- 文档页数:8
端午节主题活动教研内容记录表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我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弘扬和传承端午文化,各种端午节主题活动在各地纷纷开展。
而如何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深刻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和历史,助于孩子们更好的了解和认知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当今教育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故此,本文将简要介绍端午节主题活动所需要的教研内容记录表。
一、教研内容记录表1. 学科:语文/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
2. 时间段:大约45-60分钟。
3. 年级:目标年级。
4. 主题:端午节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背景。
5. 教学目标:掌握端午节文化和历史背景;学会自主思考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6. 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学生与老师合作阅读文化材料,学习端午节的文化和历史知识,了解端午习俗、食品、民间故事等。
(3)感受:学生自主思考描述端午节的文化特点,并就“端午节与中华文化的关联”进行讨论,体验传统端午节的氛围。
(4)创作:学生根据学习和感受,自行设计创作端午节文化相关的诗歌、绘画、手工艺品等,并与同伴分享创造的作品。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做出评价,并总结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所学到的主要文化知识。
7. 教学评价:老师要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自主创作的作品或活动进行评价,“选择性”既包括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和肯定,更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参与和创作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来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判,并为不同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8. 资源需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频、视频等教学辅助工具。
二、教学思路1. 激发师生的情感共鸣,创设“情感话题”,通过图片、音乐、电影片段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兴趣。
2. 集体读整段文章或听故事后,展开文化解读和思考,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和文化背景,教师要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鼓励他们自发地提问或表达个人想法。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深入挖掘和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高教师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教学能力,我校于2023年4月15日组织开展了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观摩示范课等形式,提升教师对传统节日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2. 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4.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当天,各年级组针对所负责的传统节日进行了集体备课。
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围绕节日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共同梳理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
同时,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师们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2. 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结束后,各年级组进行了教学研讨。
教师们针对备课过程中的疑问和困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研讨过程中,大家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优化教学方案。
此外,教师们还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了如何将传统节日融入日常教学中的有效方法。
3. 观摩示范课为了更好地展示传统节日教学成果,活动安排了观摩示范课环节。
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示范教学,展示如何将传统节日融入课堂教学。
观摩课结束后,听课教师针对示范课进行了点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4. 交流分享活动最后,各年级组进行了交流分享。
教师们分别介绍了本组在传统节日教学中的亮点和特色,并就如何更好地开展传统节日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活动,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更加深入,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四、活动总结本次传统节日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观摩示范课、交流分享等环节,教师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以下是活动总结:1. 提高了教师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幼儿园传统文化进校园教研活动记录表一、活动背景和目的1.1 活动背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我园决定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教研活动。
通过开展一系列传统文化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1.2 活动目的•增强幼儿的身心发展,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增强幼儿的文化自信心;•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二、活动内容和组织安排2.1 活动内容1.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准备纸折扇、剪纸、剪绢花等传统手工艺品材料和工具,让幼儿亲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工艺过程和文化内涵。
2.传统节日习俗体验:组织幼儿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的贴福字、包饺子、放鞭炮等,让幼儿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习俗,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
3.传统歌曲和舞蹈学习:选取一些经典的传统歌曲和舞蹈,通过教师示范和幼儿参与,让幼儿掌握传统歌曲的歌词和曲调,学习传统舞蹈的基本动作,增强幼儿对传统音乐和舞蹈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2 组织安排•活动时间:连续两周的周五下午,每周一次,每次活动时长为2小时。
•活动地点:幼儿园教室、多功能厅、户外活动场地等。
•活动对象:全园幼儿,包括小班、中班和大班。
•活动人员:活动由学科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组织和负责,教师和家长积极参与。
•活动流程:1.2:00-2:10:活动开场,向幼儿介绍本次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2.2:10-3:10:幼儿分组进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
3.3:10-3:30:休息时间,幼儿品尝传统小吃,如糖葫芦、汤圆等。
4.3:30-4:30:幼儿参与传统节日习俗的体验活动。
5.4:30-5:00:幼儿学习传统歌曲和舞蹈。
6.5:00-5:10:活动总结,给予幼儿奖励和鼓励。
春节传统文化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表春节的习俗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幼儿园民俗文化进校园教研活动记录表
幼儿园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第一步,也是与文化接触的最初阶段。
通过民俗文化进校园教研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从小了解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记录的幼儿园民俗文化进校园教研活动记录表。
一、活动简介
本次活动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如展览、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向幼儿园的孩子们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及相关的民俗文化。
二、活动内容
1.展览
将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物品、活动照片等展出,展览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
2.讲故事
为幼儿园的孩子们讲解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历史沿革以及庆祝方式等内容。
3.绘画
为幼儿园的孩子们提供传统节日相关的绘画素材,并指导他们完成绘制,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印象。
4.手工制作
为孩子们提供相关的材料及工具,指导他们制作传统节日相关的手工制品,包括剪纸、窗花、灯笼等。
5.活动游戏
为孩子们举办传统节日相关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文化、享受乐趣。
三、活动效果
1.提高幼儿园孩子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2.激发幼儿园孩子对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3.增强幼儿园师生的互动交流,师生心理更加融洽;
4.防范了孩子们过度观看电视等娱乐节目的现象,提高了文化素养。
四、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幼儿园民俗文化进校园教研活动,孩子们对中国传统节日及相关的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也提高了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心,并且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合作和互动。
此次活动得到家长、老师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
同时也为今后幼儿园的教育、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总计注:1、请将评价量规模板的标题修改为自己设计的“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的名称;2、结案”,设计的相应指标、权重、等级及分值。
3、可根据量规设计需要把评价指标设计成一级指标明确评价量规的使用对象;5、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本表进行增删处理。
自我反思:该学生在材料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方面比较有优势,参与在制定计划和协助交流方面有所欠缺,教师应该从旁鼓励指导其多与小组组员沟通,共同完习任务。
C(40%-70%分)D(70%-100%分)自评30%互评30%教师评40%小计小组独立设定行动进程安排,且组内每个成员都清楚具体内容小组独立设定详实可行的行动进程安排,且组内每个成员都清楚具体内容12989.5能够积极参与每一个环节的小组课外调查能够积极参与每一个环节的小组课外调查,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23171518能够分析判断资料中的观点,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以整理能够独立思考,并对资料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整合为新的思想18161516.2能够较好地完成自己在组内的任务,善于理解他人,能够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共享出色地完成自己在组内的任务,善于理解他人,在组内起到激励他人的作用。
并将自己的观点和资料与他人共享16101212.6说话清晰、自然,反应较快;资料准备充足;仪态大方说话清晰流利;反应敏捷,资料充足;态度积极,富有感染力,仪态大方18181717.6得分研究性学习评价量规表等级及分值87706773.9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的名称;2、结合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设计方规设计需要把评价指标设计成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4、请根据实际情况增删处理。
,参与调查方面也能起到作用;但励指导其多与小组组员沟通,共同完成学。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课题名称:广饶一中所在学校设计者姓名历高二所教年级研究学科史联系电话电子邮件课题组参与成员指导老师赵锡杰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节等。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对它反应冷淡,相反,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课题介绍、) (4 )农历一月十五日、清明节月5 日(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农历一月一日) 、元宵节)、重阳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 、. ( ) (农历九月九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等。
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传统节日入手,探究它的来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承这种文化等。
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切入点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知识与技能:1()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1 )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记录表幼儿园是孩子们初学的地方,同时也是孩子们接触世界的起点。
在幼儿园中,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外,也需要教育孩子们一些传统节日的文化,让他们从小就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
下面是一份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2021年10月活动主题:中秋节活动内容:1. 分发月饼:在活动开始前,老师提供了月饼给孩子们品尝,并向他们介绍了中秋节的由来。
2. 制作灯笼: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制作纸灯笼的材料,让孩子们动手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老师向孩子们解释了中秋节爬山、猜灯谜、赏月等传统习俗,让孩子们更深入的了解中秋节的文化。
3. 听故事:老师给孩子们讲述了中秋节的传说和故事,让孩子们知道月亮精灵、玉兔、嫦娥等传说中的人物,增加他们的文化知识储备。
4. 中秋晚会:在中秋节那天晚上,学校举办了一次中秋晚会。
孩子们表演了舞蹈、歌曲,欣赏了诗朗诵和乐器演奏等表演。
在晚会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氛围,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艺。
活动时间:2021年12月活动主题:冬至节活动内容:1. 品尝汤圆:在冬至节来临之际,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汤圆,让孩子们品尝到冬至节的美食。
2. 制作橘子灯: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橘子和蜡烛等材料,让孩子们制作橘子灯。
在制作过程中,老师向孩子们讲述了冬至节的历史和传统风俗,让孩子们更深入的了解这个节日。
3. 听故事:老师给孩子们讲述了冬至节的传说和故事,让孩子们知道冬至节的由来及其中的文化含义。
4. 冬至晚会:在冬至节那天晚上,学校举办了一次冬至晚会。
孩子们在晚会中表演了舞蹈、歌曲等节目,欣赏了一些文化表演,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氛围。
通过以上两个活动,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秋节和冬至节的文化,并培养了孩子们的文化兴趣。
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孩子们能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在接受现代文化的同时,不忘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民族文化自信日益增强,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为了提高我校教师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教学能力,促进民俗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我校特举办民俗文化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教学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对民俗文化的理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时间:2021年10月15日活动地点:我校会议室三、活动参与人员本次活动由我校全体教师参加,邀请民俗文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邀请部分优秀教师进行教学经验分享。
四、活动内容1. 开幕式活动伊始,我校校长发表讲话,强调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对本次教研活动提出期望。
随后,活动主持人介绍了活动流程和主要内容。
2. 专家讲座本次讲座由我国著名民俗文化专家主讲,主题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专家从民俗文化的定义、特点、分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专家指出,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案例分析为了使教师们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安排了案例分析环节。
由我校优秀教师分享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民俗文化案例,包括如何将民俗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通过案例分析,教师们对民俗文化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4. 教学研讨在研讨环节,教师们围绕以下议题展开讨论:(1)如何将民俗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如何培养学生的民俗文化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3)如何提高民俗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们各抒己见,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
通过研讨,教师们对民俗文化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5. 总结与反思活动最后,我校校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教师们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取得的成果。
幼儿园民俗文化进校园教研活动记录表幼儿园民俗文化进校园教研活动记录表活动名称:幼儿园民俗文化进校园教研活动活动时间:xxxx年xx月xx日活动地点:幼儿园活动目的:1. 培养幼儿了解和尊重民俗文化的意识;2. 帮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3. 提高幼儿对民俗文化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活动过程:一、活动准备1. 确定活动主题为“民俗文化进校园”;2. 策划教研活动的时间和地点;3. 分工合作,确定活动的组织人员和具体童谣表演、手工制作、舞蹈展示等活动内容。
二、活动启动1. 在活动开始前,组织人员向幼儿宣传活动主题,告知目的和意义;2. 在教室中展示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图片、拼图和手工制作品。
三、主题讲解1. 由组织人员向幼儿们简要介绍民俗文化的概念和种类,并提到与当地地区有关的传统节日;2. 以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为例,向幼儿讲解节日的起源、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
四、互动游戏1. 组织开展一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互动游戏,如捉迷藏、踩高跷等;2. 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
五、童谣表演1. 请专业老师或有经验的教师带领幼儿表演一些与传统节日有关的童谣;2. 要求幼儿们积极参与,在表演中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
六、手工制作1. 准备一些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手工制作材料,如剪纸、灯笼等;2. 由组织人员和教师带领幼儿们进行手工制作,教授技巧和注意事项;3. 鼓励幼儿们用自己的创意完成作品,展示个性和想象力。
七、舞蹈展示1. 安排一段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舞蹈表演,可以是幼儿园师生的集体舞蹈,也可以是教师和幼儿同台演出;2. 打造一个热烈而庄重的舞台氛围,让幼儿们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
八、活动总结1. 完成活动后,组织人员和教师对整个教研活动进行总结;2. 与幼儿一起回顾活动内容,了解他们的收获和体会;3. 鼓励幼儿将所学的民俗文化传递给家庭和亲友。
活动效果:1. 幼儿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得到激发,增加了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认同;2. 提高了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3. 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4. 家长参与度增加,对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更加认可。
端午节研讨记录表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定为公众假期。
它以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节日活动而著名,据传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河自尽,人民为了纪念他,于此日划龙舟、品粽子、挂艾叶等传统活动已经延续至今。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固有的民族精神象征意义,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珍视的节日之一。
近几年来,端午节的庆祝方式和活动形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和丰富,不仅围绕着屈原和龙舟,还在其它方面有了许多新的发展。
端午节研讨会记录表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端午节的庆祝记录,详细地阐述了端午节庆祝的各种新形式,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内涵和历史来源,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人们对端午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一、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据传说,屈原是春秋末期楚国的一位大臣,他为了挽救楚国的危机,不惜忠诚奉献,却遭到了冤屈和诽谤。
他心灰意冷,于五月五日投身汨罗江,以身殉国。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后人便在此日划龙舟,品尝粽子,并佩带艾叶,以求除瘟。
这样,端午节成为了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二、端午节的丰富内涵端午节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这样的先贤,而且应该被视为一种富有文化和传统的节日,具有浓厚的民俗气息和民族精神象征意义。
从纪念屈原为出发点,端午节已成为了一种庆祝健康和团结的节日,没来一年都会在当天进行龙舟比赛、经营民俗和郊游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庆祝和弘扬这一节日的内涵。
三、端午节的现代形式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地升级和变革。
除了传统的悬挂艾叶、送粽子给亲朋好友等活动之外,现代端午节还有很多新颖的活动。
例如在南宁举办“龙舟音乐会”,龙舟上面的歌手可以伴随漂流的河流聆听、演唱音乐(如在母亲河长江附近,龙舟漂流时演唱受母亲河感引的歌曲);或在广州市举办“端午美食嘉年华”以庆祝这个舌尖上的红月斗,举办中国、世界龙舟冠军联赛等竞赛活动等等。
四、推广端午文化推广端午文化的重要意义:一是为了传承古家文化,保护民族传统技艺和文化遗产;二是为了激发民众爱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彰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时代风貌;三是为了进一步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旅游业发展,同时还需要介入和深入文化教育,更好地让全民参与文化建设。
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记录表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中 国传统节曰的 民俗文 化研究性学习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 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 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曰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曰常生活,如圣诞节、 情人节、愚人节等。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 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 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 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 养。
2、 課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 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 课题介绍中国传统节曰有很多,如:春节(农历一月一曰)、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清明节(4月 5曰)、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曰)、除夕(农历 十二月三十曰)等。
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传统节曰入手.探究它的来 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承这种文化等。
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切 入点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曰的民俗文化。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1、知识与技能:(1) 増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増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 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幼儿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记录表幼儿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记录表活动名称: “中华文化之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时间: 2021年3月1日——2021年6月30日地点: 幼儿园多功能教室活动目的: 通过系列活动,让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全面的认知和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活动内容:一、传统节日1.清明节:为幼儿制作青团,了解中国传统清明节的由来,学习民间祭祀文化,用亲身动手的方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2.端午节:讲解端午节历史背景,制作粽子,了解包粽子的传统方法和由来,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3.中秋节:讲解中秋节起源及传说,欣赏中秋节联欢晚会,制作月饼。
二、传统技艺1.剪纸:教育幼儿剪纸技艺,让幼儿亲身体验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插秧歌:教育幼儿插秧歌,讲解插秧歌的起源和技巧,培养幼儿感受传统艺术的能力。
3.京剧脸谱:讲解京剧脸谱的含义和谱系,通过DIY的形式让幼儿亲身制作京剧脸谱,增强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
三、中国传统节气1.立春:制作春联,了解“立春”节气的含义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联系。
2.谷雨:学校教育幼儿制作“谷雨蛋”,了解“谷雨”节气期间农耕生物的生长状况,了解中国传统农耕文化。
四、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1.京剧道具制作:讲解京剧传统音乐及装扮的含义,让幼儿参与剪纸和用纸盒制作京剧道具,了解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2.中国舞蹈:选取中国民族经典舞蹈进行教学,如蒙古舞,藏族舞等,让幼儿了解中国民族舞蹈,欣赏舞蹈表演,体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活动总结:经过这一系列活动,幼儿在参与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通过亲身体验和互动参与,幼儿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育工作者在活动中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倡导家校合作,共同推进中国传统文化进入课堂,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高。